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历代家书
20650800000005

第5章 三国六朝家书(2)

【赏析】

嵇康主张回归自然,他追求的至人,是“遁世之士,荣期倚季之俦”,以此做为自己立志和做人的目标。嵇康是一个天质自然、恬静寡欲的人是当时“竹林七贤”之一。在教育下一代上,尤看重立志。按照自己的志向去做事、做人。阐明“立身当清远”的道理,教人如何修身、处世,大到与君子交往,小到与邻人相处,乃至饮酒的礼节,均一一论及。说明人在实现自己的志向时,应该从多方面去努力。在当今,望子成龙已成为做父母的育儿目标,但往往勿视了用生活中的小事来启发、诱导孩子,这篇家训应该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荀勖语诸子

【作者简介】

荀勖(?~289),西晋颖阴人(今河南许昌)人。字公曾。初仕魏,累任中郎。入晋为侍中,封济北郡公,后领秘书监,进位光禄大夫,专管机事,官终尚书令。为人谨慎,博学多识,颇通音律。

【原文】

人臣不密则失身,树私则背公,是大戒也。汝等亦当宦达人间,宜识吾此意。

【赏析】

荀勖专管朝廷的机密,出于职责的需要,所以他以为人缜密成为处世的准则。“人臣不密则失身”,这是他从宦海生涯中得出的教训。尽管荀勖这段家训是对儿子们传授仕途显达的诀窍,但其中尽职尽贵、一心为公的思想,还是具有教益的。

羊祜诫子书

【作者简介】

羊祜(221~278),字叔子,晋南城(今山东费县西南)人,为蔡邕外孙。武帝时镇守襄阳,致力修德,颇得江汉之人心,官至征南大将军。曾经陈述伐吴之计策。后病逝,民为之建庙立碑于岘山。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时称“堕泪碑。”

【原文】

吾少受先君之教:能言之年,便召以典文;年九岁,便诲以诗书。然尚犹无乡人之称,无清异之名。今之职位,谬恩之加耳,非吾力所能致也。

吾不如先君远矣,汝等复不如吾。谘度弘伟,恐汝兄弟未之能也;奇异独达,察汝等将无分也。恭为德首,慎为行基。愿汝等言则忠信,行则笃敬,无口许人以财,无传不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闻人之过,耳可得受,口不得宣,思而后动。若言行无信,身受大谤,自入刑论,岂复惜汝?耻及祖考。思乃父言,纂乃父教,各讽诵之。

【赏析】

在这篇家书中,羊祜在分析家里三代一代不如一代原因的同时,得出了“恭为德首,慎为行基”的结论。羊祜认为恭敬、谨慎才是为人处事的基础,而后再加强其他方面的修养。

刘义隆诫江夏王义恭书

【作者简介】

刘义隆(407~453),即南朝宋文帝,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在位三十年,躬勤政事,简靖为心,故吏治清明,经济繁荣,史称“元嘉之治”。他在位期间,下令设立文学馆,与儒学馆、史学馆、玄学馆并列,对文学的发展有很大贡献。有文集10卷,已散佚。

【原文】

汝以弱冠,便亲方任。天下艰难,家国事重,虽曰守成,实亦未易。隆替安危,在吾曹耳,岂可不感寻王业,大惧负荷。今既分张,言集无日,无由复得动相规诲,宜深自砥砺,思而后行。开布诚心,厝怀平当,亲礼国士,友接佳流,识别贤愚,鉴察邪正,然后能尽君子之心,收小人之力。

汝神意爽悟,有日新之美,而进德修业,未有可称,吾所以恨之而不能已已者也。汝性褊急,袁太妃亦说如此。性之所滞,其欲必行,意所不在,从物回改,此最弊事。宜应慨然立志,念自裁抑。何至丈夫方欲赞世成名而无断者哉?今粗疏十数事,汝别时可省也。远大者岂可具言,细碎复非笔可尽。

