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如果不是真正有道德,就不可能真正有智慧。精明和智慧是非常不同的两件事。精明的人是精细考虑他自己利益的人;智慧的人是精细考虑他人利益的人。
——雪莱
1.卑鄙者的通行证无法通行
卑鄙者过去能“成功”的故事过去有很多。令人最难忘的卑鄙者莫过于齐桓公时期的三个宠臣,易牙、开方和竖刁。
易牙最早只是齐桓公的厨子。一次,桓公开玩笑,说自己什么美味都吃过,就是没尝过人肉,很是遗憾。身旁的易牙二话没说,就把自己的年幼的孩子烹调成美食,送给桓公。
开方是贵族公子,有文化,应该是“知书达理”,可惜完全是“知书不达理”。你要说他无限崇拜齐桓公也罢,放弃卫国储君不做,跑齐国侍奉齐桓公15年,即使是亲爹病故,也不回家看一眼。
竖刁原是齐桓公的近臣,有种说法是他和齐桓公是同性恋。为了能够时时在桓公面前晃荡,又不让桓公猜忌其与后宫有染,他学东方不败,挥刀自宫。
这三个人按照今天的观点,所作所为完全是反人类,但一把手齐桓公喜欢,甚至在管仲病重时,还想让这三人接替管仲的班。没想到的是,齐桓公在病重期间,也是这三人合谋,不准人给他送吃送喝,活活把一代霸主给饿死了。
临死的时候,齐桓公感慨自己悔不该不听管仲的话。在管仲重病时,他就对这三个人有过评价。他批评易牙杀掉孩子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他批评开方背弃亲人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他批评竖刁自己阉割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
这三个人在短期被放逐后,又回到了齐桓公身边,继续当着红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看上去挺美。
所谓成功,就是不仅自己觉得小日子过得很美,而且身边人也认可他这样的感受,甚至若干年后,人们谈到此人时,还是正面的形象居多,比如现在对雪莱的评价。虽然雪莱仅仅走过了30个春秋,但至今人们谈到他,依然说他是伟大的诗人。
按照这样的思维,卑鄙者从来就没有真正成功过。不要把身边的人当傻瓜,不要把同时代的人当傻瓜,不要把后人当傻瓜,是驴子是马,总有人查出蛛丝马迹,上帝的归于上帝,撒旦的归于撒旦。
我们中国是个礼教国度,卑鄙者要成功,从来就是盗用高尚的名义,比如易牙之流,他会打着“忠君”的旗号为自己谋取私利。从来没有一个卑鄙者敢在自己的熟人和同事面前,尤其在年终总结的时候,告诉大家自己卑鄙,要大家像防贼一样提防自己。
过去卑鄙者能够成功的原因,大概总离不开巴结领导、诬陷同级、吓唬下级这些路数,反正是有功劳的我来,背黑锅的你去这一条宗旨。
卑鄙者越来越难以成功的原因是现在不大讲究单兵作战,成功越来越需要团队的支持。好比郭德纲就是再厉害,身边也还站着“捧哏”的于谦,身后也还站着德云社。据资料调查,30年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团队合作的只占10%,而现在,团队合作取得成就的比例已达到60%,说明团队合作的方式已被人们所接受。哪怕是像乒乓球单打运动员这样貌似单兵作战的职业人员,后面也还站着一个教练组。
在这样的一个团队里,大家出于保护自己的需要出发,没人愿意和卑鄙者共事,除非他是个受虐狂,愿意背黑锅。或者是圣人,愿意把自己辛辛苦苦,熬夜弄出来的成果无私地奉献出去。
刚才是从道德批判上觉得卑鄙者没有市场,其实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卑鄙者也背负着强大的思想负担。与其背负着担心被人识破伎俩看透花招,杀死自己若干个脑细胞,不如踏踏实实做出实效、认认真真干出业绩来得痛快。至少,心不用那么累。更何况,业绩就摆在那里,他人也抹杀不掉。
卑鄙者不可能成功还在于,过去的信息相对闭塞,资源相对有限。过去有卖家在商场卖出假冒伪劣商品,也有发家致富的,但现在更难,且不说现在世界都是平的,10分钟前纽约爆发的丑闻说不定10分钟后全世界都知道了。说到做生意,现在的淘宝卖家如果多得几个差评,生意根本没法做,要想挣钱简直做梦。
雪莱就说,聪明人,有智慧的人,他是不会做卑鄙者,因为这完全在忽视自己的智商。人具有多面性,我们追求成功就是要自己不断成长,趋于社会和自己想成为的那个样子。卑鄙者的通行证在成功的世界里无法通行。
2.宽容的实质是释放自己
人生来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是卢梭的话,是说我们依旧要受到很多约束。约束太多,人是不会太开心的。过去有种说法,说埃及的金字塔是由30万奴隶造成的,但早1560年,瑞士钟表匠塔·布克在埃及的金字塔游历时,就作出了预言:金字塔的建造者不会是奴隶,应该是一批欢快的自由人!
