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命运密码:决定命运的36个因素
20547000000010

第10章 大学生职业起跑训练

1.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群体

按照目前中国的招生规模,中国每年有500万大学生集中在七八月份就业,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性就业。按照公开的数据,每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大致在70%左右,现在不论是高等院校、大学生本人,还是学生家长都深深感到,大学生就业难。

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就业,与社会上大量存在的间歇性失业或下岗、再就业不同,也与跳槽、转岗、创业等自主性再就业不同,他们是每年一次的社会性新生的就业力量。

作为新生的就业力量,大学生就业也与每年新产生大量的高中毕业生、初中毕业生就业不同。尽管近几年来国家进行大规模的高校招生,但能进入高校的也只是一部分,广大农村普及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很多人到初中毕业就开始就业。据国家劳动保障部门有关统计资料,每年当年全国新增的就业人数2000多万人,加上上一年未实现就业结转下来的就业人数,每年增加新就业人总量为2400多万人,大学毕业生大约只占五分之一。

大学生由于其接受系统教育时间长,知识水平高,历来被称作天之骄子。从国家、社会、历史进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看,在经济、政治、社会、军事、科学、技术、人文、教育等各方面,大学生都将是栋梁之才,也将是各领域方面的精英。

在这个意义上,大学生科学、充分、合理就业,是关系到社会进步发展的社会性大事。

社会上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很多,其中议论比较多的一种原因是用人单位不喜欢应届毕业生。这方面的现象确实存在,而且很明显,是导致就业难的直接原因之一。但我们认为,这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因素,是客观上的原因,社会的进步、事物的发展规律不会因为外在的客观原因而改变。社会舆论只能呼吁用人单位改变调整用人要求,但用人单位不会因为这种舆论而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因为用人单位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它也是要生存的,讲效益的,讲实际需要的,刚毕业的大学生,不符合他们的用人要求,他就有十足的理由不接收。

一方面,我们说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精英和栋梁,另一方面,社会用人单位却在直接接收大学生问题上为难,那如何使大学生成为社会精英和社会栋梁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优胜劣汰是自然规律,也是社会规律。在大学生就业这个问题上也同样,大学生就业难,作为大学生,我们只能从大学生自身寻找原因,而不应一味埋怨社会。如果大学生能把自己训练得符合就业单位的要求了,自然就不会存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了。

从大学生自身看,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不同层次的教育知识雷同。大学生就业量最大的是本科层次和大专高职层次的学生,大学扩招量最大的是专科、高职层次的人数。按高教改革要求,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与本科不同的技术化、技能化、实用化的高等级人才。但实际状况是,绝大多数高职教育仅仅只是名称或形式上的,其课程设置只是本科同专业的简化版。说得不好听点,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课程安排雷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雷同,没有显示出职业化教育的特点。这是高等教育体制性的原因。现在的高等院校,包括本专科院校都非常缺乏大量的、懂高职教育的教育管理人才和大量的适应职业化教育的教师队伍。在这方面看,高等教育的改革仍然任重而道远。

第二,职业化教育和职业化训练严重不足。不论是本科还是专科、高职的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接受的是理论知识学习,而职业教育严重不足,甚至就压根没有。有些高校为毕业生搞一些就业辅导,组织招聘会,教一些面试礼仪,就业简历制作等等一些表面上的、临时抱佛脚的所谓就业培训,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有的大学生为了面试,听从礼仪先生的指导,又是西装革履,又是吹头发,自己很不自然,别人看了也很别扭。表面文章掩盖不了底气的不足和心虚。

第三,大学生自身适应工作的能力缺乏。重能力不重学历是用人单位日益普遍的要求,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和能力是就业难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虽然说大学生工作能力和经验的缺乏与大学生职业化教育和职业化训练严重不足有关,但在根本上仍然是大学生自身适应社会、适应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不强。

大学生就业难已不是短期的现象了,大学生们也非常清楚这一点,但就是缺乏主动适应社会要求变化的意识和认识,更鲜见于行动。大学生们经常抱怨社会上单位不用我们,曾有一次招聘会上,一个大学毕业生被几次拒绝后,一改谦卑的态度,对招聘人员大声不满地说:“你们需要有工作经验的人,你们都不用我们,我们怎么会有工作经验和能力?”

