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会展经济迅速发展,展览活动空前活跃,展览规模年均增长20%左右,会展活动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会展品牌建设扎实推进,办展主体日益多元化,并已经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会展经济带,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会展经济带,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会展经济带,以大连为核心的东北会展经济带和以成都、西安为核心的中西部会展经济带等五大会展经济带。会展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速度快、发展潜力大、发展前景广阔的行业之一。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通过与实施,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也进一步优化了成渝会展业的发展环境。
一、经济环境
(一)经济总量不断实现突破,产业基础良好
成渝经济区是引领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提升内陆开放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成渝经济区是我国西部地区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首先,成渝经济区农业开发历史悠久,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粮油、畜禽、水产、果蔬、茶叶、蚕桑等特色农林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其次,成渝经济区工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形成了以装备制造、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轻纺食品、航空航天等为主导的工业体系。此外,成渝经济区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市场辐射力强,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物流、商贸、金融中心和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具体而言,重庆是全国为数不多的老工业基地之一,汽车摩托车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资源加工业、生物制药业等重点产业支撑力强,为重庆市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成都在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等产业领域拥有优势,并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加快推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电子商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备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
伴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成渝经济区经济社会加速发展,整体水平不断提升。近年来,重庆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根据重庆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0011.13亿元,迈入“万亿俱乐部”行列,经济同比增长16.4%,增长速度居全国第一。同时,2011年重庆投资超过76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近3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2万亿元,均比2008年翻了一番。成都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等指标均位居中西部城市前列,综合实力雄厚;现已是国内第四大航空枢纽城市,交通优势明显;2010年进出口总额居中西部第一,对外开放水平较高。单就经济实力而言,成都在地区生产总值、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都位于重庆之后。但是从经济实力、城市影响力、基础设施水平、区域开放度及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综合而言,成都位居西部地区首位,有望打造成“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
(二)产业结构逐步调整,经济质量不断提升
产业结构调整是当今各国发展经济的重要课题,调整和建立合理产业结构的目的是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方面。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各产业之间相互协调,有较强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和良好的适应性,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并带来最佳效益。具体表现为产业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经济技术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趋向协调平衡的过程。产业结构高级化,又称为产业结构升级,是指产业结构从较低级形式向较高级形式的转化过程。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一般遵循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由低级到高级逐步演进。
调整产业结构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维系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作为我国西部地区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成渝经济区在追求经济总量持续增加的同时,日益关注区域经济发展质量问题。以重庆为例,在强化传统产业优势的同时,重庆市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信息产业方面,2011年,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已经初步构建起了以惠普、宏基、华硕为龙头,富士康、广达、英业达、纬创、和硕、仁宝等六大代工企业和300多家零部件配套生产企业的“3+6+300”笔记本电脑产业集群,为打造亚洲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奠定了良好基础,也有助于其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完善。
从三次产业构成角度看,2008年—2011年,重庆第二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且已超过55%;成都第二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稳中有升,而第三产业的比重维持在50%左右,且占比高于第二产业;整体而言,成都的经济服务化水平更高。
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2009年—2011年,成渝两地第三产业主要由批发零售业和金融业组成。其中,重庆的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位居首位;成都的第三产业中,金融业位居首位。
(三)科学规划区域发展,产业集聚效应强化
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规划。重庆地处长江上游经济带核心地区,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开发地区。成立直辖市以来,重庆先后提出和实施了“三大经济区”(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三大经济区、四大板块”(主城都市区、渝西走廊、三峡库区和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等区域发展战略。2006年11月,重庆提出“一圈两翼”发展战略新构想。以主城区为核心,通过多项具体措施,加快发展渝东北和渝东南,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缩小收入差距。这些区域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整体协调发展,是重庆经济社会快速稳定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成都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以市域生态基础及现实条件为依据,在充分保护和尊重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将市域划分为提升型发展区、优化型发展区、扩展型发展区、两带生态及旅游发展区四大总体功能区。其中,提升型发展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注重提高城市承载能力,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优化型发展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追求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扩展型发展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协调发展;两带生态及旅游发展区是成都市的生态屏障,也是旅游产业的重点发展区。
2011年5月,《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正式得到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将成渝经济区定位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以及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同时,根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经济发展基础,规划建设以重庆、成都为核心,沿江、沿线为发展带的“双核五带”空间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具体阐释了成渝“双核”,沿长江发展带、成绵乐发展带及成内渝发展带等区域经济发展带,以及万州、长寿、德阳等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和产业方向,从而推动区域经济错位发展。
上述发展规划,为成渝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有助于充分发挥不同地区差异化的发展优势,同时也为区域产业集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区域产业集聚效应。
二、设施环境
(一)场馆建设力度加大,布局日趋合理
会展场馆设施是开展会展活动的专业场地,是会展活动的基础和依托。为实现既定的会展业发展目标,成渝两地都开始建设会展场馆。2013年3月底首次举行展览的重庆国际博览中心是重庆市新建的最大展馆。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位于两江新区核心——悦来会展城,是一座集展览、会议、餐饮、住宿、演艺、赛事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智能化场馆。该展馆总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室内展馆面积20万平方米,共设16个展厅,是全球前十、国内第二、西部最大的大型场馆。重庆国际博览中心的完工与开展,大大提高了重庆举办会展活动的能力。面对日益增长的会展活动需求,成都拟新建现代化会展场馆,并对已有场馆进行升级改造,构建“一主多副多馆”的全域会展设施格局,打造全国一流的会展硬件设施。具体而言,成都将于近期重点建设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和新世纪环球中心。其中,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预计2015年建成,新世纪环球中心于2013年投入使用。两大会展场馆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将更好地满足成都展览、会议、商务、游艺、休闲等多种会展活动需求,进一步优化城市会展经济功能。
成渝两地会展场馆的建设与投入使用,一方面扩大了成渝会展业的展览面积,提升了两地承办会展活动的实力;另一方面进一步优化了两地会展场馆面积和区域结构,场馆布局日趋合理,有利于满足多样化的会展活动需求。
(二)配套产业持续发展,服务能力渐强
会展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会展场馆建设、会展活动举办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会展业的发展涉及餐饮、住宿等诸多产业,其相关和支持性行业范围广泛,产业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作用明显。
伴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步伐,成渝两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快速增长趋势。2008年—2011年,成渝两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增长速度均超过19%,分别为20.54%和19.54%。2011年,重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000亿元,达到3487.807亿元,实现了新的跨越。与此同时,成渝两地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及住宿业持续增长。2008年—2011年,成渝两地批发零售业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2.68%和19.54%,餐饮和住宿业平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11.99%和16.14%,社会消费需求和服务能力得到提升,从而为成渝两地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配套条件。
作为会展业的相关行业,宾馆酒店、餐饮服务等行业对成渝会展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以宾馆酒店行业为例,2012年重庆共有星级饭店266家,其中三星级及以上饭店207家,占比77.82%。此外,重庆2012年年末拥有绿色旅游饭店58家。2012年,成都有星级饭店136家,其中三星级及以上饭店108家,占比79.41%。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成渝经济区在住宿、餐饮方面的接待与服务能力,强化了成渝经济区举办会展活动的实力,有助于大型、高端会展活动落户成渝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