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参观欧洲“豪宅”(全集)
20549000000013

第13章 英国人家:家园尽自由(1)

温暖舒适美丽雍容

素素

也不能算是太久之前。有论调把人生惬事意概括为:吃中国菜,娶日本妻,住英国房。

惬意人生,历来各有各的标准。日本妻是否妥帖,也是见仁见智。但中国菜好吃,基本上是举世公认没有异议。这样,衡量下来,上述的第三事——英式住房的惬意,至少有一半是确实的。

英式住房,究竟惬意在哪里?

在托出结论之前,先来回顾一下,这种论调始于何时?这种论调翻译成中文或者说有些中国人也开始这么想的时候,大约不会早于上世纪二十年代。而在其他国家比如德国,也是在上世纪,建筑理论家穆特修斯Hermann Muthesius在其1904年首次出版的专著《英国人家》(The Enghlish Houses)中写道:“英国建筑没有什么像住宅那样既独具特色又出类拔萃。”

穆特赞扬的英国住宅,是那种充分体现了包括当地天气、地貌以及建材在内的独特英国的地域因素,又与其所处的维多利亚时代晚期的社会思潮、生活方式紧密结合而形成的住宅风格——也就是我们今天一眼就能辨别出的所谓英国(乡居)别墅:长而矮的房屋、横向的窗户,坡度很大的屋顶以及刷成白色的外墙。

说起来,今日在建筑、设计界都占有卓越地位的英国,其精彩的建筑、设计文化,很大程度上“启蒙”、得益自文艺复兴的意大利,并且,这部分中还有部分是经法国转口而来。

总之,伴随着走出蛮荒时代逐步成为“日不落帝国”的过程,英国经历了一个“大旅行”时代。“出境游”成为一时风尚。旅行的主要目的地,与当年其他欧洲诸国一样,是继承了古希腊古罗马丰厚文化遗产的意大利。“所有的人,一到罗马就发疯。”人们夸张地说。意大利的建筑和风景画,给予英国贵族、商人、技师与文化人以莫大的教诲与激励。从意大利游历回去的英国人,开始疯狂模仿意大利的建筑、花园,并因适逢英国经济实力的飞速增长而为这种模仿与建造带来足够的资金与空间、机会与发展。经过几代设计师与投资人的共同努力,终于创造出充满天然韵味与人文情趣的独特的英式花园、英式住房。

与建筑和环境的景观化相应,“室内装潢设计”也在那个年代开始成为一项产业,并受到欢迎。在众多卓有成就的设计师中唯一被誉为“欧洲级大师”的罗伯特·亚当创造了标志性的英国家居室内成式。亚当式精致的室内设计装饰包括:充满柔和色彩的墙壁,有伊特鲁里亚式花纹。地板是华丽的大理石,以亚当名字命名的壁炉由小型柱子支撑。而屋外是风景如画的花园。

再配上碎花或条纹图案的布艺,基本上,这就是人人称羡的英国人家了——温暖,舒适,美丽,雍容。上世纪二十年代,世界上开始流行起手绘“家居图”。这些家居场景的插图,色彩柔美,线条柔和,洋溢出的可人情致,就是英式家园的摩本。

其实,由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直接催生的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乡居别墅,只是惬意的英式住房之一种。在大城市,比如伦敦,比如被称为摄政风格的连续式建筑内的公寓住宅,引领的是符合城市生活特点的另一种精彩。纳什等设计师不仅认同建筑景观化,更将意大利名家帕拉迪奥的线条作出进一步发挥,英国连续式建筑的气势之大无人能及,其中所蕴藏的“豪宅”至今是全世界富豪热衷的追逐物。

而无论是英式别墅还是公寓住宅内部,从前,可能是单纯的亚当式。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因为英国早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融通的设计文化、家居文化,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景象。然而,万变不离其踪,那种舒适与精致,那种洒脱与顽皮,那种对园艺的热爱,以及对于文化传统的珍视与继承,统统都在一间屋子里和谐呈现,符合着当今时代的生活与观念。

伦敦诺丁山联体别墅

英伦1960

在今天已经演化成为伦敦市区最时髦的文化、艺术、生活社区的诺丁山,拥有一栋上下共五个楼面的维多利亚式联体别墅,而且还拥有一个面积不算小的后院作为花园。以这样的居住环境,对于年轻的Ian夫妇来说,简直有点不可想象的幸运。

