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经方合方辨治疑难杂病
20945700000013

第13章 《伤寒杂病论》方(12)

【导读】根据风湿性心脏病的病变证机是水气内盛,治以防己茯苓汤通阳利水;又因阳虚比较明显,故与真武汤合方温阳利水。

刘某,女,63岁。有10年风湿性心脏病病史,2年前又有颜面及下肢水肿,数经中西药治疗,水肿未能达到预期治疗目的,近因颜面水肿明显前来诊治。刻诊:心悸,胸闷,心中拘紧,头昏头沉,颜面及下肢水肿,按之凹陷不起,手足不温,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辨为心阳虚弱、水气肆虐证,治当益气温阳、通阳利水。给予防己茯苓汤与真武汤合方加味:防己10g,黄芪10g,桂枝10g,茯苓18g,白芍10g,生姜10g,白术6g,附子5g,生川乌6g,红参10g,炙甘草6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心悸、颜面水肿明显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心悸止,胸闷、心中拘紧减轻,以前方6剂。四诊:颜面水肿基本消除,下肢水肿好转,以前方6剂。五诊:手足不温好转,以前方6剂。六诊:颜面及下肢水肿基本消除,以前方治疗20余剂。之后,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治疗半年,病情稳定。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心悸、胸闷、舌质淡、脉沉弱辨为心阳虚,再根据颜面及下肢水肿辨为水气,因手足不温、苔薄白辨为阴寒,以此辨为心阳虚弱、水气肆虐证。方以防己茯苓汤温脾通阳、利水消肿;以真武汤温壮阳气、主水制水;加生川乌温阳逐寒,红参益气安神。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防己黄芪汤合方

防己黄芪汤由“防己一两(3g),甘草炙、半两(1.5g),白术七钱半(12g),黄芪去芦、一两一分(3.8g),生姜4片,大枣1枚”所组成,是发散利水、健脾益气的基本代表方,主治太阳表虚风水或太阳表虚风湿证。

肾病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是以每日尿蛋白>3.5g,血浆白蛋白<30g/L,以及水肿、血脂升高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诊断标准以前两项为必须具有。

【导读】根据肾病综合征的病变证机是风水表虚,治以防己黄芪汤益气固表利水;又因脾肾阳虚水气内盛,故与茯苓泽泻汤合方治之。

郑某,女,58岁。有9年肾病综合征病史,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刻诊:眼睑及肢体水肿、汗出,食后腹胀,腰酸困,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滑腻,脉浮弱,尿蛋白(++++)。辨为风水表虚、脾肾阳虚、水气浸淫证,治当发散利水、健脾益气、温肾消肿。给予防己黄芪汤与茯苓泽泻汤合方加味:防己3g,黄芪4g,茯苓24g,泽泻12g,桂枝6g,生姜12g,人参15g,白术12g,大枣1枚,桑寄生30g,生麦芽15g,炙甘草6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饮食转佳,眼睑及下肢水肿略有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腰酸困缓解,以前方6剂。四诊:眼睑及下肢水肿明显减轻,以前方6剂。五诊:苔腻消失,以前方6剂。六诊:眼睑及下肢水肿基本消除,尿蛋白(++),以前方6剂。七诊:诸症基本解除,以前方治疗60余剂,尿蛋白(-)。之后,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治疗半年。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眼睑及肢体水肿、汗出辨为风水表虚,再根据食后腹胀辨为脾虚,因腰酸困、脉沉弱辨为肾虚,又因倦怠乏力辨为气虚,以此辨为风水表虚、脾肾阳虚、水气浸淫证。方以防己黄芪汤发散利水、健脾益气;以茯苓泽泻汤利水渗湿、益气制水;加人参补益中气,桑寄生补肾壮骨,生麦芽消食和胃。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风引汤合方

风引汤由“大黄四两(12g),干姜四两(12g),龙骨四两(12g),桂枝三两(9g),甘草二两(6g),牡蛎二两(6g),寒水石六两(18g),滑石六两(18g),赤石脂六两(18g),白石脂六两(18g),紫石英六两(18g),石膏六两(18g)”所组成,是泻热息风的重要治病方,可辨治一切肝热生风证。

