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文治大宋
2055900000029

第29章 文明的巅峰 (1)

三、人文风景

1. 画院之内写丹青

高宗跟他爸爸徽宗一样,都对绘画有着强烈的热爱。所以他到了杭州之后,很快就把画院恢复起来了,这就是著名的“绍兴画院”。不过不要以为是把画院建在了绍兴城,绍兴是宋高宗的第2个年号,就像徽宗的画院称为“宣和画院”一样。

南宋的画院成就很大,清代杭州籍文人厉鹗编著的《南宋院画录》记述了南宋画院画家的生活,反映了绘画的盛况。在几乎全民崇画的文化氛围里,作为南宋都城,杭州名家聚集,各种佳作不断涌现。绍兴画院存在了100多年,其中有姓名可考的画家近120人。当然,最有名的就是南宋四大家,即李唐、刘松年、马远和夏圭。

一代宗师李唐

我们在介绍徽宗的皇家美术学院的时候就提到了李唐,在南宋四大家中,李唐的时代是最早的。他生活在两宋之交,北宋末年他在宣和画院中供职。高宗恢复了画院,就把他找了回来。他曾经被金人俘获,以他的威望,完全可以在金国过得很好。但是作为大宋子民,他岂可为外族效力?所以他历经艰险,逃离了金国。经历了颠沛流离,曾经卖画为生,到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老者。

身处偏安王朝,李唐用自己的画担当起鼓舞士气的责任。在这种心态之下,他创作了著名的《采薇图》。

《采薇图》取材自商周之际的著名故事,伯夷和叔齐是商代亡国之臣。商灭亡之后,他们逃到首阳山。义不食周粟,采薇而食,最后绝食以殉国。画中伯夷叔齐面有饥色,但是神情坚毅。所以李唐的这幅画包含着深刻的政治含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本是士大夫应有的精神。他要用这幅画来激励大宋子民抗拒外族入侵的爱国热情,同时也包含着对投降派的愤怒与讽刺。

作为南宋画界的一代宗师,他有个弟子叫做“萧照”。萧照年轻的时候知书能画,后来金兵南侵,中原离乱,他就在太行山当起了强盗。有一回打劫了一个人,这人的包裹里面就只有几支画笔。问他姓名,原来就是李唐。萧照一直对李唐佩服万分,没想到这回竟以这种方式见面。于是赶忙谢罪,跟着李唐南渡。最后在李唐的教导下,竟成了一代名家。而且受老师爱国之心的熏染,对国事也十分关心。创作了《中兴祥瑞图》表达渴望宋室中兴的愿望。而他与李唐之间的师生奇缘也成了画界美谈。

其实,李唐的学生中,有成就的还不止萧照。诗云“李唐白发钱唐住,引出半边一角山”,就是对他宗师地位的肯定。四大家的另外3位或多或少都受到他的影响,都可看做是他的学生。

人中绝品刘松年

刘松年是南宋孝宗、光宗和宁宗三朝的画院画家,他是杭州人。因为住在南宋杭州13个城门之一的清波门,所以有了“刘清波”的称号。而这个清波门又有一名字叫“暗门”,所以又俗呼为“暗门刘”,有诗云“暗门终日痼烟霞,写得东南处处佳”。

刘松年师从张训礼,张训礼又是李唐的学生,所以他算是李唐的再传弟子。刘松年神气精妙,名过于师,被誉为画院人中绝品。有诗云:“琴师传得太古意,听琴之趣画师传。昔闻善听钟期子,今见妙品刘松年。”

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说“西湖天下景,朝昏晴雨,四序总宜”,风景如画的杭州西湖历来是画家喜爱的题材。但是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湖山之景,四时无穷。虽有画工,莫能摹写”,可见画西湖的艰难。刘松年并非一般的画工,他常画西湖。多写茂林修竹,山明水秀之西湖胜景,深受人们喜爱。明代绘画评论家张丑在诗中赞颂他的西湖风景画说:西湖风景松年写,秀色于今尚可餐。

不似浣花图醉叟,数峰眉黛落齐纨。

刘松年虽说只是一名宫廷画家,可是也有着强烈的现实情怀。他曾经苦心孤诣地画出《便桥会盟图》,共绘230余人和200余匹马及3匹骆驼。画出了大场景,堪称是最壮观、最丰富和最长的人马画图卷。但是刘松年的本意却是要借唐太宗折服突厥的历史故事,寄望于当权者能够励精图治战胜强敌,而不要一味投降。《中兴四将图》也是出自他的手笔,他借此表彰中兴四将的历史功绩,鼓励南宋军民的战斗意志。从这点讲,刘松年不愧为人中绝品。

马远独步画院

马远出自“一门五代七画家”的绘画世家,作为宫廷画家,他与宫廷人物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史书记载:“杨妹子,杨后之妹,书似宁宗。马远多画其所题,语关情思,人或讥之”。这段简略的记载可以给人很丰富的联想,不过关于他的历史记载也只有寥寥几句,难以定论。

