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泽失望了,近三十年的官场生涯,让他对现实绝望了,与其再受折磨,何不就此引退呢?宗泽主动辞职,他想去东阳山谷结庐读书,终老此生。可惜,他不想玩了,有人还惦记着他呢。他被软禁在镇江,从此失去了自由。
两年后,他被放了出来,派去遥远的南方巴州当通判。到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军入侵时,他升了官,被委任为磁州知州。
磁州在河北大地上,当时太原失守,真定危急,官员们都急着往南方跑,宗泽却逆着人流去河北,迎向了金军。
这是他一生的写照,他忠于事实,忠于本心,却不忠于过官本位的世道,这让他在官场上寸步难行,也让他做了与整个官场背道而驰的事。他到了磁州,正准备援军去救真定,却遇到了去金营和谈的赵构。
宗泽劝赵构别去送死了,没人会在这种优势下同意什么和谈。赵构是个与众不同的人,他想了想,决定听宗泽的,并且对宗泽产生了好感。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如果能继续下去,中国的历史很可能会改写,但是,它偏偏拐弯了。
因为王云。
这位给事中大人出事了,磁州人认得他,他在不久之前当过出使金国的使者,路过磁州时,他曾经要求对磁州坚壁清野,把老百姓、财物等都运到城里去,不留给金军。平心而论,这个出发点是好的,可惜磁州的百姓因此被折腾得够呛。
这个时候,他又来了,磁州人立即火冒三丈。事有凑巧,有人在他的行李里发现了几件和金国服装相似的皂裘。这简直是火上浇油,磁州人认定他是金国的奸细。当时,整个两河地区的人民怒火冲天,只要和金国沾边,宰执人员都能被砍成肉酱,一个小小的给事中算什么?
百姓一拥而上,王云也碎了。
事情过后,宗泽才知道。他只能硬着头皮将此事报告给赵构。赵构没说什么,只是很快离开了磁州,去了相州。多年之后,很多事情都发生了。赵构才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提起了这件往事,他认为王云是宗泽杀的,宗泽在他最危险的时候杀了他身边的亲信。
宗泽,从此让赵构不敢再信赖他。
国运在这里拐弯。如果赵构能一直留在宗泽的身边,哪怕以后的事仍然会发生,但由于宗泽的坚持,某些事情必然会有所不同。
而相州……相州的知州叫汪伯彦。
回到开封城,两河尽失,黄河失险,河南大地一马平川,再没有半点阻碍。到了这个地步,宋朝当局终于知道后果的严重性了。赵桓做了一些紧急部署,比如集中城内的守军,清点人数,有七万左右,每一万多人为一军,分成五军,派到四面城墙上去守备。
剩下的兵由姚友仲、辛兴宗率领,作为预备队。他们怕军力不足,又在城里公开招募,于是,市井无赖都成了保家卫国的人。
另外,赵桓征召天下兵马勤王,命令刚刚撤回去的张叔夜等人快马加鞭返回来。之后,他努力回忆上一次东京保卫战是怎么成功的。想来想去,他终于想起了一个人,派专人用最快的速度去找他,一定要找到!
李纲。
找李纲可不容易。当初,他被挤出开封后,去河东、河北当了宣抚使,相当于战区总司令,名头比天都大。可这时,他已经在长沙了。
这个过程很富有跳跃性,怎么发生的呢?他先是到两河去当官,发现自己被架空,一怒之下主动辞职。宋朝同意了,批准的同时,给了他八个字的评语:“专主战议,丧师费财。”也就是说,他一心一意搞抗战,打了败仗,浪费了钱财。
宋朝,你还能再无耻一些吗?
有了这个评价,李纲就别想辞职了,必须先受罚。他先被贬到建昌军(今江西省南城)。没几天,宋朝觉得太便宜他了,又将他贬到夔州(今重庆奉节白帝城),让他到长江边上去喝风。当金军压境,赵桓再次想起他时,他被省内调整,贬到了长沙附近。
这个距离,除非是空运,要不李纲无论如何也赶不到目的地,哪怕赵桓给出了资政殿大学士、开封市长的职位也没用。
李纲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可近处也有救星,赵桓想起了前几天才与自己分手的九弟赵构。谁说开封城的信息更新得慢?谁说金军控制了占领区,使宋朝人寸步难行?
赵桓能够随时掌控周边的每一个动向,就连赵构到了相州他都知道。他任命赵构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陈遘为元帅,宗泽、汪伯彦为副元帅,让这一大堆元帅火速带兵救援京师。
这些头衔扔出去之后,赵桓的全部准备工作做完了,赵构的第一个罪名也成立了。他是天下兵马大元帅,有了这个职务,天下的安危都得由他来负责,眼前的第二次东京保卫战就由他来搞定。
搞不定,就是失职、无耻、无能!
但是,请问这位大元帅有啥兵力呢?首先一点,整个河南大地,也就是当时的京畿路、京西南路、京西北路、京东西路、京东东路等地方,除了开封城这一小块之外,有宋以来,一百七十多年里,就从来没有过什么军队。
军队不是在京城,就是在边疆,尤其这时天下二十三路分为四道,各道独自为政,在这一大堆制约之后,这位新鲜出炉的大元帅手里能有什么呢?
