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为人处世必学的鬼谷子智慧
2057900000003

第3章 内揵术

本篇提要

内揵术主要讲述的是臣子如何向国君进谏献策,如何拉近与游说对象的关系。内通“纳”,也就是指向君王进谏,以取得君主的欢心与信任;捷通“键”,原意是锁的意思,此处指向君主进献计策,以辅佐国君成就一番大的事业。

本篇共分了四层意思:第一层介绍了君臣之间建立关系的种类。有远而亲的,有近而疏的,有以道德为基础相交的,有以志同道合相交的,有以钱财货利相交的,有以声色娱乐相交的,不管是哪一种,只要事先摸清了对方的意图和想法,我们便可来去自如,欲亲则亲,欲疏则疏。第二层介绍了进谏者如何才能得到宠信、使君主接受自己所提出的建议。有的靠品德换信任。有的以钱财为诱饵,有的用美色去勾引。只要投其所好,便可玩弄谋臣于股掌之间。第三层讲到谋士或说客进谏时应该掌握的技巧。首先应该把握游说对象的心理变化,顺势而为,便可应和人意;其次说到选择适当的时机,才能更好使建议与对方的心愿相吻合;最后提到还应该善于根据游说环境的变化去灵活变通地改变说辞。

在内揵术的运用中,“内”主要是游说对方,能够与对方说上话、搭上腔,侧重于言辞技巧;“捷”是要迎合对方的心意,侧重游说的效果。从“内揵”的根本来看,最关键的是要摸透对方心意去说服、控制对方的思路变化,从而使对方有种心心相印、兴趣相投的感觉,接着便可灵活多变地采用游说之法。使自己进退自如。

智慧运用

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用其意,欲人则人,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蚨母之从其子也,出无间,人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史海钩沉

无所畏惧谏成帝

西汉后期。汉成帝执政以后,起用自己以前的亲信,尤其重用自己以前的老师张禹。并封他为安昌侯。但张禹是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实际上贪婪淫奢,位高权重之后,他对奢侈生活的追求更是登峰造极。人民都对他深恶痛绝。

朱云是当朝的一位官吏,是个敢怒敢言的硬汉子,他的这种名气朝中上下已是众所周知。他查实了张禹的种种罪行之后,立即上书求见皇帝。朱云当着满朝公卿的面慷慨陈词:“现在朝廷有些大臣,只图一己之利,上不能辅佐君主,下不能益于百姓,惹得民怨沸腾,微臣请陛下杀一儆百,斩一奸佞之人,以平民怨,以儆效尤!”

成帝好奇地问:“哦?竟有此等事!不知你要斩的奸佞之臣是何人?”

朱云上前一步,毫不犹豫地说:“恕臣大胆,就是安昌侯张禹!他……”

正当朱云打算一一陈述张禹的罪状时,成帝大声喝断,顿时龙颜大怒:“你这个逆臣,简直是不知天高地厚,居然敢以下犯上,公然在朝堂上侮辱我的老师!罪在不赦!来人,拿下!”

两边的侍卫立即奉命捉拿,朱云一路挣扎,被拉至金銮宝殿前,朱云死死地抓住栏杆不放,不料竟将栏杆折断。他大声呼叫道:“我能到九泉之下与已故的忠臣为友,也没有任何的遗憾!现在陛下任恶人大行其道,日后还能以圣明自居吗?”

汉成帝怒火正旺,听得叫声更烦,又下令道:“拉出去,斩首!”在一旁几次欲言又止的左将军辛庆忌摘去官帽,解下将军的大印,双膝跪地,对皇上说:“陛下息怒!陛下息怒!朱云这个人素来狂放不羁,说话做事喜欢直来直去,相信您也有所耳闻。今日他进谏也是为民着想,并无恶意。如果他所言属实,那岂不是杀错了;如果他是信口雌黄,也罪不该死!陛下何不查明真相后再做判决呢?今日我愿以死相救!”

说罢,连连叩头,磕破了额头,染红了地面。汉成帝想想觉得有理。平息了怒气,收回了成令,并派人查证张禹之事,不再追究朱云。

后来,有人提议把折断的栏杆修整翻新,汉成帝连忙阻止:“栏杆勿修了。把那些坏的部分收拾一下就行了。我要让来来去去的大臣都知道朱云和辛庆忌不计自己得失而直言进谏的事迹。这种人是我一直都需要的啊!我差点犯下一个不可挽回的错误!”

评析

内揵中有“或结以道德”之交,朱云的劝谏就属于以臣子的赤胆忠心之德感动了成帝。虽然劝谏的技巧性运用不多,但却是道德、仁义、忠信的具体表现。采用直谏的方法,最好知道君主是个圣贤明君,如果是个平庸无能的昏君,那很可能会招来杀身杀身之祸。只有忠臣明君,才能做到以德相交。

从德行来看:对朱云而言,不计个人得失的正直和诚实永远不会过时:对于汉成帝而言,能够及时转变观念,吸取教训,控制自己,虚心纳谏,并下令栏杆勿修,以示警戒,难能可贵。

忠直谏臣魏国公

有一年,唐太宗派人征兵。有个大臣建议,不满18岁的男子,只要身材高大,也可以征。唐太宗同意了。但是诏书却被魏征扣住不发。唐太宗催了几次,魏征还是扣住不发。唐太宗大发雷霆。魏征不慌不忙地说:“我听说,把湖水弄干捉鱼,虽能得到鱼,但是到明年湖中就无鱼可捞了;把树林烧光捉野兽,也会捉到野兽,但是到明年就无兽可捉了。如果把那些身强力壮、不到18岁的男子都征来当兵,以后还从哪里征兵呢?国家的租税杂役,又由谁来负担呢?”良久,唐太宗说道:“我的过错很大啊!”于是,又重新下了一道诏书,免征不到18岁的男子。

一次,唐太宗从长安到洛阳,中途在昭仁宫(现在的河南省寿安县)休息,因为对他的用膳安排不周到而大发脾气。魏征当面批评唐太宗说:“隋炀帝就是因为常常责怪百姓不献食物,或者嫌进献的食物不精美,遭到百姓反对,灭亡了。陛下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兢兢业业,小心谨慎。如能知足,今天这样的食物陛下就应该满足了,如果贪得无厌,即使食物好一万倍,也不会满足。”唐太宗听后不觉一惊,说:“若不是你,我就听不到这样中肯的话了。”

魏征为人耿直,有才干,是个忠臣,李世民不记前仇,任用他为谏议大夫。魏征不断向李世民提出好的建议,使李世民对他十分佩服,经常将魏征请入居室。询问得失,魏征越来越被重用,先后被李世民提升为秘书监、侍中、宰相,并封他为魏国公。

李世民曾说:“我好比山中的一块矿石,矿石在深山是一块废物,但经过匠人的锻炼。就成了宝贝。魏征就是我的匠人!”

