书城医学经方合方辨治疑难杂病
20945700000029

第29章 《伤寒杂病论》方(28)

霍某,女,62岁。有5年颈椎骨质增生病史,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刻诊:颈项僵硬,颈部活动受限、有响声,疼痛放射至肩部和上肢,手指麻木若触电样感觉,因活动及受凉加重,肢体沉重,舌质暗淡瘀紫,苔白腻,脉沉弱涩。辨为气虚寒痰瘀阻证,治当健脾益气、温阳化痰、活血化瘀。给予黄芪桂枝五物汤、乌头汤与生化汤合方:黄芪10g,白芍10g,桂枝10g,生姜18g,大枣12枚,麻黄10g,生川乌10g,当归24g,川芎10g,桃仁3g,干姜2g,炙甘草6g。6剂,煎药时加入黄酒10mL,服药时加入蜂蜜30mL,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疼痛略有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手指麻木减轻,以前方6剂。四诊:颈项僵硬好转,以前方6剂。五诊:疼痛较前又有减轻,以前方6剂。六诊:手指麻木改善明显,以前方治疗40余剂。之后,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治疗4个月。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因活动加重、脉沉弱辨为气虚,再根据受凉加重、苔白辨为寒,因肢体沉重、苔白腻辨为痰湿,又因舌质暗淡瘀紫、脉沉弱涩辨为瘀,以此辨为气虚寒痰瘀阻证。方以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温阳、缓急止痛;以乌头汤温阳散寒、通络止痛;以生化汤活血化瘀止痛。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慢性胃炎

【导读】根据慢性胃炎的病变证机是脾胃气血虚,治以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补血;又因病变证机夹有热,治与黄芩汤合方;更因气虚病变证机比较重,故又与四君子汤合方治之。

牛某,女,48岁。有多年慢性胃炎病史,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刻诊:胃痛,劳累加重或诱发,上肢麻木,时有肌肉颤动,倦怠乏力,大便溏泄,手足不温,心烦,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沉弱。辨为脾胃气虚夹热证,治当益气补血,兼清郁热。给予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芩汤与四君子汤合方加味:黄芪10g,白芍10g,桂枝10g,生姜18g,大枣12枚,人参10g,白术10g,茯苓10g,黄连10g,黄芩10g,炙甘草10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胃痛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胃痛止,上肢麻木减轻,以前方6剂。四诊:大便正常,未再出现肌肉颤动,以前方6剂。五诊:诸症悉除,又以前方12剂。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胃痛因劳累加重辨为气虚,再根据上肢麻木、肌肉颤动辨为血虚,因心烦、苔薄黄辨为夹郁热,以此辨为脾胃气虚夹热证。方以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补血缓急;以黄芩汤清热益气补血;以四君子汤健脾益气;加黄连清泻郁热。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黄土汤合方

黄土汤由“甘草三两(9g),干地黄三两(9g),白术三两(9g),附子炮、三两(9g),阿胶三两(9g),黄芩三两(9g),灶心黄土半斤(24g)”所组成,是温阳止血的重要代表方,可治疗一切阳虚出血证,治病用方应重视附子与干地黄之间用量比例关系。

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小血管炎性病变,以皮肤紫瘢、关节炎、腹痛、血尿为主要表现。

【导读】根据过敏性紫癜的病变证机是阳虚,治以黄土汤健脾温阳;又因病变证机有瘀血,故与失笑散合方;更因病变证机有痰湿,故又与二陈汤合方治之。

汤某,女,26岁。有3年过敏性紫癜病史,病情反反复复,服用中西药,可未能达到预期治疗目的,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刻诊:紫斑,关节肿胀疼痛如针刺,倦怠乏力,头沉,畏寒怕冷,动则自汗,月经量多夹血块,淋漓不止,口淡,舌质淡,苔白厚腻,脉沉涩。辨为阳虚痰瘀证,治当温阳散寒、燥湿化痰、活血化瘀。给予黄土汤、失笑散与二陈汤合方加味:生地黄10g,附子10g,阿胶(烊化、冲服)10g,黄芩10g,灶心黄土24g,姜半夏15g,陈皮15g,茯苓12g,炙甘草9g,五灵脂12g,蒲黄12g,生姜18g,乌梅2g,棕榈15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紫斑略有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关节疼痛好转,以前方6剂。四诊:苔腻基本消退,以前方6剂。五诊:诸症均有减轻,以前方6剂。六诊:经检查,血细胞化验指标恢复正常,以前方6剂。之后,以前方治疗50余剂。随访半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畏寒怕冷、动则气喘辨为阳虚,再根据关节疼痛如针刺辨为瘀血,因苔白厚腻辨为痰湿,以此辨为阳虚痰瘀证。方以黄土汤温阳益气、固摄脉络;以失笑散活血化瘀;以二陈汤醒脾燥湿化痰;加棕榈固涩止血。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功能性子宫出血