我们再次回到开封城。
做完上面这些事情之后的第二天,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十一月二十五日,金军杀到开封城下,来人不是完颜宗翰的西路军,而是完颜宗望的东路军。
二太子的动力大,每次都能跑第一。
金军临城,赵桓坐不住了,他带着全体宰执人员走上城头,一来观敌掠阵,二来鼓舞士气。大人物出镜,效果真是非同凡响,城墙上的守军、助战的百姓都沸腾了,他们拿起武器冲向了皇帝……身边的首相唐恪。就是这个败类下令天下兵马不许勤王,让堂堂京城变成了孤岛。
宰了他!
军民的反应吓坏了赵桓等人。主角唐恪反应迅速,他拉过来一匹马,以高龄文官罕见的敏捷动作跳上马背,冲下城头,消失在广阔的京城街道里。
每个人都明白,唐恪的末日到了,首相必须换人。赵桓任命何栗为首相,由他和同知枢密院事孙傅一起想法子守城。
赵桓万万没料到,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料到,从没做对一件事的他作出了这一辈子最大的错误决定。历史证明,他错到死了。
当时,这个决定怎么看怎么正确,因为何栗、孙傅是血统最纯正的宋朝文官,尤其是孙傅,身为文官大统领、枢密院首长,他升官的理念是从赵光义就开始的“以文统武”。
战事危急,火烧眉毛,两人各自使出了独门绝招来应对。
何栗每天大开房门,屋里酒盈樽、书满架,案上放着沏好的新茶。何首相红袖添香,意态潇洒,佳词妙句不断地从他嘴里蹦出来。
高,名士风范!有人这样赞叹。
滚!人家这是战争高人好吧,师承东晋高手谢安的安闲风度。越是危急时刻,越要表现出轻松雅致,这样可以安定军心,文盲!
有人这样注解。
相比之下,孙傅更加具体精到些。何栗是首相,可以从意识形态上做文章。他是军方大佬,必须得拿出具体方案来。怎么搞呢?他习惯性地翻阅文章,突然,神迹出现,宋朝列祖列宗真是失德,一首丘浚的《感事诗》出现在他眼前。里边有这样一句话:“……郭京、杨适、刘无忌,尽在东南卧白云。”
卧白云的都是神仙,是宋朝汉人的神仙。而在宋朝,从赵光义开始,到赵恒发扬光大,几乎每件国朝重事都能和道士、神仙沾上边儿。
就连烛光斧影之夜,赵匡胤死的时候,都有道士的影子出现过。
现在,异族入侵,这样的生死大事,怎么能把神仙排除在外呢?孙傅感觉自己之所以在这种时候看到这首诗,本身就是神仙的暗示。看诗体,这是感事诗,是叙事型的,里面提到的神仙必定真有其人。那么……找!
即日起,开封城大街小巷的显眼处,都贴上了寻神仙启事。上面写着:神仙,男,相貌不知,体态不详,职业不定,近期以郭京、杨适、刘无忌等名字出现,有知情者欢迎举报,有重赏。同时,热烈盼望神仙们大白天下凡。
孙傅等人正忙着,城外边更加混乱了。完颜宗望的东路军忙着围城,当然,还是围不住。以他五万多的军力,去围周长八十多里的开封城,就算士兵单排列队手拉手,也不见得能围住。
此时,宋朝的勤王军队正在逼近。
第一个行动的是南道都总管张叔夜。这个人在中国非常知名,只要是读过《水浒传》的人都知道,是他招降了水泊梁山好汉。
他是正义的化身。
在中国历史中,他的形象更加高大。他是宋朝国破家亡时仅存的一文一武两忠臣之一。张叔夜,字稽仲,河南开封人,生于公元1065年,时年六十一岁。他是仁宗朝早期宰执张耆的曾孙。他的出身很显赫,生平很压抑,因为他与蔡京作对。
在六贼倒台之前,他被贬得最惨的时候,有过和林冲同样的遭遇,去西安州看守草料场,后来勉强做了州官。在金军第二次南侵时,他被委任为南道都总管。这个头衔从天而降,别人或许看到了一方诸侯藩镇的潜力,可张叔夜只看到了责任。
种师道要他勤王,他立即带兵杀出去;唐恪要他回去,他就回去;赵桓下令要他再次勤王,他没有迟疑,第一时间出兵。
他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张伯奋、张仲熊,率领三万人上路了。他这时出兵,已经错过了好时机,金国东路军已经包围了开封城,西路军也在迅速逼近,他想勤王,先得冲破金军的层层防线。好在他的驻地是邓州,离开封城很近。
就这样,他在尉氏(今河南尉氏)与金军相遇。激战开始,第二次东京保卫战在遥远的城墙之外展开了。张叔夜是宋人一片垂死丑态中唯一的亮点。他从人生起步时,就没有畏惧过女真人。当天,他冲破金军封锁,顺利到达开封城下。
张叔夜来了,全城士气大振。他很冷静,在与赵桓单独谈话时,他说战况危急,不如效仿唐明皇避难,暂时离开开封,先去襄阳,再去雍州(今陕甘宁青一带)。那里是西军的大本营,是宋朝最强的据点。无论如何,在那里会更加安全。
赵桓心动了,可是战况瞬息万变,在张叔夜勤王成功、抵达开封之后,噩耗传来了,东道都总管胡直孺入卫京师的路上,在拱州(今河南睢县)与金军交战,失利被俘,被金人拉到开封城下示众。几乎同时,完颜宗翰的西路军也杀到了。
军心动荡,敌军合围,赵桓突围的路被截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