魏征去世后。李世民痛哭流涕地说:“用铜制成的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否端正;用古史的镜子,可以参照政治的兴衰;用人作为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成绩与过错。我经常保持着这三面镜子,现在魏征去世了,我少了一面镜子呀。”

评析

“或结以党友”指以同道朋友相结于君王。纵观古今中外历史,君臣之间能以良师益友般的感情相交的莫过于魏征与唐太宗了。唐太宗把魏征喻为明镜来体察得失,把自己比作矿石,把魏征比作匠人,足见其与魏征的“党友”之交。

投其所好连升迁

裴延龄是唐德宗时掌管财政的大臣,虽然他对财政一窍不通,可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干,就任之初,他便上书皇帝说:“我通过清账查库,发现有20万贯的钱没有人账,请将这笔钱放在另外一个钱库中贮存起来,以供陛下随时取用,永无匮乏。”不久他又上书皇帝说:“朝廷仓库收藏的钱物多有失落,最近我在废品中收得银钱13万两,丝绸及其他物品又有100多万。这些钱物也都没有入账。应当算作节余,也该转移到别的仓库收藏,以供陛下支用。”

唐德宗本来贪财,当他得知裴延龄意外发现了这么多钱物,奢侈的欲望便迅速膨胀起来,今日修这个,明日建那个,都伸手朝裴延龄要钱。其实,裴延龄所说的那些意外之财,全都是子虚乌有,只不过是为了炫耀自己能干、讨好皇帝而瞎编出来的。可面对着皇帝越来越多的索取,他又不敢暴露真情,只好加紧对百姓的勒索和巧取豪夺。

有一次,德宗要建造一所寺庙,需用一根长50尺的松木,却无处可得。裴延龄说:

“我最近在同州发现一座山谷长满树木,大约有数千株,长度都在80尺左右。”

德宗听了十分惊异,说:“听说开元、天宝年间,在附近连五六十尺长的树木都寻找不到,不得不到远方采购。如今怎么能出现这么多的大树呢?”

裴延龄回答道:“我听说贤材、珍宝、异物,只有在国君圣明时才会出现。如今这批树木生长在京师附近,也是因为陛下圣明啊!开元、天宝时候怎么会有呢?”

其实根本没有这些大树,全都是他信口雌黄瞎编出来的,只不过是用来欺骗皇帝、讨好皇帝罢了。当时就有人指责他愚弄朝廷,欺骗君主,虽然后来唐德宗也知道了他的荒诞虚妄,可是毕竟他的谎言很受用。他后来就不断地给他加官晋爵,只不过裴延龄不到50岁就死去了,否则就能当上宰相了!

评析

内揵中有“或结以财货”之交,而裴延龄正是利用了唐德宗贪图财利、爱慕虚荣的性格,以花言巧语来投其所好,得以使自己青云直上,官至显位。

人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性,都喜欢得到别人的赞扬,从而增加自尊心和虚荣心,自己即使在恶劣的情况下也能生存。唐德宗清楚,却并未识破,反以之为重臣,其深得此道,裴延龄的宦途生涯也因此而顺畅。

方来应时。以合其谋。详思来揵,往应事当也。

史海钩沉

因势利导进谏言

春秋时期,齐国国相晏子生活非常俭朴,齐景公经常看着他身上的粗布衣裳叹气道:“你真是个乡下人啊!”

晏子的住宅和普通老百姓的房子没什么区别,家中陈设甚至比老百姓的还要简陋。

齐景公知道后,便想给他建造一所好一点的房子。

一天。退朝后,齐景公叫住晏子说:

“您的住宅靠近集市,每天在嘈杂的声音中度日,实在让你受苦了,更何况灰尘满街,地势很低,狭窄且又潮湿的环境实在不能适合像您这样的人居住,请您还是搬到宽敞明亮的地方去吧!一切费用都由我来负担,你看得怎么样?”

晏子摇头道:“感谢大王美意。住宅的好坏不一定是以豪华和简陋来区分的。况且我所住的地方是齐国的先代贤士们住过的。我有时想,自己住在这里是不是有资格,会不会有辱先贤们啊。再说,我住在靠近集市的地方,买东西很方便,怎么可以麻烦百姓再为我另建房屋呢?还是算了吧!”

齐景公见他不肯换房,便转换话题,笑着问:“您住在集市附近,可知什么东西最贵,什么东西最便宜吗?”

晏子一听。不由得想起自景公继位以来频繁施用的一大酷刑——刖刑,即把人的双腿砍断。有很多老臣冒死进谏要求废除此酷刑,都徒劳无功。晏子多次想劝谏,但一直苦无机会。今日齐景公问起物价贵贱来,晏子想了一想,说道:“假肢是最贵重的,鞋子是最便宜的。”

齐景公脸色微微的一变,若有所悟地低下头,沉思了许久。

“好了!”齐景公严肃地对晏子说道,“从明天开始我就废掉刖刑。”

评析

晏子身居高位,却甘居贫贱;尽管想谏止刖刑,却要耐心等候时机,可谓深得顺其自然之道。一个人如果享尽荣华富贵,必遭天妒人怨,灾难随时可能加身。晏子贵而不富,就不会被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了。所以他能安然当权57年之久。至于进谏时机的把握,晏子处理得恰到好处,似谏非谏,点到为止,却力压千钧,一击而中。

以棋为喻劝庄公

春秋时期,齐相国晏婴,是一位家喻户晓、德高望重的政治家,人们尊称他为晏子。他博闻强记,知古通今,他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世,达57年。他提倡节俭,并能以身作则。尽忠进谏,对国君从来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一日,齐庄公在花园里与妃子下棋,听说晏子求见,就撇下妃子,与这位棋坛高手在棋盘上厮杀起来。

晏子也不多话,稳稳坐在那里,出车跃马,摆开阵势,一会工夫就吃了庄公不少棋子,占尽优势。但接下来,晏子横冲直撞,走了几步废棋,棋局发生了变化。庄公沉着应战,居然转败为胜,赢了一局。

齐庄公疑惑地问:“为什么这局棋你会下得如此差呢?”

