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学经典导读(中册)(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20548300000006

第6章 中庸(2)

【译文】

君子坚守的道广大而又精微。世俗男女虽然愚昧,也可以预先感知到它,但它的最高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不了解的地方。普通世人虽然不贤明,也可以效法君子持德行善,但道的最高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天地如此辽阔广大,人们对它仍有不满足的地方。所以,君子说道大而无边,大得整个天下都找不到能盛载它的东西;君子说道小若无物,天下没有能剖解它的东西。《诗经》说:“雄鹰翱翔于蓝天,鱼儿潜游于深渊。”这是说上至高空下至深渊,对圣人来说一切都是明澈的。君子提倡的道,是从平常人开始修炼而成的;但它的最高境界却昭示了整个天地的无穷奥妙。

【师说】

本节阐释中庸之道广大无边,无处不在,同时它又奥妙精微,深邃难解。即中庸之道有平常之理和高深之理。平常之理是普通男女能够明白也能实行的道理,诸如儒家学说中的父慈子孝、夫仁妻顺、兄友弟恭等伦理道德,是与人们须臾不可分离的。高深之理是中庸之道的精妙之处和最高境界,这些是圣人也有所不知有所不能做到的。不过这些高深之理不应脱离普通百姓。所以,“道”是从普通男女向最基本的人伦开始,逐步弥贯于天地之间的。它既存在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可以亲身实践;同时,它又意义无穷,昭示了整个宇宙的规律。

【知识卡片】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故事链接】

庄子释道

道家学派的继承者庄子认为天地之间万事万物都存在道,都符合道,提倡人遵循道的原则去生活。为了说明道无处不在的道理,他讲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

有一天,厨师为梁惠王宰牛。他的手、脚、肩、膝的动作和刀子出入筋骨缝隙的声音非常完美,就像古代的桑林妙舞,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真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梁惠王说:“奇怪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不是一般的技术。开始我宰牛的时候,所看到的全都是牛;三年后,我看到的不是整头的牛。现在,我只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视觉停止了但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结构,出入筋骨缝隙,顺着骨节间隙处进刀,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从不拿刀碰触!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他们用刀硬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常用刀砍断骨头。而我的刀已经用了十九年,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锋利。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间隙的骨节,刀刃的运转必然有余地!但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都会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聚精会神,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骨和牛肉一下子分离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你的话受到启发,懂得了养生的道理。”

庄子讲这个故事是启发人们按自然规律去生活,他认为自然规律就是道的一种体现。

道不远人

【原文】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砍削斧柄。】伐柯,其则【则:法则,此指斧柄的式样。】不远。’执柯以伐柯,睨【睨(nì):斜眼看。】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以人治人:以人固有之道来治理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庸:平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顾:反观、顾及。】行,行顾言,君子胡【胡:何、怎么。】不慥慥【慥慥(zào zào):忠厚诚实的样子。】尔?”

【译文】

孔子说:“道是不能离开人的。如果为修道远离人群,就不可能实行道。《诗经》说:‘砍斧柄啊砍斧柄,斧柄的式样在眼前。’手持斧柄砍斧柄,如果不直视手中的斧柄,可能还不知道自己手上就有现成的样板呢。所以,君子以人固有之道来治理人。一个人讲究忠恕,离道就不远了。所谓忠恕,是不愿施加于自身的,也不愿施加于人的。君子的道有四方面:做子女孝敬父母,做臣子侍奉君王,做弟弟侍奉兄长,做朋友先帮助朋友。我自愧一样都没有做好。平常努力施行德行,言谈尽量谨慎。有不足之处,不敢不勉励自己努力,有余地,不说过头话。说话时考虑自己能不能实行,做事时考虑是不是言行一致,这样的君子怎能不忠厚诚实呢?”

【师说】

道如同一条宽广的大道,所有的人都可以行走,但是,如果每个人不从自己的脚下走起,而把道弄得离奇高远,道就无法实践了。孔子告诉弟子们日常生活中怎么施行中庸之道:以人为镜,以周围的优秀者为榜样,努力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自勉进步。中庸之道体现在生活的点滴中,要克己、推人,努力做到知行合一。从这段论述中,可以看出:孔子所讲的中庸之道具有强烈的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

【知识卡片】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一下》

忘民不可谓仁义。

——《韩非子·难一》

为国者以民为基。

——陈寿

【故事链接】

出尔反尔丢性命

古时候,济阳有一个家财万贯的富商,做人做事十分不讲信用。有一次,他过河时船翻了,落在水里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赶来。商人急忙大喊:“你快救我!我是济阳的大富翁,你若能救我,我给你一百两金子。”渔夫冒着生命危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救上岸。商人被救上岸后,却翻脸不认账了,只给渔夫十两金子。渔夫见他不守信用,只好怏怏而去。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他故伎重施,许诺重金。有人想去救他,那个受过骗的渔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商人!”大家痛恨不守信义、出尔反尔的人,谁也不肯去救他,最后商人被淹死了。

君子素其位而行

【原文】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素:平素、现在。】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无入: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入,处于。】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陵:同“凌”,欺压。】下;在下位不援【援:攀援,团结。】上。正己【正己:端正自己的言行和操守。】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尤:怨恨。】人。故君子居易【居易:安分守己。】以俟【俟(sì):等待。】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徼幸:通“侥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正鹄(gǔ):“正”“鹄”均指箭靶中心,画在布上的叫“正”,画在皮上的叫“鹄”。】,反求诸其身。”

