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学经典导读(下册)(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20548400000023

第23章 史记(4)

有人说,太公博学多闻,曾为商纣做事。商纣无道,太公就离开了。四处游说列国诸侯,未得知遇之君,最终西行归依周西伯。周西伯被囚禁在羑里时,西伯的臣子散宜生、闳夭久听闻吕尚的名声前来召请他。吕尚也认为“听说西伯贤德,又一贯尊重关心老年人,何不前往?”这三个人为了营救西伯,寻找美女奇宝献给纣王,用以赎取西伯。西伯因此得以被释放,返回周国。

【师说】

本文节选的部分主要记载了吕尚借垂钓的机会结识了周西伯,并得到周西伯重用的一段经历。文章故事性很强,叙事简明,条理清晰。文中的人物形象较为鲜明,例如周西伯礼贤下士、重用人才,吕尚机智聪明等,读来令人敬佩。

【知识卡片】

《齐太公世家》记载了齐国自西周初太公建国起,至公元前379年齐康公身死国灭,总计近千年的历史。

齐国,是春秋时代我国中原的一个重要诸侯国。在地理上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自开国以来又十分注重发展经济,太公时期就经济发达,管仲担任齐的宰相后,为齐国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在政治文化上,既不像鲁国一样死死拘束于宗法制,又不像秦、楚早期那样四处扩张,而是顺应民心,有条件地推行宗法制和集权制,治理国家政令简单而不严厉,平易近民。所以到齐桓公时,齐国终成为大国争霸斗争中的第一个霸主,一个名副其实的泱泱大国。

自桓公去世,齐国逐渐衰落。一方面由于旧贵族日益腐败,另一方面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日益激烈,大伤元气,终于被新兴的贵族集团田氏所替代。

【故事链接】

魏无忌礼贤下士

魏无忌是魏国国君的弟弟,被称为信陵君。当时魏国有个隐士,叫侯嬴,已经70岁了,因家贫,做着大梁(魏国都城)夷门的守门小官。魏无忌听说此人后,前往拜访,并想馈赠一份厚礼,但侯嬴不肯接受。魏无忌于是设筵席隆重地宴请宾客,等人来齐后,魏无忌带着车马和随从,空出车子左边的上座,亲自到夷门去接侯嬴。侯嬴为考验一下魏无忌,径直坐上魏无忌空出的上座,还让魏无忌陪他去拜访在街市做屠夫的朋友。魏无忌当即驾车来到街市,侯嬴下车前去会见他的朋友朱亥,而魏无忌则手执马缰在一边等待。此时,魏国的将军、丞相、宗室以及宾客们都已坐满厅堂,等魏无忌回来开宴,魏无忌的随从都在暗骂侯嬴,而魏无忌仍然是面色和悦,一直等到侯嬴聊完,才载着侯嬴回去赴宴。经过此事之后,魏无忌在魏国的市井大众中得到了一个礼贤下士的好名声。

