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成渝经济区会展业发展研究
20793800000026

第26章 区域会展业发展概况(2)

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在重要领域科技创新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区域内部发展更加协调,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空间格局;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0000元,服务业比重达到53%,城镇化水平达到72%。

(二)长江三角洲会展业发展现状

长江三角洲会展经济带以上海为龙头,包括南京、苏州、南通、合肥,浙江的宁波、温州、义乌、杭州等会展城市。其特点是起点高,规划布局相对合理,贸易色彩浓厚,市场化程度高,区位优势明显。上海凭借其吸引外资力度大、进出口贸易额高、金融商业发达和正逐步成为国际贸易中心等有利条件,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势头迅猛,孕育了一批全国知名乃至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力的会展项目。

1.会展联盟

2006年,由上海、宁波等6个城市发起的长江三角洲城市会展联盟在上海宣告成立,19个城市签署了合作协议,成为该联盟的首批会员。成立后的长江三角洲城市会展联盟致力于整合长江三角洲各成员城市的会展项目、产业、场馆、人才、信息、物流等相关资源,通过构建信息交流平台、统计分析平台、人才培养平台、品牌培育平台促进各城市之间的互动与共赢,实现和谐发展的目的。

2.会展规模

根据《2011中国展览数据统计分析报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浙江省和江苏省展览业规模进一步壮大,江苏省办展数量799场,浙江省办展数量611场,江苏省展出面积为526.02万平方米,浙江省展出面积为644.73万平方米。但在平均展出面积上,浙江省平均展出面积达到1万平方米,江苏省平均展出面积为0.66万平方米。另外,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中,总展出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的城市有6个。

3.会展设施

长江三角洲地区共有34个展馆,建筑面积309.24万平方米,室内展览面积118.34万平方米,室外展览面积31.11万平方米,总展览面积149.45万平方米。其中室内展览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的展馆有3个,5万~8万平方米的展馆有5个,3万~5万平方米的展馆有6个,1万~3万平方米的展馆有11个,小于1万平方米的展馆有9个。34个展馆中,安徽省4个,江苏省3个,上海市13个,浙江省14个。

宁波、温州的制造业展会,杭州的休闲、会议、旅游三位一体的定位,苏州的外贸、外资类展会的定位,都比珠江三角洲会展城市的定位明确,各城市之间冲突性不大。就展会定位而言,长江三角洲地区会展城市的展会定位比珠江三角洲明确,各城市之间的冲突性不大。例如,宁波、温州展会定位为制造业,杭州的展会集休闲、会议、旅游于一体,苏州则主要举办外贸、外资类展会。但是,长江三角洲会展城市的市场氛围和运行规则不及珠江三角洲,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长江三角洲会展城市之间的“整合”和“联动”尚需时间。

三、珠江三角洲会展经济带

(一)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概况

珠江三角洲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突出的带动作用和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1.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发挥改革“试验田”的作用,率先在全国推行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较早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成为全国市场化程度最高、市场体系最完备的地区;依托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的历史机遇,率先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成为我国外向度最高的经济区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带动广东省由落后的农业大省转变为我国位列第一的经济大省,经济总量先后超过亚洲“四小龙”的新加坡和我国香港及台湾地区,奠定了建立世界制造业基地的雄厚基础,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人口和经济要素高度聚集,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形成了一批富有时代气息又具岭南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成为我国三大城镇密集地区之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2.面临的机遇

国际产业向亚太地区转移的趋势不会改变,亚洲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方兴未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加快;我国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粤港澳三地经济加快融合,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后劲;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多30年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这些都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快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3.发展目标

到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全体人民和谐相处的局面,形成粤港澳三地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全球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大都市圈之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000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比2012年翻一番,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0岁,实现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城镇化水平达到85%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环境质量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二)珠江三角洲会展业发展现状

珠江三角洲会展经济带以广州为中心,包括广东的深圳、东莞、顺德、珠海、中山,福建的福州、厦门等会展城市,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形成了国际化和现代化程度高、会展产业结构特征突出、地域及产业分布密集的珠江三角洲会展产业集群。其中,广州成为珠江三角洲会展产业集群发展的助推器。以广州为核心,这一区域由于加工贸易发达,制造业基础雄厚,消费市场活跃,为本地区展览市场提供了丰富的项目资源,展览场馆、展览面积最为密集。

1.会展品牌

目前,珠江三角洲会展经济带已创立了一些极具影响力的会展品牌。创办于1957年的“广交会”,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迄今已有50余年历史,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深圳市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是一个国际性的交易盛会。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简称“高交会”)现已成为中国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高新技术与产品展示和交易盛会,每年秋季在深圳举办。珠海市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创办于1996年,每两年举办一届,目前已经成为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航空航天博览会。

2.会展联盟

会展业的区域合作是城市发展的大趋势,珠江三角洲也不例外。珠江三角洲的会展业作为一个整体,正在面临从采购展到双向型展会的转型,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可能用单打独斗的方式去寻找自己的发展道路。2011年8月,来自港澳和“泛珠”省会市及国内外会展业界的200多人齐聚一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肇庆等市签署了“珠江三角洲城市会展联盟合作协议书”,旨在利用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基础、会展设施、会展资源等方面的优势,融合港澳地区在会展营销网络、资金、人才和管理经验上的优势,形成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会展优势互补的市场结构,促进珠江三角洲城市会展业的发展。

3.展馆设施

珠江三角洲地区共有18个展馆,建筑面积288.69万平方米,室内展览面积104.47万平方米,室外展览面积39.94万平方米。其中室内展览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的展馆有3个,5万~8万平方米的展馆有3个,3万~5万平方米的展馆有4个,1万~3万平方米的展馆有4个,小于1万平方米的展馆有4个。

4.办展规模

根据《2011中国展览数据统计分析报告》,2011年广东共举办了664个展会,实际办展面积1244.18万平方米,平均办展面积18737.65平方米。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中(除广州市),办展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的有2个城市,分别为深圳市,展出面积256万平方米;东莞市,展出面积116.06万平方米。办展数量方面,深圳市102场,东莞市45场。

5.发展机遇

2003年中央政府与香港共同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即CEPA)。总体目标是,逐步减少或取消双方之间实质上所有货物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步实现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减少或取消双方之间实质上所有歧视性措施;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CEPA实施后,香港公司可以以独资的方式在内地提供会展服务,涉及设立会议展览公司、组织会展活动(包括单独承办内地政府批准的会展活动,不含出国、出境展览)、代理招展、会展广告、展览设计、会展管理资讯、展览运输代理、会展旅游等多个领域,使两地的会展合作向纵深的方向迈进,这大大提高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办展服务水平和规模化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