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学经典导读(中册)(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20548300000019

第19章 论语(8)

当观众明白刚才出色的表演竟出自眼前这位年轻人之手后,错愕立即变为惊喜。剧场内,掌声四起,鲜花一束束地朝台上“飞去”。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从此受到了世人的瞩目,成了伟大的钢琴演奏家。

阳货篇第十七 既得之,患失之

【原文】

子曰:“鄙【鄙:庸俗,浅陋。】夫可与【与(yù):参与。】事君【事君:在朝为官,侍奉君主。】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患得之:实际上是“患不能得之”的意思。】。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无所不至:肆意放纵,无所不为。】矣。”

【译文】

孔子说:“卑鄙浅陋的人,怎么能够跟他一起侍奉君主呢?当他没有得到这个职位的时候,生怕得不到;已经得到时,又生怕失去。假如总是怕失去一切,那就会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了。”

【师说】

孔子在这里划出了一道选拔官员、使用干部的红线——患得患失的人坚决不能选拔任用!为什么?因为孔子认为:在名利、地位面前患得患失的人什么都做得出来。为了得到非分之利,或者为了保住既得利益,他会丧失理性与良知,干出作奸犯科、伤天害理的事情。这样的人,正如叔本华指出的,他们是在痛苦与无聊、欲望与失望之间摇晃的钟摆,永远没有获得真正满足与幸福的一天。

英国作家萧伯纳说得好:“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贪欲难遂,一是贪欲得遂。”萧伯纳讲的“两大悲剧”就是孔子所说的“患得”与“患失”两大弊害。

正当的名和利并不是不要,关键是顺其自然,取之有道。如果在名与利面前心存一个“患”字,到头来不仅会给别人带来祸患,而且也会给自己带来祸患,这已经是被无数事实所证明的真理。

【知识卡片】

人生的大骗子不是两个,而是三个:名、利和权。

——林语堂(中国现代作家)

贪欲使人无所不为。

——但丁(意大利诗人)

阳货篇第十七 君子尚勇乎

【原文】

子路曰:“君子尚【尚:推崇,尊重。】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译文】

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说:“君子认为义是最高尚的品德,假若君子只有勇而没有义就会犯上作乱,假若小人只有勇而没有义就会沦为强盗。”

【师说】

什么样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拦路抢劫、杀人放火也能算是勇敢吗?孔子认为君子的勇敢是以义为前提的,如果只是一味地好勇而没有正义和道义,所做的事情就会危害社会。相反,如果只有义却没有勇,那社会也就没有什么安定可言。真正的勇敢是内心的安定和自信。

【知识卡片】

仁者之勇,雷霆不移。

——苏轼《祭堂兄子正文》

勇敢寓于灵魂之中,而不凭一具强壮的躯体。

——(希腊)卡赞扎基《自由或死亡》

太胆小是懦弱,太胆大是鲁莽,勇敢是适得其中。

——(西班牙)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故事链接】

后羿射箭

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后羿的射箭手。夏王听说了后羿的射箭本领,便把他召到宫中,想领教一下他的技艺。但给他定了个赏罚规则:如果射中了,就赏黄金万两;如果射不中,就要削减后羿一千户的封地。

后羿,取出箭搭上弦,摆好姿势就开始瞄准。一想到如果没有射中,就要削减一千户的封地,后羿的呼吸就变得急促起来,手也开始发抖,瞄了几次都不敢放箭。最后,当他终于松开弦的时候,只见箭“啪”地一下钉在了离靶心还有几寸远的地方。后羿的脸色一下子就白了。当他再次搭弓射箭时,心里更加慌乱了,精力无法集中,手越抖越厉害,射出的箭也完全偏离轨道。

见夏王感到疑惑,其手下解释说:“他平日射箭准,因为那不过是一般的练习。但是今天的射箭关系到他的利益,在这种患得患失的状态下,他怎么能够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呢?”

微子篇第十八 殷有三仁焉

【原文】

微子去之,箕(jī)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译文】

微子(见纣王无道)便离开了纣王,箕子被纣王拘囚降为奴隶,比干因屡次给纣王进谏而被杀死了。孔子说:“这是殷朝的三位仁人啊!”

