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学经典导读(全集)(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20548500000084

第84章 诗经(8)

【师说】

古代,农业在一个国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我国,称国家为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农业的收成在当时的西周是朝野上下最为关注的头等大事。这是周王于秋收后祭祀祖先采用的乐歌。开篇描写了粮食谷物的丰收场景,显示出西周的国力强盛。诗歌表达了人们祈望丰收的美好愿望和礼敬先人的感情。

【知识卡片】

祭祀中的酒文化

远古以来,酒就是祭祀时的必备品。在祭祀活动中,酒作为美好的东西,首先要奉献给上天、神明和祖先享用。而出征的勇士,在出发之前,更要用酒激励斗志。我国很多民族普遍都有用酒祭祀祖先的习惯,在重要节日到来的时候,席前都要为祖先预留出上位,然后放上酒菜,并且示意让祖先先饮,而后他人才可以开始用餐,用这种形式表示对祖先的敬意。在清明、春节等传统节日里,各地也有带着酒为过世亲人上坟的习俗,以此表达哀思。

【故事链接】

在很早以前,有一个叫“年”的怪兽,十分凶残。每当春天来临的时候,“年”便来到人间为非作歹,伤害人畜,叼走小孩和猪、羊等。人们都很害怕“年”,一时想不出用什么办法来对付它,只好把门关紧了,躲在屋子里。

这一天,“年”又准备害人了,它看见一户人家的烟筒里正冒着炊烟,“一定有好吃的。”它一边吸着嘴边的涎水一边朝那户人家奔了过去。正在做饭的老奶奶看见“年”冲进厨房,大惊失色,吓得把捣火的竹棍顺手扔进了灶膛。“年”哈哈大笑着冲到热气腾腾的锅边,正准备揭开锅盖时,突然从灶膛里传来“砰”的一声巨响,“年”吓得蹦起老高,“刷”地窜到门外,抱着脑袋朝山林里逃去。

原来那一声巨响是竹棍在灶膛烧炸后发出的。“‘年’一定是害怕听到响声”,老奶奶想。

第二天,不愿善罢甘休的“年”又来了。这时,人们早已做好了准备,当“年”刚钻进村口时,人们立即点燃篝火,放入干竹棍。竹棍在火堆里噼里啪啦地炸了起来,人们还一边敲着锣鼓一边大声喊叫。溅射的火花和震耳欲聋的响声把“年”吓坏了,它还以为是神兵天降,吓得屁滚尿流,连滚带爬地逃走了。从此以后,“年”再也不敢到人间捣乱了,百姓们从此过上了太平日子。

为了纪念赶走“年”的日子,每到这一天,人们就燃烟火,放鞭炮,张灯结彩,歌舞欢庆。这就是“过年”的风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周颂·有瞽

【原诗】

有瞽[1]有瞽,在周之庭[2]。设业[3]设虡[4],崇牙[5]树羽[6]。

应田县鼓[7],鞉磬[8]柷[9]圉。既备乃奏,箫管备举。

喤喤[10]厥声,肃雍[11]和鸣,先祖是听。我客戾止[12],永观厥成[13]。

注:

[1]瞽(ɡǔ):盲人,古时乐官多由盲人担任。

[2]庭:指宗庙之庭。

[3]业:乐器架上所刻的装饰板。

[4]虡(jù):悬钟磬的木架。

[5]崇牙:乐器架横板上时刻的锯齿,用以悬挂钟磬。

[6]树羽:在崇牙上竖立羽毛作为装饰。

[7]应:小鼓。田:大鼓。县鼓:悬挂着的鼓。县,通“悬”。

[8]鞉(táo):摇鼓。磬:古代一种石制的打击乐器。

[9]柷:乐器名。

[10]喤喤:形容声音宏大的样子。

[11]肃雍:乐声舒缓而肃穆。

[12]戾(lì):至。止:语助词。

[13]成:乐典演奏完毕。

【译文】

盲乐师啊盲乐师,奏乐在那庙堂里。悬鼓挂钟摆满架,木齿层叠插鸟羽。

应田悬鼓全都有,摇磬柷圉皆备齐。百种乐器齐奏鸣,排箫管笛齐响起。

声音洪亮又和谐,肃穆庄严有礼节,先请祖先来听乐。我的贵客已光临,一起观看大团圆。

【师说】

这首诗描写了周天子在宗庙内命乐师奏乐祭祖时王室乐队演奏的壮观场面。

“有瞽有瞽,在周之庭”,说明在宗庙上奏乐的主要是“瞽”。诗中的乐器齐备,被列举的就有应、田、鞉、磬、柷、圉、箫管,这表明这次演奏的宏大场面,而“八音克谐”“喤喤厥声,肃雍和鸣”,则表明音乐自然美妙、和谐悦耳。本诗几乎是纯写奏乐,最后三句写到“先祖”“我客”,也是描写其“听”与“观”,最后还是归结到音乐的本身,虽是颂歌,但可以说音乐就是本诗的主要描写对象,由此可知“乐”在周代的重要性。