礼贤下士,圣人垂训;骄侈矜尚,先哲所去。豁达大度,汉祖之德;猜忌褊急,魏武之累。《汉书》称卫青云:“大将军遇士大夫以礼,与小人有恩。”西门、安于,矫性齐美;关羽、张飞,任偏同弊。行已举事,深宜鉴此。

若事异今日,嗣子幼蒙,司徒便当周公之事,汝不可不尽只顺之理。苛有所怀,密自书陈。若形迹之间,深宜慎护。至于尔时安危,天下决汝二人耳,勿忘吾言。

今既进袁大妃供给,计足充诸用,此外一不须复有求取,近亦具白此意。唯脱应大饷致,而当时遇有所乏,汝自可少多供奉耳。汝一月自用不可过三十万,若能省此,益美。

西楚殷旷,常宜早起,接对宾侣,勿使留滞。判急务讫,然后可入问讯,既睹颜色,审起居,便应即出,不须久停,以废庶事也。下日及夜,自有余闲。

府舍住止,园池堂观,略所谙究,计当无须改作。司徒亦云尔。若脱于左右之宜,须小小回易,当以始至一治为限,不烦纷纭,日求新异。

凡讯狱多决,当时难可逆虑,此实为难,汝复不习,殊当未有次第。讯前一二日,取讯簿密与刘湛辈共详,大不同也。至讯日,虚怀博尽,慎无以喜怒加人。能择善者而从之,美自归己。不可专意自决,以矜独断之明也。万一如此,必有大吝,非唯讯狱,君子用心,自不应尔。刑狱不可拥滞,一月可再讯。

凡事皆应慎密,亦宜豫敕左右,人有至诚,所陈不可漏泄,以负忠信之款也。古人言:“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或相谗构,勿轻信受,每有此事,当善察之。

名器深宜慎惜,不可妄以假人。昵近爵赐,尤应裁量。吾于左右量为少恩,如闻外论,不以为非也。

以贵陵物物不服,以威加人人不厌,此易达事耳。

声乐嬉游,不宜令过;蒱酒渔猎,一切勿为;供用奉身,皆有节度;奇服异器,不宜兴长。汝嫔侍左右,已有数人,既始至西,未可匆匆复有所纳。

宜数引见佐史,非唯臣主自应相见,不数则彼我不亲,不亲则无因得尽人,人不尽,复何由知其众事?广引视听,既益开博,于言事者,又差有地也。

【赏析】

刘义恭为宋武帝刘裕第五子,俊秀聪颖,深受宠爱。封其为江夏王,出为都督八州诸军事、荆州刺史。宋文帝念其性情骄奢,恐难胜任,深为忧虑,与书谆谆告诫。针对弟弟的情况,告诫他为人要力戒骄矜褊狭,礼贤下士;生活不可过分奢侈,力戒赌博、酗酒、狩猎之事;为官要勤于政事,从善如流,妥善处理好与僚体属吏的关系,还要做到体察下情,多与下属沟通接触,多听多看增长才识,以至洞晓天下事。

该书信集国事家务于一体,用词澹朴晓畅,不假修饰,说理透彻,情感恳切,既不失帝王尊严,更多的是兄长式的教诲,饱含手足亲情,读后令人难忘。

王僧虔诫子

【作者简介】

王僧虔(426~485),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大书法家王羲之四世族孙。南朝未时任秘书,官至尚节令。入齐,转待中、湖州刺史。喜文史,通音律,工正楷、行书。其书法继承祖法,丰厚淳朴而有气骨,为当时所推崇,影响及于唐宋。有《王琰帖》、《论书》传世。

