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如果这是宋史(全10册)
20634600000481

第481章 最传奇将军(3)

从这一点来说,他是个不合格的将军。国难临头,只知一勇拼之,往好里说,是精神可嘉;往坏了说……这根本不是个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料嘛。

可是几年过去,这一场战斗的结果乃至于意义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胜负结果变了,邵宏渊从失败者变成了胜利者。

“绍兴三十一年十月,步司统制官邵宏渊拒虏于真州之胥浦桥,获捷。”

很高明的文字游戏,亮点不只是最后的“获捷”二字,还有“拒虏于真州之胥浦桥”的“拒”字。单看这句话,明明邵宏渊以一城之众抗十万金军,使金军远离真州,连城门的边都没沾上。怎样,凶猛吧,偏偏还就是符合史实。

萧琦还真就没杀进真州城去。

看意义,这是南宋鼎鼎大名的“中兴十三处战功”中的第十战,成了永垂青史、万古流芳的英雄楷模事迹。究其原因,很多人会轻易地得出结论,比如几年后赵昚需要提升士气,要罗列出一些数字,而数字在中国古代最出彩的一般就是“十三”。

像《孙子兵法》十三篇、汉分十三州什么的。

所以要有“十三处战功”,并且赵昚他老爹有严令,谁都可以上榜,唯独岳飞不行,哪怕已经平反昭雪了,仍然不行!

所以东拼西凑,无中生有,把邵宏渊给弄进去了。那么请问,为什么芸芸众生,三十余年来无数的战役,一个小小的邵宏渊能排进这前十三名,能和中兴名将如吴氏兄弟、韩世忠等比肩齐名?

答案应该只有一个:

嫡系。

这是南宋官方所认可的人,需要树立英雄榜样的时候,总是会第一时间想到他。于是邵宏渊发光发热,荣耀千古,光辉夺目。

之所以提到这个,是要给此次北伐的两位主将作一次深层次的分析。北伐前,李显忠明显比邵宏渊高出三四层楼。官职、家世更是显赫得多,比如连名字都是御赐、镶着金边的。可是他在最重要的一点上有先天性缺陷。

李显忠不是嫡系。

陕西李氏威猛强悍、胆勇无双,是无可挑剔的战士。可他和他的家族先降金再降伪齐,不管内幕怎样,不管过程怎样,这都是铁打的历史,无可更改。回归南宋之后和官方也只有短暂的蜜月期,转眼间就和秦桧、赵构相忤,被打入冷宫。

如此经历,说得刻薄点,李显忠就是个壮丁,需要时才被拉出来顶上去。官场是现实的,无数雪亮的眼睛都看清楚了这一点,于是北伐还没出征就出事了。

邵宏渊造反。

邵嫡系把自己和李显忠对比了一下,发觉哪怕能力差出去几条街,都没法掩盖住他先天具有的优势——嫡系。于是他不平衡了。

凭啥一定要让他给李显忠打下手,当二当家啊!

邵宏渊抗命,直接向张浚提出了条件,他也是主将,一定要与李显忠平分秋色,不分大小。按说这是在找死,临战违命,完全可以使用战场纪律,轻则罢免,重则砍头。尤其主帅是以强势著称的张浚,他当年能把岳飞硬生生地压制下来,这时一个小小的邵宏渊算什么?

找死就让他去死好了。

可怪事发生了,张浚居然收回成命,让邵宏渊独领一军,允许其借机行事。也就是说,从这时起邵宏渊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谁也没法约束他了。

而当初的命令是皇帝赵昚下达,由总指挥张浚颁发,向北伐全军公布的。

北伐军的军纪从最开始就败坏了。很多年以后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这一条被重点提了出来,觉得这是胜负之间的最根本原因。

我个人认为,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要看全部的细节,比如此次北伐的兵力组成以及进攻路线。此时南宋的军队兵种与北宋时不同了。北宋时开封城内随时保持着编制庞大的禁军,边关上囤积着正规部队,比如西军,民间有厢军以及民兵。

