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学经典导读(中册)(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20548300000009

第9章 中庸(5)

【故事链接】

颜回输冠

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颜回的品德最为杰出,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颜回为人谦逊好学,安贫乐道,有错就改。孔子曾由衷地赞叹:“颜回,真是贤良啊!”有一次,这个贤良的颜回因为别人的错误输掉了自己的一顶帽子。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有一天颜回去集市买东西,卖主算错了账,把三七二十一算成了三七二十二,一定要颜回多付钱。颜回跟他理论了很久仍没有说服他,就生气地说:“我们可以去问老师孔子,如果你是对的,我宁愿把我头上的帽子输给你。”卖主理直气壮地说:“好吧!如果我错了,我就把头输给你。”于是二人一同找孔子讨公道。

孔子听了事情的经过,很严肃地对颜回说:“三七就是二十二,明明是你输了,快把帽子给他吧。”见孔子是非不分,颜回气呼呼地丢下帽子就要回家。孔子随口叮嘱他说:“下雨时不要在大树下躲避,你生气想杀人的时候要三思。”颜回点头离去。路过山林时,忽然下起大雨。颜回想起老师的话就没有去大树下躲雨。忽然,一个闪电,将大树劈开,颜回惊诧地想:“幸亏我躲得远,老师救了我一命。”颜回到家已是深夜,黑暗中见妻子身边躺了一个人。他怒从心起,以为是非礼之人,要杀了他,想到孔子的话又犹豫了片刻。再仔细一看,发现那个人是自己的妹妹。他想:孔子又救了妹妹一命。

第二天,颜回专门去拜见孔子。孔子说:“我说三七二十二,你只输了帽子;如果我说三七二十一,那人就要输脑袋。哪个合适呢?”颜回恍然大悟。孔子又说:“你走时天色阴沉,又要路过山林,就叫你别到树下躲雨;你怒气未消容易动杀机,所以叫你三思。”由此,颜回更加叹服老师的智慧与仁慈了。

博学之,审问之

【原文】

博学之,审【审:审慎。】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笃:笃实诚信。】行之。有弗学【有弗学:有还没有学过的东西。】,学之弗能,弗措【措:停止,放弃。】也;有弗问,问之弗知【知:了解。】,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得:融会贯通,有所收获。】,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明:分析清楚、明白。】,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译文】

广泛深入地学习,仔细询问,周密慎重地思考,明辨其中的道理,笃实诚恳地实行。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就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不明白就绝不罢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通就绝不罢休;要么不辨明其理,分辨了还不明确就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不够笃信导致没有成效也绝不罢休。别人用一分气力就能做到的事,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力气就能做的事,我付出千倍的努力去做。果真能这样坚持中庸之道,即使愚笨也一定可以聪明起来,即使柔弱也一定可以刚强起来。

【师说】

这一段论述的是一般人求得诚心的五种努力,或者说是五个步骤,其实也适合于任何学问研究、品德修养,以及事业开创。广博的学习能明白事理,认真的提问能深入探讨,慎重的思考能有所发现,明晰的辨别不会有误差。学、问、思、辨四者是求知的功夫,“笃行”就是实践的功夫。即使任何功夫不过硬,都不要放弃。别人一次能做好,自己就做一百次;别人十次能做好,自己就做一千次。有这样的志向与毅力,还有什么目的不能达到?

【知识卡片】

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社会动荡,战火连连。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有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后来只剩下几个较大的诸侯国。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被称为“春秋五霸”,他们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也有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故事链接】

齐桓公当五霸之首

齐桓公依靠管仲把齐国治理得国富民强,觉得称霸的时机已到。齐桓公问管仲:“现在兵强马壮,可以会合诸侯吗?”管仲说:“如今楚、秦和晋实力超过我们,可他们都没能称雄于世,因为他们只知扩张疆土,对周王室却不尊崇,更不懂得借用天子名义号令天下。您如今用‘尊王攘夷’号召,就会在诸侯中树立威望。”管仲的意思就是尊重周朝王室,承认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齐桓公采纳了管仲的意见,派使臣朝见周厘王。

