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黯之所以向公孙弘“亮剑”,是因为公孙弘“得罪”了他,原因有三:
第一,公孙弘后来居上。汲黯自从当了主爵都尉(主管地方官吏任免的官职)后便再也没有被提升。他当主爵都尉的时候,公孙弘还是个不起眼的小官,后来却一个劲儿地往上升,很快便当上了丞相,可他汲黯还蹲在原地没动窝。汲黯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面对这样后来居上的人,自然没有好感。
第二,公孙弘八面玲珑。他善于察言观色,汉武帝对他赞赏有加。这让汲黯很是反感,认为公孙弘是个八面玲珑的人。
第三,公孙弘两面三刀。有时朝议前,大臣们常聚在一起达成“共识”,而轮到公孙弘发言时,他又临时变卦,通常是风吹两边倒,汉武帝的意愿在哪边他就倒向哪边。这让耿直的汲黯常常充当“炮灰”,长此以往,汲黯认为公孙弘是个伪君子,自然对他忍无可忍。
当时的汲黯并不明白公孙弘之所以能后来居上是一种本事,能八面玲珑、两面三刀也是一种政治智慧。他不明白这些正是自己的软肋所在,命门所在。
首先,公孙弘的后来居上跟汲黯的不思进取不无关系。因为不思进取,汲黯总是原地踏步,官职一直停留在主爵都尉这个位置上。因为原地踏步,停留不前,所以更想不断进取,结果适得其反。有事例为证。
事例一,汉武帝执政之初,大兴教化,准备独尊儒术,广招天下儒生,并信誓旦旦地要实行仁义之政。皇帝能发布这样的施政演说,臣民本应该欢呼雀跃,但汲黯却偏偏要扫皇帝的兴,他说了这样一句话:“陛下外表宣称要施行仁义,但内心却充满了欲望,难不成您真的想效仿唐尧虞舜的样子治理国家吗?”这是疑问,也是诘问,更是质问。对此,汉武帝无言以对,尴尬万分,最后只能选择拂袖而去。大臣们都替汲黯担心,但好在心胸宽广的汉武帝只是觉得汲黯过分,只是在事后说了一句“甚矣,汲黯之戆心”,就没有再追究了。
事例二,浑邪王的部众归降汉朝后,得到了很多赏钱,便向当地人买东西。按照汉朝的定例,任何人不得持兵铁出关,卖给胡人。民间百姓不懂法律,把铁器卖给了匈奴人。于是,按规定五百人被处死。
这时候,汲黯又站出来说话了:“臣认为不妥。匈奴人屡犯我边疆,给我们人力、物力、财力、国力都造成了巨大损失,陛下应该逮捕胡人,罚他们做牛做马,为死难将士的家属服务。没收他们的财务也应该赏赐给兵民,作为补偿。但是,陛下现在非但没有这么做,反而倾尽国库财力赏赐给胡人,叫百姓给胡人做牛做马。老百姓见朝廷对他们这样厚待,便以为可以随便跟他们进行贸易,才会做出贩卖军火的事来。陛下以仁义为德,以慈悲为怀,既然不忍心牺牲胡人来谢天下,又怎么忍心因法律的条条框框来处死五百无辜的百姓呢?”