功能性子宫出血是指神经及内分泌失调引起的子宫内膜异常出血。

【导读】根据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病变证机是阳虚,治以黄土汤健脾温阳;又因虚寒病变证机比较重,故与理中丸合方治之。

郑某,女,36岁。有多年功能性子宫出血病史,近1年来月经淋漓不断,服用中西药则血止,可停药又出血。多次检查且未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因出血加重前来诊治。刻诊:月经淋漓不断,量时多时少,面色不荣,手足不温,畏寒怕冷,舌质淡红,苔薄略黄,脉沉弱。辨为阳虚出血证,治当温阳止血。给予黄土汤与理中丸合方加味:生地黄10g,白术10g,附子10g,阿胶(烊化、冲服)10g,黄芩10g,灶心黄土24g,人参10g,干姜10g,棕榈15g,艾叶10g,炙甘草10g。6剂,每日1剂,先煎灶心黄土30分钟,取灶心黄土药液再煎其余药物,每日3服。二诊:月经漏下减少,以前方6剂。三诊:漏下又有减少,以前方6剂。四诊:漏下淋漓不断止,以前方12剂。五诊:未再出现淋漓不断,以前方12剂。六诊:诸症基本解除,又以前方20剂。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月经淋漓不断、手足不温辨为阳虚,再根据面色不荣、脉沉弱辨为气血虚,以此辨为阳虚出血证。方以黄土汤温阳健脾、益气固摄、补血止血,兼清郁热;以理中丸温中健脾益气摄血;加棕榈、艾叶温中止血。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己椒苈黄丸合方

己椒苈黄丸由“防己、椒目、葶苈(熬)、大黄各一两(3g)”所组成,是泻热利水的重要治病方,主治水热郁结证。

慢性结肠炎

慢性结肠炎是指因各种致病原因导致肠道的炎性水肿,溃疡、出血等病变。

【导读】根据慢性结肠炎的病变证机是水热郁结,治以己椒苈黄丸泻利水气;又因病变证机有气虚,故与苓桂术甘汤合方治之。

梁某,男,62岁。有多年慢性结肠炎病史,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刻诊:腹满肠鸣,大便时溏时硬(溏则每日4~5次,硬则3~4日1次),倦怠乏力,舌质红,苔薄黄滑,脉沉弱。辨为水热郁结夹气虚证,治当泻热利水,兼益正气。给予己椒苈黄丸与苓桂术甘汤合方:防己6g,椒目6g,葶苈子6g,大黄6g,茯苓24g,桂枝18g,白术12g,炙甘草12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腹满肠鸣减轻,大便基本趋于正常,以前方6剂。三诊:诸症基本解除,以前方调整药量为:防己60g,椒目60g,葶苈子60g,大黄60g,茯苓120g,桂枝90g,白术60g,炙甘草60g,共为细粉,每次服5g,每日3服。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腹满肠鸣、舌质红辨为水热,再根据倦怠乏力、脉沉弱辨为气虚,因大便时溏时硬辨为水热郁滞、气虚不化,以此辨为水热郁结夹气虚证,以己椒苈黄丸泻热利水;以苓桂术甘汤健脾利水化湿。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胶艾汤合方

胶艾汤由“川芎、阿胶、甘草各二两(6g),艾叶、当归各三两(9g),芍药四两(12g),干地黄六两(18g)”所组成,是补血止血的重要治病方,可治疗一切血虚出血证。方中艾叶既有止血作用,又有温阳作用,若有出血者,即发挥止血作用;若无出血者,即发挥温阳化血作用。