周厘王刚刚即位,见强齐前来贺喜,心里说不出有多高兴,就把召集诸侯承认宋国君位这件事,交给了齐桓公。齐桓公得到天王授权,便通知各国诸侯,共同确认宋国君位。齐桓公就打着周天子的旗号,会盟诸侯,借机当上了霸主。

唯天下至诚

【原文】

唯【唯:唯独,只有。】天下至诚【至:极,最。】,为能尽其性【尽其性: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本性。尽,最,达到极致。】;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物:指天下万物。尽物之性:使天下万物能够自由地生长。】;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赞:帮助。化育:感化教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参(sān):“参”通“三”,并立。与天地参:和天、地并为三。】。

【译文】

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天赋的本性;能充分发挥自己天赋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天下众人的本性;能充分发挥天下众人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就能帮助天地养育万物;能帮助天地养育万物,那么至诚就能与天地并立了。

【师说】

至诚是最高的真实。从天人合一的理念出发,至诚就是个体无限地发挥自己的本性。至诚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尽己之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

和老庄的道家有所不同,儒家并不是消极地尽物之性,而是积极地帮助天地化育万物。如果有一棵小树生长在荒野上,儒家和道家都主张发挥小树的生命本性,但道家完全让小树自然地生长,儒家就不一样了,旱的时候,去给小树浇水,涝的时候,去给小树排水,帮助小树生长。儒家积极参与化育万物,给人一种生命的温暖感,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从中体会到生命的意义。由此,儒家还发展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天(自然)人关系,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具体地说,就是人按照自然的方式帮助万物,使人和自然融为一体。如果我们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片面地发展了我们本性中的某一方面,就会伤害物的本性,最终是伤害了自己的本性。

至诚之天性坦荡、心灵透明,对于事物不虚美、不巧饰,自然自在。就像花蕾的盛开,对着太阳绽放。就像种子,无论受到什么挤压,都向着太阳生长。“至诚”的好处不言而喻,但达到“至诚”的道路却是漫长的。

【知识卡片】

康德说过:“这个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能引起人内心深深的震动,一个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个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如今,我们仰望苍穹,星空依然晴朗,而俯察内心,崇高的道德却需要我们在心中每次温习和呼唤,这个东西就如诚信。

【故事链接】

诚实的林肯

美国的前总统林肯在竞选总统时,对选民讲话很注意诚实。他没有钱,竞选时没有坐专车,而按普通乘客买票坐车,每到一站,朋友们就为他准备好一辆耕田用的马拉车。他就站在马车上向选民演说:“有人写信问我有多少财产,我有一位妻子和一个儿子,都是无价之宝。此外还租有一个办公室,室内有桌子一张,椅子三把,墙角还有大书架一个。架子上的书值得每一个人去读。我本人又穷又瘦,脸蛋很长,不会发福。我实在没有什么可依靠的,唯一可依靠的就是你们!”林肯这些话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被称为“诚实的林肯”。他之所以能够当选总统以及在美国人的心目中甚至超过开国总统华盛顿排在历届总统之首,主要就是靠他的诚实。

其次致曲

【原文】

其次【其次:仅次于圣人的贤人。其,指圣人。】致曲【致:推究。曲:细小之事,即细微事物,详尽。】,曲能有诚,诚则形【形:表现出来。】,形则著【著:显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动:感动万物。】则变【变:变革。】,变则化【化:化育万物。】,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译文】

那些比圣人次一等的贤人能推究出一切细微事物的道理,也就会因此达到内心真诚。有了真诚就会表现出来,表现出来就会逐渐显著,显著了就会发扬光大,发扬光大就会感动众人,感动众人就能引起转变,引起转变就能教化众人。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化恶为善,化育万物。

