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经方合方辨治疑难杂病
20945700000026

第26章 《伤寒杂病论》方(25)

栝楼瞿麦丸合方

栝楼瞿麦丸由“栝楼根(天花粉)二两(6g),茯苓三两(9g),薯蓣(山药)三两(9g),附子炮、一枚(5g),瞿麦一两(3g)”所组成,是益阴利湿、益气温阳的基本代表方,可辨治一切肾虚不化证,临证运用应重视天花粉与附子之间的用量比例关系。

肾下垂

肾下垂是指站立时肾下降超过2cm。正常肾位置是肾门对着第一、第二腰椎横突,右侧略低于左侧。

【导读】根据肾下垂的病变证机是阳虚水气,治以栝楼瞿麦丸温阳利水;又因病变证机有气虚,故与四君子汤合方;更因病变证机有瘀血,故又与桂枝茯苓丸合方治之。

成某,男,62岁。在3年前出现站立时腰部牵扯痛,当时未引起重视,半年后疼痛渐渐加重,经X线及B超检查,诊断为肾下垂,经中西药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曾住院治疗20余日,也未能取得预期治疗效果,近因腰痛加重前来诊治。刻诊:腰痛如针刺,站立加重,尿急,尿频,倦怠乏力,口淡,舌质暗淡瘀紫,苔薄白,脉沉涩。辨为肾虚瘀血证,治当补益肾精、活血化瘀。给予栝楼瞿麦丸、四君子汤与桂枝茯苓丸合方加味:天花粉6g,茯苓12g,山药10g,附子5g,瞿麦3g,桂枝12g,桃仁12g,牡丹皮12g,白芍12g,红参12g,白术12g,巴戟天15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诸症改善不明显,以前方加红参为15g,6剂。三诊:腰痛略有减轻,以前方加杜仲15g,乳香12g,没药12g,6剂。四诊:尿频、尿急好转,以三诊方6剂。五诊:腰痛基本解除,以前方去乳香、没药,6剂。六诊:诸症均有明显减轻,6剂。之后,以前方治疗40余剂,诸症悉除。随访半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腰痛如针刺、舌质瘀紫辨为瘀,再根据倦怠乏力、站立加重辨为气虚,因尿频、尿急辨为肾虚不化,又因口淡,苔薄白辨为寒,以此辨为肾虚瘀血证。方以栝楼瞿麦丸温补肾气、渗利水气;以四君子汤补益中气、填补肾气;以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渗利瘀浊;加巴戟天温补肾阳。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慢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为主要临床表现。

【导读】根据肾小球肾炎的病变证机是肾虚不化,治以栝楼瞿麦丸;又因水气病变证机比较重,故与防己黄芪汤合方治之。

朱某,女,56岁。有多年慢性肾小球肾炎病史,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刻诊:下肢水肿,小便不利,腰酸困痛,口渴,倦怠乏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弱。检查显示,尿蛋白(+++)。辨为肾虚不化证,治当益气温阳、渗利水气。给予栝楼瞿麦丸与防己黄芪汤合方加味:天花粉12g,茯苓20g,山药20g,附子10g,瞿麦6g,防己3g,白术12g,黄芪15g,生姜12g,大枣1枚,炙甘草2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腰酸困痛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下肢水肿减轻,以前方6剂。四诊:小便通利,以前方6剂。五诊:倦怠乏力好转,以前方6剂。六诊:下肢水肿消退,检查尿蛋白(+),以前方6剂。之后,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60余剂治疗,经复查尿蛋白(-),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腰酸困痛、小便不利辨为肾虚不化,再根据下肢水肿辨为水气内停,因倦怠乏力辨为气虚,以此辨为肾虚不化证。方以栝楼瞿麦丸益气温肾、利水消肿;以防己黄芪汤健脾制水、发散水气;加大黄芪用量以益气利水化水。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栝楼牡蛎散合方

栝楼牡蛎散由“栝楼根(天花粉)、牡蛎熬,各等份”所组成,是清热养阴敛阴的基本代表方,主治阴虚内热证。

围绝经期综合征

【导读】根据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病变证机是阴虚,治以栝楼牡蛎散;又因血热病变证机比较重,故与百合地黄汤合方治之。

