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学经典导读(全集)(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20548500000072

第72章 朱子治家格言(1)

黎明即起 一粥一饭

【原文】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庭除:庭院。这里有庭堂内外之意。】,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译文】

每天黎明就起床,打扫卫生,务必要保持内外整洁,一个干净卫生的环境会让人有一种留恋的感觉、欣悦的感觉。晚上早点休息,关锁门户,让心灵得到安宁和休息。

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我们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

【师说】

古人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天最美好的时间就是早晨。这里则要求我们早起,首先是打扫卫生,“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把自己的生活环境整理得干净清爽,同时也能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听听婉转的鸟鸣,一天都能有好心情。“洒扫庭除”,就是要去除不好的东西。我们可以去除身体上不好的东西,吐故纳新;去除精神上不好的东西,提高修养;去除生活中不好的东西,反思自己改正错误。

如果你每天能早起,渐渐地你就能看到,同样的变化也在你的身上发生。你会变得更有力量、更坚强,同时也更加幸福了。

我们平日里吃的一粥一饭,要加倍珍惜,常常想想得来多么不容易。农民从把种子种下去,施肥,浇水,拔草,顶着炎炎烈日,皮肤晒得黑红,背上的汗水浸湿了他们的衣衫。告诉自己一定要珍惜一粥一饭。感恩上苍,感恩每一个为一碗饭付出的人。我们身上穿的每一件衣衫,哪个不是经过很多工序加工而成的呢?我们珍惜衣服,就是在珍惜别人的劳动,尊重别人的辛苦。可是,很多时候,我们买了许多的东西,还要买,甚至丢弃了还自我解嘲——“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怎么能心怀别人呢?

【知识卡片】

《朱子治家格言》是“经典诵读口袋书”的一种,又名《朱子家训》《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仅五百二十二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部家教名著。

【故事链接】

敝帚自珍的故事

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开明君主。他待人敦厚,诚恳尚信,在军事上有谋略,禁止掳掠,争取民心。“敝帚自珍”这个成语,就出自他在都城洛阳所下的一道诏书。

公元25年,刘秀经过多年征战,建立起自己的统治政权,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在这个时候,各地还有许多豪强割据一方,称王称霸。其中,一个叫公孙述的,就依仗着四川的险要地势,在这里自立为帝,国号“成家”。随着全国的逐渐统一,光武帝数次遣使前去劝公孙述归顺东汉,但公孙述怒而不从。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东汉朝廷派兵征讨,被述所拒。次年,刘秀又命大司马吴汉前去讨伐公孙述。吴汉是东汉中兴名将,武威将军刘禹为其副将。

面对东汉的强大攻势,公孙述调兵遣将进行抵挡,但节节败退,吴汉连战连胜,逼近成都。此后,双方在广都至成都之间展开殊死搏斗,互有胜负。公孙述更是拿出国库中的全部财货珍奇,招募了五千名敢死之士,鸣鼓挑战,暗地里派遣奇兵,绕到汉军背后进行偷袭。

这年11月,公孙述亲率数万人,出成都城与吴汉大战。两军连战数日,公孙述兵败逃走,最后被汉军追上,刺穿胸部坠落马下,当夜死去。第二天,公孙述手下见大势已去,弃城投降。汉军副将刘禹率兵浩浩荡荡进入城内,将公孙述的妻子家人全部杀死,并割下公孙述的头颅,派人飞马送往洛阳。与此同时,他还纵兵大掠,四处焚烧。

这一消息传至京城,光武帝刘秀大为震怒,特别下诏谴责刘禹:“这座城池已经投降了,满城老妇、孩子还有数万人,一旦纵兵进行放火乱杀,谁听了都会心酸气愤。通常之人,即使家里有一把破扫帚,也十分珍惜,可你却这样不爱护子民的生命财产!你怎么这样残暴,竟忍心做出如此的行为?”随即,刘秀下诏撤了刘禹的职务,对主将吴汉也给以严厉批评。

后来,人们就用敝帚自珍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

宜未雨而绸缪 器具质而洁

【原文】

宜未雨而绸缪【未雨而绸缪(chóu móu):天还未下雨,应先修补好屋舍门窗,喻凡事要预先做好准备。】,勿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

器具质而洁,瓦缶【瓦缶(fǒu):瓦制的器具。】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珍馐(xiū):珍奇精美的食品。】。

