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像一个自由的诗人,她像一位心灵的捕手;他不受世俗牵绊,她一直都在世俗的规矩当中,十多年的灵魂相伴才成就这一对佳偶。他们的婚礼像是成功的庆典,但是成功对他们来说不是功名利禄,而是一种生活态度,爱情是其中最重要的成分。他们的婚礼是成功的宣言也是爱情的华章。这个时代有一种“盖茨式”效应,无论王石、潘石屹、马云、扎克伯格、乔布斯……都不是校园里中规中矩的杰出人物,都是凭借自己的能力改变这个时代的人物。吕良也是这样的一位创造者。
吕良家住传统的陕西窑洞,冬暖夏凉,黄河边有他整个自由的童年记忆。他家以前从来没有出过大学生,他是家里唯一一个喜欢看书的孩子。家里异常困难的时候,晚上只能点煤油灯,大家入睡后吕良还想再看书,于是他就悄悄点亮了煤油灯,每次被爷爷发现后就会遭受一顿狠打。因为点煤油灯的原因,他鼻孔里长期都是黑糊糊的,被孩子们嘲笑,但是他丝毫不介意。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悟性,他考上了重点大学,进入高等学府。
他并不像大多数活跃在学校里的拔尖生那样急功近利——忙于社团活动,忙于成绩争取奖学金,忙于干部称号带来的加分,忙于仅有的几个保研名额。大学四年,他只愿做一件事,那就是“读书”。
中国的、外国的,古典的、现代的,文言文、白话文……他把图书馆翻了个底朝天。除了喜欢的教授的课程,他很少出现在课堂上。这样的状态难免不挂科,但是他丝毫不在意。在学校里就只身一人遨游书海,和书中的人交朋友,和书中的人物进行辩论,读书占据了整个大学时光。
古往今来、时势变迁、文学的雅致、哲学的洞明、历史的睿智,他都是侃侃而谈。这些游弋在精神层面的享受让他很自由。他的论点一针见血,辛辣老到,让教授喜出望外,让同学们称赞不已。
大学毕业的时候,一位教授邀请他读研究生,让他走科研道路,但他还是选择了其他道路。他因为有些科目没有修够学分,最后连结业证都没有领到。但是对于他来说,这件事完全不重要,他丝毫不在意,同学问起来的时候他总是笑笑。最后他赤条条无牵挂地离开学校往北京走了。
对于他来说,毕业最重要的收获就是爱情。他独特的学术观点和杰出的思辨能力吸引了一个名叫施涟漪的学妹。大学期间他只参加了一个社团,那就是读书会。这个社团正好是由施涟漪来主持的。
施漪涟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圆润白皙,谈吐雅致,有一种邻家妹妹的感觉。她剪了齐耳的短发,拥有江南女子的宁静与雅致,她有自己的思想,独立而坚韧,身上有一种超越她年纪的成熟和稳重。
每一次她主持读书会总是不慌不忙,有条不紊,开会前都会准备好议程和时间节点。读书会的规则很明晰,每一期发言最有创新点、学术价值的讲者,就会成为学院周刊的采访对象。他们运用论坛、周刊促进学术观点的交流和发展。
施涟漪和多数女孩一样,崇拜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内很专业的男生。吕良平时衣着朴素干净,讲起学术观点纵横捭阖、慷慨激昂。时而辛辣老到,时而新颖别致,时而充满人文关怀……她流连在他主导的谈话内容中,每一次都像发现了宝藏一样欣喜万分。每一次吕良讲话的时候,施涟漪总会听得很入神。曾经有一次,吕良讲完观点后坐下许久,施涟漪还看着吕良,有些入神,直到有人起哄,施涟漪才回神过来低头腼腆地笑了。
施涟漪没有主动找过吕良学长,有时候读书会结束了,几个人还意犹未尽,就相约校园里的餐厅一起吃饭,一起分享。在相互分享观点的过程中,吕良发现施涟漪懂得他的观点,而且很有悟性,一点就通。每一次跟施涟漪沟通的时候,他都会发现她的阅读量在稳步提升,新颖的想法也会自然涌现。两人也会因为某一个论点争论很久,翻查图书馆中各类资料,找到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思维上的碰撞,一场激烈的唇枪舌剑反而增进了两人的感情。一来一往的论战是两人智慧的交锋,虽然施涟漪多数时间都略逊一筹,但是她成长的速度还是让吕良惊叹。两人在交流中慢慢形成了默契和爱慕,吕良平时不爱多说话,但是一直很照顾施涟漪。社团有活动他都争当苦力,冬天来了,他会寻觅最棒的烤红薯给她送去,他在图书馆里看着书偶尔困乏睡着了,总是会被施涟漪敲醒。
那一年秋天,两人饭后一起约着走到山顶的老图书馆,站在图书馆外面的平台远眺,整个山林秋色灿烂,黄色银杏金灿灿的,偏红色的树叶像红云一样绚丽夺目,绿色零星点缀构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涟漪看着身边的吕良,然后终于鼓起勇气说:“学长,你觉得我怎么样?”
