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年,楚共王改逼盟为诱盟,为此还将一块土地送给郑国。
郑国墙头草本性不改,得了楚国的便宜,便跟着楚国走。
随后,郑国在楚国的支持下,攻打晋国的盟友宋国,初战小败而再战大胜。卫国看不下去,出兵攻郑。
在中原战火的灼烧下,弭兵协议彻底失效,一轮更猛烈的争霸斗争即将上演。
晋国终于行动了。
公元前575年,晋国四军齐出,矛头直指郑国。晋军编制几经变动,此时是四军,除传统三军外,还有一新军,各军将佐已经是晋文公后的第三代,八卿如下:中军将:栾书 中军佐:士燮;
上军将:郤锜 上军佐:荀偃;
下军将:韩厥 下军佐:荀罃;
新军将:郤犨 新军佐:郤至。
需要说明的是,赵氏在下宫之难中几乎被灭门,仅有婴儿赵武幸免,因此赵氏在一段时间内远离晋国的政治舞台。
晋国八卿,除荀罃留守外,其余七卿全部率军出征。八卿之间的派系斗争虽然仍在激烈进行中,但为国家出力的心都还没有死。对于打与不打,晋国也是矛盾重重。
晋国不乏清醒的智士,士燮就是其中一个。士燮的反战言论兼具晋国式的自负和士家父子的洞察深远,士燮说,晋国近些年接连打败了齐国、狄人和秦国,生存没有问题,应该留着楚国这么一个对手,如此晋国才不至于过分内乱。如果战胜楚国,晋国会更加狂傲,从而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士燮是清醒的,也是不受欢迎的,大家要的是复仇的快感。
郑国听说晋国来攻,自料不是对手,急忙向楚国求救。楚共王打起精神发兵救郑,司马子反率领中军,令尹子重率领左军,右尹子辛率领右军。
是年五月,晋军渡过黄河,与楚军在鄢陵(今河南鄢陵北)相遇,这是晋楚两大国在城濮之战和邲之战之后第三次巅峰对决,也是整个春秋时期晋楚之间最后一次全力对决。多年的纠缠和准备将通过一场痛痛快快的决战见分晓。
开战那天,楚军准备充分,上来就给了晋国一个下马威,出人意料地压着晋营摆下阵势。
晋军失去了列阵的空间,不少将领急得直挠头。这时,士燮的儿子士匄出了个主意,他建议添井平灶,在营中摆开阵势。
中军统帅栾书如法炮制,楚军的优势迅速被瓦解。
两军对垒,栾书计划以逸待劳,打防守反击。但新军佐郤至认为应该主动出击,先发制人。
此时双方国君都在一边观察战场形势,一边与来自于对方的逃臣探讨战斗策略。来自晋国的伯州犁将晋军的情况报告给楚共王,而来自楚国的苗贲皇也将楚军的情况报告给晋厉公。晋厉公手下的将领看到楚军阵容严整,杀气腾腾,顿时有一点儿害怕,说起了丧气话:“楚军中有能人,军阵厚实,不能抵挡。” 苗贲皇却不这么认为:“楚国的精锐不过是中军的王族亲军,请派精锐部队先攻其左右两翼,然后集中四军兵力齐攻,定能大获全胜。”
晋厉公采纳了苗贲皇的建议,向楚军两翼发动了猛攻,双方发生混战。
在战斗中,晋将魏锜射中了楚共王的眼睛,楚共王让楚国的国宝级神射手养由基回射,养由基只用一支箭就解决掉了魏锜。打到最后,楚军到底还是被打退了,被晋军逼到了狭窄的地方。楚军退而不乱,又利用地形与晋军展开相持战。
晋军的优势在于组织性、纪律性和执行力,体现的是团队的战斗力和表现的稳定性,楚军的优势在于单兵战斗能力强,体现的是个人英雄主义。
在不利于晋军展开的地形,楚国的个人英雄主义大放光彩,养由基弯弓搭箭,例无虚发;猛将叔山冉勇冠三军,以人为石,将晋军冲在前面的战车砸坏,延缓了晋军的前进。战斗一直持续到黄昏也没有分出胜负,双方只得各自收兵回营。
当天晚上,两军都忙着为第二天的战斗做准备。楚军那边,司马子反觉得楚军白天的表现不够好,尽管很疲惫了,他还是视察了伤情,补充了军士,修理了武器,又重新排列了战车和马匹。做完这些后,司马子反感到很欣慰,觉得应该犒劳一下自己。
晋军那边,苗贲皇代表晋厉公也做了与司马子反同样的事情,除此之外,苗贲皇又命人故意放松对楚军俘虏的看管。在这一点上,苗贲皇比司马子反更老到,他让晋军做了准备不说,还给楚军加以心理压力。
楚军俘虏逃回后将晋军阵营中的情况报告给楚共王,楚共王感觉事态严重,派人去请司马子反商量对策,哪曾想楚军大司马竟然违反军中规定,饮酒过量,此时已醉得不省人事。
楚共王看着子反醉醺醺的样子,知道大势已去,叹道:“天败楚国!我不能再等了。”
当夜,楚共王率军撤走。司马子反醒来后,追悔莫及,后来依据楚国败军之将的惯例,自杀谢罪。
鄢陵之战以晋军的胜利告终。楚国虽然在中原还有郑国一个盟国,但在与晋国的争夺中劣势尽显。而在楚国的东部,吴国一天比一天强大,一天比一天能战斗,逐渐成为晋国打压楚国的一个重要棋子。
楚国两面作战,非常辛苦,迫切需要重量级的诸侯做盟友,齐国根本指望不上,因为已经被晋国打怕,放眼天下,也只有秦国可以作为盟友了。
麻遂之战和鄢陵之战将秦国和楚国的命运联系起来,同是晋国的手下败将,只有携起手来共同奋斗才是唯一的出路,况且两国以前就有过接触。