对此,汉武帝非但没有“准谏”,反而说道:“好久没有听到汲黯说话了,怎么以前的金玉良言现在变成了胡说八道啊!”这是相当严厉的责备了,可见汉武帝对汲黯这次直谏的不满。
事例三,公孙弘升迁为丞相后,汲黯愤愤不平,对汉武帝说了这样一句赤裸裸的话:“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史记·汲郑列传》)意思是皇上用人,就好像在堆柴一样,把后拿来的柴都放在上面,而不管哪个柴比较好用。
汉武帝当然听得出这是汲黯在发牢骚。于是,他转脸对臣下们说:“人真是不能不学习啊!你们听汲黯说话,越来越离谱了!”这便是“后来居上”这个成语的来源。
都说事不过三,汲黯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触怒汉武帝,彻底伤了汉武帝的心,也彻底寒了汉武帝的心。因此,汲黯的仕途也就到此为止,注定不能再升迁了。
但汲黯就是这样一位敢爱敢恨、敢打敢拼、敢言敢怒的人,他没有及时醒悟,从自身找原因,而是通过别人“照镜子”,这个“镜子”就是丞相公孙弘。汲黯更是一个不服输、不认输的人,他没有因为公孙弘成了朝中一号权臣就选择忍气吞声,相反,他针对公孙弘的特点,选择了鱼死网破的反击,进行了两轮赤裸裸的直线攻击,目标是把公孙弘从高高在上的位置打下来,打趴下,打入万丈深渊。
首先,来看汲黯的第一轮攻击。
一次,在朝堂之上,汲黯当着汉武帝和大臣们的面,指着公孙弘的鼻子说了这样一句话:“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汲黯这句话包括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词:不忠。身为人臣要忠诚,身为人子要孝顺,这是古时候衡量、评价一个人道德最根本的标准。汲黯以公孙弘的出尔反尔、两面三刀来阐述齐地人的“多诈”,从而得出了公孙弘为人不忠的结论。
众人一听,都怔住了,只得对汲黯行注目礼。
汉武帝一听,惊住了,质问道:“果真如此吗?”
公孙弘一听,笑了,镇定自若地答道:“知我者,谓我忠诚;不知我者,谓我不忠。”意思就是说,了解我的人都说我忠诚,不了解我的人都说我不忠诚。
没有直面回答,没有正面辩解,没有直接接战,不拘泥于小节,不拘泥于琐碎,不拘泥于常理,公孙弘一句顶万句。汉武帝听了这话大为赞赏,认为公孙弘是个大忠臣,从此更加信任他了。
汲黯的蓄势之言、肺腑之言非但没有伤及公孙弘皮毛,反而给他添上了腾飞的翅膀,当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汲黯的第一轮攻击失败。
下面,来看汲黯的第二轮攻击。
一次,在同样的地点、同样的场景下,汲黯又当着群臣的面向汉武帝打了个小报告:“公孙弘位列三公,俸禄何其多,家底何其丰,但他故作姿态,刻意装穷,在家里睡破床,盖破被子,这不是掩耳盗铃,犯了欺君之罪吗?”
众人一听,都怔住了,只得再对汲黯行注目礼。
汉武帝一听,惊住了,质问道:“果真如此吗?”
公孙弘一听,笑了,镇定自若地答道:“用我人者,皇帝也;知我心者,汲黯也。”
公孙弘话中的意思是,汲黯最了解我啊,最懂得我的心啊,我身为三公还睡破床、盖破被,的确有沽名钓誉之嫌,的确是想博得清正廉洁的好名声。但是,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所以我这么做,又是想尽绵薄之力,起到一个模范带头的作用。
这一次与上一次恰恰相反,公孙弘直面回答,正面辩解,直接迎战,无懈可击,同样是一句顶万句。汉武帝听了这番话大为赞赏,认为公孙弘是个大忠臣,从此更加器重他了。
汲黯的蓄势之言、肺腑之言非但没有伤及公孙弘皮毛,反而给他添上了腾飞的翅膀,当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汲黯的第二轮攻击也告失败。
汲黯双管齐下的组合拳虎虎生威,但是事实证明,都是花拳绣腿一阵风,都是隔靴搔痒过把瘾,都是隔空打牛空费劲,都被公孙弘的化骨绵掌给轻松化解了。如果说汲黯练就的是“降龙十八掌”,那么公孙弘练就的就是“沾衣十八跌”,任你掌声如何凌厉、如何凶猛,都近不了我的身。
那么,公孙弘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如果只用一句话来形容他,那就是亦阴亦阳,亦明亦暗,亦是亦非,亦奸亦忠。
这样一位高深莫测的人会放任汲黯的打压而无动于衷吗?会让自己置身于悬崖边跳舞而不做反抗吗?
答案是否定的,公孙弘不是省油的灯,也不是怕事的主,他表面上敬重汲黯,但暗地里却对他恨之入骨,恨不得把他打入十八层地狱。他之所以没有马上进行反击,原因是他除了汲黯这个死对头,还有一个难缠的对手——主父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