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田制是周代的土地制度,把一块方方正正的田分成9块,中间的一块是公田;周围8块是私田。这样公私兼顾且公平,可以防止土地兼并。周代以后,井田制就成为一种理想中的制度。张载对这一制度十分痴迷,希望能够恢复。他把自己的主张上书给皇帝,还自己买了一块地,和学生们一块进行实践。按照《周礼》中的记载,划分公田和私田,试图在乡里推广。证明这一措施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不过还没有实施,他就逝世了。今天眉县的横渠乡崖下村北田间,仍然保留着两条笔直的田埂,传说就是当年张载实践井田制和兴修水利留下的遗迹。盛传的“眉县八景”之一“眉伯井田”就是渊源于此。
张载过去被称为“唯物主义思想家”,因为他主张太虚。即气,认为万物都是由气产生,最终复归于气。他区分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主张要穷理尽心,变化气质。
张载最重要的著作是《正蒙》,成书于其逝世前一年。这是中国思想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当时及以后的一些关中学者把这部书看得与《论语》一样重要。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西铭》一篇,这篇在《正蒙》中的篇名是《定顽》。张载特别喜欢这一篇,将它抄写在学堂窗户的旁边。程颐对这一篇也十分推崇,将这一篇独立出来并取名为“西铭”,后来“西铭”这一名字为人们所熟知。这篇铭文虽然仅有250余字,但却为人们安身立命之道的确立构筑了一个共有的精神家园,而且为社会理想蓝图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弘阔的境界。
《西铭》中有句话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表现出爱一切人如同爱同胞手足一样,并进一步扩大到“视天下无一物非我”的博爱精神。而他对生死的态度也对后人深有启发,他说“存,吾顺事;没,吾宁也。”他把个体生命和大化流行的宇宙统一起来,展现出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
张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然而几乎和所有理想主义者一样,人生很难得到一个完满的结局。熙宁10年的时候,秦凤帅吕大防向宋神宗上奏。认为张载的学说发扬圣人流传下来的思想,其韬略可以复兴古法,请求皇帝将他召回重用。当时张载的肺病已经很严重了,但是为了自己的远大理想依然赴京,宋神宗让他担任同知太常的职务。正好当时有人建议复兴古礼,但是礼官是一个安于习惯的人,便以古今时代不同无法恢复的理由反驳。只有张载认为可行,并坚持自己的立场。后来在行礼的时候,张载觉得礼法混乱,不堪入目。但是没有人支持他的想法,他的病情更加严重了。就辞官回家,结果就在回乡的路上去世了。
张载去世的那天,只有一个外甥守在身边。而且囊中索然,无钱入殓。直到他在西安的学生赶来才买了棺材入殓,并将遗体运回家中,按照古礼将其安葬。
程颢写诗悼念他说:
叹息斯文约共修,如何夫子便长休!
东山无复苍生望,西土谁供后学求!
千古声名联棣萼,二年零落去山丘。
寝门恸哭知何限,岂独交亲念旧游!
3. 安乐窝里的安乐先生
在北宋中期的大儒中,邵雍是别具风格的一位。国学大师钱穆认为邵雍的风格表现在4个方面,即刻苦力学、豪放不羁、虚心折节和旷达和怡。
年少时的邵雍雄心勃勃,慷慨激昂地希望能够干一番经天纬地的事业。但是也不是一个只说大话的人物,而是能够脚踏实地地读书。他常常是手不释卷,冬不炉,夏不扇。人们常说学海无涯苦作舟,可是邵雍根本不觉得读书有多苦,他说学习要是不感到快乐那简直就不是学习。所以钱穆说他刻苦力学也不完全准确,他是一个主张快乐学习的人。
他还特别讨厌死读书,用现在的话来说他主张素质教育。他把那些死记硬背的学问称之为“记问之学”,认为记问之学是不能够成就事业的。他想到古人尚友千古,而自己却没见过世面就很惭愧。于是离开家门,访问名山大川,结交四方英豪。游学数年,思想渐趋成熟,此时他还是一个少年。
30岁的时候,邵雍的母亲去世了。邵雍在家守丧,侍奉父亲,乡里人都称赞他的孝道。不过这一年对邵雍的一生至关重要,因为他遇到了一个奇人——李之才。这李之才是何许人也?原来他是道教大师陈抟的三传弟子,精通周易数术。当时他在此地当县令,听说邵雍志向远大且才华出众,便把他找来。邵雍为其学问折服,拜李之才为师。李之才先教他物理之学,再教他性命之学,并且将从陈抟那里秘传的《先天图》也传授与他。邵雍对老师毕恭毕敬,潜心向学。
