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学经典导读(下册)(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20548400000047

第47章 古文观止(10)

【故事链接】

包拯正直的故事

包拯在朝廷为人刚毅,贵族宦官为之收敛,听说过包拯的人都很怕他。人们把包拯笑比黄河水清了,儿童妇女也知道他的大名,喊他为“包待制”。京城人称他说:“关节不到,有阎王包老爷。”以前的制度规定,凡是告状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包拯打开官府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使胥吏不敢欺骗长官。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那年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命令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

以前凡是各库的供上物品,都向外地的州郡摊派,老百姓负担很重。包拯在三司任职时,特地设置榷(què)场进行公平买卖,百姓得以免遭困扰。

包拯性格严厉正直,对官吏苛刻之风十分厌恶,致力于敦厚宽容之政。他虽然嫉恶如仇,但没有不以忠厚宽恕之道推行政务的,不随意附和别人,不装模作样地取悦别人,平时没有私人的书信往来,亲旧故友的消息都断绝了。虽然官位很高,但吃饭穿衣和日常用品都跟做平民时一样。他曾说:“后世子孙做官,有犯贪污之罪的,不得踏进家门,死后不得葬入大墓。不遵从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孙。”

训俭示康(节选)·司马光

【原文】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华靡:豪华奢侈。】,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金银:饰有金银(的衣服)。】华美之服,辄羞赧【赧(nǎn):因害羞而脸红。】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同年:同榜登科的人,彼此称“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乃簪一花:于是勉为插戴一枝花。簪,这里作动词用。】。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服垢弊以矫俗干名:穿肮脏破烂的衣服,以有意违背世俗常情来求得名誉。服,穿。垢,脏。弊,破。矫俗,违背世俗的常情。干名,求名誉。】,但顺吾性而已。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俭素:节俭朴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嗤吾固陋:讥笑我固执而不通达。】,吾不以为病【病:缺点,缺陷。】。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与其不逊也宁固:语出《论语·述而》:子曰:“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意思是说,奢侈就显得骄傲,节俭就显得固陋。与其骄傲,无宁固陋。】;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以约失之者鲜矣:语出《论语·里仁》。意思是说,因为俭约而犯过失的,那是很少的。约,俭约。鲜,少。】;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语出《论语·里仁》。意思是说,读书人有志于真理,却以吃得不好穿得不好(生活不如人)为羞耻,这种人是不值得跟他谈论的。】。”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相诟病:相讥议,认为是缺点。】。嘻,异哉【嘻,异哉:真奇怪呀!嘻,叹词。异,怪。】!

近岁【近岁:指宋神宗元丰年间。】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蹑丝履:穿丝质的鞋子。蹑,踩,这里作“足穿”解释。】。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天圣,宋仁宗的年号(1023—1032)。先公,司马光称他死去的父亲司马池。群牧,即群牧司,宋朝主管国家公用马匹的机构。判官是群牧使(群牧司的最高长官)属下的官员。】,客至未尝不置酒【置酒:摆设酒席。】,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行:行酒。主人斟酒给客人一次为一行。】。酒酤于市【酒酤于市:酒是在市上买的。酤,同“沽”,买。】,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肴止于脯、醢(hǎi)、菜羹:肴,下酒的菜。脯,干肉。醢,肉酱。羹,汤。】,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非:讥评,认为不对;责难。】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内法:宫内酿酒的秘法。内,指宫内。】,果、肴非远方珍异【珍异:珍贵奇异之品,即所谓“山珍海味”。】,食非多品,器皿【器皿:盘、盂一类盛饮食的器具。】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数月营聚,然后敢发书【常数月营聚,然后敢发书:往往先用几个月的时间准备珍贵的食品,然后才敢发请柬。营聚,准备,张罗。发书,发出请柬。】。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人争非之,以为鄙吝:人们都认为他不对,说他鄙吝。鄙,没见过世面。吝,舍不得花钱。】。故不随俗靡【随俗靡:跟着习俗顺风倒。靡,倾倒,倒下。】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敝【颓弊:败坏。】如是,居位者【居位者:指职位高有权势的人。】虽不能禁,忍助之乎【忍助之乎:忍心助长这种恶风气吗?】!

