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如果这是宋史(全10册)
20634600000464

第464章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2)

岳飞死了,作为近千年以来强大到战无不胜,完美到无可挑剔的英雄,他的死成了一个民族的心结。一个国家为了得到侵略者的施舍,会用杀掉自己最强、最忠诚的将军为代价去取悦,而当时的形势是这位将军已经将侵略者击败!

这是为什么呢?

做这样亲者痛仇者快的事,做到如此不留余地的程度,秦桧或许可以用国贼汉奸来解释,可作为南宋皇帝的赵构为什么也会这么做,难道他也是个汉奸吗?

鉴于鲁肃理论,任何人都可以投降曹操,只有孙权不可以,能够得出结论,赵构不是汉奸,因为这不符合他的利益。可他就是这么干了。

为什么呢?

八百余年以来,各个时代的专家学者、民间精英总结出了各种各样的理由,试图还原当时赵构的思维,他之所以杀岳飞不外乎下面几种原因:

第一,岳飞不听话。

可是宋朝官儿的特色就是不听话。文官能当面痛骂皇帝,能写奏章从灵魂到肉体全方面贬低皇帝,不仅不会被杀,还能既成名又得奖。至于武将,不听话就更普遍了。比如同时期的四大将之一刘光世,此人无论是剿匪还是抗金,想干才干,不想干就不干,赵构硬是拿他没办法。

所以听话与否,根本无关紧要。

第二,钱。

岳飞等四大将,再加上吴氏兄弟,成五大藩镇之势。不去说唐朝死于藩镇的前车之鉴,只说当时赵构所面临的局面。

南宋地域之小,对为一个正溯王朝来说已经不够格了。再加上连年战争不止,军费开销巨大,五大藩镇时刻伸手要钱,这如何得了?

尤其是各藩镇辖区内军、政、财三权全盘自负,各自拥有土地,并拥有酒、铁、盐等国家物质产品,如此一来此消彼长,赵构不收军权,不撤三大将,不杀不废韩、岳,眼见得国家将不国!

理由看似充分吧!

可宋朝从来都是以钱买权高薪养官,甚至拿钱养饥民成军队,全额支付军人所有家属开销的国家。这是宋朝的立国之本。

钱少了就杀人,而且杀到如此厚黑、无耻、凶残,只能说有几分道理,却不足以采信。

第三,上书请立皇太子。

这是历年总结出来的第三大岳飞致死原因。具体经过是:南宋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九十月间,也就是岳飞上庐山守孝,奉旨不得不下山领军的两三个月后。他和岳家军的随军转运使薛弼一起去临安述职。他们坐船去的,在路上岳飞很严肃地对薛弼说,他要做一件大事。

之后岳飞经常一个人在船舱中提笔写字,内容不许任何人看,直到进入临安城。

岳飞当面把写的东西念给赵构听。据记载,念着念着岳飞突然间失态,他的声音不再洪亮,他的手颤抖了,勉强把奏章读完,脸色变得像死灰一样。

这篇奏章是请赵构册立皇太子。

赵构很安静地听完,很平淡地回答说:“爱卿你很忠诚,可你是在外手握重兵的大将,这种事由你提出不合适。”

岳飞失魂落魄地出了宫殿。

薛弼在他之后觐见,一见面赵构立即把刚才发生的事说了一遍,他希望薛弼一会儿下朝之后去见见岳飞。因为岳飞似乎不大高兴,需要人劝解一番。

第二天,赵构又把这件事告诉了当时的首相赵鼎。赵鼎大怒,严重鄙视岳飞的鲁莽粗陋、不守本分,更进一步断定这一定是岳飞的某些乡村秀才出身的幕僚出的主意,本想着取悦朝廷,哪知道适得其反。

以上即全部资料。

纵观上述,每个稍有历史常识的中国人都会叹一口气,唉,岳飞,这事真是办拙了啊!国之将帅关注储君,这是最犯忌的事,怎么能轻易去碰呢?纯粹是找死!

岳飞在朗读中突然失态,这证明他那时才意识到这件事有多出格,后果有多么严重。由此更能证明岳飞是多么低能,像小学生一样,送出状纸的一刹那,才知道自己的答案有多荒唐。

可是有一个细节一般人就不知道了,早在岳飞之前的六年,上虞县的县丞娄寅亮就曾经给当时正在流亡中的赵构上书,建议在宋太祖赵匡胤的子孙中选一位册立为皇太子。

县丞说得,岳飞说不得?

很多人会说,对,就是县丞说得,岳飞说不得。因为县丞手里没有兵,说什么做什么都无关大局。很好,有道理,但真正的内幕要在下一个原因中才知道对错。

第四,迎二圣回国。

岳飞天天念着要把徽、钦二帝救回来,真要是成功了,置赵构于何地,难道要把皇位让给老爹、哥哥吗?

如果不让的话,置封建礼法于何地?尤其是当初赵构就任大元帅,钦宗是命令他带兵救人的,他可好,自立为皇了,于情于理哪方面都站不住脚。

而岳飞念念不忘徽、钦,纯粹是自绝于赵构。为了皇位,赵构必杀岳飞。

这观点简直错到唐朝去了,只有唐朝人才会不知道宋朝事,稍微知道些事实的人就不会犯这个错误。事实是自从宋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宋徽宗赵佶死在五国城之后,岳飞就在任何场合、文字中绝口不提迎回二帝的事了。

那不是因为徽宗已死,没法迎回,而是当时女真人有个阴谋。他们声称要把钦宗或者钦宗的儿子赵诺送回开封,由他们重组宋朝,以此取代江南的赵构,建立所谓的宋室正溯。在此前提下,岳飞怎么可能再提什么迎回二帝之类的话?

