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学经典导读(全集)(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20548500000056

第56章 孟子(3)

【译文】

孟子说:“即使有离娄那样好的眼力,公输子那样高超的技巧,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也无法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即使有师旷那样超常的辨音能力,如果不用六律,也无法校正五音;即便拥有尧舜的道行,如果不实施仁政,也无法治理好天下。现在有些诸侯,虽然有仁爱之心和仁爱的名声,但百姓却没有受到他的恩泽,无法成为后世效法的楷模,这是因为他没有实施前代圣王的仁政的缘故。所以说,光有善心不足以很好地执政,空有好的法度也不会自动实行。《诗经》有言:‘不要犯错啊不要遗忘,一切都遵循原来的规章。’遵循前代圣王的法度而犯错误的,是从来没有过的。圣人既用尽了眼力,又用圆规、曲尺、水准、绳墨等来制作方的、圆的、平的、直的东西,那些东西已经用之不尽了;圣人既用尽了听力,又用六律来校正五音,各种音阶也就用之无穷了;圣人既用尽了脑力,又施行仁爱之政,那他的仁爱之德便遍布于天下了。所以说,筑高台一定要凭借山陵;挖深池一定要凭借山沟沼泽;如果执政不凭借前代圣王的办法,难道能算聪明吗?所以只有仁慈之人才应居于高位。如果不义之人占据了高位,就会把他的恶行败德传播给老百姓。占据高位的人,不以义理标准衡量事物,居下层的人就不会以法度自我约束。朝廷不信道义,工匠不信尺度,官吏违犯义理,百姓触犯刑律,如此下去,国家还能生存就真是太侥幸了。所以说,城墙不完备坚固,军队装备不充足,这不是国家的灾难;田野没有开垦,财富没有聚集在一起,这也不是国家的祸害;如果居上位的人没有礼义,居下位的人不受教育,违法乱纪的人越来越多,国家的灭亡也就快了。《诗经》有言:‘上天正在降骚乱,不要多嘴又多言。’多嘴又多言就是放肆随便,侍奉君主不讲忠义,行为举止不讲礼仪,说话便诋毁前代圣王之道,这就是说话放肆随便。所以说,用高标准来要求君王就叫做‘恭’,向君王进良言而堵塞邪恶就叫做‘敬’,认为自己的君王不能行仁政就叫做‘贼’。”

【师说】

本文中,孟子认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相反,“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由此可见,“法先王”非常重要。

如今“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说法成为了人们在生活中常用的格言警句。尤其是面对日益紧张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其是与非、正与邪,往往使人感到困惑,感到难以评说。这时候,大家对“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感受就更加真切而深刻了。

【知识卡片】

六律、五音:六律,中国古代将音律分为阴吕和阳律两部分,各有六个调。六律即阳律的六个调,分别是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和黄钟。五音,中国古代音阶名称,即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简谱中的1、2、3、5、6这五音。

【故事链接】

子濯(zhuó)孺子箭下逃生

郑国派子濯孺子侵犯卫国,卫国派庾公之斯追击他。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的病发作了,不能拿弓,我是必死无疑的了。”问他的驾车人:“追我的人是谁?”驾车的说:“是庾公之斯。”子濯孺子大喜过望,说:“我能活了!”驾车的说:“庾公之斯是卫国善于射箭的人,您反而说‘我能活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子濯孺子说:“庾公之斯是跟尹公之他学的射箭,尹公之他是跟我学的射箭。尹公之他是个道德高尚的人,他培养的人一定也是正派的。”庾公之斯追到跟前,说:“先生为什么不拿弓?”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的病发作了,无法拿弓。”庾公之斯说:“我向尹公之他学射箭,尹公之他是向您学的射箭,我不忍心用您传授的技术反过来伤害您。虽然这么说,可是今天这事,是国君交付的事,我不敢不办。”说完便抽出箭来,在车轮上敲掉箭头,射了四箭之后返身回去了。

人少

【原文】

人少,则慕【慕:爱慕,依恋。】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少艾:指年轻美貌的人。】;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热中:焦急得心中发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译文】

人在年幼的时候,爱慕父母;懂得喜欢女子的时候,就爱慕年轻漂亮的姑娘。有了妻子以后,便爱慕妻子;做了官便爱慕君王,得不到君王的赏识便内心焦急得发热。不过,最孝顺的人却是终身都爱慕父母。到了五十岁还爱慕父母的,我在伟大的舜身上见到了。

