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红脸光武帝
20920600000080

第80章 高明帝王善作秀

如果说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是刘秀晚年做的一件实事,那么后宫易主、太子易位便是刘秀晚年做的一件大事;如果说马援事件是刘秀晚年做的一件错事,那么痴迷图谶便是他做的一件蠢事。

前面已经说过,刘秀在革命之初定计谋、革命之中称帝、革命之末统天下,包括建国之后选官用人、建章立制,都或多或少地依赖图谶。据史书记载,他对图谶到了痴迷的地步,平常总是潜心读谶,到昏倒、累倒、病倒也乐此不疲。

刘秀这般虔诚地研究图谶,目的只有两个:一是欺骗世人,二是欺骗自己。

欺骗世人前面已经说了很多了,起兵、称帝、权力征途,为了显示自己的合法性,都把谶运用进来了。事实证明,效果还是看得见的,可谓成效斐然。下面且来看刘秀在图谶方面自欺欺人之举吧。

首先来看刘秀的“欺人”之举。前面说过的桓谭,他因为一句“臣不读谶”,被无情地打压,最终落得个郁闷而死的悲惨下场。桓谭若泉下有知,可欣慰的是,他走之后,居然还有很多后来人。这里且举两位典型人物的例子来说说。

第一位后来人:太中大夫郑兴。

一次,刘秀和郑兴商议效祀之事。刘秀说:“我想以谶来决定祀奉之事,你看如何?”结果耿直的郑兴马上把桓谭的原话复制过来了:“臣不读谶。”别人“复制”成功的人,郑兴却“复制”失败的人,这就注定郑兴也是个失败的人。结果刘秀大怒之下,对他进行了责骂:“卿之不为谶,非之邪?”责骂过后是冷藏。郑兴因为对图谶排斥,终身没有得到重用。

第二位后来人:郎中尹敏。

刘秀对这位博学多识的儒士原本很器重,专门命令他研究校定图谶。结果尹敏同样拒绝了:“谶书并非圣人所作,其中有很多错字和俗语,流传下去恐怕会贻误后人,要三思而后行啊!”刘秀听了,大为不悦。后来,尹敏在皇命难违之下,随意对图谶修补了一下,敷衍了事。刘秀看了大为不满。尹敏的仕途之路也就只能再“复制”郑兴的了,因为对图谶大不敬,终身没有得到重用。

其次,来看刘秀的“自欺”之举。

也许是为了将图谶进行到底,刘秀生前做的最后一件大事是封禅泰山。

封禅是中国古代祀拜天地的一种特殊的仪式,封为报天,禅为报地。封禅泰山,求仙而谋长生之道,始作俑者是秦始皇。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巡行东方,依照“五德终始”理论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泰山封禅大典,由此拉开了封禅的序幕。

而第二位封禅泰山的人便是汉武帝。汉武帝采取了许多富国强兵的措施,慑服了匈奴,平定了内乱,出现了国泰民安、经济繁荣的局面。他好大喜功,对自己开创的天下一统的西汉王朝十分得意,便大规模地到泰山进行封禅活动,并首次明确提出了封禅泰山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扫平宇内、一统天下;第二,必须天下太平、长治久安;第三,必须天降祥瑞,国泰民安。

汉武帝在二十一年内,封禅之礼行了八次之多,当真创下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纪录。

而第三位封禅泰山的便是光武帝刘秀。

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二月,刘秀去齐鲁一带巡视。大臣们见刘秀兴致正浓,为了讨好他,便提出了这样的建议:“陛下,自古以来,受天帝之命而做人间帝王的,治理国家一旦取得了显著成就,就应该举行封禅大典,向天帝报告自己的政绩。陛下即位已三十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理应当到泰山封禅,祭祀天地,上顺天意,下顺民心。”

但此时的刘秀却摆摆手道:“我虽然当了三十年皇帝,但干得并不怎么样,天下黎民百姓还怨声载道!引用孔子的话就是,我能欺骗谁呢?难道欺骗上天吗?孔子说过泰山之神不如鲁人林放懂礼的话,又因什么事要去污秽七十二代封禅的先圣呢?当年齐桓公打算到泰山封禅,管仲制止了他。如果有哪个郡县政府敢于从遥远的地方,派遣官员前来祝寿,或是歌功颂德,讲些赞颂虚美之词,我一定会处罚他剃光头发的髡刑,放逐他到边疆开荒垦地,让他切身体会到天下百姓辛劳的真实情形。”

大家见拍马屁拍到了蹄子上,吓得赶紧住口,再也不敢提封禅之事了。

当然,如果你认为刘秀对封禅一事心硬如铁,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在他的内心中,何尝不想像前辈古人一样,勒石记功?但问题是,他作为君王,在封禅之前又必须先作秀一番,这是高明帝王的惯用伎俩。

因为刘秀第一次对封禅秀过了头,提出的“封口令”令大臣们心有余悸,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对封禅噤若寒蝉,这令刘秀感到苦恼。

光阴荏苒,一晃两年过去了。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正月,刘秀不再等了,而是主动出击。他把朝中一些重臣叫来,说道:“我前些日子斋戒读书之时,读了一部谶书——《河图会昌符》。此书中说:‘赤刘之九,会命岱宗。不慎克用,何益于承。诚善用之,奸伪不萌。’思来想去,不明白其中之意,请大家帮我解解惑。”

群臣们不傻,很快醒悟过来,终于明白了皇帝的真正心思。于是,大家异口同声地道:“赤刘之九者,是指高祖皇帝第九世孙,而陛下正好就是。会命岱宗,是指封禅泰山啊!陛下应立即封禅,以应谶记!若一再谦恭,反倒违背天意,恐引起天怒啊!”

俗话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知晓刘秀的心思后,那些巴结逢迎的大臣们个个龙马精神,纷纷献上谶书请求他封禅泰山,以顺天意。直到此时,刘秀这才佯装无奈地说:“既然如此,只能顺应天意了。”就这样,一场颇为隆重的封禅祭祀活动开始了。

刘秀不顾年逾六旬的高龄,心急火燎地出发了。从洛阳至泰山上千里,原本一个月才能到达的路程,刘秀一行不到半个月便到达了。据说到达时,泰山上封禅的准备工作还没有做好,刘秀只好在奉高县滞留了十余天。

等施工队连夜施工,日夜筑坛后,封禅大典才正式开始。

清早,淋浴更衣的刘秀率众祭祀众神。随后,刘秀乘坐御车登山,众人步行而随,中午到达山顶,更换祭服。到傍晚时,刘秀登上祭坛,开始举行祭天仪式。庆贺封礼告成后,大家又从原路下山。返回天门时,暮色已深,百官队伍连绵二十余里在黑暗中摸索,靠石头撞击的声音互相跟从。直到深夜时,刘秀才抵达山下。

刘秀在山下稍事休息之后,到梁父山举行祭地仪式,并且下令免去奉高县当年的一切租税。四月,刘秀返回洛阳,下诏大赦天下,改元为建武中元。

就这样,刘秀兴师动众的封禅大典终于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