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经方合方辨治疑难杂病
20945700000017

第17章 《伤寒杂病论》方(16)

葛根芩连汤合方

葛根芩连汤由“葛根半斤(24g),炙甘草二两(6g),黄芩三两(9g),黄连三两(9g)”所组成,是清热燥湿升散的重要基础方,可辨治湿热夹表证,若病表证明显者,可酌情加辛散透表药,增强治疗效果。

克罗恩病

克罗恩病是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发病年龄多在15~30岁,男女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导读】根据克罗恩病的病变证机是热毒,治以葛根芩连汤清热解毒;又因病变证机有瘀血,故与桃红四物汤合方治之。

韩某,女,43岁。6年前因右下腹疼痛,在郑州、北京等地诊断为克罗恩病,多次服用中西药,以及静脉用药,均未能有效控制症状,近因大便呈黏液血便、里急后重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右下腹疼痛如针刺,进餐后肠鸣加重,大便呈黏液血便、里急后重,腹部按压有包块,口渴,舌质暗红夹瘀斑,苔薄黄,脉沉涩。辨为热毒夹瘀证,治当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给予葛根芩连汤与桃红四物汤合方加味:葛根24g,炙甘草6g,黄芩10g,黄连10g,生地黄12g,川芎6g,白芍12g,当归12g,桃仁12g,红花12g,乳香10g,没药10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右下腹疼痛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肠鸣明显好转,以前方6剂。四诊:诸症均较前减轻,以前方并根据病情变化而适当加减治疗30余剂。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腹痛如针刺、舌夹瘀斑辨为瘀血,再根据口渴、舌质暗红、苔黄辨为热毒,因大便呈黏液血便辨为热毒迫血,以此辨为热毒夹瘀证。方以葛根芩连汤清热解毒、透热于外;以桃红四物汤清热凉血、活血通络;加乳香、没药以活血行气止痛。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病毒性肠胃炎

病毒性肠胃炎是由肠道病毒感染所致的传染病。病毒性肠胃炎分轮状病毒、诺沃克病毒、肠腺病毒等。本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

【导读】根据病毒性肠胃炎的病变证机是热毒,治以葛根芩连汤、栀子豉汤清热止利、清宣郁热;又因病变证机有气虚,故与四君子汤合方治之。

孙某,男,32岁。在5个月前突然出现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发热,恶寒。服用中西药及静脉用药,治疗虽有效果但不明显,在某医院经粪便检查检出诺沃克病毒,诊断为病毒性肠胃炎,即住院治疗10余日,病情虽有缓解,但症状没有达到有效控制。刻诊: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神疲乏力,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虚略数。辨为热毒气虚证,治当清热解毒、健脾益气。给予葛根芩连汤、栀子豉汤与四君子汤合方:葛根24g,炙甘草6g,黄芩9g,黄连9g,香豉10g,栀子14g,红参12g,白术12g,茯苓12g,白头翁30g,陈皮15g,竹茹24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呕吐止,腹痛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腹泻止,腹痛除,以前方6剂。四诊:诸症悉除,又以前方6剂。经粪便复查未检出病毒。

【用方提示】根据口渴、苔黄腻辨为热,再根据神疲乏力、脉虚略数辨为气虚,以此辨为热毒气虚证。方以葛根芩连汤清热止利、透热于外;栀子豉汤清宣郁热;四君子汤健脾益气;加白头翁清热解毒止利,陈皮理气和胃,竹茹清热降逆和胃。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子宫内膜炎

子宫内膜炎是女子子宫内膜因多种原因引起的子宫内膜炎性病变。

【导读】根据子宫内膜炎的病变证机是湿热下注,治以葛根芩连汤清热燥湿;又因湿热病变证机比较重,故与四妙丸合方治之。

牛某,女,46岁。有10年子宫内膜炎病史,服用中西药,可未能达到远期治疗目的,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带下色黄量多臭秽,小腹坠痛,腰骶部疼痛,口苦口腻,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辨为湿热下注证,治当清热解毒、利湿止带。给予葛根芩连汤与四妙丸合方加味:葛根24g,黄连10g,黄芩10g,黄柏24g,苍术24g,川牛膝30g,薏苡仁30g,车前子24g,茯苓24g,炙甘草6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带下色黄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腰骶部疼痛好转,以前方6剂。四诊:带下止,以前方6剂。五诊:腰骶部疼痛基本消除,以前方6剂。六诊:诸症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带下色黄、口苦口腻辨为湿热,再根据舌质红、苔黄腻辨为湿热蕴结,以此辨为湿热下注证。方以葛根芩连汤清热燥湿止带;以四妙丸清热燥湿、强筋止痛;加车前子清热利湿,茯苓益气渗利。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桂枝汤合方