那样,等同于配合金国,做女真人的应声虫。

因此,岳飞从公元1136年之后,在任何场合都不再提迎回钦宗的话,在文字中也精心做了处理。比如就在请立皇太子风波的南宋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的一份奏章里,写的是:“……异时迎还太上皇帝、宁德皇后梓宫,奉邀天眷以归故园,使宗庙再安,万姓同欢,陛下高枕无北顾之忧,臣之志愿毕矣。”

说得多明白,只提棺材不提活人,只说天眷不说具体人,一切终极利益都紧守赵构一人,岳飞在这方面是非常清醒成熟的。

由此更证明了请立皇太子一事的真相。在金国欲扶植赵氏傀儡上台时,岳飞主动提议赵构立养子为皇太子,这是无可挑剔的忠诚!

哪怕这会激起时值壮年的赵构的强烈不满,岳飞为了国家的安定也会一往无前地去做,并且在做的过程中绝不会有上面所说的面若死灰、手抖身颤等丑态!

为了诋毁岳飞的形象,从古至今都有别有用心的人非常“专业”地去找所谓的证据。

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原因到底是什么?这时我们需要把自己的视线调整到一个新的角度,无法正面解释的,不妨先设定它成立,即岳飞幸存着,一直活了下去,直到十几年后,甚至几十年后,那时历史会怎样,赵构会怎样。

历史的车轮会一直滚动向前,就像个永动机一样,没完没了地转,直到所谓的和平条约被打破。

自有人类历史以来,两国之间从来没有永远的和平。这是条铁律。一般来说,受过高等教育的赵构应该会知道。

但是他很不情愿,他相信的是祖宗家法,以及刚刚过去不久的成功案例,即北宋、辽之间的百年和平。参照那时的历史,最初辽国也曾咄咄逼人,可是军事对冲之后,两相无利,只好互相妥协,并且一直妥协了下去。

这时金与南宋之间的强弱关系已经互换,与当年北宋、辽处于和平临界点时很像,那为什么不能创造又一个百年和平呢?

障碍就是岳飞。

前面提过北宋、辽的百年和平,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超长期友谊,虽说也曾经被人为地破坏过,好几次滑向了战争的边缘。试问一旦南宋、金之间出现这种状况,必须说明的是,参照和平无永远之铁律,这是一定的。

如果岳飞在,局势会怎样?

这个命题不必去假设,因为它在十几年后就发生了。金海陵王完颜亮南侵,南宋屏藩尽废、耆宿凋残、国中无人,只好把老病将死的刘锜派上前线。可就是刘锜让不可一世的海陵王挨了当头一闷棍。可以想象,当时如果岳飞仍在,以岳飞之能,以他不到五十岁的年龄,战争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南宋之胜可期。

可是之后呢?

挟大胜之余威,岳飞会继续展平生之抱负,于战争中大放异彩。赵构唯一的做法仍然和第四次北伐时一样,硬生生地扼住岳飞前进的脚步……

历史真的转圈了,就算第二次阻止岳飞会成功,岳飞仍然会继续忠贞,不会借机造反报复,可总这么折腾,总踩在刀刃上过日子,谁都受不了吧!

于是问题再次回到原点。

想真正解决问题,只有杀掉岳飞!这是把目光放远,放至无极远,从根本处考虑问题得出的答案。如果想得平实些,事情就更简单了。

王氏提醒秦桧捉虎容易放虎难,这是把事情看得很透的女人。与此同时,相传还有另一个小人物也得出了同一个答案。

那是一个狱卒,他负责看守岳飞的牢房。某一天他像说闲话一样对岳飞说:“皇帝既然已经把你下了重狱,就绝没有放你的一天。”

皇帝与最强的将军一旦反目,绝没有再次共处的可能!这是另一条铁律,放之四海皆准,绝无例外。

岳飞之死是必然的,置他于死地的是赵构的偷安、怯懦、阴毒心理,更是他本身超出时代限制的能力。他凌驾于同时期的所有战将之上,无论宋、金,都找不出与之匹敌的人物。人们习惯性地把完颜宗弼当成他的敌人,把韩世忠当成他的伙伴,可这两个人从能力到品德、志向都与之相距甚远,根本没有可比性。

金兀术不用说了,一个常败将军而已,一个战场上的低能儿,说起阴谋策反什么的倒是专家。而韩世忠也让人失望,《宋史》关于他的评价是:“……世忠在楚州十余年,兵仅三万,而金人不敢犯。”

除此以外,不见他拓地复疆,不见他兵锋直逼旧都开封!愈是关键时刻愈见其软弱,根本指望不上他。所以韩世忠可以活下去,他没威胁。

岳飞就不一样了。

说到功劳与业绩,不得不提一下吴玠,他是唯一一个与岳飞相近的南宋将军。南渡之后,他是最先重创金军的人,是收复失地、阻敌于国门之外、保全南宋于上流关键地带的人。他的下场很不错,是病死的。其实就算不死,他也不会到大理寺里去吃牢饭。

因为吴玠沉迷于享乐。炼丹、女色,是他的最爱,甚至他还送过美女给岳飞,可是被岳飞拒绝了。他爱这些享乐高于生命。能英年早逝在这些东西之上的人让赵构放心,这代表他是可以收买的!而岳飞和他的军队“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宣扬“文官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这让别人怎么活呢?让别人怎么与他共存呢?

中国哪个朝代的文官没爱过钱,武将没怕过死呢?

岳飞死在自己的素质上。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他是一份过于高贵的礼物,本就不是南宋所能承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