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生活中的博弈心理学
20823800000019

第19章 说服他人的心理操纵术:让他不知不觉说“Yes”(3)

有一位作家,他在刚出版的一本书的第九章中写了自己人生中的一些见闻,他很希望这一章能够带给人很大的启发。他的编辑建议他在书的第一页加上一句话,可以让人们对这一章感兴趣。这位作家对编辑的话不是很相信。编辑说:“那我们打一个赌吧,让读者们填一个反馈表,看看这个方法是否奏效。”

作家同意了,然后在这本书的第一页加上了“请不要阅读本书的第九章”这句话。这本书出版之后,读者们将意见反馈表寄到了编辑部,一致称赞作者所写的第九章让他们受益很大,并且很不解地询问:“为什么作者不希望读者阅读第九章呢?”那位编辑就是利用了人们的逆反心理,让读者们都对书中的第九章极感兴趣。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某些在上映之前发生“禁播危机”的电影往往票房很高,被禁的音乐却有更多的人要去听。国外有一首名为Bloody Monday的歌曲被列入全球被禁的10首歌曲中,据说这首歌会让人产生自杀的心理。没有被禁之前,收听这首歌的人不是很多;被禁止后,反而有很多人下载这首歌。

这就是逆反心理在作祟。人们被拒绝之后,往往对之前不是很感兴趣的事情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我们可以利用这一心理现象,让他人高高兴兴地按照我们的思路做事。

古时候,杨慎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他在年轻时就高中状元步入庙堂之中。但是那时昏君当道,朝廷十分黑暗。杨慎就因为嘲讽当朝皇上的作为而遭到流放。因为杨慎为人耿直,在朝中得罪过不少权贵,许多官员都公报私仇地暗自建议皇上把杨慎流放到关外去,那里冬天寒冷,夏天酷热,资源十分匮乏。杨慎听说自己要被流放到关外,心中想道:与其被放逐到关外还不如尽量争取被放逐到离家乡近一些的地方呢。于是他恳求皇上:“既然皇上要流放臣,臣也无话可说。但臣恳求皇上一件事。”皇上问:“什么事?”杨慎说:“臣宁肯被流放到关外,也不愿意被流放到云南碧鸡关。”皇上很好奇:“为何?”杨慎叩首道:“皇上有所不知,云南碧鸡关那里环境十分险恶,潮湿闷热不说,还多蚊子、多跳蚤,臣实在是受不了啊!”“嗯,朕再考虑考虑吧。”皇上听完杨慎说的话,心中暗想:哼,你杨慎最怕去碧鸡关,我就偏让你去碧鸡关。等杨慎出了皇宫回到家,圣旨就到了。圣旨中说,把杨慎发配到云南碧鸡关。

由此可见,不只是平常人有逆反心理,皇上也一样。实际上,无论是温和的人、暴躁的人还是固执的人,身上都长着一根“反骨”。我们只要握住他们的“反骨”轻轻一转,便可以很轻松地说服他们。

曾经有一则笑话,有个人因为感情问题很沮丧,他站在天台对朋友说:“她不要我了,我不想活了。我是真的不想活了,我现在就要跳楼!”说完就作势要跳楼。

可是要跳楼的那人见朋友并没有打算拦着自己时,反倒放下脚不跳了,而是纳闷地问道:“你这个人,你怎么不拦着我呢!”说完就走到安全处了。

如果一个想要轻生的人准备跳楼自杀,而旁人在旁边一个劲儿地说“千万别想不开啊!你可别做傻事啊!”之类的话,只会让这个人更加想要自杀。如果有人说:“你想死就死吧,反正你不死,问题也是解决不了的。”这样一来,这个人肯定会反驳他,然后觉得没意思,反而打消了自杀的念头。

