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学经典导读(中册)(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20548300000013

第13章 论语(2)

孙叔敖再也憋不住了,一下扯住母亲的衣袖伤心地哭了起来。母亲感到十分诧异,问道:“孩子,你到底出了什么事啊,哭得这么伤心?”

孙叔敖边哭边说:“今天我在外面看到了一条双头蛇。听人说,看见这种蛇的人会死去的,要是我死了,我就再也见不到您了……”

母亲边安慰他边问道:“那条蛇现在在哪里呢?”

孙叔敖边擦眼泪边回答说:“我怕再有人看见它也会死去,就把它打死埋起来了。”

听了孙叔敖的话,母亲很感动,她高兴地摸着孙叔敖的头说:“好孩子,你做得对。你的心眼这么好,你一定不会死的。好人总是有好报的。”

孙叔敖半信半疑地看着母亲,点了点头。

后来,孙叔敖长大成人,由于他的学识、品德好,做了楚国的令尹。他还没正式上任,老百姓就已经很信赖他了。

述而篇第七 君子坦荡荡

【原文】

子曰:“君子坦荡荡【坦荡荡:心胸宽广、开阔、容忍。】,小人长戚戚【长戚戚(qī):经常忧愁、烦恼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师说】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君子光明磊落,不忧不惧,所以心胸宽广坦荡;小人患得患失,忙于算计,又每每庸人自扰,疑心他人算计自己,所以经常陷于忧惧之中,心绪不宁。

心性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人内心容量的大小。要想达到心胸宽广的思想境界,就必须先修好自己的品德,看淡人世间的名利得失,保持平静祥和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在遭到误解或恶语中伤时坦然面对,无怨无恨。

【知识卡片】

本篇共三十八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三人行,必有我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故事链接】

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

春秋时,晋国有个梗阳人到官府告状,梗阳大夫魏戊无法判决,便把案子上报给了相国魏献子。这时,诉讼的一方把一些歌女和乐器送给魏献子,魏献子打算收下来。魏戊对阎没和女宽说:“主人以不受贿赂闻名于诸侯,如果收下梗阳人的女乐,就没有比这再大的贿赂了,您二位一定要劝谏。”阎没和女宽答应了。

退朝以后,阎没和女宽等候在庭院里。开饭的时候,魏献子让他们吃饭。等到摆上饭菜,这俩人却连连叹气。饭罢,魏献子请他们坐下,说:“我听我伯父说过‘吃饭的时候忘记忧愁’,您二位在摆上饭菜的时候三次叹气,这是为什么?”阎没和女宽异口同声地说:“有人把酒赐给我们两个小人,昨天没有吃晚饭,刚见到饭菜时,恐怕不够吃,所以叹气。菜上了一半,我们就责备自己说:‘难道将军(魏献子兼中军元帅)让我们吃饭,饭菜会不够吗?’因此再次叹气。等到饭菜上齐了,愿意把小人的肚子作为君子的内心,刚刚满足就行了。”魏献子听了,知道阎没和女宽是用这些话来劝自己不要受贿,就辞谢了梗阳人的贿赂。

“以小人[1]之心,度[2]君子[3]之腹”这句成语,是从“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演化来的,常用来指拿卑劣的想法去推测正派人的心思。

注:

[1]小人:指道德品质不好的人。

[2]度(duó):推测。

[3]君子:旧指品行高尚的人。

泰伯篇第八 人之将死

【原文】

曾子【曾子:曾参,孔子的弟子。】有疾,孟敬子问【孟敬子:即鲁国大夫孟孙捷。问:探望,探视。】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动容貌:使自己的内心感情表现于面容。】,斯远暴慢【暴慢:粗暴,放肆。】矣;正颜色【正颜色:使自己的脸色庄重严肃。】,斯近信矣;出辞气【出辞气:出言,说话。指注意说话的言辞和口气。】,斯远鄙倍【鄙倍:鄙,粗野。“倍”同“背”,背理。】矣。笾豆之事【笾豆之事:笾(biān)和豆都是古代祭祀和典礼中的用具。】,则有司【有司:指主管某一方面事务的官吏,这里指主管祭祀、礼仪事务的官吏。】存。”

【译文】

曾子有病,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对他说:“鸟快死了,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说的话是善意的。君子所应当重视的道德有三个方面:使自己的容貌谦和严肃,这样可以避免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脸色正派庄重,这样就接近于诚信;使自己说话的言辞和语气谨慎小心,这样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于祭祀和礼节仪式,自有主管这些事务的官吏来负责。”

【师说】

曾子与孟敬子在政治立场上是对立的。曾子临死之前还在试图改变孟敬子的态度,所以他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一方面表白自己对孟敬子没有恶意,同时也告诉孟敬子,作为君子应当重视的三个方面。这些道理现在看起来,还是很有意义的,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鸟因为怕死而发出凄厉悲哀的叫声,人因为到了生命的尽头,反省自己的一生,回归生命的本质,所以说出善良的话来。人到生命的尽头,一切的争斗,一切的算计,一切的荣耀,一切的耻辱都已成为过去,现世渐渐退隐而恍若彼岸,与自己渺然无缘。一种痛惜,一种对于生命的亲切留恋油然而生,这是否是人们常说的“良心发现”呢?