客观地说,用人单位不会因为大学毕业生们的抱怨而改变招聘政策。这是严峻的现实。

反过来,大学生们为什么不自我反省:我们为什么不能在毕业前锻炼自己的职业能力?为什么不能在毕业前积累工作经验呢?为什么不能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呢?

2.大学生职业规划与职业起跑训练的必然趋势

现在,有一些大学已给本校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些课程,讲一些职业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意义,说明部分高校已经开始注意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教育了。但由于职业规划在中国是一个全新的行业,缺乏专业的规划师资力量,大多由一些就业辅导老师以讲座的形式,在理论上向大学生进行引导。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仍然缺乏可行的实际操作性。

我们认为,做好大学生职业规划,必须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尽早科学进行职业规划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二是在校期间积极进行职业训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上一章我们已经明确,做好科学的职业规划,必先了解认识职业发展规律;要认识职业发展规律,必先了解认识命运发展规律。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也必须首先了解职业发展规律和命运发展规律。

根据上一章的介绍,大学阶段是命运阶段规律中学习阶段的最后时期,之后就进入职业阶段。换言之,大学时期是命运发展规律中学习阶段向职业阶段转变的过渡时期。

这是大学时期在人生命运中最重要的特点。恰恰是过渡性这一特点,被人们大大忽视了。

根据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在过渡时期中,旧的事物特征逐渐消失,新的事物发展特征不断增强,事物新的需要和要求会逐渐代替,最后到完全代替旧事物的需要和要求。在命运规律中,具体到大学生身上,就是大学生作为学生的人格特点和命运对学生的要求,逐渐被职业人的人格特点和命运对职业人要求所代替;大学生作为学生的身份在不断淡化,到最后消失,而作为职业人的身份在不断强化,到最后成为完全的职业人。

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体制从高校等教育管理者、教师以及大学生本身,都没清醒地认识到过渡性这一特点。高教管理者只注重设置专业教育课,教师只教理论性知识,大学生们以为只有抓好专业知识学习就是合格大学生的要求。只有到了毕业,才急急忙忙做形式上的实习,而毕业前的大学生们已经没有实习的安定心情和心思,被就业去向所困扰,学校也提前半年,甚至一年组织各种招聘会,毕业之年几乎成了大学生的人心慌慌之年。

这样做的结果,自然是把大学生从学生人到职业人的转变过程推向了毕业进入职业期以后。大学生往往是走出校门就业后,还需要3~5年时间才能适应职业环境的要求,完成向职业人的过渡。正是由于过渡期的滞后,用人单位才要求具有2~3年职业经验和职业能力的毕业生,导致应届大学生们就业难的出现。

理论上,学生人向职业人过渡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毕业生进入职业后,在工作过程中完成过渡,就是现在这种模式;一种是在进入职业的毕业前,在学校完成过渡。从体制上讲,在改革开放前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由于对大学毕业生全部进行计划分配,大学期间是否有职业经验和职业能力完全被忽视。大学生向职业人的过渡基本上是在就业后完成的。现在的就业市场化选择方式,要求最理想的状态是在大学毕业前完成向职业化过渡。

根据上一章节的介绍,在人生命运的职业发展规律中,人一生在职业发展的高峰期,所获得的职业成果和待遇,将决定在以后的职业阶段,以及退休后的整个后半生命运状态。也就是15年决定一生命运的原理。

从职业规划的角度分析,把大学生从学习阶段向职业阶段的过渡期推后到毕业后,实际上就是相对地缩短了形成职业发展黄金期的时间。近几年大量的大学生,毕业后两三年、三五年,对自己的职业方向都确定不了,不停地跳槽转换工作,不能很快地进入职业状态和职业发展上升的轨道。结果把自己应该拥有的职业黄金期从十五年变成了十一二年。这是一生命运中的不可逆转的、不可弥补的损失啊!

