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文治大宋
2055900000015

第15章 王朝的中断 (1)

二、艺术天子

1. 皇家美术学院

宋徽宗是一位艺术奇才,他除了坐拥一个庞大的帝国之外,还拥有自己的艺术世界,也许他正是想要按照自己的艺术梦想去缔造自己的帝国。

宋徽宗主持的画院被称为“宣和画院”,它是中国美术史上一个伟大的存在,它大概也是世界上第1个皇家美术学院。中国的画院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宋徽宗之前,画院只是用来供养御用画家的地方。宋徽宗把它变成了一个培养画家的地方,画院取士制度成了科举取士制度的一部分。

宣和画院有着严格的招生制度,课程设计很合理,学制和待遇都有很明确的管理规定。进入画院的人要接受严格的训练,除了学习绘画以外,还有通识教育。他们的专业课很丰富,一共有6门,即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和屋木;公共课有《说文》、《尔雅》、《方言》和《释名》等。因此可以说宣和画院有很先进的教育模式,以及很成熟的教育理念。

这个皇家美术学院最大牌的教授就是宋徽宗,南宋邓椿所著的《画继》中说“徽宗皇帝天纵将圣,艺极于神”。清代学者叶昌炽曾经说“道君(因徽宗笃信道教,故称“道君”)虽青衣受辱,艺事之精,冠绝千古”。这位天资超迈且风采俊秀的艺术天子在琴棋书画诗词金石各个艺术领域无不造诣高深,技巧精绝,品味雅正。

他是宋代第一流的画家,他的花鸟画成就最高,是中国古代最为优美的花鸟画作品。他有状物写神的高超技艺,以及精工典雅的风格,代表了院体花鸟画的特色和最高水准。《芙蓉锦鸡图》用笔细腻,逼真传神;《写生珍禽图》极力描摹,纤毫毕现,质感和力度呼之欲出。南宋初年的王廷珪有一首诗盛赞徽宗的花鸟画:“宣和殿后新雨晴,两鹊飞来东向鸣。人间画工貌不成,君王笔下春风生。”他的山水画气势不凡,《奇峰散骑图》意匠天成,功夺造化。妙处之趣,咫尺千里;他的人物画笔墨生动,《听琴图》虽然画的是令人生厌的昏君奸臣,但是单就其艺术境界来看,高远清静,令人心旷神怡。

宋徽宗也是宋代第一流的书法家,他的瘦金体是书法史上的一个独创。笔力超迈,高掩前古。有一次宋徽宗到秘书省去,打开书画箱,拿出自己亲笔书画。凡是亲王大臣及使相从官,各赐画一幅和草书一纸。群臣皆断佩折巾,争先恐后地索要,徽宗开怀大笑。徽宗后来被女真人捉去了,他的书法也传到了金朝。金章宗酷爱瘦金体,推崇备至。极力模仿,这也是文明征服的一个例子吧。

在画院,徽宗是一位一丝不苟且勤勉有加的教授。他曾经对大臣说“朕万几余暇,别无所好,唯好画耳”。他有超乎寻常的艺术热情,亲自担任《宣和睿览集》的主编。将自三国到宋初的画作都收集起来,列为14门。总数达1 500卷,为中国绘画史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在画院里他亲自选录画院学生、布置绘画题材、讨论笔墨技巧、品评作品优劣、决定画家职称,并示范绘画方法,如此种种,乐此不疲。

有一天,宣和殿前的荔枝树结了果,皇上很高兴。恰好这时树下来了一只孔雀,徽宗让画家把这一场景画下来。皇帝有命,这些画家自然是竭尽全力各显神通。画出来也是精彩纷呈,华彩烂然,但画的都是孔雀在将要登上藤墩的时候先抬右脚。

徽宗看了说:“不好。”大家面面相觑,愕然不知。几天过后,徽宗再次把画家们召来询问,但他们仍然不知所以,徽宗说:“孔雀升高先抬左腿!”这些画家都骇服——皇上的水准就是高。