高血压

【导读】根据高血压的病变证机是肝热生风,治以风引汤清肝息风,运用风引汤辨治高血压必须因病症表现进行随症加减用药。

程某,男,58岁。有10余年高血压病史,在2年前服用西药能将血压降至正常,近2年来服用西药未能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经常波动在(115~130)/(160~180)mmHg,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头痛,头晕目眩,急躁易怒,大便干结,小便短赤,乏力,手足麻木,口渴,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辨为肝热阳郁证,治当清泻肝热、通阳降泄。给予风引汤加味、大黄12g,干姜12g,龙骨12g,桂枝9g,甘草6g,牡蛎6g,寒水石18g,滑石18g,赤石脂36g,紫石英18g,石膏18g,黄芪24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头痛止,头晕目眩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急躁易怒解除,以前方6剂。四诊:血压降为135/95mmHg,病情稳定,为了巩固疗效,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3~5g,每日3服。随访1年,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之内。

【用方提示】根据急躁易怒、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辨为肝热,再根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辨为阳郁,因乏力、手足麻木辨为热伤气,以此辨为肝热阳郁证。方以风引汤清泻肝热、通阳降泄;加黄芪补益正气。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锥体外神经系统进行性变性疾病。

【导读】根据帕金森病的病变证机是肝热,治以风引汤泻热制风;又因筋脉挛急比较重,故与牵正散合方治之。

庞某,男,59岁。2年前出现手指震颤,经检查诊断为帕金森病,在省市多家医院诊治,经常服用中西药,可未能有效控制症状表现,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刻诊:手指震颤,肌肉强直,颈背拘急,步态不稳,渴欲饮水,身热汗多,手足烦热,口苦,烦躁易怒,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沉滑。辨为肝热生风证,治当清肝泻热、息风止痉。给予风引汤与牵正散合方加味:大黄12g,干姜12g,龙骨12g,桂枝10g,甘草6g,牡蛎6g,寒水石18g,滑石18g,赤石脂36g,紫石英18g,石膏18g,全蝎6g,白附子6g,白僵蚕6g,钩藤24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身热汗多减轻,大便通畅,减大黄为6g,复以前方6剂。三诊:口苦好转,手足烦热止,以前方6剂。四诊:烦躁易怒好转,以前方6剂。五诊:手指震颤较前略有减轻,以前方6剂。六诊:自觉肌肉较前柔和,以前方6剂。之后,以前方因病症变化酌情加减用药治疗100余剂,手指震颤得到有效控制,其他病症亦有明显改善。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变汤剂为丸,每次6g,每日3服,治疗1年余。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手指震颤、肌肉强直辨为肝风,再根据身热汗出、口苦、苔黄辨为肝热,以此辨为肝热生风证。方以风引汤清肝泻热、潜阳息风;以牵正散祛风息风止痛;加钩藤息风止痉。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中毒后遗症肢体强直

中毒后遗症肢体强直是指中毒损害神经肌肉而产生的表现。

【导读】根据中毒后遗症的病变证机是肝热生风,治以风引汤清肝泻热;又因肌肉强直、颈背拘急比较重,故与芍药甘草汤合方缓急柔筋。

单某,女,25岁。3年前因误服250mL敌敌畏农药中毒,经抢救后出现肢体僵硬,不能自主活动,服用中西药,症状表现未能达到改善,近因其他人介绍前来诊治。刻诊:肢体肌肉僵硬抽搐,手僵不能握固,足硬不能行走,口舌言语不清,自觉身热,心烦急躁,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紧。辨为肝热生风证,治当清肝泻热、育阴潜阳、息风止痉。给予风引汤与芍药甘草汤合方:大黄12g,干姜12g,龙骨12g,桂枝10g,牡蛎6g,寒水石18g,滑石18g,赤石脂36g,紫石英18g,石膏18g,白芍50g,炙甘草30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身热消除,以前方6剂。三诊:肢体抽搐减轻,以前方6剂。四诊:心烦急躁缓解,以前方6剂。五诊:肢体僵硬改善,以前方6剂。六诊:口舌言语较前清楚,以前方6剂。七诊:手足较前灵活,以前方治疗90余剂,手较前可持物,足较前可行走。之后,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巩固治疗6个月,能做简易家务。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抽搐、身热、急躁辨为肝热生风,再根据口舌言语不清辨为肝热侵扰心窍,以此辨为肝热生风证。方以风引汤清泻肝热、育阴潜阳、息风止痉;以芍药甘草汤益气补血、柔肝缓急。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附子汤合方