现在,大学生认识上的一个最大误区是,大学阶段还是与中学生一样的学生阶段。大学虽然还是专门学习阶段,但在性质上已经不一样了。中学以前是基础教育,大学阶段是专业教育。前者是普及性知识,后者是应用性知识。基础教育在高中毕业后就结束了,而大学的专业化教育则是为了就业、为了职业做准备的应用性教育。

事实上,高中一毕业,参加高考就开始选择以后的职业了,高考选学校、选专业,填志愿本质上就是在给未来选职业方向,为未来就业学习专业知识。因此,进入大学就开始了为就业做准备的过渡时期。

需要重视的是,市场化的就业准备,大学生仅有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用人单位不仅要求具有良好的专业化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大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职业经验。

所以,大学生做职业规划,首先必须认识到,大学时期在一生命运发展中,向职业阶段的过渡性这一特点的重要性。这个过渡性的重要性在于,大学阶段专业知识的学习,是为了生存和就业,职业规划、职业起跑训练,也是为了生存就业。这是学生阶段向职业阶段过渡的两条腿。

现在的大学教育是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大部分的学校甚至还只有专业教育一条腿,职业规划与职业训练另一条腿几乎空白。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是瘸子,不行;只有一条腿,是残废,更不行。因此,大学生在校进行职业规划和职业训练,及时完成学生人到职业人的完整过渡,不仅是对顺利就业具有现实意义,更重要的是,对延长职业黄金时间,对一生职业发展和命运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必须明白,大学生职业规划与进入职业后的职业发展规划是不同的。现在大学的职业规划只是讲一般的职业规划原理,具体对适应在校大学生向职业化过渡的要求,如何进行职业规划和训练却缺乏实际的针对性。

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前提,仍然是大学生对命运规律、职业规律,特别是对大学时期的职业过渡性规律,具有客观、科学、理性的认识,这是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第一步。

大学生职业规划,主要解决的是职业的定位和职业选择问题。选择职业、确定职业是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核心和关键。现在大学生临到毕业还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制作几十份上百份简历向各种各样的用人单位“海投”,盲目性非常大。不管是学校组织的,社会上组织的招聘会都去参加,实际上的效果比较差。很多大学生由于就业时的盲目性,导致了就业后不安心,不专心,频繁跳槽。被有人称作“先就业后择业”,事实上这是非常不科学的,但也是很无奈的。因为在大学期间,没有解决好职业选择问题,只能滞后在就业后进行选择,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被动。这方面,正反两方面的例子非常多,同一年毕业的学生,两三年后,有的已成为主管,做出成绩,小有成就了,有的人却还在为干什么工作而苦恼,手里干着不喜欢的事,心里想着别的工作。

在大学里进行职业选择,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一是结合专业知识,二是结合自己爱好兴趣,三是根据社会需求,可以确定几个职业方向了解,进行比较,有意识地去尝试。在社会实践、实习时有目的有计划地去适应,不一定是所学专业,但却适合自己,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去试,去开展自我培训、充实,进行职业适应,坚持2~3年时间,肯定是会有结果的。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大学生就业也是这个道理。现在大学生的最大缺陷,就是在就业的职业选择上,既不知己,也不知彼。我对很多大学生这样说过,但他们很不服气:我学了这么多年,难道还不知道我自己吗?

实际上,职业规划就是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和命运道路进行自我设计,如果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还能叫知己吗?有的大学生说,我当然知道我要干什么,但人家不要我,我有什么办法,那么,这能叫知彼吗?人家为什么不要你,你不知道呀!

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选择就是在做“知己知彼”的功课,如果你选择了一个职业方向,就要了解这个职业的社会需求、职业特点、职业要求、职业待遇及职业发展状况、竞争激烈程度等等。同时还要对照自己,距离职业要求还有哪些差距和不足,从而进行有目的的和有针对性的培训。可以利用在校期间,与多个单位建立联系,利用节假日及实习时间进行见习和实习,了解需求动态和进行岗位工作锻炼,达到毕业到就业的顺利过渡。

那么,大学生职业规划从什么时候开始好呢?

