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红脸光武帝
20920600000035

第35章 英雄入吾彀中矣

“狮子统率的绵羊部队,能够打败绵羊统率的狮子部队。”拿破仑的这句名言,强调了领头者的统率力、决断力对队伍战斗力的决定性作用。

刘秀,在开天拓地、攻坚克难的关键时刻,既需要埋头苦干、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老黄牛”干部,更需要迎难而上、敢拼敢搏的“狮子型”干部。他需要一大批“狮子型”干部,拿出狮子般的闯劲,逢山开路,遇河架桥,要有非常之举,尽非常之能,成非常之事,闯出一个新局面。

俗话说好事成双。就在刘秀收获爱情的同时,也收获了友情——云台二十八将中的三员“狮子型”大将从这里开始了他们的传奇人生。

第一位亮相的大将叫贾复。他拥有四大特点。

一是乡情浓。贾复,字君文,他和刘秀也是不折不扣的老乡。乡情浓,浓于水,乡情真,真于心。在那个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年代,乡情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战争不靠谱,乡情却很牢靠。

二是才华渊。贾复从小就勤于学、修于内,对《尚书》尤其精通。

三是为人实。贾复初入社会干的职务是公务员。有一天,他奉命去河东郡运盐,回来的途中遇到了强盗,结果强盗的“此路乃我开,此树乃我栽,欲打此处过,留下买路财”的话音未毕,同行的十多个人便扔下盐车开始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往外跑,只有贾复毫不畏惧,抄起家伙就迎了上去。最后,他这种舍我其谁的气魄震住了强盗,吓跑了强盗,凭借一人之力成功把盐运回了县里,受到县领导的高度赞赏,受到百姓的一致称赞。

四是眼界高。当革命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时,不甘寂寞的贾复选择了砸掉铁饭碗,在烈火中重生。他召集了一些跟随者,扯大旗自立山头,以“将军”自称。更始政权建立后,他选择了“回归真主”,被任命为校尉,隶属于汉中王刘嘉旗下。就是在这里,贾复用自己的慧眼很快看清了更始政权的腐败。于是,眼里容不下一颗沙子且眼界高的他就对刘嘉提出了“另谋高就”的建议,并且引用了“固步会自封”“裹足会不前”这样的关键词进行劝解。刘嘉对他的话表示很认可,但却不执行,原因是觉得自己不是开天拓地、另立山头的料,同时他也给贾复指出了一条明路——投奔在河北的刘秀,并且为贾复写了一封推荐信。

就这样,贾复带着刘嘉的推荐信不远千里来到河北,他首先找到了邓禹,邓禹马上把他推荐给刘秀。刘秀通过“望、闻、问、切”,认为贾复是难得的帅才,于是立即封他为破虏将军。

贾复得到刘秀重用后,为其大业鞠躬尽瘁。他英勇善战,每每临阵作战,都身先士卒,其勇武之气可谓首屈一指。还有一次,贾复随刘秀在射犬地方进击青犊农民军。从早晨开始鏖战,一直到中午,青犊军仍坚守阵地,不肯退却。刘秀见战士们饥渴疲惫,便传令贾复说:“吏士皆饥,可且朝饭。”贾复战斗方酣,回答说:“先破之,然后食耳。”说完,他又亲冒矢石,率先冲上敌阵,所向披靡,打得敌军败逃。诸将都佩服他的勇敢精神,对他大加称赏。

打仗不要命是贾复的一贯作风,他甚至还有拖肠大战的经历。在征战五校农民军时,他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结果被冷箭射中腹部。他拔下箭继续厮杀,肠子都要出来了,后来身上又多处受伤。被抬下战场时,贾复已经快不行了。刘秀知道后非常伤心,派人对他说:“我一直不愿意让你出战,就是因为你作战太玩命,而且容易轻敌,果然不出我所料,我失去了一个名将啊!听说你老婆怀孕了,如果生下男孩,将来就是我的女婿,如果生下女孩,将来就是我的儿媳妇,你就不要再为妻子儿女担忧了。”

贾复听了非常感动,竟然从死亡边缘走回来,奇迹般地康复了。

虽然贾复功绩卓著,但在其他将领夸耀自己战功的时候,他往往都会缄口不语,表现得很低调。只有刘秀心知肚明,他会拍拍贾复的肩膀对他说:“贾君之功,我自知之。”

贾复性格刚直不阿。初来乍到时,这一特点给他惹了不少麻烦。

在当时,坐座位是讲究尊卑等级的。贾复显得很不懂政治,很不守规矩。有一次开会,他居然理直气壮地和一个老前辈并坐一排,结果自然遭到老前辈的教诲:“你和我不是一个级别的人,怎么能坐在一起呢?”