桂枝汤由“桂枝三两(9g),芍药三两(9g),炙甘草二两(6g),生姜三两(切,9g),大枣十二枚、擘”所组成,既是辨治太阳中风证的基础方,又是辨治脾胃虚弱证的基础方,更是辨治卫气不固证的基础方,临证若能因病症变化而酌情加减用药,则是用方最佳选择。

术后鼻咽癌

鼻咽癌是鼻咽部黏膜出现肿瘤病变的一种疾病。中医对鼻咽癌虽然没有特效方药治疗,但根据患者病症表现而合理选用辨治方药还是完全可以控制症状表现与减轻患者痛苦。

【导读】术后鼻咽癌复发率比较高,尤其是术后诸多症状表现不易完全消除,若能以中医诊治则能明显改善症状表现。根据病变部位在鼻,鼻以通为顺,术后正气不足,治当选用桂枝汤开窍通鼻,兼益正气;又因病变证机有阴虚夹热,故与养阴清肺汤合方治之,以标本兼治。

詹某,女,57岁。4个月前手术治疗鼻咽癌,接着又用化疗药,药后鼻部及全身症状比较重,口服氨基酸类及静脉用药,均未能有效改善症状表现。刻诊:鼻塞,鼻腔干燥,五心烦热,盗汗,消瘦,头晕目眩,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辨为阴虚邪扰证,治当养阴生津、消肿溃坚。给予桂枝汤与养阴清肺汤合方加味:生地黄18g,麦门冬12g,生甘草6g,玄参15g,贝母9g,丹皮8g,薄荷6g,白芍8g,桂枝9g,生姜9g,大黄5g,大枣12枚。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五心烦热明显好转,鼻塞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五心烦热不明显,大便通畅,以前方6剂。四诊:诸症悉除,以前方继续治疗40余剂。随访半年,症状表现消除,身体状况良好。

【用方提示】根据五心烦热、鼻腔干燥、舌红少苔辨为阴虚,再根据鼻腔干燥、大便干结辨为邪热灼津,五心烦热、头晕目眩辨为虚热侵扰,以此辨为阴虚邪扰证。方以养阴清肺汤滋补阴津、润燥滋鼻;以桂枝汤温通阳气、辛散通窍、补益中气;加大黄通下邪结。

妊娠瘙痒症

妊娠瘙痒症是指女子在妊娠期间出现皮肤发痒,甚则遍及全身的皮肤病。

【导读】辨治妊娠瘙痒症既要治瘙痒又要保胎,选用桂枝汤既能发散透疹,又能调理脾胃以保胎。运用桂枝汤辨治妊娠性瘙痒的病变证机是风寒郁滞,又因病变证机有肝郁,故与柴胡疏肝散合方治之。

邵某,女,31岁。从怀孕第四个月出现全身瘙痒,夜间更甚,隆起风团,反复发作,服用中西药已50余日,可瘙痒未能得到有效控制,近因他人介绍前来诊治。刻诊:全身皮肤瘙痒,因风寒及情绪异常加重,急躁易怒,叹息,皮肤干燥脱屑,胸闷乳胀,口淡不渴,舌质淡,苔薄白,脉浮弦。辨为风寒肝郁证,治当疏肝解郁、疏散风寒。给予桂枝汤与柴胡疏肝散合方加味:桂枝10g,生姜10g,大枣12枚,柴胡12g,陈皮12g,白芍10g,川芎10g,枳壳10g,香附10g,砂仁10g,紫苏12g,炙甘草6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瘙痒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胸闷乳胀好转,以前方6剂。四诊:急躁易怒缓解,以前方6剂。五诊:诸症基本解除,以前方治疗15剂,至分娩未再有瘙痒。

【用方提示】根据遇风寒加重辨为风寒侵袭,再根据急躁易怒、因情绪异常加重、胸闷乳胀辨为肝气郁滞,因口淡不渴、苔薄白辨为寒,以此辨为风寒肝郁证。方以桂枝汤疏散风寒、调理脾胃、固护营卫;以柴胡疏肝散行气解郁、调理气机;加砂仁芳香醒脾安胎,紫苏疏散风寒、行气安胎。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产后感染