【师说】

孟子的这段话是通过对大舜作心理分析后引出的。大舜由于没有得到父母的喜爱,所以即使获得了绝色美女和妻子,甚至自己已做了君王,达到了权力和财富的顶峰以后,也仍然郁郁寡欢,思慕父母之爱。所以,如果我们要做到“大孝”,那就应该既“终身慕父母”,又爱少艾和妻子,这才是健康正常的心态。而儿女和美幸福的家庭、健康安宁的生活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孝敬。

【知识卡片】

本文选自《万章章句上》。万章,孟子高足弟子。一生追随孟子,为孟子所喜爱。万章对整理、编著《孟子》一书有一定贡献。

【故事链接】

闻雷泣墓

魏晋时代的王裒,字伟元,晋城阳营(今山东昌乐阳郡)人。他的祖父王修,是魏国的名士,官至大司农郎中令;其父王仪,为司马昭的司马,因讨伐东吴失败,直言得罪了司马昭而被杀害。王裒就携其母,将父的灵柩运回家乡,自己隐居起来,自耕自食,并以教授为生。他身长八尺四寸,容貌绝异,博学多能,德操高尚,言行必遵礼法,侍奉亲人至孝。他的母亲性极胆小,畏惧打雷。其母死后,葬于山林中,每次遇到风雨,听到雷声,王裒就即刻奔向母亲的墓地,跪拜哭泣,并诉说:我王裒在此,母亲不要畏惧!其诗描写得很生动:慈母怕闻雷,冰魂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冰魂,形容梅花、莲花等清白纯净的品质。这里另有意思,指因夜宿坟墓,有侵骨之冷。夜台,指坟墓、墓穴。阿香,是神话传说中的推雷车的女神;又有阿香车之说,指雷神之车,或雷声。)他终生不面向西而坐,表示绝不做晋朝之臣。司马炎建立晋朝后,知王裒贤德有才,不仅给其父王仪平反,并多次邀请王裒做官,但王裒坚辞不就。

仕非为贫也

【原文】

孟子曰:“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娶妻非为养也,而有时乎为养。为贫者,辞尊居卑,辞富居贫。辞尊居卑,辞富居贫,恶乎宜乎?抱关【抱关:守门的小卒。】击柝【击柝(tuò):打更;柝指打更用的梆子。】。孔子尝为委吏【委吏:管仓库的小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乘田:管苑囿的小吏,负责牲畜的饲养和放牧。】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本朝:朝廷。】而道不行,耻也。”

【译文】

孟子说:“做官不是因为贫穷,但有时候也因为贫穷。娶妻子不是为着孝顺父母,但有时候也为着孝顺父母。因为贫穷而做官的,便拒绝高官,居于卑位;拒绝厚禄,只受薄俸。‘拒高居卑,拒厚受薄’,那该居于什么位置才合宜呢?做门卫、打更的小吏都行。孔子也曾经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吏,他说,‘出入的数目都对了。’也曾经做过管理牲畜的小吏,他说,‘牛羊都壮实长大了。’位置低下,而议论朝廷大事,这是罪过;在君主的朝廷里做官,而自己的正义主张不能实现,这是耻辱。”

【师说】

孟子认为如果你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做了高官,就应该关心国家大事,发表自己的政见,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就是说要在其位谋其政。不然的话,“道不行”,就是耻辱。要担任什么角色就做什么样的事,说什么样的话,尽什么样的力。即便圣人如孔子,不也是管账就说管账,放羊就说放羊吗?每个人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

【知识卡片】

孟子(前372—前289):姬姓,孟氏,名轲。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故事链接】

知人善任的曹操

公元215年,孙权统兵攻曹,曹操派张辽、乐进、李典固守合肥与之抗衡。曹守军仅七千余人,而吴军则有十万之众,但张辽等依据曹操“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护军,勿得与战”的指示,取得了反围城的胜利,这其中的秘诀就在于曹操善于用人。据《三国志》载:张辽“武力过人”,李典“有雄气”,善于与人协同作战,“不与诸将争攻”;而乐进虽然“容貌短小”,但有胆略,他与张辽、李典“统御师旅,抚众则合,奉令无犯,当敌制决,靡有遗失”。曹操根据他们各自的长处授以任务,对谁应出战,谁应守城进行了合理的安排,因而,在力量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曹军守将不仅能够使合肥固若金汤,而且取得了反围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