“臣有勇无谋,输棋自在情理之中。”晏子手指棋盘说,“下棋是这样,治理国家也是这样,如今各国的状况,对我而言已经很难胜任相国的重任了。”

庄公吃了一惊,晏子又说:“近年来,由于您偏爱勇武有力的大臣,使武夫们滋长骄傲情绪,傲视文臣,欺压百姓,闹得京城临淄乌烟瘴气。许多有才干的文臣得不到重用,官风民风越来越坏。若这些人不加以严格约束,势必会出乱子。”

齐庄公有些自知之明,但身为国君,怎可轻易接受一个臣下的批评呢?于是不服气地问:“请相国直言,古时代有没有哪一个国君,依靠武力而安邦治国的呢?”

晏子说:“夏朝末年有大力士推侈、大戏,殷朝末年有勇士弗仲、恶吏,这些人都是神力无边、万夫莫挡之辈,可他们却不能挽救夏桀、殷纣的灭亡。夏、商的覆灭告诉后世一个道理:光靠勇力而不行仁政,是行不通的。”

庄公仔细体会晏子的肺腑之言,认为他说得很对,就恭敬地表示感谢。并同意从今后省刑轻赋,施仁政以固国本,让万民敬仰自己,让文臣亲近自己。

评析

“方来应时”意思是反复揣摩,以适应时势的要求去进言,以求其变通。晏子下棋。开始时猛如虎,顾前不顾后,待到后来欲挣扎时,早已成败局。他以此吸引庄公提出话题,并顺势转到以武治国和以仁治国上面来,当庄公不服气时他又举出实例,证明以武治国是不可行的。其婉转自如的口才技巧,令人叹服。

晏子在此便巧妙地抓住了进谏的时机,他不急于进言,而是在下棋中创造有利时机。先是采用投石问路的方法,以下棋使庄公对棋局的变化莫测而深感迷惑。而后再把话题转到以仁政治国上来,阐述了自己的立场与观点,接着又举出实例。说得庄公心服口服。

乃揣切时宜。往便所为,以求其变。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揵。言往者,先顺辞也;说来者,以变言也。

史海钩沉

顺水推舟阻景公

齐国到齐景公在位时,政治更加清明,国力更加强盛,在众多诸侯国中是屈指可数的大国,这不仅因为有开明、有作为的齐景公,还有一流的政治家晏子辅佐。

一次,有个人得罪了齐景公,齐景公大发脾气。盛怒下,他下令将那个人绑在大殿下面,要把他一节节地砍掉,这可是一种非常残酷的刑罚。

同时,齐景公下令,谁都不能来劝阻这件事。如果有人来劝阻,就和那人同罪,也要被肢解。作为国君,他的话一言九鼎,谁都不愿意冒险进谏。

晏子听了以后,便把袖子一卷,装出一副凶狠的样子,拿起刀来,把那人的头发揪住,同时在鞋底下磨刀,做出要亲自动手杀掉此人、为君王泄怒的姿态。

然后,晏子仰起头来,向坐在上面正发脾气的景公询问:“大王,我看了半天。但感到不知怎样下手,好像史书上没有记载过。尧、舜、禹、汤、文王这些贤明的君主要肢解杀人时,到底应该先砍哪一部分才对?对这个人应该从哪个部位下手去砍,才能做得像那些圣主们一样杀得好呢?”

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立即警觉,自己若要做个明君圣主,又怎么能用这种残酷的方法杀人呢!所以他对晏子说:“好吧!我错了,放掉他吧!”

评析

晏子在此运用了“言往者,先顺辞也;说来者,以变言也。”先是顺着景公的意图佯装要杀掉此人,却在行动中用暗示的语言警醒了景公,达到了自己劝谏的目的。

晏子知道如果当时直言规劝,直说心言,必定会事与愿违。因为此时的齐景公正在气头上,如此一来不仅会使之下不来台,还会火上加油,不但救不了要被杀之人,甚至连自己的性命也保不住。正是晏子看清了这个道理。才将计就计,很巧妙地充当“刽子手”,以委婉的方法劝阻了齐景公。

现代活用

史蒂文斯巧献策

许多跟随英国首相丘吉尔身边的人给了他一个很有趣的绰号——“一架老的B一2轰炸机”。因为这种轰炸机的最大特点是,任何优质燃料只要进入它的发动机,都会被毫无例外地检测为不合格的油品而禁止进入燃烧室。

与之相似的是,丘吉尔拥有卓越的才能,却相当自负,对于别人的意见或建议常常看不起。要么不采纳。要么根本不予理睬。

有一次,他的助理史蒂文斯被丘吉尔单独召见,史蒂文斯提出了一个方案,尽管他明知首相不容易接受别人的建议,但因为是经过苦心研究的。他自认为这个方案相当可行,所以说得理直气壮,十分自信。

但他没有得到幸运之神的惠顾,丘吉尔听完他的话,尖刻地说:“在我愿意听废话的时候,欢迎你再次光临。”

史蒂文斯吃惊的是,在数天之后的一次宴会上。他听到丘吉尔正在把那天他的建议当做自己的见解发表。这件事使史蒂文斯“大彻大悟”,原来并非是他的建议本身不好,而是他提出建议的表达方式不够完美。