公元前564年,秦国经过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再次向晋国发起挑战。这一次,秦国没有单独行动,而是事先向楚共王发出了共同攻晋的邀请。楚共王欣然答应,但令尹子囊认为晋国内部稳定,精诚团结,不易图取。两人意见折中后,楚军只是在楚国北部的武城示威了一圈就回都了,算是给秦国一个声援吧。
没想到天佑秦国,秦军攻晋的时候,晋国正忙于应对旱灾,无心与秦国作战,所以秦军获得了一次久违的小胜。
次年,晋国摆脱旱灾后,反过来对付秦国,晋国小胜。
公元前562年,郑国抵不住晋国屡次攻打,只得与晋国结盟。按照惯例,楚国是要北上争夺的。
楚国也没有单独行动,秦景公积极响应,派右大夫詹率领一支秦军跟随楚共王攻打郑国。
不久之后,秦国又派庶长鲍率一支秦军攻打晋国,以配合楚国与晋国争夺郑国的斗争。晋国对秦国有心理优势,也派士鲂带了一支晋军前去迎击,士鲂也不拿攻来的秦军当回事,一路上防备松懈。
秦景公获得情报后,又派庶长武率领另外一支秦军渡河与庶长鲍率领的秦军夹攻晋军,双方战于栎地,晋军大败而归。
公元前561年,秦国再派庶长无地带领一支秦军协助楚军攻宋。同在这一年,楚共王的秦国夫人秦嬴按照礼仪回娘家串门,带去了楚国人的问候,返楚时又带来了秦国人的问候。
秦、楚两国的关系经过试探、磨合和一步步的交往,终于进入了“蜜月”。
有了盟友,秦国好运降临,终于对世仇晋国有了一场大胜。
7. 迁延之役
公元前561年,秦国之所以在栎地取得对晋国的胜利,主要原因是晋国忙于在中原与楚国争霸,没有拿出全部力量应对。
到公元前560年为止,一代英主晋悼公终于带领晋国取得了争霸斗争的决定性胜利,其标志是郑国在数次反复后最终跟定了晋国。
这一年,楚共王在郁闷中死去,年幼的楚康王即位,楚国彻底凋谢了。
晋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境外诸侯亲附,国内君臣团结,这个时候晋悼公想起了秦国在栎地打败晋军的旧事。晋国现在国盛兵强,又没有其他事可做,教训秦国就成了休闲娱乐和提升国力的最佳选择。由于麻遂之战的胜利,晋国君臣有理由认为凭借晋国现在的团结和强盛,不难再将秦国打败。
公元前559年,晋国发兵攻秦。按照当年麻遂之战的剧本,召集诸侯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越多越好。
这年夏天,晋国召集起所有能召集来的诸侯国军队。除晋军以外,参加的成员还包括齐、宋、鲁、卫、郑、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共十二国的军队,荀偃是全军统帅。
晋悼公先行来到秦晋边境,晋国六卿待诸侯国盟军到齐后,一起开向秦国。晋悼公并没有随军前行,他准备驻留在边境慢慢欣赏晋军率领十二路盟军以各种方式蹂躏秦军。
然而晋悼公并没有欣赏到晋军率领盟军收拾秦军的好戏,反倒欣赏了一出盟军乱七八糟无功而返的闹剧。而这场闹剧之所以形成,和晋悼公不在军中有直接关系。
盟军沿着当年麻遂之战的路线,很快就推进到泾水。但是在泾水岸边,盟军却犹豫起来,不肯过河。这么多年了,诸侯们三番四次跟着晋国打仗,学得都很油滑,都是帮腔呐喊捡便宜的好手,但真要打仗,没人愿意干。
为什么呢?因为大家觉得这是在给晋国火中取栗。麻遂之战,各诸侯国之所以追随晋国坚定地打了一仗,关键在于战前的政治攻势打得漂亮。
《绝秦书》的发布划定了好坏,晋国是好人,秦国是坏人,好人要打坏人,各诸侯没有理由拒绝晋国的要求。
此番攻秦,情况就不一样了,晋国只想报复秦国。没有道义上的慰藉,也没有实际利益的诱惑,各诸侯国的积极性明显大不如前。
荀偃新任时间不长,盟军的观望态度让他很犯难,于是派叔向去做盟军的工作。叔向是晋国有名的大臣,以品性正直、见识高远而闻名于世,但此时还没有那么大的名气。
十二家盟军,从谁开始呢?叔向选定了鲁国,原因是鲁国近期得了晋国很多好处,其中包括减免保护费和赠送城池一座两大项。
鲁军统帅叔孙穆子自知理屈,只得赋了一首《匏有苦叶》作为下坡的台阶。《匏有苦叶》是《诗经》中的一篇,讲述的是青年男女河边约会的场景,原文甚是艰涩,内容却与现代流行的歌曲《过河》有异曲同工之妙:“哥哥面前一条弯弯的河,妹妹对面唱着一支甜甜的歌;哥哥心中荡起层层的波,妹妹何时让我渡过你呀的河……”
叔孙穆子将鲁军比作妹妹,解释说不是不想过河,而是想让晋军这个哥哥接过去。
叔向心领神会,回去后准备下船只来接鲁军。
鲁军终于不再扭捏,率先过了河。莒军是晋国盟会中的常客,追随晋国最紧,也搭船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