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学经典导读(中册)(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20548300000035

第35章 唐五代词

鹊踏枝 谁道闲情抛掷久·冯延巳

【原词】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楼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译文】

不要说已经把忧愁抛开了很久,每逢春天到来,我依旧满怀惆怅。过去常常对着花丛狂饮沉醉,不怕在镜里看到自己消瘦的模样。

我询问河边的青草和堤上的杨柳,什么原因使我年年都有新的悲伤?风不停地吹,独个儿站在小楼上,新月照着平齐的林梢,人踪渺茫。

【师说】

全词写的是一种文人式的倦怠和感伤之情。其核心字眼是“闲情”。

首句“谁道”二字,以反问语气问之,言本来以为可以做到,谁知竟然未能做到。仅七个字却写的千回百转,表现出对感情方面挣扎所作的努力。“日日”句写出非酒无以度春日。“镜里朱颜瘦”是“日日病酒”的结果,“镜里”,有一份反省惊心之意,而“敢辞”二字,表达了一种任凭朱颜消瘦的无怨无悔的情感境界。

下片写景,对青芜堤柳发问,可见作者自我挣扎甚至无法自拔的苦楚,回应上片“谁道”句。“独立小楼”孤独寂寞可想而知,“满”字更补足写出临风而立的漫天愁思。“平林新月”,写夜色渐起;“人归后”,足见独立小楼时间之久。二句情景交融,层层深入,语淡意远,把主人公难以排遣的“闲情”之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知识卡片】

冯延巳(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扬州)人。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作为词人,他虽受花间词影响,多写男女离别相思之情但词风不像花间词那样浓艳雕琢,而以清丽多彩和委婉情深为其特色,有时感伤气息较浓,形成一种哀伤美。其词集名《阳春集》。

【故事链接】

冯延巳名字上的讲究

冯延巳,字正中。说起古人的名字,他们的“号”(也就是名字)和“字”是有关联的。如李白,字太白;诸葛亮,字孔明。从冯延巳的名字也能看出这一点。

古代以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代表二十四个小时,每一个地支都表示两个小时。如子时是半夜十一点到一点,丑时是凌晨一点到三点。依此类推,白天九点至十一点是巳时,十一点至十三点是午时(直到现在我们还说上午、中午,就与“午时”有关)。

巳时是午时前的一个时辰。冯延巳的“延巳”,是指延长后的“巳时”,即“巳时”之后。“巳时”之后正好是“午时”,也就是“正中”之时。“延巳”与“正中”其实就是一对同义词。这回,你应该明白冯延巳为什么字“正中”了吧。了解了这一点,冯延巳的字是不是也更好记了呢?

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温庭筠

【原词】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译文】

画眉已模糊,额黄也失去光彩,任如云的乌发斜坠过香腮。懒得起来,描画那修长的蛾眉,无心梳洗,呆呆地坐在妆台前。照一照新簪之花,瞥一瞥前后之镜,鲜花与人面交相辉映。穿上新贴的绣花罗襦,上面是翩翩双飞的金色鹧鸪。

【师说】

整首词通过写这女子从起身梳妆到妆成着衣,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内心世界。

“鬓云”句写女子隔夜残妆,三四两句写刚起床时“弄妆”,“弄”字表现女子有自我欣赏之意,“懒”字体现没人欣赏的寂寞,“迟”字形容无人欣赏、不知为谁化妆的怅惘,同时也包含了自我欣赏。“照花前后镜”写了女子用镜子照头上前后所戴之花的动作,流露出女子化妆时对自己的珍赏之情。结尾“双双金鹧鸪”,反衬女子的孤独和寂寞,暗示了人还不如绣罗襦上的金鹧鸪可以成双成对。

【知识卡片】

温庭筠(约812—866),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山西)人。唐代诗人、词人。其诗辞藻华丽,仅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词作多写闺情,成就不高。现存词大都收入《花间集》。

【故事链接】

“温八叉”——才思敏捷的温庭筠

温庭筠是太原祁县(今山西)人,但温家数代久居长安,杜陵有他家的房地产业。唐代进士试的“杂文试”,要写一篇赋,一首诗。赋按规定行文要换八个韵。温庭筠才思敏捷,换八韵也难不住他,每到一个韵时,他的习惯动作就是两手相叉,这样叉手八次就写成了,所以他有个绰号叫“温八叉”。他又擅长对偶,据说唐宣宗曾写诗,上句有“金步摇”(妇女的一种发饰)一词,下句无法对偶,让应考的举子来对,温庭筠对以“玉条脱”(一种玉手镯),宣宗非常欣赏。又有中药名“白头翁”,温庭筠对以“苍耳子”。诸如此类,令人叫绝。温庭筠又长于音律,他自称“无孔不吹,有丝即弹”,音乐天赋很高。他有许多词作,是晚唐著名的词人。

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韦庄

【原词】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译文】

人人盛情赞叹江南好,都宁愿老死在这地方。春水比天色还要碧蓝,听着雨声睡眠最舒畅。

卖酒的姑娘像明月那样美,手臂白亮得像凝结的雪霜。年纪未老时切不要回乡啊,要不会后悔得常常悲伤。

【师说】

全词采用白描手法,抒写游子春日所见所想,宛如一幅春水图,淡怡清新。开头二句直言江南美好。“春水”二句承上,写江南水乡景色美。下片“垆边”二句进一层写江南女子的美丽。

结尾二句转入“未老莫还乡”的深沉感叹之中。词人因为逃避战乱入蜀,饱尝离乱之苦,故乡欲归而不能。“还乡须断肠”一句,巧妙地刻画出特定历史背景下词人思乡之愁。全词情感表现“似直而纡(婉转),似达而郁(沉郁)”。

【知识卡片】

韦庄(836—910),字端己,杜陵(今西安长安附近)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唐代花间派词人,词风清丽,有《浣花词》流传。曾任前蜀宰相,谥文靖。

【故事链接】

“秦妇吟秀才”韦庄

韦庄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年少时孤贫,刻苦学习,但屡次考试落选,中进士时已近六十岁。黄巢起义军攻进长安时,韦庄正在长安,亲眼目睹了农民军进入长安的情景,写了唐诗里最长的一首叙事诗《秦妇吟》,人称“秦妇吟秀才”。农民军进入长安,像秦末项羽在咸阳火烧阿房宫一样,难免有严重的报复行为。《秦妇吟》里说:“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让后来返回长安的公卿大臣看了胆战心惊,十分惊讶。韦庄怕因此遭到毁谤,命令家里人不准提起《秦妇吟》诗,死后编诗集也不要收入。于是,《秦妇吟》诗到宋代就消失了。直到清朝末年敦煌石窟的文物被发现,《秦妇吟》才重见天日,被称为20世纪初期唐诗最重大的发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