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每个年轻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同样,青年谭东也渴望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于是,十九岁风华正茂的他,怀揣着美好的理想,惜别了青山绿水的家乡,惜别了父母亲人,带着希冀,踏上征途,来到祖国的西北边陲,戎守边疆……转眼间,十八个绿色春秋,十八载激扬岁月;一生难以磨灭的铁血烙印使谭东这个农家娃,把寒门学子的成才梦想,磨砺成一名军人的定力与信念,他用自己的坚强和拼搏,用自己的执著和坚韧;诠释了共和国军人的热血与气概……
追寻谭东走过的历程
还得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说起
一千九百八十二年
十九岁的谭东
裹着泥土的芳香
带着少年的希冀
让绿色的情愫
成为并不苛求的向往
于是
惜别了依依的山水
惜别了遥远的家乡
来到了祖国的
西北边陲
当上了一名士兵
戎守边疆
荣誉室
火红的战旗面前
他知道
所在的部队英勇善战
延安保卫战
立了大功
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
光荣历史的部队
然而有多少战士
倒在硝烟的战场上
再也没能看见
自己的爹娘
再也看不到
新中国的曙光
但他们却留下了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
伟岸……
于是谭东这个农家娃
朴素的思想里
融进了
目标和理想的
追求
为了考上军校
当一名军官
他像蜜蜂一样
不停地
吸吮知识的琼浆
滋养匮乏的思想
部队白天施工
没有时间
他就借助窗外的月光
伴着星星啃读
他把星期天甚至
别人看电视的时间
都信手拈来即使
零下三十度的
严寒冬天……
汗水换来了秋果
捧着长沙炮兵学院
录取通知书的谭东
喜泣而至
他完成了人生
最重要的转折
这个农家娃圆了
自己的梦
紧张的军校训练
严格的思想教育
谭东如翼添翅
他以优异的成绩
回到了原来的
部队任职
部队的摸爬滚打
谭东更加
坚定了内心的定力与信念
无论条件再艰苦
环境再恶劣
他都会迎难而上
无一悔意
曾记得——
他当副连长时
部队为了减轻国家负担
要求自给自足
养猪种菜
就好比百斤担子加铁砣
重任在肩
他不曾有丝毫的
畏惧和怨言
带领全连官兵
发扬南泥湾精神
每天睡地窝子
喝盐碱水
吃沙拌饭……
谭东和战士们
硬是在常年风速达
每秒42米骄阳似火的
戈壁滩上
甩开膀子
搬走一块块石头
填上一米多深的新土
建造了温室大棚
60天的苦战
汹涌的汗水
让骄阳似火的
茫茫戈壁
种植了春天
当官兵望着眼前
晃花了眼的
红红绿绿的
新鲜蔬菜和瓜果
春暖花开的欢歌笑语
成为昆仑耳畔永远的
天簌
还有一次
连队在盐场施工
已担任指导员的谭东
和战士们一样
在翻滚着热浪的
沙漠里刨盐晒盐
晶晶颗粒
把勇敢和坚定打磨的
闪闪发亮
突然一阵眩晕
他中暑倒在了盐窝里
不省人事
被战士们抬到窝棚里
灌了消暑的清凉药
才终于醒来……
战士们望着指导员
削瘦黝黑的脸庞
忍不住声声劝他
坐在一旁
指挥指挥就行了
他强撑起精神对大家
抱歉地笑笑:
“你们不也是
这样干的吗?”
于是
休息了片刻的他
又回到了战士们中间
难怪谭东“玩命”的美名
不胫而走
被连队官兵誉为
“拼命三郎”
至今
连队的战友
都忘不了啊
谭东视战士
如亲兄弟
关爱无边
一次一位战士的
家属来队探亲
殊不知宫外孕的她
突然大失血
生命垂危
病人急需输血
谭东和二十多个官兵
跑步来到医院
一捋袖子带头献了
200毫升鲜血
官兵们的鲜血
汩汩地流进了
孕妇的身体
那是圣洁的
爱的热血啊
爱的河流
逼退了死亡
爱的光芒重塑了
青春的她
此时
蓝天上的阳光很绚丽
舒展了谭东和官兵
凝重的眉
就连天山皑皑的雪峰
飘洒的点点的
雪花
也随着战友之歌跳起
欢乐的冬不拉
呵……
这就是官兵之间
浓酽酽的情谊
如蚕丝绵薄
它让来自五湖四海的
战友心贴心骨连着筋
它把爱的血肉铸成
雄伟的钢铁
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