终于,他找到了向首相提建议的最好方法:低调建议,不再强调某个计划是他想到的,就好像那是首相自己的想法一样。在首相不知不觉地感兴趣以后,再将这个计划作为首相自己的“天才构思”公之于众。这样,这个计划就被“移植”到首相的头脑中了,他就会坚定不移地相信这是一个好主意。

史蒂文斯决定,为了使一个好计划得以实现,他甘愿牺牲自己的功劳。

后来史蒂文斯奉命到美国做外交上的接洽,这一次他已经掌握了提出建议的最好方式。出发前,丘吉尔虽然在原则上同意了史蒂文斯的计划,不过态度却相当谨慎,看起来这个计划短期内很难被批准。

史蒂文斯到纽约以后不久,向丘吉尔寄回了他同美国国务卿的谈话记录。在谈话中,史蒂文斯把自己想出的那个只是首相谨慎同意的计划说成是“首相的创见”,并且对这个“天才、勇气、先见之明”的主张热情赞扬。

结果丘吉尔看了这个记录后,毫不犹豫地正式批准了这个计划。

评析

员工可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甚至只言片语中揣摩出领导的喜好,由于掌握了领导的特点,摸准了领导的喜好,就可以在每一次的接触中使所说的和所做的符合领导的心意,使领导产生“正中下怀”之感,由于话语顺耳,事事妥帖,极容易拉进和领导的距离,产生亲近感,为与领导和睦相处、向领导献计献策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人,可楗可开。

史海钩沉

触龙智说赵太后

据《战国策 触龙说赵太后》中记载:公元前265年,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去世。其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为年少,便由其母赵后执政。当时正处于诸侯国混战的局面,所以国内形势动荡不安。秦国见有机可乘,便发兵攻打赵国,在分析到自身的力量绝不是秦国对手的情况下,赵太后不得不向齐国请求援助。齐王虽然答应出兵,但要求赵国以长安君作人质为条件才肯出兵。

平日赵太后对幼子长安君极为宠爱,怕他有什么危险,所以不肯答应。大臣们都极力劝说,结果赵太后大为生气,对大臣们说:“若再有敢说让平原君到齐国作人质的,我必唾其一脸口水。”

有一天,德高望重的大臣触龙来求见赵太后。他知道如果直说必定会惹怒太后,于是在见到赵太后便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说:“由于我最近身体不安,好久没有来向太后问好了,不知道你最近身体怎么样?”

赵太后说:“最近我活动得很少,每天吃饭也不多。”触龙说:“我也是这样,但还是支撑着散散步,这样对身体有好处。”太后说:“我可没那份心情。”几句日常的相互问候后,赵太后的怒气渐渐消了些。

触龙接着说:“我有个小儿子叫舒棋,就是不成材,多是平时宠爱的缘故呀。我已经老了,所以想让太后允许他来宫中当一名侍卫吧,这就是我此次前来的目的。”太后说:“好吧,他多大了?”触龙说:“15岁了。年纪虽小。但我希望在死前能由太后好好照看。”太后说:“没想到父亲也宠爱孩子呀?”触龙说:“当然,甚至比母亲还要厉害。”太后笑着说:“不会吧,女人家才格外宠爱自己的小儿子呢。”

触龙见太后情绪好多了,便说:“父母疼爱子女,也应该替他们做长远的打算。”赵太后点了点头。触龙随即转换话题说:“但我觉得太后为儿子打算得不够长远。”赵太后不解地问为什么这么说。触龙说:“如今太后抬高长安君的地位,给他很大封地和诸多财宝,却不让他及时为国家立功,一旦太后去世。长安君怎能在赵国立足呢。所以我认为太后替长安君打算得不够长远。”

评析

“得其情,乃制其术。”此处触龙说服赵太后,正是在了解对方的基础上运用了迂回的策略,而不是直言相劝,用共有的爱子之情达到心灵上的共振,然后在谈话中控制住了太后,使自己游‘有余、’“可出可入”。后来便以此为突破口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言辞说服了赵太后。从与赵太后拉近关系到找到共同语言,以至最后使赵太后接受自己的主张,正是内揵术的运用——得其情。乃制其术。

智用妾喻得信任

纵横家苏秦为燕昭王效力,前往齐国,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齐王归还燕国十个城池。苏秦劝说有功而返,以为将受到燕昭王的礼遇,可是没料到有人在燕王面前诋毁自己。燕昭王偏听偏信,不但没有以相国之礼相待,反而对他心存成见。苏秦为自己的处境深觉委屈,他忍受着压力,想方设法摆脱他人的控制。

一次在拜见燕昭王的时候,苏秦说:“近日我听到一个故事,发人深省,愿意和大王您一起分享。”

燕昭王不知道苏秦什么意思,只好耐着性子说:“说来听听无妨。”说完就闭上眼睛,不再理会。

苏秦知道只要自己有讲话的机会,就可能改变自己的处境,就专心致志地讲故事。

从前,一个男子世代经商。为了让自己的家人生活得更好,他常年在外面做生意,只剩下原配夫人和一个小妾在家中独守空房。他的夫人耐不住寂寞,和一个游手好闲的男子私通,这一切都被小妾看在眼里,但是她什么也不说。一天,那名男子和原配夫人在房中商量她的丈夫回家后应该怎么办。女的说:“我们真要在一起,他就必须得死。到时我准备一杯毒酒对付他,一切就好办了。‘不巧。小妾正路过,隐隐约约地听到了他们的对话,记在心上,日日忧虑不止。”

“不久,丈夫回来,给妻子和小妾带回了许多金银首饰。两个女子忙碌着迎接丈夫。端上来一道道美味的菜肴。一切都准备好,原配夫人吩咐小妾为丈夫倒酒。小妾左右为难。不倒,害怕丈夫和原配夫人说自己不懂规矩和礼法;倒吧,又害怕毒死丈夫,说不定还要把自己牵扯进去;要是直接说明酒里有毒,又担心丈夫赶走原配夫人,自己于心不忍。她灵机一动,假装被脚下的东西绊了一下,打个趔趄,把手中的酒壶摔破了。可不知情的男主人却破口大骂,后来还打了小妾一顿。”

燕昭王听得津津有味。故事讲完后,他沉思片刻,似有所悟地问苏秦:“你不会仅仅是要我听个故事吧?你想说什么?”