家里的艺术画作依稀可辨两代人的品味交融,三十年的风云积淀。

Ian Hume和Christine Marchese是一对夫妻档设计师,以一件可随着使用者身体移动而开关灯光的趣味互动家具“Boo!”为其Totem Design赢得广泛的国际声誉。夫妻俩将Ian的建筑师父亲留下的这栋建筑改造成家庭办公室,一楼是工作室,二楼起居室完整保留了Ian父母的生活格调,再混入“Boo!”等现代家居作品;由两代设计师来诠释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英伦风格,便具有某种无法复制、过目难忘的特质。

三十多年前,Ian的父母买下了当时还是新兴住宅区的伦敦诺丁山(Norting Hill)某栋联体别墅。作为一位小有成就的建筑师,Ian的父亲不仅能够负担得起上下共五个楼面的面积,而且还拥有一个面积不算小的后院作为花园。

Ian的家在伦敦诺丁山的一幢维多利亚式建筑中。

在这栋房子里长大成人的Ian,不仅子承父业,理所当然地成了一位建筑师和家具设计师,同时也继承了父母的房产。在今天的诺丁山,在已经演化成为伦敦市区最时髦的文化、艺术、生活社区的诺丁山,拥有这样的居住环境,对于年轻的Ian夫妇来说,简直太过幸运了。

然而Ian夫妇的幸运还不止于此。经过Ian的父亲的改建,这栋维多利亚式住宅不仅具有匀称、实用、经典的内部结构,更可贵的是,当年Ian父母远赴丹麦购回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北欧式家具仍保存得很完好而且至今都在恪尽职守。甚至那些凭借他们独到的眼光,多年来游历各国积累的家居饰品,今天看来更显出非凡的魅力。

一楼的工作室一角。

丰富的藏品是Ian父母一生的积累。

所以尽管Christine和Ian是居家工作的一族,他们却把自己的工作室和私人生活空间严格地划分开来。一楼是工作室,装饰得粗略并强调功能性;整个二楼,也就是现在Ian夫妇最主要的生活起居空间,原汁原味地存留着Ian父母那个年代雅皮士的生活格调。“二楼基本上我们会让它一直保持原来的样子,好像是一个博物馆,因为它的六十年代风格太完美了。”无论是从一楼通向二楼的迷你旋转楼梯、六十年代典型的室内建材特征——木炭墙面,还是Ian的父亲亲自设计的横跨整幅墙面的功能强大的搁物架,都未经一丝一毫的改变。

但同时,Christine和Ian以另一种方式在这个留存着家族历史的房间里加入他们的生活痕迹。作为Totem Design的主创者,他们将自己最得意的几件家居作品,混合到六十年代的家具和家饰中,让“博物馆”有了活泼灵动的气息。那个曾多次亮相大型国际家居展览会和各类家居媒体的互动家具“Boo!”同设计优雅的六十年代丹麦沙发椅一起,围出起居室中心的一块会客区域。它体现出的现代家居的多功能性和趣味性,为Totem Design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同时也成为他们家居产品中最受欢迎产品。“它既是一个凳子,又是一盏灯,当你坐上去的时候,触动了开关,凳子就会被点亮。你还可以在上面放上一块玻璃,把它变成一个茶几。”

对于居家工作的这对夫妇而言,工作室空间相当重要,充分强调功能性。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典型的室内建材特征——木炭墙面,还有Ian的父亲亲自设计的横跨整幅墙面的功能强大的搁物架,都未经一丝一毫的改变。

优秀的家居用品设计师总能把提升自己生活乐趣的创造发明,推而广之,成为更多人生活中的亮点。所以很自然的,他们总是在自己家里先试用最新的作品。Totem Design的最新设计,在9月底伦敦的100%design设计展上正式亮相的灯具,也已经有两件样品,一盏橘色落地灯,一盏蓝色台灯,摆进了Christine和Ian的起居室里。夫妻俩介绍说:“这灯的特点是它的灯罩实际上像夹克衫一样,可以脱卸,拉开拉链,就可以方便地把灯罩除下,灯罩展开就是一块布片,很方便清洗。这种夹克衫式的灯罩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可以让年轻人轻易地变幻家里的装饰和气氛。”

在父母留下的房子里,加入自己生活的痕迹,是一种有意思的传承。

二楼的一个房间被Ian打通,作为开放式吧台,还放了个早餐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手工家具的质感,同Ian家的整体氛围十分融合。