【师说】

“至诚”的人天生就能尽人之性、尽物之性。那么,我们普通人怎么办呢?先从小事做起。我们一辈子也遇不到几件大事,倒是每天都被极小的事包围着,如果小事上不能磨炼出至诚,那我们就别指望达到至诚了。所以儒家仿佛猜透了我们的心事,特别强调从小事上下工夫。日常生活都是些小事,只要我们积极地对待生活,就不怕达不到至诚。这里强调的仍是个体的身心修养和人的巨大的创造力。

【知识卡片】

信人者,人未必尽诚,己则独诚矣。

——《菜根谭》

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

——《孟子》

一个企业的开始,就意味着一个良好的信誉的开始。有了信誉,自然就会有财路,这是必须具备的商业道德。

——李嘉诚

【故事链接】

鲍叔牙和管仲

管鲍之交是人们经常提到的典故,说的是春秋时管仲和鲍叔牙的真挚友谊。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天下,但他却是靠鲍叔牙的帮助和提携才得以成就事业的。

他们合伙做生意时,同等出资出力,分利时管仲总要多拿一些。鲍叔牙理解管仲不是贪心,而是因为他家里穷。管仲三次做官都被撤职,别人说他没有才干,鲍叔牙却认为他没有遇到好机会。

管仲参战时曾临阵脱逃,人们讥笑他贪生怕死。鲍叔牙明白管仲是因为家里有老母需要侍奉。鲍叔牙的包容和理解让管仲十分感动。

后来,鲍叔牙当了齐国公子小白的谋士,管仲为齐国另一个公子纠效力。公子纠在和小白争夺王位的战斗中被杀,管仲也成了阶下囚。

公子小白即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齐桓公。齐桓公登位后,要拜鲍叔牙为相,并想杀死管仲报仇。鲍叔牙坚辞相位,盛赞管仲之才。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管仲为相。果然如鲍叔牙所言,管仲才华逐渐显露,最终帮助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时常感叹:“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至诚如神

【原文】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前知:预知未来的事情。】。国家将兴【将:将要,即要兴而未兴的时候。兴:兴盛。】,必有祯祥【祯(zhēn)祥:吉祥的兆头。】;国家将亡【亡:败亡。】,必有妖孽【妖孽:指怪异反常的现象。】。见乎蓍龟,动乎四体【见:同“现”,表现。蓍(shī):蓍草,一种灵草,古人用蓍草来占凶吉,《周易》就有蓍占的记录。龟:龟甲,古人用龟甲占卜。四体:指人的仪表、行动。】。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善:指福。不善:指祸。】。故至诚如神。

【译文】

拥有至诚之道,就可以预知将来。国家即将兴盛时,一定会有吉祥的预兆;国家将要灭亡时,一定会有妖孽出来作怪。这些或从蓍草、龟甲的占卜中发现,或从人体的仪表、动作中察觉。在祸福将要来临之前,是吉兆,一定能预先知道;是凶兆,也一定能预先知道。因此说,拥有至诚之道的人就如同神灵一般。

【师说】

儒家先哲所说的至诚能预知人的凶吉,预知国家的兴亡。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大概就是从这里得到启示的。

这里似乎有些迷信色彩,但又不尽然。至诚的人各种情感都在未发状态,不会带有偏见去看待国家兴亡,更能公正冷静地看待事物的发展变化。而身在其中的人们却被自己的利益所驱动,被自己的激情所困扰,往往看不到事物的本来面目,弄不清自己的真实处境,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至诚如神,不可全信,又不能不信。

【知识卡片】

人生的幸福首先取决于自己的勤奋。只要播种的是麦子而不是莠草,必定会有收获。人生成就的大小,唯在于奉行至诚的理念,正如“执玉高卑,其容俯仰”。只有自己首先真诚,真诚人做真诚事,才能感天动地,成就自己。然后才能对人诚实,从而成就别人。

所以说,心诚则灵,至诚与天地同辉。

【故事链接】

以诚待人,可得人心

金利来的创造人曾宪梓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无论各地的情况如何不同,各个顾客的要求如何千差万别,只要我们本着以诚待客、设身处地为客人着想的精神,就会被人们接纳,一切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正是因为他做人处世如此讲究诚实,所以事业才会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