苏秦见大王已明白几分,便笑着说:“我是想说,有许多在大王您身边的人就像小妾,对大王忠心耿耿。而您却还不能像对待原配夫人那样信任他们。更何况想陷害小妾的原配还不止一个!身陷小妾处境的人最终要被大王遗弃啊!”

燕昭王看看苏秦,对他会心一笑,说:“你的意思我明白了!”

不几日他便赏赐苏秦,以相国之礼厚待他。苏秦因此才得以逃脱了“小妾”的命运。

评析

“得其情,乃制其术。”此处苏秦知道了燕昭王身边有人说自己的坏话,这便是“得其情”,需要找机会在燕王面前澄清自己,于是便想到了智用妾喻的“制其术”。因为苏秦的策略非常有创意,巧用比喻,变被动为主动,重新取得了燕昭王的信任。

现代活用

玩具商“得情制人”

靠纸牌起家的日本玩具商——任天堂公司,“善窥形式,因应变化”。获得巨大成功。

1969年,任天堂向家用电脑玩具发起总攻。当时,日本、美国几家公司也推出这种电脑玩具,售价为2万一6万日元,销量不大。任天堂公司推出成本低、功能比美国好的家用电脑的大型集成电路,几乎一夜间,压倒所有对手。

现在每5个美国家庭,就有一台任天堂公司的娱乐系统。难怪美国的杂志上说:“美国的孩子,没有任天堂,就会像没有棒球手套一样遗憾。”

美国任天堂子公司的经理荒川发现:美国的父母担心孩子们迷上任天堂的产品后,减少体育活动,于是任天堂迅速推出一种叫“动力台”的游戏机。孩子们在玩时,必须用跑、跳、蹦等方式控制荧光屏上的人物。如此挖空心思,使任天堂生意红火。

通常,任天堂日本总公司的产品一经设计完成,就会立即把它寄到在美国的分部,而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办公室人员收到快递后,立即开箱检查审视,看美国的市场能否接受这种产品。所有的文字、图画都要被仔细审查,等到确信没有问题后才正式投放美国市场。

由于国情不同,玩具产品很容易引起“水土不服”,甚至民族矛盾。比如,有一次在日本开发出来的一套电视游乐系统中的人物形象就经过了更改才推向美国市场的。因为其中扮演坏蛋的那个角色一看就是印第安人;还有一套“赌博”游乐系统,唯一的贼是一位黑人,为了避免种族歧视问题,有关人员就把“印第安人”的面孔改变,把黑人的肤色“淡化”一番;等等。如果放任有问题的产品推出,后果不堪设想。

产品设计不仅要符合目标市场政治文化环境的需要,而且要符合目标市场审美观念和传统习俗的特点。比如“富翁”电玩,在日本版本中是吃了寿司而增强体力的。而到了美国,这个版本就将寿司改变为热狗;相应的,主角的眯眯黑眼也变成浓眉大眼。这样就容易被美国消费者接受。

评析

任天堂公司的成功在于敏锐把握市场信息,“善窥形式,因应变化”,推出了一系列符合国情、民情、商情的产品,正所谓“得其情,乃制其术。”

“扬家丑”赢得顾客

在传统的文化观念中,人们是很忌讳“家丑外扬”的,在商品经营中更是如此。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卖瓜的说瓜甜”,为了提高销售额,厂商一般都不能恰如其分,二来时间一长,人们对此都有不同程度的厌恶感。

“家丑外扬”则恰恰相反,它直接站在消费者立场上,设身处地为顾客着想,主动披露产品存在的多方面问题,以诚为本、以诚相见、以心换心,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诚实的企业形象,以此而招来顾客对产品的青睐,扩大市场占有率。

“家丑外扬”巧妙地利用顾客的逆反心理,对顾客适当地“纵”,这样比直接“擒”反而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美国亨利食品加工工业公司总经理亨利?霍金斯先生突然从化验鉴定报告单上发现。他们生产的食品配方中具保鲜作用的添加剂有毒,虽然不大,但长期服用对身体有害,如果悄悄地在配方中删除添加剂,会影响食品鲜度。如果公布于众,会引起同行强烈反对。

然而,最后他毅然向社会宣布:防腐剂有毒,对身体有害。

所有从事食品加工的老板联合起来,用一切手段向他反扑,指责他别有用心、打击别人、抬高自己,一起抵制亨利公司的产品。亨利公司到了濒临倒闭的边缘。

这场争论持续了4年。霍金斯在近于倾家荡产之时,名声却家喻户晓并得到了政府支持,产品成了人们放心的热门货。

亨利公司在很短时间内恢复了元气,规模扩大了两倍。霍金斯一举登上了美国食品加工工业的第一把交椅。

评析

揭产品之“家丑”,扬经营者之真诚,一时间可能限产,降低效益。但这种“防守”却打消了顾客的担心和不信任感,赢得了顾客对企业和产品的信赖。企业从而扩大产品销路,日后长久增产,更大幅度地提高效益就指日可待了。

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

史海钩沉

陆伯言软退反进

陆逊,字伯言,是东吴继周瑜、鲁肃、吕蒙之后的又一三军统帅。公元234年,孙权亲自率兵10万,去攻魏国的合肥新城(今安徽合肥西北),派陆逊、诸葛瑾领一小部分兵马去打魏国的襄阳(今湖北襄樊)。

但围攻不久,吴兵却多染时疾,魏明帝又亲率大兵增援合肥。故孙权无奈撤兵而回,同时派使者通知陆逊、诸葛瑾。哪知使者半路上被魏兵掳去。诸葛瑾闻知大惊,忙派人告诉陆逊,赶紧撤兵。

陆逊接到信后,毫无动静,依旧催促手下种植生长周期短的蔓菁以供军队食用,依旧和手下众将下棋玩乐。诸葛瑾不知就里,忙亲自来见陆逊。陆逊说:“要退,也得用计撤退。魏兵知大帝退去,必全力对付我们。我们若落荒而逃,必被全歼。”当下,陆逊命诸葛瑾率人督管战船,陆逊不但没撤,反而率兵拔营,向襄阳进逼。