一楼二楼以一个小型旋转楼梯连接,这个楼梯出自Ian父亲的设计,至今已有三十多年历史了。

除了设计家具之外,Ian同时也有不少商业空间和私人住宅的室内设计整体作品。数月前,Totem Design完成了伦敦荷兰公园附近的一处私人别墅的整体设计装饰,同时他还在为英国名瓷维奇伍德设计办公场所。近期更让他兴奋的一个项目是,得到建筑师学位的他终于有机会在伦敦真正新盖一所房子了!“你知道在伦敦,很不容易接到真正的建筑项目,不过我们还是很幸运的,有一位客户要聘请我们为他建造他的私人住宅。”这会不会是一个怀旧风格的建筑?也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风格的吗?“不,”Ian回答说,“这将完全是一个现代化的建筑,和你看到的我的住处的风格毫无关联。”看来既能继承,也能创新,正是一个优秀设计师应该具有的灵活性。

客厅一角。

二楼起居空间,原汁原味地存留着Ian父母那个年代雅皮士的生活格调。

伦敦克莱帕姆公寓

伦敦以南 玫瑰之上

整个公寓其实非常精致,由一条走廊串起右手边四个房间,从走廊一头走到另一头,每个房间转一圈,也不过五分钟的时间,然而却绝对是浓缩了震撼、惊喜、温情、意犹未尽的五分钟。

在伦敦市区地图上要找Carolyn的公寓所在位置,还有点费劲。这个被叫做克莱帕姆(Clapham)的地方,位于伦敦南部,几乎已经到了地图下方边缘地带。这儿当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尚地段,不过近年因大批年轻艺术家的青睐也开始聚集人气。

Carolyn和她的商业拍档Harvey,均毕业于著名的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最先以服装设计起步,不过现在他们已将触角延伸到电视广告片、音乐电视的编导,以及各类产品、活动、媒体的艺术创意和监制等,并共同创办了The New Renaissance工作室。同很多设计师一样,Carolyn的公寓既是私人寓所,也充当着展示间的功用。而他们最新设计的一个家居布艺系列(包括床品和睡衣)的广告照片,就是在这间公寓摄制的。

Carolyn Corben和她的商业拍档Harvey BertramBrown,以他们自己设计的“Bed of Roses”系列睡衣和床品为我们摆广告造型。

厨房以及公共区域的金色“墙纸”其实也是Carolyn自己动手的结果。

卫生间是一个被打碎又重整的空间。

Carolyn认为应该跟随自己的梦想,为自己的家做设计。

“无论我们设计什么东西,一件服装,一条床单,一则电视广告,一场派对,还是一个空间,都会有The New Renaissance工作室个性贯穿,就是奢华、享乐和机智。”这是Carolyn和Harvey对自己的设计作品的评价,借用这三个词来概括这间公寓的气质也很合适。

Carolyn认为,在为自己的家做设计及构思的时候,最重要的原则是你不需要听别人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而应该跟随你自己的梦想。“比如一般人都是把墙刷成一个底色,然后再在墙上挂画,我也喜欢画,不过我同别人不一样,我希望生活在画中,让整幅画把我包围,所以我的卧室墙壁整个就是一幅巨型的画。”

用一张张英国各地的地图拼接裱糊,来装饰天花板和墙面,比起一般的墙纸不仅更有趣,也更便宜。

Carolyn的卧室运用了大面积的红色、紫色、玫瑰图案,以及刺绣布艺。而视觉中心的卧床上就铺着Carolyn和Harvey自己设计的名为“玫瑰床”(Bed of Rose)的床品。“玫瑰床”系列以传统的英式玫瑰图案,融入现代三维的表现技法,其灵感来源于一句著名的英国谚语:Life is a bed of rose.这句谚语不仅成为他们床品的灵感,也是Carolyn这间卧室的设计核心。

玫瑰的主题贯穿在Carolyn的卧室中,这些靠垫上几可乱真的玫瑰是以手工一瓣瓣缝制上去的。

将世界名画做成覆盖整幅墙面的墙纸,这个创意真让人叫绝。

“我知道不是每个人都能住在这样的房间里,不过没关系,我的卧室完全是我个人的梦幻之屋,这就是私宅设计同公共环境设计的最大区别。如果有人来请我们为他设计私人空间,我们首先就会问他,他理想的生活是怎样的?如果他的理想是生活在乡村,那也许我们就会为他设计一间房间,让他即使在室内也会觉得像在田园中一样自在。总之,室内设计就是创造一种特殊的体验,走进一个空间就如同走进了一种情绪,甚至是一种全然不同的人生。”