大学一年级就需要开始进行职业选择。

进入大学后,高考的压力得到释放,应该好好放松放松,找工作是几年以后要考虑的,是不少大学生的想法。其实,选择职业这个事情,事实上在考大学前就已开始了,高考选志愿,不论是家长,还是考生,都是在选择职业。为了选择院校和专业,已经找了很多朋友、老师在了解专业的社会需求状况、就业状况,收入状况等等。但大学生一进校门,就只管学习专业,而把就业动态那一方面的事情放到九霄云外去了。大学的专业学习,本身就是为职业作准备的,既然已经选择了专业,就已经等于开始了向职业阶段的过渡,就应该开始认真、扎实地进行职业方面的训练,而不是仅限于专业学习。

另外一个问题,大学生就业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呢?这个问题似乎多余,谁都知道,一毕业,马上就业是最好的。其实不然。

毕业前确定职业岗位和就业单位,是最佳的就业时间。

现在大学生就业时间段大体有三个:一个是毕业前或更早就已经确定职业方向和就业岗位的;二是毕业时仓促确定就业岗位的,其中有的明确了职业发展方向,有的没有明确自己职业方向只是为了就业而确定工作岗位的;三是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毕业后才能就业,确定工作岗位的。

大学生朋友们一定要认识到,按照经济学的观点,劳动者也是商品,叫人力资源。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与普通的劳动者不同,大学生人力资本的价值,大学生自己有一个心理估价,社会需求、用人单位也有一个基本评价。需求方、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评价因素比较多,一看学校,二看学历,三看专业,四看实际能力、基本素质等等。大学生作为新的劳动者,毕业前就像商场里待售的新商品,个个都新鲜,受到的评价最高。大学生作为劳动力的出卖者,用人单位对你评价最高的时候,就是你就业的最佳时间。

先举一个商品的例子。你要买一辆新的汽车,新车价20万元,没有人买它之前,它放在仓库里或橱窗里是新车,它就是值20万元。当你把20万元一付,车一开出销售部大门,它马上就不值20万了。即使你当场再卖掉它,也要比20万元少,能卖到20万元你可能要撞大运了。因为车已经成为二手车了,它已经不是一辆新车了,不是新的商品了。即便你说确实一点问题都没有,要原价卖出也是很难的,人们对它的评价已经变了。不然,你为什么卖它?

大约在1999年的时候,我的一个朋友搬家的时候花了2000多元刚买了一个新电视。在搬家的过程中,一般都有收旧家具的小贩上门看有没有旧货卖。这个朋友开玩笑地说,你看这个电视多少钱,收旧货的人装模作样的看了看说,还有几成新,给你200块吧,朋友说,太少了,再加点,收旧货的人狠了狠心说,再加10块吧。这个例子虽然有点极端,道理是一样的。

站在用人单位角度,用人单位在大学生毕业前的一大堆应聘简历里挑来挑去,当然认为他们选聘到的都是很优秀的。如果你已经毕业甚至走出校门,而没有找到工作,就像新商品出了店门。用人单位,首先会用怀疑的眼光看了,这个人肯定有什么问题,没有找到工作。如果你是好的学生,为什么找不到工作;如果几个月,一年半载的还找不到工作,他们会认为你问题大了。

大学生们要把握自己命运和职业生涯,还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第一个工作对一生的重要意义。第一份工作干的时间越长对以后的人生命运影响越大。一般而言,在职业发展规律中,工作就是职业。职业选定后,正常情况下就进入了职业发展期。

现阶段的大学生由于缺乏职业规划和职业准备,就业在心理上比较仓促,毕业后从事的职业不一定适合自己,或者不是自己具有激情和兴趣的职业。但为了有饭吃,先干着,试图骑着驴找驴,所谓先就业再择业。时间一长,比如一两年以上,就发现自己再干别的工作已来不及了。你再找单位应聘的时候,人家会问你有什么职业经验,你已经不知不觉进入了先入为主的职业轨道了。反复几次后,不自觉地都会在同行业同类单位找同类职业了,职业命运大致就这样被确定了。