【译文】

我本出生在贫寒的家庭,代代清白的家风相承。我生性不喜欢豪华奢侈,小孩子时,长辈给我穿饰有金银的华美的衣服,我总是因害羞脸红而扔掉它。二十岁时忝列在进士的科名之中,参加闻喜宴,只有我不戴花,同榜登科的人说:“花是君王赐戴的,不能不戴。”我才在帽檐上插上一枝花。我一向衣服只求抵御寒冷,食物只求饱肚子,也不敢故意穿肮脏破烂的衣服以违背世俗常情,表示与一般人不同以求得名誉,只是顺着我的本性行事罢了。

许多人都把奢侈浪费看作光荣,我心里独自把节俭朴素看作美德。别人都讥笑我固执,不大方,我不把这看成缺陷,回答他们:“孔子说,‘与其骄傲,无宁固陋。’又说:‘因俭约而犯过失的那是很少的。’又说:‘有志于探求真理但却以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为羞耻的读书人,是不值得跟他谈论的。’古人把节俭作为美德,现在的人却因节俭而相讥议,认为是缺陷,嘻,真奇怪呀!”

近年风气尤其奢侈浪费,当差的大都穿士人的衣服,农夫穿丝织品做的鞋。我记得天圣年间我的父亲当群牧司判官,客人来了未尝不摆设酒席,但有时斟酒三次,有时五次,最多不超过七次。酒是在市上买的,水果限于梨、栗子、枣、柿子之类,下酒菜限于干肉、肉酱、菜汤,食具用瓷器和漆器。当时士大夫人家都这样,不会受到讥笑和非议。那时聚会次数多而礼意殷勤,食物少而感情深厚。近来士大夫家庭,酒若不是照宫内酿酒的方法酿造的,水果、下酒菜若不是来自远方的珍贵奇异之品,食物若品种不多,食具若不摆满桌子,就不敢约会招待客人朋友。为了招待往往先要用几个月的时间准备,然后才敢发请柬。若有人不这样做,人们都争着非议他,认为他没有见过世面、舍不得花钱。因此不顺着习俗的人少了。唉,风气败坏得这样,居高位有权势的人即使不能禁止,难道能忍心助长这种恶劣风气吗?

【师说】

一个人对待物质生活的态度,直接关系到他事业的成功与失败。宋朝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以他深邃的政治眼光,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个真理。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一文中,紧紧围绕着“成由俭,败由奢”这个古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旁征博引许多典型事例,对儿子进行了耐心细致、深入浅出的教诲。

司马光认为俭朴是一种美德,并大力提倡,反对奢侈腐化,这种思想在当时封建官僚阶级奢靡的流俗中,无疑是具有巨大进步意义的。今天看来,司马光的见解和主张,也是很有现实积极意义的。

【知识卡片】

司马光花费了十五年时间主编《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另有《目录》《考异》各三十卷。取材于各种正史、野史、传状、文集等二百余种,经过作者加工剪裁而成。该书语言简练晓畅,叙事清晰严谨,有些篇章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

【故事链接】

警枕的来历

司马光从小读书刻苦勤奋,他觉得自己记忆力不行,背课文记生字总是没有别人快,就暗自说:“让我下苦功,来增强记忆力吧!”于是,他试着对课文多念多背,别人背两遍三遍,他要背五遍六遍。这样一来,时间就不够用了。放学后,也得挤出时间来读书。特别是晚上,读书读到很晚。到第二天,还要早早地起床,进行晨读。由于晚上睡得迟,他常常睡过头,耽误了早晨读书。“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他想让母亲来喊醒自己,但母亲心疼他,不想让他读书读得这么苦。

有一天,司马光看见后院一段圆木头,灵机一动,心里想:“有办法了!”司马光把圆木头擦干净,放在床上当枕头。他枕着圆木头睡,一翻身,圆木头就滚动,便把他惊醒。这样,他就不会睡过头了。一天,母亲在床上发现了这根圆木头,正想扔掉,司马光说:“母亲,千万不要扔,这是我的警枕。”

母亲听他一解释,感动地说:“孩子,用功读书是好事,但也不要累坏了身体呀!”

司马光回答:“母亲放心,孩儿不是小傻瓜,不会累坏身体的。”

由于发奋学习,司马光十五岁时已无书可读了。长大后,他当上宋朝大臣,主编了著名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鲁仲连义不帝秦(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