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历代家书
20650800000008

第8章 隋唐宋元家书(3)

【赏析】

这篇家训的作者充分认识到了读书和教子的重要性,认为读书是人生最大的乐事,而教子是最重要的事。接着又例举了教子的五项基本内容,把教子比喻成养花应精心培育,才能修得正果。作者还强调不同家庭教子的方法也应不同,但不管怎样都应把子女教育成为至贤至孝之人。

【赏析】

人生至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

司马光家训之以义方训子

【原文】

为人父祖者,莫不思利其后世,然果能利之者鲜矣。何以言之?今之为后世谋者,不过广营生计以遗之,田畴连阡陌,邸肆跨坊曲,粟麦盈囗禾仓,金帛充箧笥,慊慊然求之犹未足,施施然自以为子子孙孙累世用之莫能尽也。然不知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自于十数年中,勤身苦体以聚之,而子孙以岁时之间,奢靡游荡以散之,反笑其祖考之愚,不知自娱,又怨其吝无恩于我而厉之也。始则欺绐攘窃以充其欲,不足则立约举债于人,以俟其死而偿之。观其意惟患其祖考之寿也。甚者在于有疾不疗,阴行鸩毒,亦有之矣。然则向之所以利后世者,适足以长子孙之恶而为身祸也。顷尝有士大夫,其先亦国朝名臣也,家甚富而尤吝啬,斗升之粟,尺寸之帛,必身自出纳,锁而封之。昼则佩钥于身,夜则置钥于枕下。病甚困绝,不知其子孙窃其钥,开藏室,发箧司,取其资财。其人复苏,即扪枕下求钥不得,愤怒遂卒。其子孙不哭,相与争匿其财,遂致斗讼,其处女亦蒙首执牒自呈诉于府庭,以争嫁资,为乡党笑。盖由子孙自幼及长,惟知有利,不知有义故也。夫先生之资,固人所不能无,然勿求多余,多余希不为累矣。使其子孙果贤耶,岂疏粝布褐不能自营,死于道路乎?若其不贤耶,虽积金满室,又奚益哉!故多藏以遗子孙,吾见其愚之甚也。

【赏析】

这篇家训非常奇特,它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向世人说明了一个道理:积累钱财留给子孙,以为可以使子孙世代富有,其结果事与愿违,徒然养成子孙骄奢淫逸的恶习,甚或危及自身。司马光认为,与其将钱财留于子孙,还不如“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只有如此才能常保子孙衣食无忧。因此,他不仅自己为官不聚财,死后屋子里“床箦肃然”。而司马光的后辈也能够继承他的家风,都以清廉自守。这些对子孙教育的见解和作法,时至今日仍有一定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苏轼与子由弟二则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画家、书法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独具风格;词豪放旷达,开一代词风;画善画竹与枯木怪石;楷书熔铸诸家,亦有创新。

【原文】

吾弟大节过人,而小事或不经意,正如作诗,高处可追配古人,而失处或受嗤于拙目。薄俗正好检点人,小疵,不可不留意也。

吾兄弟俱老矣,当以时自娱,此外万端皆不足介怀。所谓自娱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吾作乐事也。

【赏析】

苏轼是一位满腹经纶的大学者,诗词书画各方面的艺术造诣也很高,所以他对人生,对艺术也有其独到的理解。这二则书信是以做人做诗为主题,第一则在褒扬中有警策,提醒子由做人如作诗,应大节突出,小疵也不要掉以轻心。第二则将自己长期形成的那套与物无竞、随缘自足、无所往而不乐的旷达胸怀、宠辱不惊的人生哲学传授给弟,其中含有无可奈何的酸楚,实是同病相怜、慰人慰己之语。

郑侠教子孙读书

【作者简介】

郑侠(1041~1119),字介夫,北宋福州福清(今属福建)人。少以苦学为王安石所重,后临安上任,反对新法,借旱灾机会,绘流民图献神宗,把灾民疾苦,归咎新法。初贬英州,为泉州教授。再贬英州,徽宗时得归,家居而卒。有《西塘集》传世。

【原文】

水在盘盂中,可以鉴毛发。盘盂若动摇,星日亦不察。

镜在台架上,可以照颜面。台架若动摇,眉目不可辨。

精神在人身,水镜为拟伦。身定则神凝,明于乌兔轮。

是以学道者,是先安其身。坐欲安如山,行若畏动尘。

目不妄动视,口不妄谈论。俨然望而畏,曝慢不得亲。

淡然虚而一,志虑则不分。眼见口即诵,耳识潜自闻。

神焉默省记,如口味甘珍。一遍胜十遍,不令人艰辛。

【赏析】

读书的方法因人而异有很多种,但郑侠在这里所提出的读书方法恐怕是最实用的,最能为大众接受的好方法。具体做法是:(1)身定神凝;(2)专心思考;(3)眼看口诵;(4)耳闻默省。诗以盘盂盛水和镜子照人为喻,说明人应身定神凝,比喻新颖贴切,清晰明了。正在为读书方法发愁的你,不妨也来试试吧!

胡安国与子弟

【作者简介】

胡安国(1074~1138),字康侯,宋建宁崇安(今属福建)人。绍圣进士。因不肯阿附,为权幸所恶。后辞归。南宋经学家,学宗程颐,长于《春秋》。所著《春秋传》30卷,感于中原沦丧,百姓涂炭,借史抒发其忧国忧民之情怀,自明初被定为科举考教科书。另有《春秋通旨》、《资治通鉴举要补遗》。后人编有《胡氏传家录》。

【原文】

立志以明道,希文自期待。立心以忠信,不欺为主本。行己以端庄,清慎见操执。临事以明敏,果断辨是非。又谨三尺,考求立法之意而操纵之,斯可为政,不在人后矣。汝勉之哉!治心修身,以饮食男女为切要,从古圣贤,自这里做工夫,其可忽乎!

【赏析】

这封家书中,胡安国告诫儿子如何处世、做人、为政。书信言简、意赅、切要,使人深受启发。在作者看来,立志为先是取得成功的根本,而为人忠实诚信才能立足于世;行为要端庄,临事要敏捷果断;为政依法办事,严格遵纪守法。作者最后指出治心修身,要从点点滴滴做起,像古之圣贤一样一切都不可忽视。

这封信语气严厉,态度严肃,表现出一位深明大义的严父,对儿子的挚爱深情。

朱熹与长儿书

【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18岁即登进士第,为官有政声,然任期甚短。一生闲居讲学长达四十余年。其著述之富,从游子弟之多,为自古儒者所不及。谥号“文”,后世尊称为朱子或朱文公。为学以居敬、穷理为主,集宋代理学之大成。元明以后,以其所注之《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录取士人之标准,数百年来朱子对于学术政俗之影响,可谓至深且巨。朱熹有三子五女,皆贤。

【原文】

早晚受业请益,随众例不得怠慢。日间思索,有疑用册子随手札记,候见质问,不得放过。所闻诲语,归安下处,思省切要之言,逐日札记,归日要看,见好文字录取归来。

不得自擅出入,与人往还,初到问先生,有合见者见之,不令见则不必往。人来相见,亦启禀然后往报之。此外不得出入一步。居处须是居敬,不得倨肆惰慢。言语须要谛当,不得戏笑喧哗。凡事谦恭,不得尚气凌人,自取耻辱。

不得饮酒荒思废业,亦恐言语差错,失己忤人,尤当深戒。不可言人过恶,及说人家长短是非,有来告者,亦勿酬答,于先生之前,尤不可说同学之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