【知识卡片】

八音:我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具体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

雅乐:“俗乐”的对称。指古代帝王郊祭、朝贺等大典上所用的音乐。

俗乐:“雅乐”的对称。泛指古代各种民间音乐和外来音乐。宫廷中宴会也用俗乐,称为“燕乐”,历代俗乐都很流行。

【故事链接】

经常睁开眼睛

美国休斯敦大学华裔科学家朱经武是研究超导的主要人物。他说:“我能有今天,一大部分要归功于父母,他们教导我经常睁开眼睛,因为这个世界有许多机会和现象等着我们去挖掘,即使有时会失败,仍要做到每次试验都要有所得。这一点,我母亲说得更透彻。她说:‘要是你跌倒在地上,就想办法抓一把沙。’她认为连最小的机会也值得把握。”

周颂·潜

【原诗】

猗与漆沮[1],潜[2]有多鱼。有鳣有鲔,鲦鲿鰋鲤[3]。

以享以祀,以介景福[4]。

注:

[1]猗与:赞叹之词。漆、沮:二水名,均在今陕西境内。

[2]潜:深藏。一说堆积于水中供鱼栖息的枝条。

[3]鳣(zhān)、鲔(wěi)、鲦(tiào)、鲿(cháng)、鰋(yǎn)、鲤:皆鱼名。

[4]以:用来。享:进献。介:通“丐”,祈求。景:大福,洪福。

【译文】

漆水沮水景色美,水里鱼儿多沉醉。有鳣有鲔还有鲦,有鲿有鰋也有鲤。

用来飨神和献祭,乞求降下洪福气。

【师说】

这首诗是周王专用鱼作为祝福祭品献祭于宗庙时所唱的乐歌,也是周天子春飨祭祀宗庙的礼乐歌之一。

本诗篇幅短小,却列出了六种鱼名;详细地写了漆、沮二水,却让祭祀对象公刘隐名;写王室的祭祀活动,却也与民间风俗息息相关。这些都表现了作者在艺术手法运用上的别具匠心,使本来在《诗经》里相对枯燥的颂诗能够形象生动、意蕴丰富,让人觉得趣味盎然。

【知识卡片】

与其他国家的早期诗歌以颂咏诸神和英雄人物为主不同,《诗经》中的诗歌以反映社会现实、反映人民日常生活为主。

【故事链接】

孔子劝顽童

有次孔子和众弟子乘坐马车,到一个地方讲学。看见有两个顽童坐在路中间玩耍,子贡赶紧停住车,大声嚷道:“你这两个顽童快把路让开,我们要过去!”

孔子连忙喝住子贡,下车对顽童客气地说:“我们有重要的事要办,你们能借个路让我们过去吗?”

一个顽童问:“你们有何重要的事啊?”

孔子捋须笑答:“周游列国,讲学传道。”

另一个顽童接口道:“那你这个老先生一定很有本事和才学吧!”

“岂敢,岂敢。”孔子连声道歉。

那个顽童接着说:“我问你四个字!”说罢唱道:

一点一点分一点,一点一点合一点。

一点一点留一点,一点一点少一点。

孔子博学多闻,区区顽童岂能难倒他,很快就答出来了。

然后孔子笑道:“老夫也回敬二位小才子四句,但只能猜一个字。”旋即而吟:

一横一横又一横,一竖一竖又一竖。

一撇一撇又一撇,一捺一捺又一捺。

孔子见两顽童抓耳挠腮答不出,劝道:“还是回学堂读书吧,别在路上玩耍。”说罢乘车而去。

原来,这两则谜语的谜底分别是汾、洽、溜、沙和森。

周颂·般

【原诗】

於皇时周[1]!陟[2]其高山,(陏山)山乔岳[3],允犹翕河[4]。

敷[5]天之下,裒时之对[6],时[7]周之命。

注:

[1]於(wū):叹词,赞美。皇:辉煌。时:通“是”,这。

[2]陟(zhì):登。

[3](陏山)(duò)山:狭长的小山。乔岳:高山。

[4]允:通“沇”,济水和别称。犹:通“湭”,水名。翕:合;一说翕河谓合祭众河。

[5]敷:通“普”。裒(póu):聚集。

[6]裒时:聚此,指众诸侯聚于此。对:颂扬王德。

[7]时:通“承”,遵奉。

【译文】

周朝江山多雄壮,登至巍峨高山上,大山小山立两旁,沇水黄海流中央。

普天之下诸神灵,聚集一起来颂扬,周家天下万年长。

【师说】

这首诗是天子巡狩祭祀山河时的歌,描写了武王克商后平服南国、统一天下的盛况,可能是《大武》中的一部分。

本诗名为《般》,“般”就是般乐,即盛大的快乐。平叛之后,天下太平,远方邦国都来朝贺,也就难免会有一番快乐的景象了。该诗大概是周公经过数年平乱之后,在班师回朝的途中祭祀山川的祝祷辞。后来列为《大武》的歌诗,以表明平叛成功。这首诗是四言七句,语言非常简洁,但却用了“高”“乔”“敷”“裒”等表示空间之大的词,来象征和隐喻周室的势力之大,体现了圣王统一天下时的宏伟气势。