周公旦忠心辅政

【原文】

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笃仁:忠厚诚实仁爱。】,异于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辅翼:佐助辅弼。】武王,用事【用事:处理政务。】居多。武王九年,东伐至盟津,周公辅行。十一年,伐纣,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牧誓》:周武王伐纣时,在牧野战役前发布的战斗动员令。誓词中的内容包括揭露殷纣的罪行和对自己部队战斗鼓励及作战要求。《牧誓》被收在《尚书》中。】。破殷,入商宫。已杀纣,周公把【把:手持。】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夹:在左右辅助。】武王,衅社【衅社:衅,杀牲血祭;社,地神。】,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遍封功臣同姓戚【戚:亲戚。】者。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虚:同“墟”,区域。】曲阜,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集【未集:尚未成功。本句指天下统一之业尚未完全成功。】,武王有疾,不豫【不豫:不安,不舒服。后代从这个典故引申,称天子有病为“不豫”。】,群臣惧,太公、召公乃穆卜【穆卜:恭敬地占卜。此处的占卜是用火灼烧龟板,通过龟板上出现的纹路来预测吉凶。】。周公曰:“未可以戚【戚:忧愁悲伤。】我先王【先王:此处指周室祖先太王、王季、文王。】。”周公于是乃自以为质【质:人质。此处指周公以自己的身体为保证物来请求先王让武王恢复健康,由自己来代替武王去死。】,设三坛,周公北面【北面:面朝北方,古代臣见君,要脸向北面以示尊敬。】立,戴【戴:捧着。】璧【璧:一种圆环状的玉制礼器,其边宽为内孔直径的两倍。】秉【秉:手持。】圭【圭(guī):古代一种长条形的玉制礼器,上端为三角形,下端正方。古代祭神时以璧为尊神的主要礼品,而以圭为陪献品。】,告于太王、王季、文王。史策祝【策祝:将祈祷之辞写于简策之上而祝告于神。】曰:“惟尔元孙【元孙:长孙。本来武王发是文王的次子,但此时长子伯邑考已死,故称长孙。又因为武王虽是文王之子,但这里是向几代祖先祈祷,所以概括地称“孙”。】王发,勤劳阻【阻:遭到困厄。】疾。若尔三王是有负子之责【负子之责:责,同“债”。即欠子之债。全句意指:如果上天要求你们牺牲一个子孙,让他死去以便到天上侍奉鬼神,即你们欠上天一个子孙,那么就让我代替武王发去吧。】于天,以旦代王发之身。旦巧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乃王发不如旦多才多艺,不能事鬼神。乃命于帝庭,敷【敷:普遍。】佑四方【四方:指天下。】,用【用:因而。】能定【定:安定。】汝子孙于下地【下地:指人间。】,四方之民罔【罔:无。】不敬畏。无【无:勿。】坠【坠:丧失。】天之降葆命【天之降葆命:上天所降给的宝贵天命,指周部族取得天下的时运。葆,通“宝”。】,我先王亦永有所依归【有所依归:有地方能存身。】。今我其即命【即命:听命。】于元龟【元龟:大龟。】,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归:通“馈”,奉送。】,以俟尔命。尔不许我,我乃屏【屏:藏而不给。】璧与圭。”周公已令史策告太王、王季、文王,欲代武王发,于是乃即三王而卜。卜人皆曰吉,发书【发书:翻开占兆书。】视之,信吉。周公喜,开籥【籥(yuè):本为古代一种管状乐器,但古代的锁也是管状的,所以称锁为“籥”。】,乃见书遇吉。周公入贺武王曰:“王其无害,旦新受命三王,维【维:通“唯”。】长终是图。兹道能念【念:考虑。】予一人【予一人:古代天子自称“予一人”,此处指武王发。】。”周公藏其策金縢匮【金縢(téng)匮:金丝缠束的柜子。縢,缠束。匮,同“柜”。】中,诫守者勿敢言。明日,武王有瘳【有瘳(chōu):病体痊愈。】。

【译文】

周公旦,是周武王之弟。文王在世时,旦作为儿子非常孝顺,忠厚仁爱,胜过其他兄弟。到武王即位,旦经常佐助辅弼武王,处理很多政务。武王九年,亲自东征至盟津,周公随军辅助。十一年,讨伐殷纣,军至牧野,周公佐助武王,发布了《牧誓》动员战斗。周军攻破殷都,进入殷王宫。杀殷纣以后,周公手持大钺,召公手持小钺,左右夹辅武王,举行祭社之礼,向上天与殷民昭布纣的罪状。遍封功臣、同姓及亲戚。封周公于少昊故墟曲阜,就是鲁公。但不让周公回自己的封国,而是留在朝廷辅佐武王。

武王战胜殷纣的次年,天下统一之业尚未成功,武王患病,身体不安,群臣恐惧,太公和召公就想虔敬地占卜以明吉凶。周公说:“不可以让我们先王忧虑悲伤。”周公于是以自己为武王的替身,设立三个祭坛,周公向北站立,捧璧持圭,向太王、王季、文王之灵祈祷。命史官作册文祝告说:“你们的长孙周王发辛劳成疾,如果三位先王欠上天一个儿子,请以旦代替周王发。旦灵巧能干,多才多艺,能侍奉鬼神。周王发不如旦多才多艺,不会侍奉鬼神。但周王发受命于天庭,要普济天下,而且能使你们的子孙在人世安定地生活,四方人民无不敬畏他。他能使天赐宝运长守不失,我们的先王也能永享奉祀。现在我通过占卜的大龟听命于先王,你们若能答应我的要求,我将圭璧献上,听从你们的吩咐。你们若不答应,我就把圭璧收藏起来。”周公命史官作册文向太王、王季、文王祝告,要用己身代替武王发之后,就到三王祭坛前占卜。卜人都说吉利,翻开占兆书一看,果然是吉。周公十分高兴,又开锁察看藏于柜中的占兆书,也是吉象。周公即进宫祝贺武王说:“您没有灾祸,我刚接受三位先王之命,让您只需考虑周室天下的长远之计,别无他虑。此所谓上天为天子考虑周到啊!”周公把册文收进金丝缠束的柜中密封,告诫守柜者不许泄露。第二天,武王霍然痊愈。

【师说】

选文主要叙述了周公辅佐武王管理国政得到武王封赏和武王生病后又亲自为武王祈祷的故事,展现了一个宽厚仁慈、重情重义、德才兼备的周公的形象。周公一心为国,毫无私心的高尚形象为世人所称道,也为后世人们所推崇与景仰。