邵雍跟随李之才学习的时候,那种勤奋劲真是让人感动。他的家境贫寒,没有钱买灯油。于是他就在做菜的时候不放油,用菜油点灯看书。在邵雍跟随李之才学习的第6年,李之才去世了。但是邵雍已经掌握了求学门径,从此开始了他独自钻研之路。他把自己的全部心思放在周易的研究上,3年时间里他没有在床上睡过觉。而是昼夜危坐,思索易学的奥妙。
在邵雍39岁那年他举家迁到了洛阳,洛阳是当时的学术中心。邵雍最先居住在天宫寺里,并在这设馆教学。由于他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和幽默的语言,以及和善的风格,所以很快就吸引了很多学子前来聆听他的教诲。其中不乏新科状元及达官贵人,他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名动四方。到了他52岁的时候,他的朋友们为其修建了安乐窝,从此他在安乐窝中度过了人生的后16年。
要说为邵雍建安乐窝的这些朋友,那来头可就大了。这安乐窝有地、有园,还有庄。那地契是属于司马光的,园契是富弼的,庄契是王拱辰的。这3个人都位列宰相,这个窝的级别确实是够高的。
安乐窝中的岁月是邵雍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有这么多达官贵人朋友,免不了推荐他去做官。朝廷也不断地下诏荐举隐逸,邵雍经常被推荐,但他都一一回绝了。他曾在一首谢绝朋友的诗中写道:平生不做皱眉事,天下应无切齿人。
断送落花安用雨,装添旧物岂须春。
幸逢尧舜为真主,且放巢由作外臣。
六十病夫宜揣分,监司何用苦开陈。
其实安乐窝中的岁月那是神仙般的生活,他哪里会去那官场上受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煎熬。安乐窝中有4件宝物最让他快乐,那就是著书、饮酒、焚香和吟诗。他在《安乐窝中四长吟》中写道:安乐窝中快活人,闲来四物幸相亲。
一篇诗逸收花月,一部书严惊鬼神。
一炷香清冲宇泰,一罇酒美湛天真。
太平自庆何多也,唯愿君王寿万春。
“一编诗”指的是他的《击壤集》,“一部书”指的是《皇极经世》。他快活得实在是不得了,所谓“俯仰之间俱是乐,任他人道似神仙”。
不过他也不是老待在安乐窝中,他时不时地出出游。让人推着小车,每到一户人家,那家人必定是倒屣相迎。即便就是那些儿童奴婢都把他奉为上尊,家中的子弟都争相拿出酒具,问他想要什么。而且都对其极为尊敬,不称呼他的姓,只说“咱家先生来了”!
皇帝有宫殿,出门在外时有行宫;邵雍居家有安乐窝,出去了就有“行窝”。当时洛阳有12个大富豪,仿照安乐窝给邵雍建别墅,随时准备邵雍的驾临。邵雍到了行窝,和那家里人关系非常融洽。妯娌姑嫂及婢妾之间往往免不了有些矛盾,有时还闹得不可开交。邵雍一去他们就向其陈述,邵雍三言两语之间就把矛盾化解了。而且是人人欢心,于是美味佳肴都给他呈上来。邵雍在一家宴饮几天之后,再到下一家去排忧解难并宴会畅饮。邵雍自己有诗说:喜醉岂无千日酒,惜冬还有四时花。
小车行处人欢喜,满洛城中都似家。
那么大的洛阳城,邵雍每到一地都会受到热烈的欢迎,其受追捧的程度恐怕不亚于今天的歌星影星。后来邵雍去世了,有人在诗中无限感叹道:“春风秋月嬉游处,冷落行窝十二家”。可见邵雍的魅力,也可见当时的社会风尚。
邵雍最重要的著作是《皇极经世书》,他通过数字来把握宇宙的本质。他认为30年为一世,12世为一运,30运为一会,12会为一元。因此一元就是129 600年。但是元还不是宇宙的最大周期,还有元之元,就是129 600元。每满一元的时候,就是满了129 600年。旧的天地毁灭,新的天地产生。而满一个元之元的时候,宇宙会发生更大的变化。“穷则变,变则生,生而无穷”,宇宙就是这样无限变化的。
当邵雍病危的时候,他的老朋友们都去看他。作为一代哲人,他最后的言论值得我们去品味。
邵雍对司马光说:“我要经历一次生命的转化了”。
司马光说:“先生不至于此吧。”
邵雍说:“生死不过一种平常的事罢了。”
张载问:“先生相信推命吗?我为你推一次。”
邵雍说:“要是说天命的话,我已经知道了;世俗所讲的命,我不知道。”
张载说:“先生既然已知天命,还有什么可说呢。”
程颢说:“先生到了现在这个样子,他人也是无能为力,希望先生自己主张一下身后的事情吧。”
邵雍说:“我一生学道,怎么会不知道呢?不过也实在没什么主张。”
就在他去世的前一天,他用大字写了一首诗:生于太平世,长于太平世。
老于太平世,死于太平世。
客问年几何,六十有七岁。
俯仰天地间,浩然无所愧。
邵雍死后,官方给予了追封和抚恤,并赐谥“康节”。而在民间,他的事迹流传越来越广,也越来越神,最后竟被描绘为一个有着超现实能力的大预言家。据说他的《梅花诗》预测了北宋之后1 000年的历史,这当然有点荒谬的成分在里面了。
不过邵雍留给人们最深刻的记忆还是他那“唐虞揖让三杯酒,汤武征诛一局棋”的胸襟眼界,上下古今,吞吐六合,唯有神仙一样的人物才能有这般气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