产后感染是指女子分娩及产褥期生殖道受病原体感染,引起局部或全身炎症的临床表现。

【导读】根据产后感染的病变证机是卫虚,治以桂枝汤;又因病变证机有湿热,故与猪苓汤合方;更因病变证机有湿热下注,故又与导赤散合方治之。

童某,女,26岁。产后第十日感冒,并发阴道感染,住院1周,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出院至今已9个月,反复感冒,又因感冒而诱发阴道灼热疼痛,近因感冒、阴道灼热疼痛而前来诊治。刻诊:发热恶寒(体温37.6℃),口淡不渴,倦怠乏力,头痛,阴道灼热疼痛,带下色黄量多,小腹下坠,舌质淡,苔薄黄,脉浮数无力。辨为气虚热淋证,治当调和营卫、清热通淋。给予桂枝汤、猪苓汤与导赤散合方: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0g,大枣12枚,茯苓12g,猪苓12g,泽泻12g,滑石12g,阿胶(烊化、冲服)12g,生地黄12g,木通12g,竹叶12g,生甘草12g,炙甘草12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体温恢复正常,以前方6剂。三诊:阴道灼热疼痛减轻,以前方6剂。四诊:带下止,以前方6剂。五诊:诸症悉除,以前方6剂巩固疗效。随访1年,一切正常。

【用方提示】根据反复感冒、倦怠乏力、小腹下坠辨为气虚,再根据阴道灼热疼痛、带下色黄辨为湿热淋浊,因苔薄黄辨为热扰,以此辨为气虚热淋证。方以桂枝汤解肌发散、调和营卫;以猪苓汤清热育阴、利水通淋;以导赤散清热利水通淋。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神经性头痛

神经性头痛是指多种原因引起的以头痛为主的表现,且无实质性病变。

【导读】根据神经性头痛的病变证机是卫强营弱,治以桂枝汤;又因寒气比较盛,故与四逆汤合方治之。

谢某,女,38岁。有多年神经性头痛病史,服用中西药,可头痛仍然反复发作,近因头痛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头痛甚于中午,汗出较多,倦怠乏力,手足厥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浮弱。辨为太阳中风证(卫强营弱、阳虚不固证),治当辛温解肌、通经止痛。给予桂枝汤与四逆汤合方: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0g,大枣12枚,生川乌(因无生附子,以生川乌代)5g,干姜5g,炙甘草6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头痛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汗出减少,以前方6剂。四诊:头痛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五诊:手足温和,以前方6剂。六诊:诸症悉除,以前方6剂巩固疗效。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头痛甚于中午辨为太阳,再根据汗出、手足厥冷辨为阳虚不固,因倦怠乏力辨为气虚,以此辨为卫强营弱、阳虚不固证。方以桂枝汤辛温解肌、调和营卫;以四逆汤温壮阳气、固护肌表。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桂枝茯苓丸合方

桂枝茯苓丸由“桂枝,茯苓,牡丹皮去心,芍药,桃仁去皮尖、熬、各等份(各12g)”所组成,是化瘀消癥的最佳基础方,可辨治一切癥积证,若用丸剂,每次服6~9g,每日3服;若用汤剂,可因病情轻重而酌情调整汤剂方药用量。

慢性扁桃体炎

【导读】根据慢性扁桃体炎的病变证机是瘀血阻滞,治以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又因病变证机有气虚,故与四君子汤合方治之;再则,辨治慢性扁桃体炎还要考虑针对病变部位而用药,故又与桔梗汤合方治之。

马某,女,11岁。有3年扁桃体炎病史,病情反复发作,服用或静脉用药不仅没有治疗作用,反而还会上火,近因扁桃体肿大、疼痛而前来诊治。刻诊:咽痛,咽肿色泽暗红,声音嘶哑,倦怠乏力,颌下肿大,口淡不渴,舌质暗淡,苔薄,脉沉涩。辨为气虚夹瘀证,治当益气化瘀、利咽止痛。给予桂枝茯苓丸、四君子汤与桔梗汤合方:红参10g,白术10g,桂枝12g,茯苓12g,牡丹皮12g,芍药12g,桃仁12g,桔梗10g,生甘草18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5服。二诊:咽痛好转,颌下肿大缩小,以前方6剂。三诊:诸症较前均有明显减轻,又以前方6剂。四诊:诸症悉除,又按前方治疗30余剂。随访1年,未再复发。

【用方提示】根据咽肿色泽暗红、倦怠乏力辨为气虚,再根据舌质暗淡、脉沉涩辨为瘀,以此辨为气虚夹瘀证。方以四君子汤补益中气、生化气血;以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消肿散结;以桔梗汤消肿利咽、缓急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