【知识卡片】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故事链接】

诗的妙用

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条繁华的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有一天,一位诗人走近他身边,他便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一点别的吧!”说完,他便顺手在那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

这天,乞丐得到了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后来,他又碰到那位诗人,很奇怪地问:“你给我写了什么呀?”那诗人笑笑,念牌子上他所写的句子道:“春天就要来了,可我不能看到她。”

商颂·玄鸟

【原诗】

天命玄鸟[1],降而生商,宅殷土[2]芒芒。

古帝[3]命武汤[4],正域彼四方[5]。方命厥后[6],奄有九有[7]。

商之先后[8],受命不殆[9],在武丁孙子。

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龙旂[10]十乘[11],大糦是承[12]。

邦畿[13]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

四海来假[14],来假祁祁[15]。景员[16]维河,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17]。

注:

[1]玄鸟:燕子。玄,黑色。

[2]殷土:指商地。

[3]古帝:古时上帝。

[4]武汤:成汤。

[5]正:征伐。域:占有。

[6]方:通“旁”,普遍。厥后:武汤之后。

[7]九有:九州。

[8]先后:先主和后君。

[9]殆:通“怠”,懈怠。

[10]龙旂:画有蛟龙的旗。

[11]十乘:十辆。

[12]糦:酒食。承:供奉。

[13]畿:疆域。

[14]来假(ɡē):犹言来朝。

[15]祁祁:众多的样子。

[16]员:幅员,今称疆域为幅员。

[17]何:通“荷”,承受。

【译文】

神燕奉命到人间,生下契来建殷商,殷商之地宽又广。

当初上天命成汤,征讨天下安四方。昭告天下各诸侯,九州土地归殷商。

殷商诸祖诸先王,接受天命不懈怠,子孙武丁多吉祥。

武丁子孙真贤良,成汤事业能担当。龙旗大车共十辆,各地贡米运送忙。

国家土地有千里,百姓安居乐四方,四海地域无边疆。

四海诸侯来朝拜,车水马龙多繁忙。高山四周大河淌,殷商受命最适当,受福百样国富强。

【师说】

这首诗是高宗武丁时祭祀列祖列宗的颂歌。全诗写商“受天命”治国,写得神圣庄严,气势恢宏。

本诗运用了对比、顶真、叠字等修辞手法,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全诗从“天命玄鸟”到“奄有九有”为第一层,讲述了商族始祖诞生的传说和成汤受命为王的事情,目的是衬托武丁中兴的大业,来显示武丁中兴事业之盛。从“商之先后”到“来假祁祁”为第二层,叙述了高宗武丁中兴的功业。从“景员维河”到“百禄是何”第三层,歌颂殷商的受命蒙福。诗中“武丁孙子”,重复一遍后形成转折,把中心转到了伟大的商汤后裔“武丁”的身上。最后几句中,顶真与叠字修辞并用,补充说明了四方朝贡觐见的人很多。

【知识卡片】

顶真是用前一句末的词语作为下一句开头用语的修辞方式。例如: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顶真具有蝉联续接的特点,这种语言形式适于表现客观事物间的递相依存关系,只有事物确实具有这种关系时方可使用,否则就会变成文字游戏了。

【故事链接】

曹操咏鸟试才

曹操不但是位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建安时期的杰出文学家。他的诗全部都是乐府歌辞,气魄雄伟、宏大,感情浓郁,散文清峻质朴,文笔简洁,常吟诗作赋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考问手下官吏和家庭成员。

一年秋天,已晋爵为魏王的曹操,领着儿子曹丕、曹植策马郊游,观赏金菊丹枫。曹操仰望蓝天,忽见燕、雁纷纷南飞,他灵机一动,想以鸟为题,作个字谜考考两个儿子才学的高低。他沉思了片刻,便随口编了四句,吟曰:

一对候鸟晴空飞,公的瘦来母的肥。

一年四季来一次,月月见君啼三回。

曹丕想了许久,终未悟出是个什么字。文思敏捷的曹植,一句一句仔细推敲,破了此谜。曹操大喜。从此,曹植深得父王宠爱,曹操曾一度欲立其为太子。

你能猜出是个什么字吗?

谜底: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