对此,贾复非但没有改过自新,反而极力反驳:“我们都是刘公手下的人,谈什么尊卑,太伤感情了。”这样一来,他便在无意中得罪了许多同僚,在无形中埋下了不少隐患。

贾复生性豪迈,疾恶如仇。当时刘秀有个大将叫冯孝,是大将军冯异的同族兄弟,认为贾复没什么本事,就对他冷嘲热讽。贾复也不多说,抓起桌子一条腿就把桌子平举起来,显示出惊人的臂力,唬得众人不再发一言。这种以牙还牙、针锋相对的作风自然是同僚们无法接受的。

于是,这些人联名上书,要求刘秀把贾复调到地方去任职。刘秀不同意,说:“贾督有折冲千里之威,方任以职,勿得擅除。”

第一次集体出手效果不佳,大家决定派代表对贾复进行赤裸裸的挑战。这个代表便是寇恂。寇恂“秉公执法”,杀了贾复的部下。贾复一开始很生气,说要教训教训寇恂,但后来,他本着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原则,还是释然了。最后,贾复和寇恂,以及打过自己小报告的冯孝都成了好朋友,其大度可见一斑。

贾复后来为刘秀立下过许多战功,也正是因为这样,他被封为冠军侯,在二十八将中排名第三,仅位于邓禹和吴汉之后。这都是他用鲜血和汗水浇灌出来的结果。

借用古人对贾复的评价:“纵横疆场,英勇善战,临敌深入,奋不顾身,且刚毅方直,有功不伐,注重晚节,养其威重,虽因国家惜才,缺少方面之勋,但深得光武嘉赏,侧名云台,不亦宜乎!”

第二位亮相的大将叫陈俊。他同样具有四大特点。

一是乡情深。陈俊,字子昭,他和刘秀也是不折不扣的老乡。

二是功夫深。陈俊虽然没有贾复那么有文才,但他却拥有武才。他天生神力,手下功夫也不差,是一员不可多得的武将。

三是识时务。陈俊年轻的时候在南阳郡担任小吏,后来和贾复一样参加革命大军。公元23年,刘玄称帝,陈俊的南阳同乡、大汉宗室刘嘉被任命为太常将军,刘嘉委任陈俊为他的长史。

四是机缘好。可以说刘嘉视贾复和陈俊为左膀右臂,因此,刘嘉在推荐贾复投奔心怀雄才大略的刘秀时,顺便也搭上了陈俊。陈俊被刘秀任命为安集掾。随后,知恩图报的陈俊作战勇猛,在河北威名很高。刘秀对这位“战神”有过这样的评价:“战将尽如是,岂有忧哉!”这是后话。

第三位亮相的大将叫祭遵。他具有四大特点。

一是乡情深。祭遵,字弟孙,他和刘秀虽然不是地地道道的老乡,但也具有千丝万缕的乡情,因为他所出生的颍川颍阳(今河南省许昌市)与刘秀的老家南阳相隔不远。

二是为人实。祭遵虽然出生在一个富贵家庭,但他却没有沾上半点纨绔子弟的风气,为人踏踏实实、两袖清风。他从小喜读经书,通晓天文地理,具有非一凡的才华。他做人低调,十分节俭,经常穿着破旧不堪的衣服,一副“穷酸”模样。就连他母亲去世后,他也不大操大办,惊动乡邻,而是一切从简。

三是个性强。祭遵为人虽然低调,但却疾恶如仇、不畏强势。俗话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曾经有部吏想捏祭遵这个“软柿子”,于是蛮横无理地欺负他,千方百计地凌辱他。对此,祭遵一方面忍气吞声,隐忍不发;另一方面广结宾客,厚交侠士。原本县城中人都认为他柔弱怯懦,是个孬种,看不起他,但到时机成熟后,祭遵毫不客气地把仇人斩杀了。乡民们心神被震,都畏惧他的胆识,对他刮目相看了。

四是机缘好。刘秀在取得昆阳大捷后,回军经过颍阳。时为县吏的祭遵极尽地主之谊,盛情款待。结果这一来二去,刘秀就看上他了,并收入麾下。

后来,当刘玄剥夺刘秀的兵权后,祭遵选择了韬光养晦,依然对刘秀忠心不二。后来,刘秀奉命出使河北后,祭遵再也坐不住了,千里迢迢去河北寻主。

刘秀面对这位天上掉下来的大将,心里自然喜不自胜,马上给了他一个新的职务——军市令(专管军市交易)。

一次,刘秀的贴身亲兵犯了法,祭遵毫不客气,直接来了个“格杀勿论”。这惹怒了刘秀,刘秀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下达了逮捕令。好在这个关键时刻,主簿陈副进谏,用了两个反问句对刘秀进行了质问。

“您不是常说想要严明军纪、整顿军律、树立军威吗?现在祭遵一视同仁、秉公执法,不正是您所想要做的吗?”

对此,刘秀即刻反省,认识到了自己在处理这件事上的冲动和轻率。他在撤销逮捕令的同时,升祭遵为“刺奸将军”,负责管理全军的纪律。

“你们都要小心谨慎了,祭遵将军连我的贴身士卫都敢往死里整,你们如果犯了法,他是肯定不会心慈手软的。”刘秀对属下说道。

不久,祭遵又升任偏将军,随同刘秀平定河北,后因功受封为列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