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学经典导读(全集)(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20548500000086

第86章 左传(2)

州吁驱使百姓去打仗,激起了人民的不满。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就与心腹大臣石厚商量办法。

石厚去问他的父亲——卫国的老臣石碏,怎样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石碏对儿子说:“诸侯即位,如果得到周天子的许可,他的地位就能巩固。”石厚说:“州吁是杀死哥哥谋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许可该怎么办呢?”石碏说:“陈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卫又是友好邻邦。”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抢着说:“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石碏连连点头。

州吁和石厚备了许多礼物去拜见陈桓公,却被陈桓公扣留了。原来,这是石碏的安排。

卫国派人去陈国,把州吁处死。卫国的大臣们认为石厚是石碏的儿子,应该从宽。石碏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陈国去,把石厚杀了。史官认为石碏杀了儿子是“大义灭亲”。

成语“大义灭亲”现在是指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对犯罪的亲属不徇私情。

僖公四年 齐桓公伐楚

【原文】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诸侯之师:指参与侵蔡的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国的军队。】侵蔡【蔡:诸侯国名,姬姓,在今河南上蔡、新蔡一带。】,蔡溃,遂伐楚。

楚子【楚子:指楚成王。】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北海、南海:泛指北方、南方边远的地方,不实指大海。】,唯是【唯是:因此。】风马牛不相及也【风:公畜和母畜在发情期相互追逐引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相距遥远,虽有引诱,也互不相干。】,不虞【不虞:不料,没有想到。】君之涉【涉:趟水而过,这里的意思是进入,委婉地指入侵。】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召(shào)康公:召公爽,周成王时的太保,‘康’是谥号。】命我先君【先君:已故的君主。】大公【大公:太公,指姜尚,他是齐国的开国君主。】曰:‘五侯九伯【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诸侯。九伯:九州的长官。五侯九伯泛指各国诸侯。】,女实征之【实征之:可以征伐他们。】,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履:践踏。这里指齐国可以征伐的范围。】:东至于海【海:指渤海和黄海。】,西至于河【河:黄河。】,南至于穆陵【穆陵:地名,在今湖北麻城北的穆陵山。】,北至于无棣【无棣:地名,在今河北卢龙一带。】。尔贡苞茅不入【贡:贡物。苞:裹束。茅:菁茅。入:进贡。】,王祭不共【共:同‘供’,供给。】,无以缩酒【缩酒:渗滤酒渣。】,寡人是征【是征:征取这种贡物。】。昭王【昭王:周成王的孙子周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次:军队临时驻扎。】于陉【陉(xíng):楚国地名。】。

夏,楚子使屈完【屈完:楚国大夫。】如【如:到,去。】师。师退,次于召陵【召陵:楚国地名,在今河南郾城东。】。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不谷:不善,诸侯自己的谦称,类似‘寡人’等。】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徼(jiǎo):求。】福于敝邑【敝邑:对自己国家的谦称。】之社稷,辱【辱:屈辱,这里作表示敬意的词。】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绥:安抚。】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方城:指楚国北境的大别山、桐柏山一带的山。】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盟:订立盟约。】。

【译文】

(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

楚王派使臣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海,我住在南海,真是风马牛不相及,不料您却来到我的土地上,这是什么缘故呢?”管仲代表桓公回答说:“从前召康公曾授命我先君太公说:五等诸侯,九州伯长,如有罪过,你都可以讨伐,以便辅佐周王室。他还给我先君指定了管辖的区域: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你们对王室上贡连一束青茅都不给,不供应周王祭祀的用品,没有榨酒的东西。所以我要问罪于你;还有,昭王南巡而未能返回,我们要向你问个究竟。”楚使回答说:“贡品没能按时进献,这是我们国君的罪过,怎么敢不供应呢!至于昭王南巡为何没有返回,请你到水边去问吧!”这时齐国的军队又向前开进,驻扎在陉邑。

夏天,楚王派屈完到齐营来。齐军向后撤退,驻扎在召陵。

齐桓公命令诸侯的军队摆成阵势,然后让屈完和他同乘一辆车,检阅了一番。齐桓公对屈完说:“这难道是为了我个人?这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跟我们和好吧,怎么样?”屈完回答说:“承蒙您的恩惠,使我们的国家得以保全。您不顾蒙受耻辱收容我们,这是我们国君的衷心愿望。”齐桓公又说:“我用这么多的军队去打仗,谁能抵挡得住?我用这么多的军队去攻城,哪一座城攻不下来?”屈完回答说:“你若用恩德来安抚诸侯,谁敢不服从?你若想依仗武力,我们楚国就将以方城山作为城墙,以汉水作为护城河。您的军队虽然众多,也是无济于事的。”

于是,屈完就和诸侯订立了和好的盟约。

【师说】

齐桓公要讨伐楚国,于是找了一个理由来进攻,齐桓公想恃强凌弱。楚国使臣屈完面对强大的齐国,没有退缩,而是认为如果一个大国要吞并一个小国,应该是用恩德来安抚,而不是依仗武力来征服。

在这个世界上,武力征服只会造成各种不必要的灾难和痛苦,而用恩德去安抚却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也如此吗?