有的同学会说,我不要干的时间太长,很快就会找到新的职业岗位,总该可以了吧?这样当然最好。但实际上,如果你一两个月,两三个月换一次工作,频繁换工作,用人单位更不看好你。他们希望员工队伍稳定,训练有素,最忌讳的就是不安心工作而不断跳槽的人。所以以先就业再择业来指导就业工作,反倒使以后的工作更不好找。我原来招聘过一个网络工程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当时我们不需要搞网络技术的,他当时愿意干营销,就让他干了。过了一个多月,他说他不想干了,想做与专业有关的工作,我说我能理解,你去吧。他找到了一个电子仓库管理员的工作,就是把库存及进出库材料数据进行录入后的,电子化管理的具体工作,大约过了一个多星期,他又不干了。说是到一个网吧做网管的技术工作,大约又过了一两个月,他又不干了。说是听说数控机床技术工资高,又到一个职业技校去学了大半年的数控机床,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没有干,又去了烹饪学院学面点手艺,最后去广东一个什么地方饭店做面点师傅了。来来回回折腾了三年多时间,这是我身边的一个真实故事。事实上,这个人还是很聪明的,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职业规划和职业目标,毕业几年后,工作仍不能稳定,搞得很狼狈。

大学生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就是扎扎实实在大学期间做好职业选择、职业规划和职业训练。男怕选错行,女的也一样。有人说,选择比能力重要,是很有道理的。大学生要做一个决定一生命运的职业选择,不作计划、不谨慎、仓仓促促,是对自己一生的不负责任。

3.大学生职业起跑训练

了解了大学期间在人生命运中和在职业发展中的过渡性特点以后,我们就会大致明白,大学生们应该为自己即将进入职业阶段该做哪些准备工作了,再也不能停留在现在的单一专业学习状态和完全学生化的思想行为状态中了。应该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职业规划、职业训练等过渡的准备工作了。

我们把大学阶段为进入职业做准备的训练过程,称为大学生的职业起跑训练。职业起跑就是虽然尚未进入职业,但已经在进入职业的临界点;职业起跑训练就是为完全进入状态做准备。大学生在校期间所接受的各种职业方面的教育、培训、实习、实践都可以说是职业起跑的训练。

需要注意到是,大学生的职业起跑训练,绝不是简单地做上几次就业辅导讲座,或者上几次职业规划的理论课那样简单。职业起跑训练的目的就是要使大学生顺利地完成从学生人到职业人的转变,按照用人单位的基本素质要求和能力要求进行训练。在时间上,也就是把现在毕业后才进入适应职业要求的过渡期,提前在大学内完成;把现在大学教育中喊在口头上的社会实践、实习、见习、素质教育等活动,真正与就业的要求和职业的需要结合起来,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地进行实训。这些训练应该是一系列训练的组合,贯穿在大学期间三年、四年的学习过程中。

根据中国应试教育出来的大学生的特点和大学阶段人生命运的过渡性特点,以及就业和进入职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我们认为,大学生职业起跑培训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成人训练。

大学生从入学年龄看,大多已经到18岁,到了成人年龄。但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和中国传统的家长对子女生活大包大揽的家庭教育管理方式,大学生在生理上已经成人,而在心理、意识、习惯、行为方式、责任感、感恩、回报、信用等方面还非常不成熟,缺位很多。中国教育历来强调教书育人,在应试教育和升学压力下,几乎成为唯分数论了。

因之,大学生职业起跑训练的第一步就是要完成成人训练,使大学生从思想上、行为上、意识上进行脱胎换骨。也许有人说,这方面的训练需要的时间长,大学生毕业后慢慢会自己懂,学校无法完成这一任务。在计划体制下这种说法或许是对的,但现在是市场经济体制,高等教育改革必须适应新的形势,与时俱进。再说,教育教育,教书和育人是教育本身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对于大学生,这些基本的成人应该具备的素质要求,如果不及早准备和适应,对就业、对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影响是很大的,甚至是致命的。