除了卧室之外,卫生间也是最让人感到“如坠梦中”的地方。这是一个被打碎又重整的空间。用鹅卵石铺砌的地面让人“感觉在户外”,隐蔽的射灯打出冷冷的光线,在布满四壁的蛛网般支离破碎的镜面上跳动,仿佛密林深处,魔幻时空,使人回味起《魔戒》里的气氛来。

在会客厅、过道和厨房这些公共区域,墙面的质感和功能,天花板的装饰,都是很出彩的地方。Carolyn的“墙纸”其实是薄木板,上面刷上了漂亮的金属颜料,还有微微凸起的斜体文字,诉说女主人对生活的感悟。客厅的金色墙面其实处处隐藏机关,有打开是窗的,有打开是电视音响的,还有收藏杂物的,不动声色囊括了日常的种种功能。天花板上则别出心裁用一张张正方形的英国各地的地图拼接裱糊,有点类似我们物质匮乏年代的废物利用,只是地图要比旧报纸优雅也有趣得多了。

整个公寓其实非常精致,由一条走廊串起右手边四个房间,由外而内依次是会客厅,两间卧室,卫生间,走廊的终端是一间开放式厨房。开始拍摄之前,Carolyn带我们从走廊一头走到另一头,每个房间转一圈,不过五分钟的时间,然而却绝对是浓缩了震撼、惊喜、温情、意犹未尽的五分钟。看来Carolyn虽然不通中文,但是启承转合的结构法则,运用起来却是相当娴熟的。

支离破碎的镜面效果,可能是伦敦最时髦的卫生间装饰了。

奢华、享乐和机智是他们对设计风格的追求,用来形容这间公寓也非常贴切。

伦敦荷兰公园寓所

听得见树叶摩挲

伦敦荷兰公园一带,道路微微有些坡度,两旁尽是养眼的高档住宅和精致小店。Marina Chan的寓所就在公园旁一套典型的维多利亚住宅中,四层楼中的第二层。

绿荫如盖的社区,家里宁静起来听得见树叶摩挲。剧院,书店,古董铺,时髦餐馆,城市的精华就散落在附近的街区,凭一双脚就可常常拜访。

荷兰公园离那个浪漫著了名的诺丁山大约是一站地铁的路程。如果选择步行,绝对明智,这一路带着微微坡度,两旁尽是养眼的高档住宅和精致小店。Marina Chan的寓所就在公园旁一套典型的维多利亚住宅中,四层楼中的第二层。

原以为住在这样的社区这样的公寓,又是亚洲人背景,多少会喜欢有点复古,或者有点中西合壁的。然而Marina的家却出乎意料的轻盈,线条出乎意料的干净。不卖一点中国设计的关子,可见女主人Marina是很有点特立独行的,因为作为一个在伦敦谋生的华裔室内设计师,要把现代欧式风格做得让人心服口服不是件容易事。

如果要给Marina的公寓配音乐,爵士大概最合适,而且一定要用钢琴弹出。

这幢维多利亚式住宅的二层是Marina Chan的寓所。

卫生间抬高一阶的错层设计。卧室和卫生间便有了自然的干湿分离。

公寓本身恰到好处的时间感,可以说相当符合Marina的口味,“不会太现代又不会太陈旧,有维多利亚的气质,又具备现代设计的张力”。唯一繁复的建筑细节,是天花板上立体玫瑰花样的顶角线,因为处理成与墙面浑然一体的白,也就融合到整体干净的直线条中了。作为英式住宅象征的壁炉,也被Marina改造成最简单的方框造型,摒弃了传统的装饰线条。

“现在你看到的起居室,其实原来是两间房子,我打通并成了一统间。”Marina既然单身,太多房间反而累赘。大得可以用来当舞厅的长方形起居室,总让人猜想,主人一定是好客的。何况一角还摆着钢琴,落地的大幅镜面白天映出绿荫晚上照亮人脸,很适合派对的气氛。一打听,Marina大学里学的竟是古典钢琴,后来才转投设计。半路出家的室内设计师见过不少,然而像Marina这样原先学音乐的,却着实罕见。不过既然“建筑是凝固的旋律”,如今Marina的乐韵灵感挥洒到建筑空间里,和她当年倾注在琴键上,总有相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