尚某,女,49岁。有2年围绝经期综合征病史,服用中西药,每因疗效不佳而更医,近因病情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失眠多梦,口渴甚于夜间,盗汗,五心烦热,皮肤干燥,月经不调,舌质红,少苔,脉细数。辨为阴虚内热证,治当滋阴敛阴、生津润燥。给予栝楼牡蛎散与百合地黄汤合方加味:天花粉12g,牡蛎12g,百合15g,生地黄70g,酸枣仁50g,知母10g,生甘草6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失眠多梦好转,以前方6剂。三诊:五心烦热减轻,以前方6剂。四诊:口渴基本缓解,以前方6剂。五诊:失眠多梦又有好转,盗汗止,以前方6剂。六诊:诸症基本解除,又以前方治疗12剂。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失眠多梦、盗汗辨为阴虚,再根据五心烦热辨为虚热内生,以此辨为阴虚内热证。方以栝楼牡蛎散清热养阴生津;以百合地黄汤清热凉血、生津润燥;加酸枣仁养心安神,知母清热除烦。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厚朴七物汤合方

厚朴七物汤由“厚朴半斤(24g),甘草三两(9g),大黄三两(9g),大枣十枚,枳实五枚(5g),桂枝二两(6g),生姜五两(15g)”所组成,是泻热行气、辛温解肌的基本代表方,主治太阳中风证与阳明热结证相兼,或阳明热结夹寒证。

产后大便难

辨治产后大便难的病变证机有热证、有寒证、有虚证、有实证,临证必须全面分析,才能避免辨治失误。

【导读】根据产后大便难的病变证机是热结与营卫不调,治以厚朴七物汤清里治外;又因内热病变证机比较重,故加黄连、黄芩以治之。

洪某,女,40岁。25岁时,因产后引起大便困难,3~4日1次,近因大便干结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大便干结,汗出,恶风,口渴口臭,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沉略弱。辨为阳明热结、营卫不固证,治当清泻阳明、调理营卫。给予厚朴七物汤加味:厚朴24g,大黄10g,大枣10枚,枳实5g,桂枝6g,生姜15g,黄芪15g,黄连10g,黄芩10g,炙甘草10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大便较前通畅,以前方6剂。三诊:大便每日1次,以前方6剂。四诊:口臭好转,以前方6剂。五诊:诸症悉除,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治疗2个月。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大便干结、口臭辨为热结,再根据汗出、恶风辨为营卫不固,因舌质淡红、脉沉略弱辨为热结伤气,以此辨为阳明热结、营卫不固证。方以厚朴七物汤解肌固表、清泻阳明;加黄连、黄芩清泻郁热,黄芪益气固表。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厚朴麻黄汤合方

厚朴麻黄汤由“厚朴五两(15g),麻黄四两(12g),石膏如鸡子大(48g),杏仁半升(12g),半夏半升(12g),干姜二两(6g),细辛二两(6g),小麦一升(24g),五味子半升(12g)”所组成,是温肺降逆、宣肺散寒,兼清郁热的基本代表方,主治寒饮夹热证。

慢性支气管炎

【导读】根据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变证机是寒饮夹热,治以厚朴麻黄汤温肺化饮,兼以清热;又因肺气上逆比较明显,故与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方治之。

周某,女,55岁。有多年慢性支气管炎病史,近因咳喘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咳嗽,气喘,因寒加重,痰多色白,时而黄痰,胸满,胸闷,口渴欲饮热水,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浮。辨为寒饮郁肺夹热证,治当温肺散寒、下气止逆,兼清郁热。给予厚朴麻黄汤与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方:厚朴15g,麻黄12g,石膏48g,杏仁12g,姜半夏12g,干姜6g,细辛6g,小麦24g,五味子12g,葶苈子10g,大枣10枚,黄芩10g,炙甘草10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咳嗽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咯痰减少,以前方6剂。四诊:胸满,胸闷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五诊:气喘止,以前方6剂。六诊:诸症基本解除,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治疗4个月。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咳嗽、气喘、因寒加重辨为寒,再根据口渴欲饮热水、苔薄黄辨为寒夹热,因胸满、胸闷辨为气郁,以此辨为寒饮郁肺夹热证。方以厚朴麻黄汤温肺止逆,兼清郁热;以葶苈大枣泻肺汤清热降肺止逆;加黄芩清泻郁热,炙甘草兼益肺气。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侯氏黑散合方

