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岳飞带着满腔的悲痛回到了临安,等待着他的却是千古奇冤。
岳飞的不幸在于他是大宋子民,这个高度发达的文治帝国中,对朝廷的忠贞是最高的美德。他没得选择,因为赵构代表着朝廷,代表着国家,他必须尽忠。
倘若他生在五代,他完全可以大干一场。横扫华北,一统中原。然后挥师南下,完全有可能混一宇内。即便不成功,也不失为一代枭雄,然而文治帝国中没有枭雄。
尽管将士们浴血奋战,两国仍在和谈。完颜宗弼对秦桧说:“必杀岳飞,然后和谈可成。”而高宗也正在完成重建帝国的一项重要工作,即收兵权。
当岳飞归来的那一刻,他就注定必死无疑;同样处在危险之中的还有韩世忠。张浚也是名列中兴四大将,但是他已经跟秦桧勾结在一起。韩世忠幸运地拥有岳飞这样一个朋友,当张浚和秦桧企图诬陷韩世忠的时候,岳飞及早地将信息告诉了韩世忠。韩世忠急忙面见高宗,陈述自己的忠心。高宗念他在苗刘兵变的时候护驾有功,就保全了他。
岳飞却自身难保,绍兴11年7月,秦桧死党万俟卨弹劾岳飞。张浚在秦桧的指使下诬陷岳飞的爱将张宪,说张宪与岳飞串通谋反。
高宗下旨特设诏狱审理岳飞一案。
10月的时候,岳飞父子被关进了大理寺狱。御史中丞何铸负责审理,受审中的岳飞脱去上衣,露出“精忠报国”4个字。何铸未获一丝反状,他向秦桧力辩岳飞是无辜的。
秦桧无言以对,最后说:“这是皇帝的旨意。”
何铸是个有骨气的人,他说:“强敌未灭,无故杀一大将将会使得人心尽失,国将不国。”
秦桧很不高兴,他让万俟卨去审理。万俟卨不负所托,严刑逼供。意图屈打成招,但是最终没有使岳飞屈服。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岳飞、岳云,还有张宪依旧被杀害了。韩世忠当面诘问秦桧,岳飞谋反证据何在?秦桧支吾,说:“莫须有。”韩世忠愤怒地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但是秦桧的妻子王氏却说:“放虎易,擒虎难。”
绍兴11年12月29日,公元1142年1月27日,高宗亲自下旨,岳飞以毒酒赐死,张宪和岳云依照军法斩首。
在此前一个月,宋金双方签订了绍兴和议。宋朝皇帝对金朝皇帝称臣,宋朝割地赔款。
暂且先不说这个和议到底对宋朝有怎样的影响,须知正是岳飞及其将士的浴血奋战,方才使得金军不敢肆意妄为,于是才有签订和议的可能。现在和议达成了之后,为这个和议立下功劳的人反倒被处决了。
岳飞是大宋的忠臣,也是民族的英雄。他顺天应民,救老百姓于水火之中;他智勇双全,一支神兵使得敌军闻风丧胆;他忠君爱国,手握重兵却依然忠心耿耿。所以他不愧为千古名将,万世军神。
而秦桧为一己之私,甘心做赵构的走狗。置民族大义于不顾,一意和谈,构陷忠良。赵构要杀岳飞,因为他是皇帝。要收兵权,驾驭诸将,杀一儆百。而秦桧饱读诗书,仅仅为了巩固自己的相位,而出卖了自己的良心。他们合谋的后果就是南宋永远偏安在那东南一隅,君臣自己勾心斗角,整个国家丧失了前进的机会。
岳飞的词作《满江红》家喻户晓,他的另一篇文章也应该千秋流传,因为这篇题为《五岳祠盟记》的文章更能表明他的内心:近中原版荡,金贼长驱,如入无人之境;将帅无能,不及长城之壮。余发愤河朔,起自相台。总发从军,小大历二百余战。虽未及远涉夷荒,讨荡巢穴,亦且快国仇之万一。今又提一垒孤军,振起宜兴。建康之城,一举而复。贼拥入江,仓皇宵遁,所恨不能匹马不回耳!