附子汤由“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二枚(10g),茯苓三两(9g),人参二两(6g),白术四两(12g),芍药三两(9g)”所组成,是温阳散寒、益气除湿的基础代表方,主治阳虚寒湿证。

附睾炎

附睾炎是指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附睾炎症病变。根据病变特点将其分为急性附睾炎和慢性附睾炎两种。

【导读】根据附睾炎的病变证机阳虚寒湿,治以附子汤温阳散寒除湿;又因病变证机寒湿比较重,故与吴茱萸汤合方治之。

晁某,男,49岁。有10余年附睾炎病史,服用中西药,未能控制症状表现,近因朋友介绍前来诊治。刻诊:睾丸冰凉放射至腰部、小腹,阴囊潮湿,阳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辨为阳虚寒湿证,治当温阳散寒除湿。给予附子汤与吴茱萸汤合方加味:附子10g,茯苓10g,红参10g,白术12g,白芍10g,吴茱萸24g,生姜15g,大枣12枚,生川乌10g,干姜10g,炙甘草10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睾丸冰凉好转,以前方6剂。三诊:阴囊潮湿减轻,以前方6剂。四诊:睾丸冰凉又有好转,以前方6剂。五诊:阴囊潮湿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六诊:阳痿好转,以前方6剂。七诊:诸症悉除,又以前方治疗12剂。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睾丸冰凉、舌质淡辨为寒,再根据阳痿、脉沉弱辨为阳虚,因阴囊潮湿辨为湿,以此辨为阳虚寒湿证。方以附子汤温阳散寒、益气除湿;以吴茱萸汤温阳散寒、益气化阳;加生川乌攻逐阴寒,干姜温暖脾胃、化生阳气,炙甘草益气和中。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附子泻心汤合方

附子泻心汤由“大黄二两(6g),黄连一两(3g),黄芩一两(3g),附子炮、去皮、破、别煮取汁、一枚(5g)”所组成,是清热燥湿、温助阳气的基础代表方,主治湿热阳虚证。

痤疮

痤疮是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

【导读】根据痤疮的病变证机湿热阳虚,治以附子泻心汤清热燥湿、温助阳气;又因湿热夹阳虚比较重,故与栀子干姜汤合方治之。

孙某,男,21岁。有4年痤疮病史,服用中西药,未能有效控制痤疮,近因痤疮加重前来诊治。刻诊:面部痤疮,大的如黄豆,小的如绿豆,根基发红,顶部黄白,甚于两颊部,大便干结,手足不温,舌质淡红,苔黄略腻,脉浮。辨为湿热阳虚证,治当清热燥湿、温阳透散。给予附子泻心汤与栀子干姜汤合方加味:附子10g,大黄12g,黄连6g,黄芩6g,栀子15g,干姜6g,石膏50g,连翘30g,生甘草10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大便通畅,以前方6剂。三诊:痤疮根基色泽变淡,大便变溏,减大黄为6g,以前方6剂。四诊:痤疮根基色泽变淡,以前方6剂。五诊:小的痤疮基本消退,以前方6剂。六诊:手足温和,痤疮基本消退,以前方6剂。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变汤剂为丸剂,每次10g,每日3服,治疗3个月。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痤疮根基发红辨为湿热,再根据手足不温、舌质淡红辨为湿热夹阳虚,以此辨为湿热阳虚证。方以附子泻心汤清泻热结、温阳透发;以栀子干姜汤清泻郁热、温阳散寒;加石膏清泻内热,连翘清热散结,生甘草清热解毒、益气和中。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茯苓四逆汤合方

茯苓四逆汤由“茯苓四两(12g),人参一两(3g),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5g),炙甘草二两(6g),干姜一两半(4.5g)”所组成,是温阳益气的重要代表方,可辨治阳气虚弱证。若无生附子,可用生川乌代替。

口腔疱疹

口腔溃疡是指口腔黏膜上的表浅性溃疡。

【导读】根据口腔疱疹的病变证机是阳气虚弱,治以茯苓四逆汤温阳散寒;又因病变证机有瘀血,故与失笑散合方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