【原文】

知汝恨吾不许汝学,欲自悔厉,或以阖棺自欺,或更择美业,且得有慨,亦慰穷生。但亟闻斯唱,未睹其实,请从先师,听言观行,冀此不复虚身。吾未信汝,非徒然也。往年有意于史取《三国志》聚置床头百日许,复徙业就玄,自当小差于史,犹未近仿佛。曼倩有云:“谈何容易!”见诸玄志,为之逸肠;为之抽专一书,转通数十家注;自少至老,手不释卷,尚未敢轻言,汝开《老子》卷头五尺许,未知辅嗣何所道,平叔何所说,马、郑何所异,指例何所明,而便盛于麈尾,自呼谈士,此最险事。设令袁令命汝言《易》、谢中书挑汝言《庄》、张吴兴叩汝言《老》,端可复言未尝看邪?谈故如射,前人得破,后人应解不解,即输睹矣。且论注百氏,荆州八帙;又才性四本,声无哀乐,皆言家口,实如客至之有设也。汝皆未经拂耳瞥目,岂有庖厨不修,而欲延大宾者哉!就如张衡思侔造化,郭象言类悬,不自劳苦,何由至此?汝曾未窥其题目,未辨其指归,六十四卦未知何名,《庄》众篇何者,内外八帙所载凡有几家,四本之称以何为长,而终日欺人,人亦不受汝欺也。由吾不学,无以为训,然重华无严父,放勋无令子,亦各由己耳。汝辈窃议,亦当云:“阿越不学,在天地间可嬉戏,何忽自课谪?幸及盛时逐岁暮,何必有所减?”汝见其一耳不全尔也。设令再学如马、郑,亦必甚胜;复倍不如今,亦必大减,致之有由,从身上来也。今壮年自勤数倍许胜劣及再耳,世中比例举眼是,汝足知此,不复具言。吾在世虽乏德素,要复推排人间数十许年,故是一旧物人,或以比数汝等耳。即化之后,若自无调度,谁复知汝事者?舍中亦有少负令誉、弱冠越超清级者,于时王家门中,优者则龙凤,劣者犹虎豹,失荫之后,岂龙虎之议?况吾不能为汝荫政,应各自努力耳!或有身经三公,蔑尔无闻;布衣寒素,卿相屈体;或父子贵贱殊,兄弟声名异,何也?体尽读数百卷书耳。吾今悔无所及,欲以前车诫尔后乘也。汝年入立境,方应从官,兼有室累牵役情性,何处复得下惟如王郎时邪?为可作世中学取过一生耳。试复三思,勿讳吾言!犹捶挞志辈,冀脱万一未死之间望有成就者,不知当有益否?各在尔身已切身,岂复关吾邪?汝唯知爱深松茂柏,宁知子弟毁誉事?因汝有感,故略叙胸怀。

【赏析】

这篇家训是有关于读书问题而提出的告诫。王僧虔认为张衡思侔造化,郭象口类悬河,都是他们勤劳辛苦的结果,“不自劳苦,何由至此?”作者勉励儿子们要刻苦读书,万不可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篇家训还有一尤其值得关注的亮点,那就是作者用浅近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一些深刻的道理,这一笔法读来发人深省。

颜氏家训之兄弟以死相随

【作者简介】

颜之推(513—?),单字介,北朝临沂(今山东临沂)人。早受承家学,后从湘东王自讲庄、老。觉前者谈玄说虚,不以为意,转学《周礼》、《左传》,广为披览。先在梁为官,任湘东王参军职。后入北齐朝,居中书舍人职,因善于应对、强于词令,受赏识官至黄门侍即。历经数朝,阅历甚广。所著《颜氏家训》盛名古今。

【原文】

江陵王玄绍,弟孝英、子敏兄弟三人,特相友爱,所得甘旨新异,非共聚食,必不先尝,孜孜色貌,相见如不足者。及西台陷没,玄绍此形体魁梧,为兵所囿,二弟争共抱持,各求代死,终不得鲜。遂并命尔。

【赏析】

手足之情有时表现的尤令人感动,正如这篇家训中说到的江陵王氏三兄弟的故事,危难当头,尤见兄弟情真。世间手足之谊,大概莫过于替兄去死,在冥界也紧紧相随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