这个预言在2003年被证实了。经过研究者的考证,布克是从钟表的制造,预知那个结果的。
布克原是法国的一名天主教信徒。1536年因为反对罗马教廷的刻板教规,被捕入狱。由于他是一位钟表大师,入狱后被安排制作钟表。
在那个失去自由的地方,他发现无论狱方采取什么高压手段,都不能使他们制作出日误差低于十分之一秒的钟表。可是入狱前的情形却不是这样。那时,他们在自己的作坊里,都能使钟表的误差低于百分之一秒。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起初布克把它归结为制造的环境,后来他们越狱逃往日内瓦,才发现真正影响钟表准确度的不是环境,而是制作钟表时的心情。
对金字塔的建设者,他之所以能够得出是自由人的结论,就是基于他对钟表制作的那种认识。
埃及国家博物馆馆长多玛斯在塔·布克的文字中发现了这么两段话:
一个钟表匠在不满和愤懑中,要想圆满地完成制作钟表的1200道工序,是不可能的;在对抗和憎恨中,要精确地磨锉出一块钟表所需要的254个零件,更是比登天还难。
金字塔这么大的工程,被建造得那么精细,各个环节被衔接得那么天衣无缝,建造者必定是一批怀有虔诚之心的自由人。真难想象,一群有懈怠行为和对抗思想的人,能够让金字塔的巨石之间连一张刀片都插不过去。
在过分指导和严格监管的地方,别指望有奇迹发生。因为人的能力,唯有在身心和谐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到最佳水平。
我们很多人在生活中是自己把自己关进了一个看不见的“集中营”,在那里面,人与人关系紧张。按照卢梭的话,本来我们就在枷锁之中了,结果心灵上还要给自己加一道枷锁,苦上加苦。去掉这道枷锁的办法就是宽容待人,解放身心。
与其他浪漫主义诗人一样,雪莱继承了文艺复兴的传统:歌颂“人”的主题。他曾在1819年写道“我坚信的事实是,我写作不是为了公之于众,而是为了自己。”可以说,这是他对自己创作的一个中肯的评价,因为这些诗篇是诗人心灵的轨迹,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的展现和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是雪莱的代表诗剧,雪莱借普罗米修斯传递了自己的道德标准:宽容、温和地对待一切。
将军头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这说的就是成功者具备宽容的雅量。
宽容是真正的人生强者所为。在美国历史上,恐怕再没有谁受到的责难、怨恨和伤害比林肯多的了,但林肯却“从来不以他自己的好恶来批判别人。”作为总统,他对人员的任命总是看那个人能否胜任好工作,而不计较这个人是否羞辱过他,他派曾经羞辱过他的人去担任适合的职务,也从来没有因为某人是他的敌人而解除那个人的职务。林肯是受美国人民衷心爱戴的几个伟大总统之一,这与林肯的能力和人格魅力有关。
学会宽容更重要的是学会爱自己。生活中有许多事当忍则忍,能让则让。忍让和宽容不是怯懦胆小,而是体谅和容纳,是给予和奉献,也是人生的一种智慧和艺术。宽容别人就等于爱自己。
古时候,有个叫陈嚣的人与一个叫纪伯的人做邻居。有一天夜里,纪伯偷偷地把陈嚣家的篱笆拔起来,往后挪了挪。这事被陈嚣发现后。并没有大吵大闹,而是那自家的篱笆往后挪了一丈。天亮以后,纪伯发现自家的地又宽出了许多,知道是陈嚣在让着他。他心中很是惭愧,主动找到陈嚣,把多侵占的地统统地还给了陈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会宽容,学会大度,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整天被不满、怨恨心理所控制的人是最痛苦的人。学会宽容,也就是学会了爱自己。生活中有许多事当忍则忍,能让则让。
3.没有嫉妒的爱最动人