今且休兵养卒,蓄锐待敌。如或朝廷见念,赐予器甲,使之完备;颁降功赏,使人蒙恩。即当深入虏庭,缚贼主。蹀血马前,尽屠夷种;迎二圣复还京师,取故地再上版籍。他时过此,勒功金石,岂不快哉!此心一发,天地知之,知我者知之。
建炎四年六月望日,河朔岳飞书。
天地知之,知我者知之,岳侯之心天下百代万民皆知之。
数百年来,岳王坟前,秦桧、张浚、万俟卨和王氏永远地跪在那里。历史宣判岳飞是清白的,是伟大的。而秦桧等人对岳飞,也是对这个民族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
当年岳飞身受酷刑,但是毫不屈服,他在狱案上曾经写下这样几个大字: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3. 社稷得人,中兴气象
绍兴和议之后,高宗以为从此太平无事。临安的生活醉生梦死,直把杭州作汴州。可惜,金主完颜亮的南侵打破了他的和平美梦。在他打算再次到南方“旅游”的时候,宋军将士的顽强抵抗却赢得了一个胜利局面。
高宗的投降政策遭到了事实的讽刺,于是他对宰相说自己老了,要退休了。他把太祖的七世孙赵昚立为皇太子,然后禅位给他。自己做太上皇,而且一做就是25年。
赵昚即位,为宋孝宗。他是南宋最有雄心壮志的一位君主,时时刻刻想着恢复故土。南宋君主多平庸,唯有孝宗一人鹤立鸡群。在他未登基之时岳飞称赞道“社稷得人”,《宋史》称赞他“卓然为南宋诸帝之首”。即位后他声称“我家有不共戴天之仇,朕不及身图之,其谁任其责?”
登基后的第2个月,他就为岳飞冤案平反,朝野人心为之一振。主战派官员受到重用,其中最核心的人物就是张浚。
高宗对孝宗说:“张浚这个人徒有虚名,将来一定会坏事。”但是孝宗的决心很坚定,他说张浚就是朕的长城,没有人能够撼动朕的决心。
隆兴元年(1163年),在孝宗的坚定支持下,张浚出师北伐。率兵8万,号称20万,一路由李显忠指挥取灵璧;一路由邵宏渊率领攻打虹县。李显忠是一名骁将,战斗力极强,很快就攻克灵璧;邵宏渊将才一般,久攻不下,最后在李显忠帮助下才拿下虹县。但是邵宏渊是一个争强好胜的人,他觉得李显忠抢了自己的功,又因为一些小事对李显忠有怨气。在李显忠攻打宿州的时候,邵宏渊按兵不动。李显忠独自苦战,最终不得不率师而退,宋军全线崩溃。
这一仗史称“符离之败”,因为宿州曾经被叫做“符离”。符离之败后果严重,“国家平日所积兵材,扫地无余”。南宋的主和派迅速发出责难,张浚不得已辞职,孝宗北伐的雄心受到沉重打击。而太上皇又是主和派的后台,因此最终屈从于主和派,南宋与金签订了隆兴和议。
对于宋来说,隆兴和议比绍兴和议稍微强一点。即宋金约为叔侄之国,这样南宋皇帝不用向金国皇帝称臣。但是称侄子也是一件让人很不爽的事情,特别是当金朝的皇帝在自己还小的时候,那就太让人觉得憋屈了。所以后来金国21岁的金章宗即位的时候,63岁的宋孝宗就禅位给了自己的儿子光宗,自己当起了太上皇,好在这已经是隆兴和议20多年后的事情了。
从南宋帝国发展的历史轨迹来看,隆兴和议就像是北宋的澶渊之盟一样,保障了两国之间的长久和平。不过隆兴和议维持的和平时间较短,只有40多年,这40多年是南宋社会发展最好的一个时期。