还有一次徽宗看到一幅月季图,作者还是个无名少年,徽宗大为赞赏。旁边的人问他原因何在,他说月季很难画。因为月季四季朝暮花蕊叶片各不相同,这幅画画的是春天日中时的月季。一毫不差,实在难得。

由此可见他以艺术家的眼光对生活的观察是多么仔细,力图准确的现实主义风格非常明显。然而画院入学考试的命题确是十分有趣,完全是另外一种风格。

其比较典型的题目有:

嫩绿枝头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竹锁桥边卖酒家

踏花归来马蹄香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这些都是意境悠远的唐人诗句,要想用画表现出来那可不容易。怎样画出那一点春色来?怎样画出锁的感觉来?怎样画出香味来?怎样画梦?且看当时的考试牛人们是怎么做到的。

第1题有个考生画的是一美人凭栏而立,唇上一点红,与绿柳相映衬,闺中少妇因撩人春色思春的意境就出来了。

第2题画家李唐最为出色,他画了流水之上一座小桥横跨。桥畔是葱郁的竹林,迎风招展的酒帘子斜挂在竹枝上。没有画酒家,因为被锁在那竹林里面了。

第3题最为巧妙,一个画家画了几只蝴蝶追逐在马蹄之后,马刚踏过花儿。马蹄儿上还带着花香,真是神来之笔!

第4题是王道亨画的,他画了在北海牧羊的苏武,持节而卧。一只蝴蝶飞舞其上,寂寞思乡之情跃然纸上。又画林木扶疏,上有杜鹃。午夜时分,木影在地。亭台楼榭隐约可辨,徽宗看了拍案叫好。

我们可以看出,徽宗的命题是很有手法的。他要求考生画出意境来,既要写实,也要画虚。虚实相生,方是妙境。

画院里培养了很多有成就的画家,其中最杰出的有李唐、张择端、王希孟和苏汉臣等。他们是地地道道的天子门生,皇家画院的高材生。李唐后来成为南宋四大家之首;王希孟是少年天才,10多岁就入宫学画。徽宗慧眼独具,认定他是可造之材,亲自指点。王希孟18岁的时候完成了千古名画《千里江山图》,这幅画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均名列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宋徽宗是《清明上河图》的第1个收藏者,他亲自用瘦金体在画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5个字;苏汉臣的《秋庭戏婴图》保存至今,为后人所珍视。

因此宋徽宗不仅是天才的书画家,也是成功的书画教育家。可是很不幸,他是亡国之君,《宋史》中评论说“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独不能为君的人,统治着当时经济最为繁荣且文化最为发达的大宋帝国。

我们再看看那副《听琴图》,弹琴者为徽宗本人。而那位听得入迷的是蔡京,蔡京还在画上题诗:吟徵调商竃下桐,松间疑有入松风。

仰窥低审含情客,似听无弦一弄中。

徽宗弹琴,蔡京听琴;徽宗绘画,蔡京题字。真是相得益彰,绝代双骄,天下无二,谁能相信这幅和谐的画面中的主角竟然是北宋王朝的埋葬者!

北宋的皇帝很多都有艺术才能,在宋徽宗这里达到了一个顶点,顶点也是终点。当一个皇帝是绝世的艺术家的时候,是艺术的大幸,又是一个国家的大不幸。

一个文治帝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历程,它最终消亡在一个艺术天子的手里,不能不让人心生感慨造化弄人!