【译文】

君子安于现有的地位做应做的事,不贪求之外的事情。身居富贵,就做富贵者能做的事;身处贫贱,就做贫贱者可做的事;处于边远之地,就做边远人应做的事;身处患难,就做患难中应做的事。君子在什么情况下都安然自得:处于上位,不欺侮下位的人;处在下位,不攀附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旁人,因而能杜绝怨恨和妒忌之心。君子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安居现状等待天命;小人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偶然的成功。孔子说:“君子做人的道理有点像射箭,没有射中靶心,就要从自身寻找原因。”

【师说】

这里论述君子持守中庸之道,做本分以内的事,不存分外之想。上级欺凌下级,下级巴结上级,都是不安于位,怨恨由此而生。而能守中庸的大德君子,就决不做这等卑劣的事。他们的所言所行,只责求自己,不苛求别人,心中也就泰然,怨恨无由而生,可以集中精力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小人则不然,他们没有理想,不讲道理,只想投机冒险,以侥幸之心去求成功或免灾祸。中庸之道离他们已是十万八千里了。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是一种态度,一种坦然,一种境界,符合中庸之道。一切都要“反求诸己”,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品行,这才符合“中庸”之意。可见,中庸之道就是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培育自强不息的精神。

【知识卡片】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况

一个人即使又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

——罗素·贝克

【故事链接】

孔子的祖孙拒绝封赠

齐景公听说孔子道德高尚,学识渊博,就把他请到自己的国家,但他并无意推行孔子的仁政,只不过想借助孔子的名声博取重贤的名誉罢了。

有一次,孔子去见齐景公,齐景公要把廪丘作为供养之地赠送给孔子,孔子坚决推辞。后来孔子对众弟子说:“我听说君子没有功劳就不能接受俸禄。现在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实行我的主张便赐给我廪丘做封邑,他太不了解我了!”景公的封赠不但没被接受,还招致了孔子的反感,他很快就向景公辞行离去了。

孔子的孙子子思,也很重名节。他在卫国时生活十分贫寒,破旧棉衣露着棉絮,也没外衣,二十天只能吃上九顿饭。田子方听说后,派人赠送给他一件白狐皮做的名贵衣服,怕他不接受,故意说:“我送给人东西,随即就忘了,就像扔了一样。”子思坚辞不收,说:“我听说,不合本分逾越法度地给人东西不如将东西扔到山沟中,我虽然贫寒,但不愿将自身当作山沟,所以不敢接收。”

父母其顺矣乎

【原文】

君子之道,辟【辟:同“譬”。】如行远,必自迩【迩:近处。】;辟如登高,必自卑【卑:低处。】。《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诗》云句:见《诗经·小雅·常棣》。好合,和睦。鼓,弹奏。翕(xī),和顺,融洽。耽,《诗经》作“湛”,安乐。帑(nú),通“孥”,子孙。】子曰:“父母其顺矣乎!”【顺:安乐舒畅。】

【译文】

君子实行中庸之道,譬如走远路,一定要从近处(脚下)开始;譬如登高山,一定要从低处一步一步攀登。《诗经·小雅·常棣》说:“夫妻情好和睦,就好比弹琴鼓瑟一样和谐;兄弟相处融洽,和顺亲热安乐。你的家庭美满,妻儿幸福。”孔子说:“这样,你的父母就称心如意了!”

【师说】

本章讲如何实行中庸之道,一是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二是要和睦家庭。这是因为:中庸之道是切合人们日常所需的道理。因此,人人要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由近到远,由低到高,脚踏实地,积细流以成江海。同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是由无数个家庭组成的,每个家庭都做到夫妻和睦、兄弟融洽、父母安康,家庭才会幸福、快乐,整个社会才能和谐美好。

【知识卡片】

家庭和睦,事事顺利。

——苏格拉底

不要太注意家庭的外观及形式,最主要的是,要注重家庭里特有的,充满了爱、温暖与明朗的气氛。

——卡耐基夫人

【故事链接】

同喝一碗汤

在一家餐馆里,一位老太太买了一碗汤,刚想品尝它的美味,忽然想起忘了买面包。

她起身去买面包,买完后又返回了餐桌。然而令她惊讶的是,自己的座位上竟然坐着一位衣着简陋的老先生,正大口大口地喝着她那碗汤。

“这个无赖,他怎么敢喝我买的汤!”老太太气呼呼地犯起了嘀咕。“可是,也许他太穷了,太饿了,也许他今天忘带钱了。唉!我还是别声张了。不过,一碗汤全让他喝了也太便宜他了。”

于是,老太太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与老先生面对面地坐下,也拿起一把汤匙,不声不响地喝起了那碗汤。

就这样,一碗汤,两个人你一口我一口地喝着。在外人看来,就像是一对恩爱的患难老夫妻。两个人互相看看,都默默无语。这时,老先生忽然站起身来,又端来一大碗面条,放在老太太面前,而且在上面放了两把叉子。

老太太认为也许对方是对她那碗汤的补偿,就毫不客气地继续吃起来。吃完后,他们二人各自直起身来,准备离去。

“再见。”老太太友好地说。

“再见。”老先生热情地回应。他们都显出一副很愉快的样子,都为自己帮助了对方而感到欣慰。当那位慷慨的老先生走后,老太太才发现,旁边的一张餐桌上,放着一碗无人喝的汤,而那才是她自己的那一碗汤。

老太太与那位老先生,在餐馆里上演了一场美丽的误会。他们都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获得了快乐,而导演正是他们彼此间的宽容和善良。

大德者必受命

【原文】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飨(xiǎng):享有,这里指享受宗庙祭祀。】之【之:代指舜。】,子孙保之【子孙保之:子孙,指舜的后代虞思、陈胡公等。保,保持。】。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生:动词,养育。】物,必因其材而笃【笃:厚,增加。】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覆:摧毁、倾倒。】。《诗》曰:‘嘉【嘉:美善。】乐君子,宪宪【宪宪:光明的样子。】令德【令德:美好的德行。】。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