人生在世,一定要有一颗平静和睦的心,切不可心怀嫉妒。嫉妒是一种卑下的情感。嫉妒心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有伤害的,会严重地影响自己的成长与进步。与其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嫉妒别人,不如增加自己的本领和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良好的品行。
雪莱在写给伊丽莎白·西琴勒的信中,谈到了他心中对“爱”的理解:“Kaimes勋爵给爱情下的定义是,爱情是一般激情的特殊体现,但这是肉欲之爱、情欲之爱……是荒谬绝伦的逢场作戏,是寻欢作乐的爱,不是幸福的爱。这是一种自私自利的爱,它只求利已,是嫉妒之源,其目的在于垄断追求的玩物,其本质是私心、垄断。这种爱的表现也是对爱的亵渎,使脆如纤草的爱泯灭殆尽。但我们崇拜的爱,象征美德、天意和无私,一句话,真情……它既能感知,又与远方山头上的云朵息息相通。它追求大家的幸福……首先是对方的幸福,不是因为对方给予欢乐,有愧于心,因为它有力量,有情感,并能无私奉献,因为美德的可爱而受美德……不是因为怕下地狱或升天堂而为他人求得幸福,而是出于纯朴无华的美德。”
雪莱心中的爱,没有嫉妒,追求的首先是对方的幸福。
在一个家庭中,夫妻之间产生嫉妒会造成悲剧。
有一对夫妇,两个人都是非常著名的作家。他们年轻的时候就是因为对于文学的共同爱好而相互爱慕的,后来更是因为对相互才华的肯定而结合在一起。应该说他们是幸福的,但就在男作家61岁的时候,却残忍地杀死了他的爱人。
原来,在他们认识当初,男作家的名气就已经很大,而女作家还只是文坛的新秀。但渐渐地,女作家居然后来居上,其写作的才华和名气都超越了她的丈夫,这让男作家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他嫉妒的烈火已经无法扑灭,他开始抽烟、酗酒、打骂自己的妻子。
女作家因为无法忍受丈夫的嫉妒和打骂,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朋友家里寄宿。这样的日子就一直持续着,直到有一天,女作家和男作家的新书同时出版,女作家的书卖得很好,刚一出炉就创下了几十万册的好成绩,而男作家的书却只卖出了几千册。男作家再也无法忍受这个和他朝夕相处的女人,更容忍不了她比自己更出色。于是悲剧发生了,他将枪口残忍地对准了跟他生活了半辈子的爱人,之后,又绝望地把枪口对准了自己……
本来在外人眼中两个人是天作之合,不仅有共同的志趣,又同是一起生活互相帮助的伴侣,谁也想不到他们之间会发生这样的悲剧。而悲剧的源泉,却仅仅是因为男作家的嫉妒。
这个男作家需要的只是妻子的崇拜和仰慕,一旦妻子的文学成就比自己大,他就无法释怀。
在一个团队中,成员之间产生嫉妒会给他人以可乘之机。
上一个世纪美国有两个杀人不眨眼的强盗。他们的罪行使他们成为新闻媒介的热点。他们神通广大,令警方形象难堪。后来警方中一个足智多谋、对男人心理颇有独到研究的老警员献计献策,巧妙利用新闻媒介,大肆渲染一个强盗如何身手不凡,仿佛超人,引起了多少女性的关注甚至崇拜。对另一个强盗却很少提及,如附带一句话,用的也是讥诮之词。于是另一个强盗出于嫉妒杀死了同伙。作为孤家寡人的这个强盗很快被捕归案。
因为嫉妒,爱情可以不要,友情可以抛弃,嫉妒真是一种可怕的心理。它让冷静的人失去理智,让善良的人产生恶念,让杰出的人变得可憎,让谨慎的人走向极端。
那么,杜绝嫉妒的心理法宝是什么呢?应该是正确地看待自己、不要和人攀比、树立远大的志向和保持一个宽广的胸怀。
知道自己的特点,并加以磨练,你会发现自己也是很出色的。有远大理想的人根本没有时间去嫉妒别人,更多的时候是被人嫉妒。
同时,给自己树立一个伟大的志愿,并在自己的理想中陶醉、奋斗,你就会发现,和你的理想比起来,去嫉妒别人是多么的可笑。
杜绝嫉妒的根本是要保持一个宽广的胸怀。一个胸怀宽广的人,是能容人的,即使是别人犯了错误都可以原谅,又何况是别人的才华或是富有呢!