【师说】

微子、箕子、比干这三人都是纣王的亲信。面对纣王的无道,他们做了不同的选择。微子离开,是为了保存宗祀;箕子忍辱,是为了日后重振;比干直谏,是为了挽救王朝。孔子认为这是古代的忠臣,虽然他们都死了,可是对国家文化精神的建设来说,为千秋万代留下了榜样,所以称他们是殷商时代的三位仁人,成仁取义的人。三人的行为都无一例外地表现了忧民爱国之情。

【知识卡片】

微子,是殷代的末代皇帝殷纣王的长兄,名启,微是他的封国,子是他的爵位,子爵。

箕子和比干都是纣王的叔父。比干力谏纣王,被纣王剖心而死。

【故事链接】

日本圣德太子学用《论语》制定宪法

公元6世纪,日本圣德太子师承中国南朝梁代王仁,把中华儒学应用于政治实践。他尊孔祭孔,挂孔子像于正堂,尊孔子为‘先圣’,体现了对中华儒学的五体投地;他扩大中华文化的传播,从《论语》扩大到《周易》《尚书》和《左传》,要求学生必修《论语》以及《周易》《尚书》《左传》等汉学;他擅长中国书法,并首创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制度。他把《论语》的中心总结为“礼”和“仁”两方面。他所制定的日本宪法的前身《17条宪法》中的第一条开头就是“以和为贵,无仵为宗”,这明显出自《论语》中的“礼之用,和为贵”。经典活例,历史传承,可见中华国学已经成为日本历代王朝的治国宝典。

微子篇第十八 直道而事人

【原文】

柳下惠为士师【士师:典狱官,掌管刑狱。】,三黜【黜(chù):罢免不用。】。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译文】

柳下惠(在鲁国)当典狱官时曾多次被罢免。有人劝他说:“你不可以离开(这个国家)吗?”柳下惠说:“公正无私地办事情,到哪里不会被罢免?如果不按公正的原则办事,那又何必一定要离开自己的国家呢?”

【师说】

柳下惠对为官出仕有自己超然的理解。如果没有好的政治氛围,走到哪里都会被罢免。柳下惠被罢免和所处国家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只是举世浑浊,难有清明圣洁之世。

柳下惠在出处进退上不计较个人得失,按正道行事。在待人接物上,宁愿把温暖和关怀送给别人,不畏讥议。正所谓:“根深不怕风摇动,树正何愁月影斜。”

【知识卡片】

柳下惠(公元前720—公元前621),春秋时鲁国人,是鲁孝公的公子公子展的后裔。食邑为“柳下”,谥号为“惠”,所以人称“柳下惠”。柳下惠曾做过鲁国大夫,后来归隐。他被后人称为遵守传统道德的典范,有“和圣”之称,还是中国柳姓的得姓始祖。

子张篇第十九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原文】

子夏曰:“博学而笃【笃(dǔ):坚定,忠实。】志,切问【切问:恰当地质疑,恳切地提问。】而近思【近思:思考身边现实社会中实际发生的事情。】,仁在其中矣。”

【译文】

子夏说:“要广泛学习坚定自己的志向,向周围的人虚心求教,多联系当前的实际问题进行思考,这样,仁就在其中了。”

【师说】

要成为博学多才的志士仁人,首先要有坚定的人生目标,然后要广博地学习。怎么学习?子夏说了两点:一是要矢志不渝,奋发图强;二是要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子夏的话,对于当代立志成才的青年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因为无数事实证明:只有以问号开路,不断地求疑、质疑、解疑,才能打开一扇扇真理和科学之门。复旦大学将子夏的话“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作为校训,是很有道理的。

【知识卡片】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刘开(清代学者)

打开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

——巴尔扎克(法国作家)

子张篇第十九 纣之不善

【原文】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下流:下游,地形低洼汇集水的地方。】,天下之恶皆归焉。”

【译文】

子贡说:“商纣王的暴虐及其他缺点,并没有人们传说中的那么严重。君子厌恶处人之下,因为这样一来,天下所有坏名声和坏事都会归结到他一个人身上了。”

【师说】

一个人如果犯了错,有了不好的名声,以后再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大家都会将之归结到他的头上。纣王就是因为一时的凶残暴虐而背上了千载的恶名,以至于后来不是他做的坏事人们也说是他做的。所以君子都不希望自己的品德处于下层,因为那样更容易背上各种骂名。不但历史如此,社会也是这样,所以做人要小心。切记:减少犯错误的几率,以免自己带上“惯犯”的帽子;辩证地看待他人,不能断定某人“一日偷盗,终身为贼”。

【知识卡片】

纣:殷商最后一个君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后为周武王所伐,自焚而死。

【故事链接】

商纣王的暴政

殷商是我国奴隶社会时期一个比较强盛的王朝,最后一代君王是纣。

在明代小说家许仲琳的《封神演义》一书里,揭露了纣王的种种罪恶:为了个人享乐,他役使着成千上万的奴隶;花七年时间建造鹿台,在鹿台上建摘星楼供他与美女们饮酒作乐,欣赏歌舞;还派人四处搜集珍禽怪兽;为了镇压人民,纣王还造了许多刑具,有一种叫炮烙的刑具,在通红的炭火上烤着带格的铜柱,让犯了罪的人光着脚在上面走,走不稳了,就掉到炭火里被烧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