魏兵久已畏忌这位曾出奇谋火烧刘备阵营700里的大将,见吴军逼来,不知玩什么花招,忙退守城里。这时,诸葛瑾已派人沿江排开战船,吴军有秩序地登上战船,安全撤走了。

评析

“环转因化,莫知所为”,实要退,表面上却在进攻,让敌人摸不清真实意图。不敢贸然围击,这就是“环转退却术”。

现代活用

朱可夫计调敌兵

1943年秋。苏军反攻德国法西斯,发动了德涅伯河会战。按最高统帅部命令,沃罗涅什方面军渡河夺取了基辅东南的希克林登场。德国军组织强大力量反击,经过两次大交锋,苏军受挫。朱可夫元帅决定把主攻力量转移到敌人防御力量较弱的基辅北侧。但是,这样一支机械化大部队在敌人面前转移。很难保守机密。于是,朱可夫元帅运用起“环转退却术”,先假造一个暂停进攻、就地防御的命令,故意放在阵亡军官的皮包内,让敌人得去。将部队悄悄撤回第一线后,仍留下少量兵力,制造声势,并让前线电台照旧工作,以造成大部队重新集结、固守待攻的假象。直惹得德军调动大批飞机,对希克林苏军阵地轰炸了一星期,并调集预备部队,准备决战。

这时。苏军主力已转移到柳捷日,在那里发起了总攻。

评析

金蝉脱壳,以假乱真,不但可以用于退却、逃命,还可以用于吸引敢方注意力,以转移主力,发动更有效的攻势。

抵巇第四

注重细节,防微杜渐

本篇中所说的“戏”,本意为缝隙,可引申为隐藏的矛盾、细微的漏洞,或者各种不易察觉而又深受其困扰的问题。鬼谷子认为,“物有自然,事有合离”,在事物“合离”运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有“戏”的存在。在“戏”的萌芽时期,能预测到它的发展,及时铲除恶的种子,这就是“抵戏”。古代圣贤夫都深得抵戏之道,他们能准确抓住“抵戏”的时机实施谋略,以避免乱世所带来的大灾难。当天下太平时,他们就隐居以待时。可见,抵戏之道的核心就是能够审时度势、防微杜渐,并且抓住有利时机,使矛盾迎刃而解。

居安思危,待时而动

《鬼谷子》中说:“物有自然,事有合离。有近而不可见,有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其大意是,万物都有规律存在,任何事情都有对立的两方面。有时彼此距离很近,却互相不了解;有时相互间距很远,却彼此熟悉。距离近而互相不了解,是因为没有互相考察言辞;距离远却能彼此熟悉,是因为经常往来,互相体察。

鬼谷子分析古代圣贤应付社会危机的办法,概括来说,就是“居安思危”四字。在危机刚刚露出苗头的时候。圣贤们就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有一只燕子,它在飞行途中学到了不少知识。播种的季节里,燕子对小鸟说:“你们看,人类撒下的种子,用不了多久就会毁掉你们!你们得赶快把种子吃掉。”小鸟对燕子说:“燕子,你在说傻话吧!大田里可吃的东西太多了,小小的种子值得一吃吗?”转眼间,大田里长出了绿油油的苗,燕子着急地对小鸟说:“趁还没有结出可恶的果实,赶紧把这些苗统统拔掉,不然的话,你们就会遭殃。”小鸟不耐烦地说:“你这个预言灾祸的丧门星,别整天瞎唠叨!”庄稼就要成熟了,燕子说:“可怕的日子就要来到。一旦人们收割完庄稼,秋闲下来的农民将拿你们开刀,到处都是捕鸟的夹子和罗网。你们最好待在家里别乱跑,要么跟着我飞到温暖的南方吧。”小鸟把燕子的忠告全当了耳边风,根本不理它。秋天到了,庄稼熟了。燕子飞到了南方,过着舒服的日子。而大田里的小鸟们不是被关进了鸟笼,就是被吃掉了。

曾国藩被后人戏称为治家八宝饭的“书蔬鱼猪,早扫考宝”以及勤俭孝友就是其齐家理论的核心。“书蔬鱼猪”是一家生产力的表现;“勤俭孝友”是一家精神力的表现,二者相辅相成。曾国藩熟读前人书籍,知道自古以来很多钟鸣鼎食之家相继败落,都是因为子孙骄奢淫逸所致。因此他屡次训诫后辈说说:“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他还要求主持家政的弟弟澄侯把金日碑、霍光这样的正反事例“解示后辈”,意在要后辈戒奢戒骄。所以曾国藩在家训中,时时强调一个“俭”字。曾国藩治家有方,兄弟多有建树,子孙也人才辈出,家中一团和气,尊老扶幼,子孝妻贤,世世代代广为流传。

一些目光远大的杰出人士,往往都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他们懂得节制自己儿女的物欲。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父亲约瑟夫是美国最知名的五大企业家之一。为了防止今后不测,约瑟夫给每个孩子存了一千万美元的委托金,但他决不让富裕腐蚀他们。为使孩子们懂得如何节俭,他每月给他们很少的零花钱。肯尼迪成为总统后,报纸曾公布他十岁时向父亲递交的一份正式请求,请求父亲将他的零花钱由每星期四毛提高到六毛,但父亲未予准许。另一方面,约瑟夫又十分注意培养孩子的美好品性。他经常邀请知名人士来家里聚宴,鼓励孩子们上餐桌参加他们的谈话。他让男孩子们全部进入非教会学校读书,扩大视野。他的四个儿子后来全进了哈佛大学,并个个有所作为。

《周易》中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我们一旦觉察到隐患可能萌生,就要用“器”将它斩杀于摇篮之中,做到防微杜渐。这,便是鬼谷子“抵戏之术”的精髓。

周密制订应急方案

对待做事过程中的各种危机和不利局面,鬼谷子主张要预之在先,准备在先,这就是所谓“抵戏之隙”。有了“抵”的意识,就能时时掌握主动权。

我们从小就听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八仙赶赴王母娘娘的蟠桃会途中,遇到了浩瀚的大海。这时,八仙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要到达大海的彼岸。为此,