【知识卡片】

《左传》的语言,简练而丰润,含蕴而畅达,曲折而尽情,极富表现力。尤其是外交辞令,十分委婉,富有情趣。《左传》精美纯熟的语言,为后世史传文学和小说创作提供了艺术借鉴,有着深远的影响。

【故事链接】

管仲辅佐齐桓公

鲁庄公九年(前685)齐鲁乾时之战,鲁军失败后,齐大夫鲍叔率领军队,代表齐桓公前往鲁国,表达齐国的意愿。公子纠被杀以后,曾辅佐过他的大臣管仲随鲍叔返齐。回国以后,鲍叔对齐桓公说,管仲是天下奇才。您若仅仅治理齐国,那么由高傒和我辅佐即可;您若要称霸天下,则非管仲不可。齐桓公不记射中带钩之仇,以亲自出城迎接之礼礼遇管仲,任命他为齐相,主持国政。管仲相齐后,一心辅佐齐桓公的霸业,对齐国在很多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政治上,他推行国、野分治的参国伍鄙之制;经济上,实行租税改革,采取了若干有利于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政策;管理上,他主张礼法并用,礼以使人知廉耻,法以使人守规矩。在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得到稳定和改善的基础上,管仲积极促使齐桓公采取尊王攘夷、争取与国的方针,以建立霸权。管仲的这些政策为齐国称霸准备了物质条件。

僖公二十二年 子鱼论战

【原文】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宋公:宋襄公,名兹父。前638年,宋伐楚,楚救郑,这年冬天宋楚两军交战于泓。】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泓:泓水,在今河南柘(zhè)城县西。】。宋人既【既:尽。】成列,楚人未既济【济:渡过。】。司马【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股:大腿。】,门官【门官:国君的卫士。】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重(chóng):再次。】伤,不禽【禽:通‘擒’,俘虏。】二毛【二毛:头发斑白,指代老人。】。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勍(qíng)敌:强敌。勍,强而有力。】之人,隘【隘:这里作动词,处在险隘之地。】而不列,天赞【赞:助。】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耇【胡耇(gǒu):年纪很大的人。胡,年老。】,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何有于二毛:意思是还管什么头发花白的敌人。】?明耻【明耻:使认识什么是耻辱。】教战【教战:教授作战的技能。】,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金鼓:古时作战,击鼓进兵,鸣金收兵。金,金属响器。】以声气【声气:振作士气。】也。利而用【用:施用,这里指作战。】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儳(chán):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可也。”

【译文】

楚国派军队进攻宋国,以解救郑国。宋襄王准备与楚国进行战争,大司马公孙固进谏说:“上天遗弃商朝(指宋国)很久了,您想要复兴商朝,上天是不会赦免您的。”宋襄王不听。

(鲁僖公二十二年)冬十一月己巳初一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宋襄公还是回答说:“不行。”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

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伤他,也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古时候指挥战斗,是不凭借地势险要的。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子鱼说:“您不懂得作战的道理。强大的敌人因地形不利而没有摆好阵势,那是老天帮助我们。敌人在地形上受困而向他们发动进攻,不也可以吗?这样还怕不能取胜呢!况且,当前的具有很强战斗力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该俘虏他,对于头发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使士兵明白什么是耻辱来鼓舞斗志,奋勇作战,为的是消灭敌人。如果怜惜两次受伤的人,那就不应当去伤他;怜惜头发花白的,那就应当不打仗而劝服他。军队凭着有利的战机来进行战斗,鸣金击鼓是用来助长声势、鼓舞士气的。既然军队作战要抓住有利的战机,那么敌人处于困境时,正好可以利用。既然声势壮大,充分鼓舞起士兵斗志,那么,攻击未成列的敌人,当然是可以的。”

【师说】

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泓水边发生战争。当时郑国亲近楚国,宋襄公为了削弱楚国,出兵攻打郑国。楚国出兵攻宋救郑,就爆发了这次战争。当时的形势是楚强宋弱。战争开始时,形势对宋军有利,可宋襄公死抱住所谓君子“不乘人之危”的迂腐教条不放,拒绝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以致贻误战机,惨遭失败。文中子鱼的观点和宋襄公的迂腐执拗形成鲜明的对比。子鱼主张抓住战机,攻其不备,先发制人,彻底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这样才能夺取战争的胜利。