人人都会有逆反心理,我们只要将想让对方做的事情往反方向说,可能就会让对方升起想要去做的念头。当你想说服一个人的时候,如果你感觉正面说服的可能性很小,那就试试反着说吧,步步紧逼只会让对方觉得不去做这件事是正确的。如果你利用他的逆反心理,就可以既省力又省心地说服对方。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在《圣经》中,伊甸园中的亚当和夏娃因为蛇的诱惑偷食了禁果,受到了上帝的惩罚;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被禁止,尝试的念头反而更强烈。在说服他人时,利用逆反心理可以既省力又省心地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

苏格拉底式提问:会说远不如会问威力大

在经典动画片《聪明的一休》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大将军足利义满把自己最心爱的龙目茶碗暂存在安国寺,没想到被一休失手打碎了。第二天,足利义满派人来取茶碗。大家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团团转,但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时,一休对大家说:“不用担心,请让我去见大将军吧,让我来解决这件事。”大家也没有办法,只好应允了一休的要求。一休问将军:“是不是有生命的东西最后都会死?”足利义满点点头,道:“是的。”一休又问道:“是不是世界上一切有形的东西,最后都会破碎消失呢?”足利义满想了想,回答说:“是的。”一休听到了将军的回答后,用很无辜的语气说:“义满大人,我们无法阻止您的龙目茶碗的破碎,您一定会原谅我们的,是不是?”足利义满继续回答道:“是的。”这时,足利义满才发现了一休的意图,但是因为自己已经答应不去追究打破茶碗的人的责任了,不能食言而肥,只得恨恨地离开了。

当你和对方立场不同时,利用引导的方式,让对方在回答中都说“是”,当对方回答次数变多时,再回到主题上,对方也会在无意中回答“是”。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苏格拉底式提问”。苏格拉底式提问是指在说服对方的过程中,设下语言陷阱,让其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回答“是”,这样对方在掉入陷阱后,也就只得就范了。

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常常在公众场合通过与他人讨论来传授自己的思想。他经常在讨论中说自己什么也不了解,借此向对方提出一系列问题。有一天,苏格拉底与一位年轻人就“什么是道德”进行了讨论。

苏格拉底问:“人人都说做人要有道德,你能否告诉我什么是道德?”年轻人回答:“做人要忠诚要老实,不能欺骗他人。这就是大家说的道德的行为。”苏格拉底说:“你说道德就是不能欺骗他人,那在和敌人作战时,我国的军人为了击退敌人,想方设法欺骗、迷惑敌人,这种欺骗是不是道德的呢?”年轻人回答:“欺骗敌人当然符合道德,但是欺骗国人就不是道德的了。”苏格拉底问:“当我方军队和敌人交战时被敌军包围了,士气低落。我方将领为了提升士气,进行突围,欺骗士兵们说援军马上就到,要组织突围。结果士气大振,我方突围成功。那你说这位将领是个不道德的人吗?”年轻人回答:“在战争中一切都是合理的,所以这位将领是道德的。但我们在生活中不能欺骗他人。”

苏格拉底问:“那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儿子生病了,父亲取来药,儿子却不愿意吃。为了让儿子乖乖吃药,父亲就骗儿子说这个东西不是药,这个东西很好吃。儿子相信父亲就把药吃了,第二天病就好了。那你说这位父亲是个不道德的人吗?”

年轻人有些慌了:“这种欺骗是道德的。”苏格拉底步步紧逼:“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是道德的,那到底什么样才是不道德的呢?”年轻人只好说:“我现在都糊涂了,以前我还可以分辨出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现在却都分不清了。您能告诉我什么才是道德的吗?”苏格拉底笑道:“其实,道德就是道德。”

苏格拉底的意思是,没有一成不变的道德标准,道德是因情势而改变、因人而异的。在与他人讨论时,苏格拉底向对方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对方陷入自我矛盾之中,直到自己承认自己的观点是错误的。

在生活中,我们不仅可以运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来说服对方,还可以简单地利用一个疑问句来否定对方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