【知识卡片】

《鲁周公世家》详细地记述了西周开国重臣周公的生平事迹,并择要记载了鲁国经历34代君主、历时一千余年的历史发展过程。

周公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帮助周武王开创了周王朝八百年的基业,从而也把我国的第一个文明社会形式推向了巅峰,为我国民族融合、政治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他所制定的“礼乐行政”,对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也具有开山的意义。至今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仍涓涓流淌着西周时代那种重伦理、轻逸乐、好俭朴、乐献身的君子风度和集体精神。

【故事链接】

惩前毖后

周武王死后,由他的儿子周成王即位。当时成王年龄尚小,不能管理朝政,由成王的叔叔周公旦摄政。

周公旦是西周初期的政治家,周武王的弟弟,姓姬名旦,因为封地在周,人们称其为周公旦。他曾协助周武王灭商,忠于国家政事,建立了不朽的业绩。

周成王的即位,引起周成王的管叔、蔡叔、度叔等几个叔叔的不满。他们认为成王年幼不该称帝。于是到处散布谣言,诬陷周公旦,说他心怀不轨,想谋害成王,准备篡位。成王无知,信以为真。周公旦得知后,非常气愤。为避免嫌疑,他离开了京城。成王了解真相后,悔之莫及,派人把周公旦接回京城。周公旦回来后,管叔、蔡叔慌了手脚,便勾结殷纣王的儿子武庚共同发动叛乱,准备消灭周成王。周公旦置生死于不顾,亲自率师东征,持续战斗了三年,终于平息了叛乱,杀了武庚,流放了管叔和蔡叔。

这次东征,巩固了周朝的统治。周公旦随即大封诸侯,整顿朝纲,直到周成王亲政,周公旦才离开京城,回到封地安度晚年。

周成王亲政后,率领百官祭祀宗庙,他引用了《诗经》里的一句话,告诫大家:“予期惩前而毖后患”。意思是:我痛恨自己以前听了流言蜚语,险些误了大事,今后一定要慎重,以防再发生祸患。

人们根据这段历史传说,引申出“惩前毖后”这个成语,用来表示对以前的错误加以批判,以避免今后重犯。

燕召公监国勤政

【原文】

召【召:读作shào。】公奭【奭:读作shì。】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北燕:即燕国。因其南尚有姞姓的燕国,故史书又分别称“北燕”“南燕”,以为区别。】。其在成王时,召公为三公【三公:周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当时召公为太保。】。

成王既幼,周公摄政【摄政:主持朝政。】,当国【当国:执政,主持国事。】践祚【践祚(zuò):祚,同“阼”,王位前的台阶。登上皇位。这里指以天子的身份处理国事。】,召公疑之,作《君奭》【《君奭》:《尚书》篇名,相传为周公所作。】。《君奭》不说【说:通“悦”。】周公。周公乃称:“汤时有伊尹,假【假(gé):通“格”,感通。】于皇天;在太戊时,则有若伊陟、臣扈,假于上帝,巫咸治王家【王家:王室。指朝廷。】;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在武丁时,则有若甘般:率【率:句首语气词。】维【维:语助词。】兹【兹:此。指以上大臣们。】有陈【陈:布陈。指调理国事,实施政令。】,保乂【保乂(yì):治理,安定。】有殷。”于是召公乃说【说:通“悦”,高兴。】。

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兆民:民众。在古代,对天子而言称作“兆民”,对诸侯而言称作“万民”。这里指周天子的民众。】和【和:爱戴。】。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决狱:断案。】政事【政事:处理政事。】其下,自侯伯【侯伯:这里泛指有爵位的贵族。】至庶人【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哥:通“歌”。】咏之,作《甘棠》【《甘棠》:《诗经·国风·召南》中的一篇。】之诗。

【译文】

召公奭和周王族同姓,姓姬。周武王灭掉商纣王以后,把召公封在北燕。在周成王的时候,召公位居三公。

当时成王还很幼弱,周公代他主持朝政,执掌国家大权,俨然天子一般。召公怀疑周公的作为,周公就写了《君奭》一文进行表白,召公仍然对周公很不满。周公于是称扬殷商时的有关史实,说:“商汤时有伊尹,功德感通了上天;在太戊时,就有像伊陟、臣扈那样的人,功德感通了上天,并有巫咸治理朝政;在祖乙时,就有像巫贤那样的人;在武丁时,就有像甘般那样的人:这些大臣都有辅佐君王主持施政的功业,殷朝得到了治理和安定。”召公听了这番话,这才高兴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