吕良打趣地开玩笑说:“什么怎么样?你又不是产品,难道我还要写个测评?”
涟漪说:“学长,做我男朋友吧?我是认真的。”
吕良见涟漪的口吻和表情很慎重,突然不知所措,忙说:“今天不是愚人节哦,你别耍我……”
涟漪说:“笨,我一个女孩子开口说了,你不答应就算了。”
吕良忙说:“别别别,你让我多享受一下胜利果实的甜味嘛!”
“学长,什么意思?”“其实我也想说同样的话,只是你抢了先机。”吕良笑了,很认真地看着涟漪,“你暗中喜欢我多久了?”吕良接着很俏皮地问。
“喂……”涟漪有些害羞。
吕良牵起涟漪的手,拉着她走入浪漫秋天的校园。两个人在即将毕业的时候终于明确了关系。他们以情侣的身份度过了大四下学期,转眼间就要毕业了。其他人的大学毕业是以喧闹释放的娱乐来收尾的,吕良的大学毕业却是以一把蒲扇、几本书来收尾的。他很淡然地面对周遭发生的一切。最后,他选择了到北京发展。那天在火车站的时候,吕良只提了一只箱子,然后苦笑着对涟漪说:“看,读完四年,我只有这只箱子里的东西和我肚子里的墨水,其他一无所有。”
涟漪笑了笑:“我不重要吗?你还有我啊。”
吕良看着涟漪,她清澈的眼眸里是自己的倒影,他觉得很欣慰,默默说了一句:“只要有你就很幸福了。”涟漪是唯一能够懂得他的人。
异地恋没有对两人的情感带来多大的困难,他们各自都忙于自己的事情,也耐得住寂寞。施涟漪忙于保送研究生的准备,吕良也忙着在北京寻觅合适自己的工作。两人也不焦灼,施涟漪懂得他心中的那些才华与思虑。一个在尘世间修行,一个在书本中修行,两人在寻觅各自的道,都懂得孤独中静守,喧闹中旁观,不为浮华所动,不受变迁惊扰,这种默契让两人拥有彼此,其他人无法闯入其中,也无法懂得这种微妙的灵犀。
吕良在北京打拼的日子里,住在一个有很多公共床位的房间中。
一个房间就像宿舍一样放满了三四个上下铺,不到80平方米的房子住着14个人。一个公共空间里,三教九流的人都有。这些舍友有来自附近高等学院的毕业生,非常注重仪表,每天起得很晚,然后耗费一个半小时时间装扮自己,期待能够交上好运,过上富裕自由的生活;有从农村来的勤奋憨厚的小伙,经常关注的就是楼下新鲜的馒头出炉,或者是理发店的妹子;也有很多来自北京郊区的年轻小伙,他们每天都沉溺在网游里却跟家里人说在念书,空闲的时候跑跑物流挣一点零散的钱。
吕良感知着周围的一切,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各种舍友,他按时出门找工作,回到床位梳洗之后开始阅读,这个世界的喧嚣和繁华只看在眼中。施涟漪有时候晚上会给他打电话,两人谈天说地,学术的、生活的都能成为聊不完的谈资。
没过多久,施涟漪就保研成功了,来到天津。而吕良凭借自己的口才和文案策划能力应聘到一家正在崛起的游戏公司上班。他租下了三室一厅里的一间大卧房,打算改善一下居住条件。虽然仍然与陌生人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但是终于有了自己独立的空间。吕良的工作和生活逐渐进入了正轨,他开始全身心投入到创作游戏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