侯氏黑散由“菊花四十分(120g),白术十分(30g),细辛三分(9g),茯苓三分(9g),牡蛎三分(9g),桔梗八分(24g),防风十分(30g),人参三分(9g),矾石三分(9g),黄芩五分(15g),当归三分(9g),干姜三分(9g),川芎三分(9g),桂枝三分(9g)”所组成,是补养心脾、化痰祛风,兼清郁热的基本代表方,主治心脾不足、痰风内生证。

抑郁症

【导读】根据抑郁症的病变证机是心脾不足、痰风内生,治以侯氏黑散;又因痰蕴比较明显,故加生半夏治之。

周某,女,43岁。有多年抑郁症病史,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失眠多梦,焦虑不安,忧心忡忡,心烦意乱,心悸,咽中似痰阻,不思饮食,腹胀,口淡不渴,舌质淡红,苔白腻中心略黄,脉沉弱。辨为心脾不足、痰风内生,治当温补阳气、化痰息风。给予侯氏黑散加味:菊花120g,白术30g,细辛10g,茯苓10g,牡蛎10g,桔梗24g,防风30g,红参10g,白矾10g,黄芩15g,当归10g,干姜10g,川芎10g,桂枝10g,生半夏12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咽中似痰阻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失眠多梦好转,以前方6剂。四诊:苔腻减少,以前方6剂。五诊:饮食转佳,腹胀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六诊:忧心忡忡、心烦意乱好转,以前方6剂。七诊:诸症又有好转,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治疗6个月。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失眠多梦、苔腻辨为痰扰于心,再根据不思饮食、苔腻辨为痰阻于脾,因焦虑不安、忧心忡忡辨为心脾不足,又因口淡不渴辨为寒,舌质淡红、苔白腻中心略黄辨为寒夹热,以此辨为心脾不足、痰风内生证。方以侯氏黑散补养心脾、化痰祛风,兼清郁热;加生半夏醒脾降逆、燥湿化痰。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黄连汤合方

黄连汤由“黄连三两(9g),炙甘草、三两(9g),干姜三两(9g),桂枝去皮、三两(9g),人参二两(6g),半夏洗、半升(12g),大枣擘十二枚”所组成,是散寒清热的常用基本方,组方虽以黄连命名,但治疗作用则以温中为主,强调病虽以寒为主,但不能忽视病变证机中有热,在用方时应根据寒热病变证机变化,可酌情加味用药及调整用量。

食管炎

食管炎是指食道黏膜浅层或深层组织发生水肿、充血的炎症病变。根据临床表现又分为原发性食管炎与继发性食管炎。

【导读】辨治食管炎的病变部位虽在胸中,但其病症表现常常可影响到脾胃。根据张仲景设黄连汤主治“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权衡食管炎的病变证机符合黄连汤主治;又因寒热夹杂的病变证机比较重,故又与栀子干姜汤和竹叶石膏汤合方治之。

夏某,女,62岁。有多年慢性食管炎病史,多次服用中西药,均未能有效控制症状表现,曾在北京、西安等地诊治,也未能取得明显治疗效果,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刻诊:胸骨后疼痛,伴烧灼感、反酸,喜饮热食,食凉则吐,口渴欲饮,倦怠乏力,手足不温,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沉弱。辨为胃寒胸热证,治当温胃散寒、清宣郁热。给予黄连汤、栀子干姜汤与竹叶石膏汤合方:半夏12g,黄芩9g,红参9g,干姜9g,炙甘草9g,黄连10g,大枣擘,12枚,栀子14g,竹叶20g,石膏48g,麦门冬24g,粳米12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胸骨后疼痛有好转,以前方6剂。三诊:胸中烧灼感减轻,以前方6剂。四诊:诸症均较前减轻,以前方根据病情变化而适当加减治疗40余剂。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喜饮热食、食凉则吐辨为胃寒,再根据胸骨后疼痛伴烧灼感、舌红苔黄辨为郁热,因倦怠乏力、脉沉弱辨为气虚,以此辨为胃寒胸热证。方以黄连汤既温胃又清热;以栀子干姜汤增强黄连汤温阳散寒、清热泻火;以竹叶石膏汤清热益气、降逆和胃。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