【知识卡片】

子鱼,名目夷(字子鱼),是春秋时人,殷微子的17世孙,宋襄公的庶兄,和宋襄公同父异母。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襄公即位,目夷为相。宋、楚大战于泓水时的“子鱼论战”,可窥见其超人的战略思想。目夷由于景仰先贤微子,死后葬于微山岛上。

【故事链接】

枕戈待旦

西晋人祖逖和刘琨,都是性格开朗、仗义豪侠的志士。年轻时不但文章写得好,而且都喜欢练武健身,决心报效祖国。当时,晋朝表面上还管辖着中原大地,但实际上已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了。祖逖和刘琨一谈起国家局势,总是慷慨万分,常常聊到深夜。

一天,祖逖又和刘琨谈得十分兴奋,刘琨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祖逖却久久沉浸在谈话的兴奋之中不能入睡。“喔,喔,喔……”荒原上的雄鸡叫了起来,祖逖一跃而起,踢醒了刘琨:“听,这雄鸡啼鸣多么振奋人心呀,快起来练剑吧!”于是,两人操起剑来,在高坡上对舞。从此,他俩每天清早听到头一声雄鸡的鸣叫,一定来到荒原上抖擞精神练起剑来。

刘琨被祖逖的爱国热情深深感动,决心献身祖国。一次他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在国家危难时刻,我经常‘枕戈待旦’(枕着兵器睡觉一直到天明),立志报国,常担心落在祖逖后边,不想他到底走到我的前头了!……”

僖公五年 宫之奇谏假道

【原文】

晋侯【晋侯:晋献公。】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复,又。假,借。虞,国名。周武王时封大(tài)王次子虞仲的后代于虞(在今山西平陆县东北)。太王是周武王的曾祖父。虢(guó),国名,在今山西平陆县】。

宫之奇【宫之奇:虞大夫。】谏【谏(jiàn):进忠言规劝。】曰:“虢,虞之表【表:外衣,屏障。】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启:启发,这里指启发晋的贪心。】,寇【寇:外来的敌军。】不可玩【玩:忽视。】。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辅:车旁夹木板。或说,辅比喻面颊,车比喻牙床。】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宗:同祖为宗。晋、虞、虢都是姬姓的诸侯国,都是同一祖宗。】也,岂害我哉?”

对曰:“大伯、虞仲【大(tài)伯、虞仲:周始祖大王的长子和次子。】,大王之昭【昭:古代宗庙制度,始祖的神位居中,其下则左昭右穆。昭位之子在穆位,穆位之子在昭位。昭穆相承,所以又说昭生穆,穆生昭。大伯、虞仲、王季俱为太王之子,都是太王之昭。】也。大伯不从【不从:太伯是长子,本应继承太王的位,但他认为小弟季历的儿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有“圣德”,能使周兴盛强大,就和大弟仲雍一道出走,好让季历继承王位传给姬昌,所以说他“不从”。】,是以不嗣【不嗣:太伯出走后,当然没有继承太王之位,所以说“不嗣”。】。虢仲、虢叔【虢仲、虢叔:虢的开国祖先,是王季的次子和三子,周文王的弟弟。王季在宗庙中位于昭,所以王季的儿子为穆。虢仲封东虢。虢叔封西虢,即本文中所指之虢。】,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卿士:执掌国政的大臣。】,勋在王室,藏于盟府【盟府:主管盟誓、典策的官府。】。将虢是灭【将虢是灭:将灭虢。将,意同“要”。是,复指提前的宾语“虢”。】,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桓、庄:桓叔与庄伯,这里指桓庄之族。庄伯是桓叔之子,桓叔是晋献公的曾祖,庄伯是晋献公的祖父。桓、庄之族是晋献公的同祖兄弟。晋献公曾尽杀桓叔、庄伯的后代。】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以为戮:把他们当做杀戮的对象。】,不唯【唯:因为。】逼【逼:迫近,威胁。】乎?亲【亲:指献公与桓庄之族的血统关系。】以宠【宠:在尊位,指桓、庄之族的高位。】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享祀:祭祀。】丰絜【絜(jié):同“洁”。】,神必据我【据我:依从我,即保佑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实:是,提前宾语。】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辅:辅佐,这里指保佑。】。’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馨(xīn):浓郁的香气。古人以为,鬼神闻到香气就是享用了祭品。】。’又曰:‘民不易物【易物:改变祭品。】,惟德繄【繄(yī):句中语气词。】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冯:同“凭”。】依,将在德矣。若晋取【取:夺取,即灭掉。】虞,而明德【明德:使德明。】以荐馨香【馨香:这里指祭品。】,神其【其:语气词,加强反问。】吐【吐:指不食所祭之物。】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