宋孝宗在此之后没有忘记要恢复故地,他求贤若渴,不拘一格;主张法治,曾说“国有宪法,朕不敢废”;鼓励生产,以农为本,并且“以富民为先,民富则国自强”。他的勤俭也和高宗的奢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常常感叹功业不如唐太宗,富庶不如汉文景。他的勤政在南宋皇帝中首屈一指,他所为的就是要恢复中原,洗雪国耻。富民强国,天下太平。
但是很不幸,他所处的时代环境让他没有恢复的机会。
首先,金朝此时是金世宗统治。《金史》说世宗久典外郡,明祸乱绿故,知吏治得失。南北讲和,与民休息。孜孜求治,得为君之道。上下相安,家给人足,号称“小尧舜”。金世宗在位的时间是1161年~1189年,孝宗在位的时间是1162年~1189年,二人在位时间几乎重叠,棋逢对手,无机可乘。
其次,他没有遇到能够跟他一起撑起大局的人物。他继承的是高宗留下的烂摊子,“谋臣猛将凋丧略尽”。张浚在隆兴2年(1164年)死去,他是一个志大才疏的人。在遗嘱中说我曾经当了宰相,却不能恢复中原。死后不配葬在祖宗墓旁,就葬在衡山下吧;另外一位忠臣虞允文有着经天纬地的才能,不过也很快就去世了。至于孝宗任用的其他宰相,都是些庸人。
还有,宋高宗尽管当了太上皇,但是他也不是老老实实颐养天年不问朝政。隔三差五他就要去告诫孝宗一下,说什么金人打不得。对金人来说,打仗只是胜败的事情;对于宋朝来说,打仗就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事情,要打仗就等他死了之后再说吧。
孝宗孝宗,以孝闻名,怎能不听太上皇的话呢?那就等太上皇死了之后再说吧。可是等了20多年,太上皇终于死了。而孝宗已经老了,精力不济,雄心不再,两年之后他也退休了。
后人对高宗和孝宗这两朝有着很精辟的总结:高宗之朝,有恢复之臣,而无恢复之君;孝宗之朝,有恢复之君,而无恢复之臣。
历史就是这样让人觉得无奈。
但是南宋有了孝宗,也才有了个宋朝的样子。他的举动打破了高宗时代那种压抑的局面,社会呈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画面。孝宗给了很多有志之士一种希望,觉得国事可为,最典型的就是南宋大儒朱熹。
孝宗驾崩之后,朱熹写了一首很长的悼念诗:精一传心妙,文明抚运昌。乾坤归独御,日月要重光。
不值亡胡岁,何由复汉疆?遽移丹极仗,便上白云乡。
九有哀同切,孤臣泪特滂。讵因逢舜日,曾得厕周行?
但忆彤墀引,频趋黼坐旁。衮华叨假宠,缟素识通丧。
似有盐梅契,还嗟贝锦伤。戴盆惊委照,增秩待行香。
手疏摅丹悃,衡程发皂囊。神心应斗转,巽令亟风扬。
未答隆儒厚,俄闻脱屣忙。此生知永已,没世恨空长。
内难开新主,遄归立右厢。因山方惨澹,去国又怆惶。
疾病今如许,形骸可自量!报恩宁复日?忍死续残章。
他在这首诗的序言中说“默念平生仰孤恩遇,无路补报。感激涕泗,不能自已”,历史学家余英时认为他“得孝宗知遇的经过,也就是他一生与政治的关系”。
从南宋150年的历史来看,孝宗时代的淳熙之治是最值得怀念的一个时代。不光是经济发展,社会协调,更重要的是呈现出一种中兴的气象。这种气象就像是北宋庆历之后士大夫精神的那种勃兴,给人以美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