【译文】

凡事先要准备,像没到下雨的时候,要先把房子修补完善,不要临时抱佛脚,像等到了口渴的时候,才来挖井。

自己在生活上必须节约,聚会在一起吃饭千万不要流连忘返。

餐具只要质朴而干净,虽然是用泥土做的瓦器,也比金玉制的好;食品只要节约而精美,虽然是园里种的蔬菜,也胜过山珍海味。

【师说】

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要先计划好,不要等不好的结果来了再去补救,那样就来不及了。这也告诉我们要做一个理性的人。计划可以小到一件事,大到为自己的生命,免得空度一生。对自己要勤俭节约,对客人要大方款待。现在我们很多人都是待自己不薄,鸡鸭鱼肉,珍馐美肴,不在话下;而对于别人,锱铢必较,眼睛瞪得大大的,看得真真的,生怕吃一点亏。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自奉简约,宽厚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朱子治家格言》在内容上的最大特色就是取材很贴近生活,针对性强,处处都闪现着人性的光芒。例如碗具要干净整洁,不求华贵。而饭食呢,要简约,田间的蔬菜胜过山珍海味。要求我们为人处世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修身治家。这些都体现了朴实无华、知足常乐的治家思想。

【知识卡片】

朱柏庐,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江苏昆山人。名用纯,字致一,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明朝灭亡后,朱柏庐不再求取功名,居乡教授学生,并致力于程朱理学,提倡知行并进,一时颇负盛名,从学者甚众。

【故事链接】

临时抱佛脚的来历

临时抱佛脚是一句俗语,意思是平时没有准备,临时慌忙应付或仓皇求救。这句俗语是东汉时由外族人传入中原的。

古时候,在云南的南面有一个小国家,这个小国家的民众都是信仰释迦牟尼的佛教徒。

有一次,一个被判了死刑的罪犯在深夜挣断了锁链和木枷越狱逃跑了。第二天清晨,官府发现后即派兵丁差役四处追捕。那个罪犯逃了一天一夜后已精疲力竭,眼看追兵已近,他自知难以逃脱,便一头撞进了一座古庙。这座庙宇里供着一座释迦牟尼的坐像,佛像高大无比。罪犯一见佛像,心里悔恨不已,抱着佛像的脚,号啕大哭起来,并不断磕头忏悔。这个罪犯一边磕头,一边嘴里不停地说:“佛祖慈悲为怀,我自知有罪,请求剃度为僧,从今往后,再也不敢为非作歹!”不一会儿,他的头也磕破了,弄得浑身上下都是鲜血。

正在这时,追兵赶到。兵丁差役见此情景,竟被罪犯的虔诚信佛、真心悔过的态度感动了,便派人去禀告官府,请求给予宽恕。官府听后,不敢做主,马上禀告了国王。国王笃信佛祖,赦免了罪犯的死罪,让他入寺剃发当了和尚。

后来,当这个国家的一些和尚到中原传播佛教时,将这个故事和所产生的惯用语“临时抱佛脚”带入中原,成了我们的俗语。

祖宗虽远

【原文】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译文】

祖宗虽然离我们年代久远了,祭祀却一定要虔诚;子孙虽然愚笨,五经、四书,却一定要仔细诵读。

【师说】

这一则格言是教育我们要尊老爱幼。尊老爱幼,就是指尊敬长辈,爱护晚辈。孟子说过一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见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有助于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也是现代中国人的基本修养。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也是对人类劳动的尊重。尊老爱幼是人类重视自己的表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儿童时代,每个人也有年老的一天。不管在什么时代,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弘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如果大家真正依此践行,不仅能成为一个有高尚情操的人,更能构建美满家庭,进而构建和谐社会。

【知识卡片】

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五经是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和《左传》。

古时候的《易经》有三种版本,分别为《连山》《归藏》和《周易》,共称为“三易”,《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了,如今流传下来的只有《周易》一种。

【故事链接】

郑板桥临终教子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

郑板桥晚年得子,自然对儿子很疼爱,但他并不想为儿子留下多少钱财。他所担忧的不是家中产业太少,而是儿子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又不会干工匠活,缺少谋生的手段,没有立身处世的本领。当他病危之时,便把儿子叫到床前,说自己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馒头。儿子觉得很奇怪,但父命不可违,只好勉强答应,心中却叫苦不迭,因为他根本不会做。父亲看出儿子面有难色,便叫他去请厨师做指导,但明确交代,只许儿子亲自动手做,绝不能由厨师代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