【知识卡片】

本篇共二十一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本篇的基本内容,涉及孔子及其学生对尧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评价,孔子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孔子道德思想的具体内容以及曾子在若干问题上的见解。

【故事链接】

曾子坚不受赠

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送给他一座城,说:“请先生用封地内的财富来买一些好衣服吧。”曾子坚决不受。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接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那么,国君赏赐了我土地,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曾子最终还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说:“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

无功不受禄,自食其力。这是理所当然。

曾子对鲁国,没有什么贡献,而鲁国国君,要给他一座城镇,仅仅是为了帮助他修饰仪表。虽然这是国君的一片好心,是他对曾子的敬重,但是,如此丰厚的馈赠,曾子不肯接受,不敢接受,也是有道理的。他回答鲁君派来的人所说的一段话,并不是针对某一个人,反映了出于寻常的馈赠,正直的人们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种负疚的心理状态和思虑。亲友间的相互赠送,系于情谊,不必过于拒让,因为彼此没有什么报答不报答。但是,如鲁君以采邑相赠,非同小可,有必要拿曾子的话来考虑考虑,是否应该接受。

子罕篇第九 吾有知乎哉

【原文】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鄙夫:这里称乡下人、社会下层的人。“鄙”,周制,以五百家为“鄙”。】问于我,空空如也【空空如也:指孔子自己心中空空无知。】。我叩其两端而竭【叩(kòu):叩问,询问。两端:两头,指正反、始终、上下方面。竭:穷尽,尽力追究。】焉。”

【译文】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从问题的正反两面去问,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师说】

孔子并不是高傲自大的人。人不可能对世间所有的事情都十分精通,因为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但孔子有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这就是“叩其两端而竭”,只要抓住问题的两个极端,就能求得问题的解决。这种方法,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思想方法。

【知识卡片】

本篇共三十一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本篇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还记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动。

【故事链接】

子路受教

子路拜见孔子,孔子对子路说:“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只是说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怎么会有人赶上呢?”子路说:“学习有什么好处吗?”孔子说:“木头经过墨线画过再加工就特别的直,人因为受到劝告而变成杰出的人;从师学习,重视发问,哪有不顺利成功的!”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煣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由此说来,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后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天赋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学习和努力同样重要。两者加在一起,就是锦上添花,好上加好了。

先进篇第十一 先进于礼乐

【原文】

子曰:“先进【先进:先修礼乐后做官,所以说‘先进’。】于礼乐,野人【野人:在野的人,指没有贵族身份的一般士人。与世袭贵族相对。】也;后进【后进:可以先世袭做官后修养礼乐,所以说‘后进’。】于礼乐,君子【君子:指有世袭特权的贵族。】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译文】

孔子说:“一般的士人是先修养好礼乐后做官的;能够先拥有官位,以后再修养礼乐的是贵族的子弟。如果让我选拔人才,我愿意选拔那先修习礼乐的人。”

【师说】

修养是循序渐进的,遵循着自己的规律,并不是说可以跳跃式发展。人非生而知之者,获得知识需要的是后天的努力和学习。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水平是正常的渠道,没有人可以不学习的。修身养性使得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来适应社会,在社会事务处理中做到游刃有余。在这里,孔子注重的是修养的实际内容,要求修养宜早不宜迟。

【知识卡片】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先进篇第十一 未知生,焉知死

【原文】

季路问事【季路:即子路,姓仲,名由,鲁国卞人,孔丘弟子。事:服侍,侍奉。】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敢:谦词,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曰:“未知生,焉知死?”

【译文】

子路问怎样侍奉鬼神。孔子说:“连活人都没有侍奉好,还怎么能去侍奉鬼神呢?”子路又问:“那么能不能问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说:“生的问题都没有搞清楚,又怎么能够搞得清楚死呢?”

【师说】

子路向孔子讨教鬼神之事。孔子认为:生而为人,对父母是否尽到了孝,对朋友是否做到了坦诚,对社会是否有所贡献,这些活着应该做好的事都没有做好,怎么去谈侍奉鬼神之事呢?面对生死的问题,孔子认为人都是先生而后死的,生的道理就是死的道理。

【知识卡片】

《先进篇》记述孔子对少数弟子的评价,以及进行教学活动的实况。

【故事链接】

子产不迷信鬼神

子产,姓公孙,春秋时期郑国人,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公元前525年,郑国上空出现彗星,裨灶便推测宋、卫、陈、郑四国将要发生大火。他请求子产祭神来消除火灾,子产没理会。后来这四个国家真的发生了大火。裨灶便得意地说:“不听我的,郑国还要发生火灾。”郑国百姓都很害怕,恳求子产听裨灶的话祭神,子产仍旧没有同意。他说:“天道远,人道近,这两者一点关系都没有。裨灶是因为说得多了,偶尔就碰准了一两次,他哪里真懂什么天道?”

最后,郑国也并没有再发生裨灶所说的火灾。

在子产看来,人的生存发展要比鬼神的事更值得让人关心。子产也并没有因为不敬鬼神而受到所谓的“天谴”,反而为百姓办了更多的事。因此,迷信鬼神并不可取。

先进篇第十一 过犹不及

【原文】

子贡问:“师【师:颛孙师,即孔子的学生子张。才高意旷,性格急切,做事情常常有过分之处。】与商【商:子商,即孔子的学生子夏。拘谨保守,做事情常常有不及之处。】也孰【孰(shú):谁。】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愈:超过,更好,强一些。】与【与:同‘欤’。语气助词,表疑问。】?”子曰:“过犹不及。”

【译文】

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谁更贤明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做事过头,子夏做事往往达不到要求。”子贡说:“那么能说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同样(都是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