4.真正的英雄
雪莱在自己的诗歌中,时时以英雄主义的精神面貌示人,他用绚丽的语言和惊人的想象力营造出一幅有别现实社会的美好图景,在其浪漫主义的表象下,深含着诗人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弊端的洞察,还有其高亢的英雄主义特质。因此,在他的如《麦布女王》、《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伊斯兰的反叛》、《西风颂》等诗歌中,都表现出对人类未来世界的追求,表现出愿为其献身的精神境界。
我们现在处于和平年代,我们的英雄的定义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符合的条件却变化不大,我们心目中的英雄要“表现出对人类未来世界的追求,表现出愿为其献身的精神境界”。
按照这样的定义,一位叫汤普森的士兵是英雄。
侵越战争期间,美国一位名叫汤普森的士兵,在一次伏击战中,为了不使包围圈里的9名越南平民免遭屠杀,毅然掉转枪口,对准自己的战友:“你们开枪,我也开枪!”最近,美国一家公司以“谁是你心中的英雄”为题,对民众进行调查,被选出的20位人中,不仅有已故总统林肯、华盛顿等叱咤风云人物,竟然还有这位汤普森,而且位居第二。面对残酷的战争,仍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面对杀戮和流血,仍能让隐藏在心灵深处的人性抬起头来,面对面对生命危险,仍能保护无辜的平民。他就是英雄吗。
按照这样的定义,乔布斯是英雄。
乔布斯曾经说:“苹果的目标是制造世界上最完美的产品,而不是成为全球最大或者最富有的公司。”正是这样的企业文化赋予员工使命感,让他们确立了高远的目标,激励着他们将所信仰的一切变成现实。谨小慎微的想法是无法让人热血沸腾的,雄心壮志才能鼓舞人心。乔布斯十分笃信这一点,他从一开始就在公司传递改变世界的梦想,为大家勾勒出一幅异常辉煌壮丽的未来景象。
他常常鼓励员工说:“让我们一起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点儿印记吧。”他还说:“苹果骨子里有着非常强烈的信念,就是要将最尖端的科技变得更容易为人所用。”苹果的员工相信公司有更深层次的追求,即制造提高人们生活品质的工具,从而改变世界。苹果有无数雄心壮志的员工,他们真心地相信他们在用自己的工作改变世界。在苹果,工作几乎上升至宗教般奉献的程度。
乔布斯深知,一个崇高的目标将唤起人们奉献的精神,因此他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传递梦想的大师,正如他所说:“韦恩·格雷兹基说过一句名言我一直铭记于心。他说‘我跟随冰球飞行的方向划去,不去管它曾经的位置’。从苹果公司成立开始,我就把这一信念贯彻到我的生活与事业中,并且我会继续坚持这么做。”他在苹果公司创造了为改变世界而奋斗的企业文化,为员工们描绘出一幅让人无法抗拒的美妙图景,用宏大的目标赋予员工们所需要的价值感,鼓舞着他们创造出一个个奇迹。
按照这样的定义,杨利伟是英雄。
2003年10月15日9时,戈壁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火箭腾空而起,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开始了中国人期待已久的太空之旅。20多个小时后,杨利伟在做完飞行的最后一个操作动作——割断降落伞伞绳后,跨出飞船返回舱,为中国人首次太空之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这位航天勇士在太空安全飞行21小时23分、60万公里,成为飞入太空的中国第一人,也是日行最远的中国第一人。随着这一飞,中国成为世界载人航天舞台上的第三个成员。
杨利伟“飞天”成功后,多次应邀去学校做报告、参加座谈会,他与同学们分享“飞天”经历,畅谈人生理想。他说,航天员是需要经过严格训练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极具风险和挑战的。因此,作为一名航天员需要有热爱祖国的信念,需要有敢于面对挑战的勇气和长期不懈的坚持。他用亲身经历,让大家对航天员这个极具风险和挑战性的职业有了更多了解,他讲述的“热爱祖国,敢于担当”的情怀引起了同学们的共鸣。