每位仙人都施展自己的绝技,借助不同的器物渡过大海,让人眼花缭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说明了做事方法的多样性。但俗话说得好:“万变不离其宗。”归根结底,方法和手段都是为目标服务的。只有目标正确,方法和手段才有价值,否则它们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如何才能不走或者少走弯路呢?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前,都要对目标和方法加以考察和分析,既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拘泥于前人的经验。我们要学会创造,用真正属于自己的方法去实现目标。当然,有时针对同一目标的正确方法有很多种,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但我们要善于找到一个最佳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省时省力地实现目标。

以军事上的战略战术为例。“兵圣”孙武强调,善于指挥战争的人,降服敌人不是通过战场厮杀的方式,夺取敌人的城池不用强攻的手段,毁灭敌人的国家也不需要旷日持久的征战讨伐。他们务求用完整全面的胜利而争雄于天下。这样,自己的军队不至于疲顿折损,而胜利已经圆满完整地获得了。

春秋时代,秦穆公任命孟明视为大将,准备突袭弱小的郑国。当时,秦国在郑国安插了几名奸细,准备来个里应外合,一举灭掉郑国。郑国有个贩牛的商人名叫弦高,那天他正赶着牛去洛阳做生意,途中碰上了秦军。弦高看出了秦军的意图,就一面派人回郑国报信,一面赶着12头肥牛来到秦军驻地,自称是郑国使臣,奉国君的命令犒劳秦军来了。秦军主将孟明视大吃一惊,心想:原来郑国已有了准备,我们的偷袭很难成功了。于是,他收下了弦高送来的肥牛。不久,秦军顺路灭掉了滑国就退兵了。这时,郑国国君也收到弦高的信,立刻下令驱逐了秦国奸细。弦高用犒军的方式逼退了前来偷袭的秦军,使郑国未费一兵一卒就得以保全,其过人的智慧和胆识历来受到兵家的称赞。

当乱世来临,先不要自乱了阵脚,稳定军心后,制订一个良好的消灾方案,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的。

运用“抵”,堵塞漏洞于萌芽之中

《鬼谷子》中说:“戏者,罅也。罅者,涧也。涧者,成大隙也。戏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戏之理也。”其本意是,所谓“戏”就是“瑕罅”,而“罅”就是容器的裂痕,裂痕会由小变大。在裂痕刚刚出现时,可以通过“抵”使其闭塞,可以通过“抵”,使其停止,可以通过“抵”使其变小,可以通过“抵”使其消失,可以通过“抵”而夺取器物。这就是“抵”的原理。

当危机刚出现苗头的时候,智者就能敏锐地察知,而愚者还蒙在鼓里,往往对智者的忠告不屑一顾。古代圣贤明君能把国家治理得很好,就因为他们能及时发现问题,在危机还处于萌芽状态的时候就加以消除。反过来,那些亡国之君,像秦二世、隋炀帝之流,则对天大的危机视而不见,最终使大好江山在自己手里败落。

天下刚刚安定,需要创造一个和平安宁、休养生息的环境。但维护这个和平环境是很不容易的,一旦放松警惕,就难免有沉渣浮起,搅浑一池春水。所以为政者要明白,休养生息不等于“刀枪人库,马放南山”无事可做了,而更要时刻戒备。危机和危难往往蕴藏于太平盛世、安定祥和之中。而危机和危难的爆发,肯定有其最初的细微诱因和苗头。我们要时刻不忘居安思危,将这些诱因和苗头消灭在萌芽之中,切不可酿成大乱再去处理。

上海解放之初,百废待兴。最大的问题是经济萎缩、商品短缺、物价上涨、市场失控。此时,投机商人及不法资本家不断制造混乱,妄图颠覆人民政权。他们把陈毅市长“赶快洗手不干,否则勿谓言之不预”的警告置之不理,大肆囤积物资、哄抬物价,甚至策划掀起投机狂潮。然而,他们低估了人民政府的能力。当不法资本家和投机商在新年市场上大量购进和囤积商品时,在陈毅市长的领导下,上海市人民政府储备了大量物资,使投机商和不法资本家的如意算盘落了空,有的还受到致命的打击。从此,上海市场物价趋于稳定。上海的稳定在全国产生了良好影响,使新中国“天下大定”。

“防微杜渐”这四个字,既适用于国,也适用于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美满、幸福,社会才能稳定、发展。要做治国平天下这样的大事,先要从日常居家小事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老子说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若小节不修,言行不信,虽是小事也能酿成大的祸端。所以家要在一开始就立下规矩,不脱离正常的轨道。只有如此,才能使家中诸人和睦友爱。

对不可修复的事物要彻底打破并重新塑造

《鬼谷子》中所说:“天下纷错,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鼠匿,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牙戏罅。圣人见萌芽戏罅,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诸侯相抵,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意思是,天下分裂错乱,朝廷没有明君,公侯缺乏道德,小人们就会谗害忠良,贤能之人不被任用,圣人被迫逃匿,贪利伪诈之徒兴风作浪,君臣互相猜疑,国家土崩瓦解,以致百姓互相杀伐,父子离散,骨肉乖离,这就是“萌芽戏罅”。圣人见到萌芽戏罅之后,就要采取相应的手段加以对付。若世道能够治理,就要设法堵塞戏罅;若世道不可治,就设法推翻它,使之获得新生。总之要解决矛盾,或这样对付;或那样对付,或弥补裂缝,或颠覆更新。例如五帝对当时的社会戏罅,均采取补塞的办法;夏、商、周三王时代,则是采取颠覆办法,取得政权。春秋战国以来,诸侯之间的互相征伐,多得数不清。当天下混乱时,谁能善于抵戏,就能占据上风。