2. 米芾的癖与颠

在宋徽宗的画院中,除了他这位最大牌教授以外,还有位大牌教授值得说一下。这个人就是米芾,当时他的职称是书画博士。

米芾这个人的姓和名都怪怪的,米这个姓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南北朝及隋唐的时候,粟特人大量进入中原。他们原来所属的族群都以昭武为氏,有9个分支,如米国、康国和安国等。即著名的“昭武九姓”,后来米国国名就成了汉化之后的姓氏了。由此看来,米芾也是有着粟特人的血统。这种胡种汉化之后容易成为艺术奇才,比如唐代的李白也是一例。

米芾的芾是什么意思呢?是指草木很茂盛。其实米芾最先的名字还不叫米芾,而叫“米黻”。黻是官服上的花样,黼黻这个词有时候就用来借指爵位。这两个名的差别就出来了,一个是指在野,代表隐逸;一个是指在官,代表功名。原来米芾在对官场生厌之后,就把“黻”改成“芾”了。他自己说“好事心灵自不凡,臭秽功名皆一戏”,可见他对功名利禄的态度。

原来米芾名字这般不简单,他的血统渊源和人生志趣在这里面都有体现。

米芾还有很多号,比如襄阳居士、鹿门居士和海岳山人,总给人一种隐逸出世的感觉。而当时的人喜欢称他为“米颠”。他有个儿子叫“米友仁”,也是个画家。于是人们称米芾为“大米”,称他的儿子为“小米”。

艺术家通常会有些怪癖,是现实生活中的异类。在当时的众人眼中,米芾确实是一个不伦不类的怪人。《宋史》中说他“冠服效唐人,风神萧散,音吐清畅”。唐人的衣服很宽大,而宋人的衣服相对窄小。米芾穿着宽大衣服,随风摇摆,羽化登仙,这种神采可以想见。神采归神采,可在周围人看来,不就是一个奇装异服者吗?所以他到了一个地方人们都围着他看,跟看稀世动物一样,觉得很好玩很好笑。

米芾的帽子也很特别,是一种很特别的高檐帽。有多高呢?坐轿子的时候,帽子会撞到轿子顶上。一般人就把帽子摘下来,或者低着头就可以了。可米芾偏不肯摘帽,更不肯低头。而是把轿顶给摘了,露帽而坐,直顶苍天。

米芾还有个癖好就是对石头的狂热,他曾经从和尚那里得到一块端州石。此石屹立如山,且气象万千。他喜爱备至,抱着石头睡了3天3夜,然后跑去嘱咐东坡为之题铭。在涟水做官时,米芾收集了该地许多奇石。一一品目,加以美字。天天足不出户,把政务置之一旁。

当时他的老友杨杰是他的顶头上司,听说了这件事,就登门前来批评教育。杨杰到了那里,表情严肃地说:“你是朝廷命官,应该公事繁忙,怎能整天弄那些石头?”米芾竟笑而不答,从左袖取出一块嵌空玲珑的石头,色极清润。他翻来转去给杨看,说:“如此石安得不爱?”杨杰脸色铁青。

米芾见状又取出块石头,只见此石叠峰层峦。比上一块更为奇巧,杨还是不为所动。

米芾最后拿出一块天雕神镂的奇石,又对杨说:“如此石安得不爱?”

杨杰眼睛一亮,忽然夺过石头说:“不单你爱,我也爱得很。”说完转身登上车走了。他知道对米芾这种人,板起脸来也是对付不了的,不如夺他一块石头实惠。

米芾在无为军任职的时候,听说河边有个长得很奇怪的石头。人们不知道这石头是从哪来的,以为是怪物因而不敢去碰它。米芾就叫人把这石头抬到他的府衙,一见到石头大吃一惊,立马叫人设席。他连连向石头作拜,对石头说:“吾欲见石兄二十年矣。”后来有人写诗说:“唤钱作兄真可怜,唤石作兄无乃贤。望尘雅拜良可笑,米公拜石不同调。”

米芾拜石的事情传开了,朝野上下引为笑谈。而米芾不仅毫不介意,还专门画了《拜石图》,自鸣得意。这幅画流传到了元代,画家倪瓒做了一首诗:

元章爱研复爱石,探瑰抉奇久为癖。

石兄足拜自写图,乃知颠名不喜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