按照这样的定义,还有很多人也是英雄。俄罗斯《真理报》列举了历史上5位因实验致死的科学家,《真理报》认为:全人类都欠他们一笔无法还清的账。
他们是做核实验时,用力将两个钚板球掰开,避免了一场更大灾祸的路易斯·斯洛廷;是在自己身上做输血实验,被血液感染的亚历山大·波丹诺夫;是研究X射线(即伦琴射线)伊丽莎白·阿西姆和丈夫伍尔夫;是进行第一次载人热气球飞行实验的让·弗朗索瓦·德罗齐埃;是发现了许多化学元素,如氧、钼、钨、锰和氯等,却被汞夺去生命的卡尔·谢勒。
他们都是英雄,因为他们身上体现了伟大的人性,真善美,忘我、利他。英雄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在道德上是否不自欺,是否不欺人;我们对待工作是否兢兢业业;我们的企业是否有社会责任感。英雄总会顾忌到他人甚至整个人类。
5.努力,但不贪心
普希金也是位伟大的诗人,他曾经写过叙事长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一个老渔夫救了条神奇的小金鱼,她满足了老渔夫的老婆一个又一个愿望,这些愿望先是要木桶木房子,后来是做了女皇还不满足,还想做海上的女霸王,想让那神奇的小金鱼也来伺候她,结果这个老太婆依然衣衫褴褛坐在门槛上,守着那只破木盆。
法国杰出的启蒙哲学家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曾对物欲太盛的人作过极为恰当的评价,他说:“十岁时被点心、二十岁被恋人、三十岁被快乐、四十岁被野心、五十岁被贪婪所俘虏。人到什么时候才能只追求睿智呢?”人小时候渴望得到糕点糖果,大些开始追求两性欢愉、追求物质享受,求名逐利,人的欲望总是太多,欲望的沟壑永远填不满,人心永不知足,没有家产想家产,有了家产想当官,当了小官想大官,当了大官想成仙……精神上永无宁静,永无快乐。
不可否认,欲望引导人类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并且一直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但无休止的欲望却让人心无法承受负荷,直至最后让人身心崩溃。人性中最大的弱点便是无休止的欲望。
钱是工具,是有价值的东西。发展生产要钱,改善生活要钱,钱是财富。但不要贪婪。人对金钱的占有欲如果没有节制的话,那么,他对金钱的趋之若鹜,就可叫做贪。贪财会使人异化。
某电视栏目播出一个家族财产纠纷案例。说的是河南郑州的一个家族企业,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合伙罢免了爸爸的董事长职务,65岁的爸爸为了夺回公司控制权,把女儿和儿子送上法庭,子女因还不起欠父亲的债务被司法拘留,子女哭诉让爸爸看在父女的血缘关系上放弃权利时,父亲竟然说,“我不是你们的父亲,再闹我就报警了。”
这样子不孝、父不慈的案例让人感叹。乌鸦尚且知道反哺,老虎尚且知道不食子,人作为万物的灵长,却丧失了起码的人性。
贪欲使人失去爱心,不仅不爱别人,也不见得真的爱自己。它甚至让你痛恨每个人。这种使人鬼迷心窍的欲望,人人都应该加以控制。
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想得到一块土地,地主就对他说,清早,你从这里往外跑,跑一段就插个旗杆,只要你在太阳落山前赶回来,插上旗杆的地都归你。那人就不要命地跑,太阳偏西了还不知足。太阳落山前,他是跑回来了,但人已精疲力竭,摔了个跟头就再没起来。于是有人挖了个坑,就地埋了他。牧师在给这个人做祈祷的时候说:“一个人要多少土地呢?就这么大。”
人生的许多沮丧都是因为你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其实,我们辛辛苦苦地奔波劳碌,最终的结局不都是只剩下埋葬我们身体的那点土地吗?伊索说得好:“许多人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拥有的也失去了。”这可以说是对得不偿失最好的诠释了。