南宋军队主要分为驻屯大军、禁军、厢军、土兵、弓手五种。由于历史原因造成,驻屯大军是全国最精锐的部分,它们的前身是中兴诸将的直系;禁军沦为第二等,平时不上前线,实战的机会很少;厢军不值一得,相当于保安民警;反而是土兵、弓手等民间组织时常会带来惊喜,比如魏胜等神奇大叔们,他们的战斗力不比驻屯大军差。

这次北伐的军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江淮都督府张浚下辖的建康、镇江、池州、江州四支驻屯大军;二是临安禁军中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两部合军。

追溯一下源头,建康驻屯军是原“油锤将军”张俊的部队,镇江驻屯军的前身是“韩泼五”韩世忠的部队,池州驻屯军是“草包衙内”刘光世的部队,殿前司是“髯阉”杨存中的部队。

熟悉宋史的人一眼可以看出,南宋最强的两支部队,鄂州、四川方面的两支部队都被排除在外,没有参与这次北伐。

鄂州是出于历史原因——岳飞是南宋永远的伤疤,无论哪位皇帝,包括赵昚在内,都是能回避就回避。而且当初肢解岳家军时南宋官方做得很完美,岳飞的部队已经是回忆,再不是当年那支纵横天下所向无敌的军队了。

四川方面更是一个死结。

这是个很怪的现象,几乎每次南宋要举倾国之力北伐时,四川都会突然出事,导致无法出战。比如岳飞的第四次北伐,那时壮怀激烈军力鼎盛,岳、韩、张、刘同时出兵,在广阔的中原大地上展开战场,如果不是内讧的话,金国注定了顾此失彼千疮百孔。

如果那时四川也出兵的话,金国的侧后方会压力陡增,导致中原的防守薄弱。可那时四川主将吴玠突然猝死,无可奈何。

轮到了这一次,四川本来在吴璘的率领下长驱直入连胜拓地,可是史浩挖坑赵昚就跳,搞得吴璘把川军的老底子都输了大半。

川军只能转入防守,能保住西大门不破就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四十多年以后,这样的一幕还会再次上演。还是与吴家有关,理由和效果更加充实,局面扩大到了四川兵变,差一点和南宋划清界限。

这是后话,回到眼前,张浚纵然雄心万丈,也要受实际条件制约。北伐军总共有八万余正兵,里边还包括了火头军、辎重兵等两大块非作战人员,张浚的兵力不过六万出头而已。

这样,决定了战线无法全面铺开。

南宋军队兵分两路,李显忠自定远(今属安徽)渡淮之后,攻取灵璧(今属安徽);邵宏渊自盱眙渡淮攻击虹县(今属安徽)。两军各达目的后,会师攻取宿州。

看今天的地图,战争的初级阶段控制在安徽省境内。翻宋代地图,可以知道很多史书记载错了。前人说张浚的北伐路线选择在淮南东路,理由是盱眙在淮南东路内,而定远也在淮南西路的东端,紧靠东路。于是断定,战争爆发在原韩世忠的辖区内。

这不准确。

宋军由此出征,攻击的目标却都在淮南西路的北端,那是当年张俊的防区,远远地离开了韩世忠的控制范围。

张浚在战前作了详细的调查,了解到金军的重兵都集中在河南一带,两淮相对空虚,并且水军在完颜亮南侵过程中被李宝打残了,至今也没恢复。

那么以淮南路为陆地总攻方向,东路水军给以辅助,才是最合理的配置。当年五月四日,李显忠率西路军率先渡过淮河,进抵陡沟。

这时他作了两手准备:一个是拔刀出鞘等待厮杀;另一个他会搬出一把椅子,安静地坐下来,等着金军的主将带另一把椅子过来,两人可以面对面地聊聊天。

因为对面的金军主将是萧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