马远艺术上克承家学,而超过了他的先辈。他继承并发展了李唐的画风,以拖技的多姿形态画梅树。尤善于在章法大胆取舍剪裁,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观。他在当时影响极大,有独步画院之誉。人们评论说马远画水“得水之性”,因为他“瓢分蠡勺,一掬而湖海溪沼之天具在”。

《寒江独钓图》是马远构图技巧最成功的范例之一,一叶扁舟飘浮江面,渔翁独坐垂钓;除四周寥寥几笔微波外,全为空白。从而有力地衬托出江天空旷和寒意萧条的气象,整幅画面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夏半边参悟自然

夏圭,字禹玉,浙江杭州人。他曾任画院侍诏,和马远同时代并且齐名。他的山水画往往有一半留白,所以人称“夏半边”,和马远并称“马夏”。

夏圭一类画法多少受佛教禅宗影响,“主张脱落实相,参悟自然”。趋向笔简意远,遗貌取神。《溪山清远图》是夏圭的传世佳作,集中体现了其绘画艺术成就。这幅画的最大特点是利用纸本特性,纯用水墨。积墨法、蘸墨法和破墨法三法相继使用,墨色苍润,灵动鲜活。所画的是晴日江南江湖两岸的景色,溪山之间,云烟轻笼。群峰巨岩、茂林长桥、村舍茅亭,以及渔舟远帆,勾笔虽简,但形象真实。空旷的构图,简括的用笔,淡雅的墨色,极其优美地营造了一幅清净旷远的湖光山色。清刚秀逸,浑然天成。

对于这四大家的画,人们看法不一。有的人十分不满,据载:“有言夏圭马远者,辄斥之曰:‘是残山剩水宋偏安之物,何取焉?’”但是也有人说:“不知宋人之画,亦非后人可造堂室。如李唐、刘松年、马远和夏圭,此南渡后四大家也。画家虽以残山剩水目之,然可谓精工之至。”有人就特别喜欢马夏的山水画,认为“马夏山水,精而不流于俗,细而不流于媚。有清旷超凡之韵,无猥暗蒙尘之格”。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古代没有一个画派比得上马夏在国外的影响。马夏的绘画影响,在南宋末年因为一些僧人的往来传到了日本。到了15世纪前后,其影响是越来越大。当时的日本画家绘画也好,鉴赏也好,都倾向于马夏的风格。如果有画家作品的样式跟马夏很接近,就会被认为是杰作。从这一点上讲,马夏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骄傲。

2. 史馆之外著春秋

咱们中国有个修史传统,叫做“当朝人只修前朝史”。因为中国古代把修史看得很重,尤其是皇帝怕史家诽谤朝廷,所以历来严禁私修国史,然后由官方组织来为前朝修史。

不过,自孔子以来史家就有个传统,那就是修史要使乱臣贼子惧,就是要让那些干了坏事的人害怕。他们干的那些事写在史书上,传之后世,几百年几千年后人们都知道。古代史家就讲个秉笔直书,宁可杀头,写下的字是不可以改的。

北宋的时候,史学很发达。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是流传千古的佳作。不过北宋依然没有当代史的私人书写,只有朝廷里面的史馆负责记录。私人要写当代史,那是很危险的。

靖康之变让宋人极其痛心,国破家亡,连两个皇帝都被人掳走了。于是有志之士不再沉默,他们拿起手中的笔。奋笔直书,希望世人能牢记这个教训。像《靖康祸胎记》、《泣血录》和《痛定录》这样的史书应运而生,不看这些书的内容也能大致想到作者的思想情感。

南宋的史学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当代史的繁荣,并且私人所修的当代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里重点介绍的是两个四川的李姓史学家,一个叫“李焘”;一个叫“李心传”。

李焘:平生生死文字间

李焘是四川眉州人,跟苏轼是老乡,一看这个就知道他必定是家学渊源深厚。宋代的眉州是个人文荟萃的地方,而李焘的父亲是饱学之士。又有丰富的藏书,李焘就成了典型的“学二代”。

李焘10多岁的时候即发生了靖康之变,这给他的心灵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他立志要写一部史书,明晰历史兴革,为当下提供借鉴。李焘最喜欢的史书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所以他要按照《资治通鉴》的体例写一部北宋一祖八宗的历史。现代人或许觉得对于李焘来说北宋已经是前朝了,其实从南宋人总是念念不忘中兴来说,他们并没有两个宋朝的感觉。更何况高宗本来就是徽宗的亲生儿子,所以北宋对李焘来说也是本朝,或者说叫做“国朝”。

写这样一部书是很难的,当代史比前朝史要难修得多,因为前朝留下来的材料肯定没有本朝多。李焘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摸索了40年,终于撰成了一部石破天惊的著作——《续资治通鉴长编》。

这部书有1 000多卷,他把一生的主要精力几乎都花在这部书上了。他做了10个木橱,每个木橱又有20个抽屉。他把这些抽屉按照年份编上号,凡是与这一年相关的文献材料,就将其放进去。分月日先后排放,整整齐齐,井然有序。很多人很好奇历史学家是怎样工作的,这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