名利二字最容易让人贪心。一些智者则不断努力,取得了成功,又很好地抑制自己的贪欲。
现代物理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爱因斯坦就是一个较好的例子。
爱因斯坦的出生给父母带来了喜悦,但不久父母开始担心他的智商,人家的孩子都开始学说话了,已经三岁的爱因斯坦才“咿呀”学语。后来,爱因斯坦的妹妹,比他小两岁的玛伽已经能和邻居交谈了,爱因斯坦说起话来却还是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后语……直到10岁时,父母才把他送去上学。可是,在学校里,爱因斯坦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嘲笑,大家都称他为“笨家伙”。学校要求学生上下课都按军事口令进行,由于爱因斯坦的反应迟钝,经常被教师呵斥、罚站。有的老师甚至指着他的鼻子骂:“这鬼东西真笨,什么课程也跟不上!”
爱因斯坦没有泄气,而是更艰苦地努力,终于在物理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名利开始接踵而来。
1952年,爱因斯坦收到了母国以色列当局的一封信,信中诚恳邀请他去当以色列总统。爱因斯坦是犹太人,若能当上犹太国家的总统,换作一般人,自会倍感荣幸而欣然接受。可出乎人们意料的是,爱因斯坦竟然毫不迟疑地拒绝了。他说:“我整个一生都在与客观物质打交道,既缺乏天生的才智也缺乏经验来处理行政事务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所以,本人不适合如此高官重任。”
这真是英明的决定。我们可以设想,如果爱因斯坦当了总统,那么世界上会有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吗?恐怕仅仅多了一个叫爱因斯坦的总统而已。
但我们不是智者,我们怎么知道我们的努力是不是为了贪欲?比尔·盖茨和巴菲特最近在全球掀起一股慈善风暴,希望世界各国亿万富豪行动起来,将自己半数财富捐赠出来,支持慈善事业。他二人表示要“裸捐”,即把自己的财富全部捐出,中国的富豪陈光标在在其公司网站上刊出了致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一封信,陈光标在信中指出,“当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能够把财富归还世界,是一种高尚和伟大。”所以,“在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将不是捐出一半财富,而是向慈善机构捐出自己的全部财产。”陈光标近来高调做慈善,引起社会争议。但他努力的结果是为了更好回馈社会这一点,是很多富豪暂时没有做到的。
6.修身养性是根本
《大学》第一章就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从皇帝到平民,一切人都要以修身作为根本。
儒家认为,要成功地做人做事,首先要修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冯唐在《翻译泰戈尔<飞鸟集>的二十七个刹那》里说得明白:“……通才的培养看上去虚,也有相当的讲究,常用的纬度可以归纳为管事、管人、管自己。管事和管人不容易,涉及常识、逻辑,把事儿想明白、说清楚,让一个团队听话、出活儿,都是需要修炼的地方,以德服人或者以缺德服人都不容易,所以《红楼梦》里强调‘世事洞明皆学问,人事练达即文章’。管自己更难,如何发挥自己的潜能、驾驭自己的欲望、管理自己的情绪等等,是需要几十万字解释的东西,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第一位、第一步是修自己的身,对自己狠。”
孔子强调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意思是:不符合礼制规定的,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不能动。孔子要人们克己复礼,要人们防微杜渐,严于律己,避免“身不修则家不齐;家不齐则国不治”的恶果产生。