鬼谷子认为,对于“抵”的运用方法不能一成不变,而是要见势而动。

革旧迎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个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荆轲刺秦王的壮举最终以失败告终,他那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一直为人们所称道。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荆轲的刺杀行动却是以阻止变革为目标的。当时秦国攻灭燕赵,统一六国,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不是某个刺客的暗杀行动所能阻止的,所以荆轲从一出场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变革旧的事物,绝不是什么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一段时间的准备,才能逐渐被人们理解、接受。古代圣王的变革都是顺天应人、大公至正的,没有什么阴谋可疑之事,就像是老虎身上的斑纹一样昭然可见,天下人看得清清楚楚,无不信从。东汉的马融说“虎变威德,折冲万里,望风而信”。可见“德”是多么重要,任何人在推行变革之时,能够做到德行天下,革道显明,天下人自然会云集响应,这样的变革前景当然美好。西周文王是一个英明的君王,他在为讨伐荒淫无道的商纣做准备的时候,天下的人认为他是应人顺心,都相信他的决心,都明白他的志向。于是许多才俊之士如太颠、辛甲、闳夭、散宜生等纷纷前来投奔,连邻近的诸侯小国也都来臣服,他们都聚集到周族正义的麾下,为兴周灭商效力。文王的这些准备为后来的武王伐纣,建立八百年周家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变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不能一蹴而就。更不是靠一股热情就能奏效的。它需要分步骤分阶段地进行。经过反复研究,天时地利人和都有时,只需顺势而行。变革是非常严肃的事情,需要热情,更需要冷静;需要勇敢,更需要智谋。盲目采取行动会有凶险,说明此时宜于审慎稳进,不宜贸然行动。对变革的舆论,必须要经过反复多次的研究探讨,进行审慎周密的考虑安排,证明变革确实合理可行。同时,还要能够得到人们的理解与信任,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才可以大刀阔斧地进行变革。

如果不该变革的时候贸然变革,这就有点激进和冒险,其效果难得恰好,甚至会适得其反。变革失败不只是失败本身的问题,有时还会造成其他影响。另一方面,若到了该变革的时候还不变革,就会错失良机,贻误大事。

变革成功之后,一定要小心翼翼地维护变革的成果。历朝历代在经济与政治改革获得一定的成功之后,会一再强调要稳定,稳定压倒一切,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维护变革后的成果。天下之事,变革之前,主要的问题是变革;变革一旦成功,主要的问题就不在于变革而在于守成了,此时要好好地巩固变革的胜利成果,持守正道,以使老百姓逐渐享受到变革的利益。如果此时不安守既有成果,又思变革,势必会过犹不及,导致凶险。

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唯有积极变革的企业才能生存,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走出新的道路,迈上财富的康庄大道。世界旅馆业巨头威尔逊为了把自己的旅馆建成第一流的旅馆,第一次在房间里使用了空调、电视,还为孩子们设计了游泳池,增加了照顾孩子的服务项目,甚至设计了为旅客的小狗居住的免费狗屋。所有这些,在当时都是闻所未闻的。正因如此,当别人的旅馆冷冷清清时,他的旅馆却总是挤得满满当当。

威尔逊旅馆的成功之处,就在于突破了当时一般的经营策略,勇敢地采用最先进的设备,有针对性地设计服务项目,拥有了别人无法企及的优势。反之,若一味固守老传统、老经验,就会掐断财富的萌芽。“当此之时,能抵为右”,这可以看做是鬼谷子对现代人的忠告。

对上可以补漏,对下可以督察

《鬼谷子》中所说:“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戏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圣人者,天地之使也。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可以上合,可以检下。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他的意思是,自从天地之间有了“合离”、“终始”以来,万事万物就必然存在着裂痕,审不可不研究的问题。要想研究这个问题,就要用“捭阖”的方法,能用这种方法的人,就是圣人。圣人是天地的使者。当世道不需要“抵”的时候,就深深地隐居起来,以等待时机;当世道有可以“抵”时,对上层可以合作,对下属可以督察,有所依据、有所遵循,这样就成了天地的守护神。

《论语》记载,一次,孔子和几位弟子在一起闲聊。孔子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急性子的子路说:“一个千乘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屡受侵犯,又遇饥荒,若让我治理这个国家,三年工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并懂得做人的道理。”子路的话表明他有建功立业的志向和气魄,但孔子只是微微一笑。接下来,冉求说自己愿意当一个小地方官。轮到公西华时,他说:“我不敢说能做什么,不过愿意坚持学习。”三人说完以后,在一边弹琴的曾皙起身说:“我的志向嘛,就是在暮春时节,穿上春天的衣服,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野外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儿回家。”孔子感叹道:“我欣赏曾皙的志向啊!”

孔子漂泊半生,未能施展抱负,晚年则喜读《易经》,他曾对经中的“潜龙勿用”一语有非常精辟的论述。他说:“潜龙,比喻像龙一样有德有才而隐居的人。世俗改变不了他的节操,他也不追逐功名;从世间隐退不会感到闷闷不乐,不被世人承认也不苦闷。能愉快地实现抱负时,便人世行道;感到忧虑时,便出世隐遁。信念坚定,从不动摇,这种君子的所为便是潜龙的德性。”

“潜龙勿用”,并非无条件的勿用,只是说条件尚未成熟,不易盲动。人都是要进步的,只当个看热闹的旁观者不行,还要参加到风景中去,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这样才不枉一身的本事。但古人都是反对盲目从政的。如孔子曾评价蘧伯玉说:“蘧伯玉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国家政治符合大道的时候,他就出来做官;国家政治不符合大道的时候,就能收敛、隐藏自己。”因此,有志于从政的人就需要认真观察。看到“国家政治符合大道”,自己的道义可以得到推行,当然就要积极出来从政,为国家和民众效力。反之,就要收敛自己言行而使自己隐藏起来,保持自己的节操,以免自己的高贵品格被玷污。

真正聪明的人都懂得“月满则盈,水满则溢”的道理。诸葛亮晚年曾写下了着名的《戒子篇》,文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出山时,还向往着统一天下之后重返山林,可惜壮志未酬身先死。在他辅政期间,上对刘备可以做到补漏查缺,下对臣子、士卒做到检查督导,以至于当他去世时,举国节哀。由此看来,杰出人士,首先要能掌握形势,也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到顺势而为,人则兼济天下,出则独善其身,这才是真正拥有大智大德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