紫癜性肾炎

紫癜性肾炎是指过敏性紫癜引起的肾脏损害。

【导读】根据紫癜性肾炎的病变证机是血虚出血,治以胶艾汤补血止血;又因病变证机有血寒,故与柏叶汤合方治之。

赵某,男,16岁。有4年紫癜性肾小球肾炎病史,曾数次住院治疗,可尿中红细胞与尿蛋白均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因亲属介绍前来诊治。经检查:红细胞为6~10个,尿蛋白(+++)。刻诊:下肢皮肤紫斑,尿血,蛋白尿,面色略有苍白,轻微头晕目眩,气短懒言,腰酸,活动后加重,不思饮食,口干不欲饮食,舌质淡红,苔薄白且中心略黄,脉沉弱。辨为血虚脉络不固证,治当补血养血、固摄脉络。给予胶艾汤与柏叶汤合方加味:川芎6g,阿胶(烊化、冲服)6g,艾叶15g,当归10g,白芍12g,生地黄18g,侧柏叶10g,干姜10g,黄芩10g,牡丹皮12g,甘草6g。12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头晕目眩好转,以前方6剂。三诊:头晕目眩解除,以前方12剂。四诊:腰酸减轻,以前方12剂。五诊:经复查,红细胞正常,尿蛋白(+),以前方12剂。之后,以前方治疗60余剂,复查红细胞及尿蛋白均为阴性。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治疗1年余。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面色苍白、头晕目眩辨为血虚,再根据下肢瘀紫辨为血虚滞涩为瘀,因腰酸辨为肾虚,又因尿血辨为脉络不固,更因口渴且不欲饮水、苔薄白且中心略黄辨为虚中夹热,以此辨为血虚脉络不固证。方以胶艾汤补血养血,兼以凉血;以柏叶汤温阳补血;加黄芩清解郁热,牡丹皮清热凉血、止血散瘀。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流产

流产是指在妊娠不足28周,胎儿体重不足1kg而终止者。根据流产发生时间分为早期流产与晚期流产。发生在12周之前者称为早期流产,12周以后者称为晚期流产。

【导读】根据流产的病变证机是血虚,治以胶艾汤;又因病变证机有瘀血,故与桂枝茯苓丸合方治之。

邱某,女,31岁。近4年来数次流产,经多家省市级医院检查,均未发现器质性病变,服用中西药未能取得预期治疗效果,近因朋友介绍前来诊治。刻诊:怀孕50余日,阴道轻微出血,腰酸,心悸,失眠多梦,肢体沉重,舌质暗淡瘀紫,苔薄黄,脉沉弱涩。辨为血虚瘀热证,治当养血补血,活血化瘀。给予胶艾汤与桂枝茯苓丸合方:白芍12g,川芎(烊化、冲服)6g,阿胶6g,艾叶10g,当归10g,生地黄18g,桂枝12g,茯苓12g,桃仁12g,牡丹皮12g,黄芩12g,炙甘草6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腰酸略有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阴道出血停止,以前方6剂。四诊:心悸除,以前方6剂。五诊:诸症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之后,为了巩固治疗效果,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2服,治疗5个月。随访结果,胎儿已足月顺产。

【用方提示】根据心悸、失眠多梦辨为血虚,再根据舌质暗淡瘀紫、脉沉弱涩辨为瘀血,因苔薄黄辨为夹热,以此辨为血虚瘀热证。方以胶艾汤养血补血、止血安胎;以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使新血归经,兼清郁热;加黄芩清热安胎。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功能性子宫出血

【导读】根据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病变证机是血虚,治以胶艾汤补血止血;又因病变证机有气虚,故与四君子汤合方治之。

朱某,女,36岁。有多年功能性子宫出血病史,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刻诊:月经量多,色泽淡红质稀,淋漓不断,头晕目眩,面色不荣,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弱。辨为血虚出血证,治当补血养血止血。给予胶艾汤与四君子汤合方加味:阿胶(烊化、冲服)6g,川芎6g,艾叶10g,当归10g,白芍12g,生地黄18g,红参12g,白术12g,茯苓12g,棕榈15g,炙甘草6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经血减少,以前方6剂。三诊:月经淋漓不断止。四诊:头晕目眩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五诊:诸症悉除,以前方6剂。之后,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10g,每日3服,治疗4个月。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月经量多、色泽淡红质稀辨为血虚,再根据头晕目眩、面色不荣辨为气血虚,以此辨为血虚出血证,以胶艾汤补血止血;以四君子汤益气摄血;加棕榈固涩止血。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桔梗汤合方

桔梗汤由“桔梗一两(3g),甘草二两(6g)”所组成,既是利咽清热的重要基础方,又是清宣肺热的重要基础方,可治疗咽痛热证和肺热证。因桔梗汤组成中用药较少,所以治病用方必须重视合方应用。

肺脓肿

肺脓肿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的肺组织化脓性坏死性炎症形成的脓腔,早期为肺组织化脓性感染,继而坏死、液化,由肉芽组织包裹形成脓肿。本病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发病多于女性。

【导读】张仲景论桔梗汤,既能利咽喉,又能清肺治痈。根据肺脓肿的病变证机是痰热,治以桔梗汤清肺化痰;又因病变证机有气虚,故与人参蛤蚧散合方治之,既益肺又清热化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