受神怪小说的影响,人们说到商的灭亡总把美女妲己拉来垫背,还说些天命一类的胡话。其实商的灭亡,就是商纣王没有重视修身开始的。
商纣王刚就任君王时,奋发有为,勤政爱民,他的堕落是从一双象牙筷子开始的。有人敬献给商纣王一双精雕细刻的象牙筷子后,商纣王喜不自胜。他的叔父箕子就着急了,你用了象牙筷子,配套的杯盘碗盏难道还能用陶土的?当然要配美玉和犀牛角制作的啦。用了贵重的碗,当然就不能吃普通的食物,一定要装山珍海味啊。你吃山珍海味,用玉石的碗盏,自然不能穿着粗布衣服,得用绫罗绸缎哪。穿着绫罗绸缎还住普通房子?当然要高楼大厦咯。箕子的担忧最后变成了现实,纣王就这么一步一步堕落了。后来不理朝政,整日与歌女们在酒池肉林通宵达旦狂欢。与此同时,为了恐吓那些敢于直言的大臣,商纣王还发明了一些残暴的酷刑,比如炮烙之刑。一般认为“炮烙”之“烙”当为“格”之讹传,即在铜柱上涂油,下加火烧热,令罪犯在铜柱上行走,最终因酷热难耐而坠入炭火中烧死。商纣王荒淫无度,最后闹到众叛亲离的程度,最终被周所灭。
商纣王从一个精明强干的君主,堕落成一个腐朽没落的亡国之君,是从一双象牙筷子开始的,由此可见修身的重要。
对于修身,孔子还强调:“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真正的君子最怕的是无能,而不是别人不了解你,或者不知道你的能力。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你希望别人知道你,抱怨别人不了解你,其实很大程度上应该是你无能的表现吧?如果你有本事,别人自然会知道你的。
有个伯乐寻找千里马的故事:有一天,伯乐在街上行走,路过一个深宅大院,突然听到一声清脆的嘶鸣声,伯乐一听声音就知道是匹千里马的叫声,于是到了院子里,告诉主人马厩中有千里马,主人很高兴,就把自己认为是千里马的那些马牵出来让伯乐看,结果伯乐都否定了。
最后主人把所有的马都牵了出来,伯乐仍没有看到千里马。伯乐问主人:“真的全部的马都在在这里吗?”主人想了想说“后院还有一匹病马”。伯乐说牵来看看。于是下人把那匹病马牵了出来。只见那匹马真是瘦骨嶙峋,而且身上还有很多伤。主人告诉伯乐说“这匹马最不听话,驮东西不愿驮,而且吃的也多,普通的缰绳还老栓不住它”伯乐说“是不是它不听话你们就打它,不给它吃的,所以成了现在的样子?”主人回答是。伯乐说“既然没有千里马,就把这匹马卖给我吧”于是,伯乐花了很少的价钱就买下了这匹马。
回到家里,经过伯乐的精心的饲养和合理的驯服,这批病马成了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真正的千里马。
读完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得到启示不少,结合本节修身的主题,那就是如果千里马不是不停的嘶叫,也许伯乐就听不到,它也就成不了千里马。更重要的一点是,如果千里马没有资质,纵然它叫得再辛苦,伯乐也不会去寻它。
诗人骆宾王少时就很有文才,我们现在小朋友最早背的古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据说是他七岁时所作。徐敬业起兵反叛时,他写了《为徐敬业讨武瞾檄》一文。文中攻击漫骂武则天,文笔极为精彩,有声有色又有气势。檄文送到宫中,武则天呌内待读给她听。内待不敢不从,只好硬着头皮读。
不料,武则天非常平静从容,一边听一边与人议论,甚至被檄文中优美的文笔所吸引。当她听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请看今日之城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时,竟拍案呌绝,忙问檄文是何人所写。左右告知是骆宾王。武则天感慨地说:“这样的人才,怎么让他流落?这实在是宰相的过错啊!”
虽然被最高领导知道得晚了点,毕竟骆宾王是君子,早年就是因为不会阿谀奉承权贵落得官运不济,但是沙尘终究掩盖不了金子的光芒。在历史的长河中,骆宾王的文学才华传到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