美国芝加哥大学就“什么是成年”做了一个调查,结果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成年必须包括完成学业,有全职工作和开始养家糊口等几个基本条件。一个人步入成年要经历7大转变,这些标志性事件按重要性排列先后是——完成学业;获得一份全职工作;开始养家糊口;经济独立;与父母分居;结婚;生孩子。每完成一件事,在成年的楼梯上就多走了一级。大学生从小学一路走来,一直在学校,很少到社会上经受历练,很多事情他们还没有经验,他们的很多行为是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行为,很多观点是没有经过社会碰撞的观点。

这方面的训练内容主要包括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感恩回报训练,命运规律、职业规律、职业道德与信用、职业人的基本素质训练等等,是走向成人的基本要求。

第二,命运规划与职业规划训练。

这方面的训练要与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也就是大学生要自觉地认识到专业知识学习是为了什么,必须把专业知识学习与自己的命运和职业规划有意识地、主动地、自觉地综合起来考虑。

考大学时选择专业,就是选择职业。进入大学学了专业知识以后,以及在学习专业的过程中,要不断地了解专业知识与社会上实际的职业要求有什么差距。就像开车的人时刻要看路况,了解各种路况信息一样,才能是一个好司机。如果只觉得自己技术好不了解路况信息,前方已经堵车或封路了,你还往前开,最后就只能进死胡同了。现在大学生有一个误区,就是片面注重学习专业知识,而忽视对社会职业需求、职业要求信息的深入了解和认识。

如果在大学阶段把专业知识学习与职业要求结合起来,不仅能够扩大你的视野、心胸,也能提高你学习的动力,明确学习的方向和目标,在不断的学习探索中,逐渐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职业选择,使大学生活丰富多彩,为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训练。

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缺乏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而这种能力和经验往往与专业知识学习的好坏无关。

职场中人,职业中人,所需要的不只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社会是万花筒,五光十色,有光明也有阴暗,有正义也有负义,有了解也有误解,有有意也有无意,有用心也有大而化之,有善也有恶,有走极端也有中庸之道。任何人处于生活中、工作中,都要与形形色色的人与事物打交道,要做好为人为事,处人处事,学会协调生活、干好工作的方式方法,这是很不简单的。

大学生们从小到大单一的学生生活环境,使他们思想意识与行为方式往往显得单纯、单一、简单。要他们完全适应这种社会生活和工作环境,是需要人生很长时间的,也许3年、5年,也许10年、8年。但基本的职业经验和能力培养也需要2~3年的时间,这就是社会上招聘时常常要求具有2~3年工作经验的原因。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训练,就是把这个适应社会工作岗位的训练过程,前移到大学期间完成。

首先,大学生们要认识到,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距离职业生涯的所需,只是其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有专家研究表明,学校所学的知识,在职业生涯中起作用的大概只占到15%左右。也就是说,即使从专业角度看,大学所学也只能满足职业需要的一小部分。所以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和意识。我发现一些大学生毕业后,就不大愿意继续学习了,满足于有一个工作,满足于现状。长此以往,很难有所成就。现在的技术进步、技术更新非常快,加之信息交流发达,行业、专业竞争激烈,任何专业领域的学习都不能停止,否则会迅速被淘汰。建设学习型组织,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性共识。

其次,要做好社会性知识学习与训练。

第一,不论什么专业,都要学习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历史、时事等方面的知识。现在大学生中很多人,对大学开设的社会、政治类课程不重视、不上课、应付差事。这些课程是了解社会、理解社会的一把钥匙,大家都以为是为了应付考试,用应试教育的心态去理解,这就大错特错了。人在社会上生存,单凭所谓的一点点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毕业后要养成学习这种社会知识的习惯。

第二,社会性生活工作经验的积累。这种积累不是坐在教室学习,也不只是几个老师办几个讲座能解决的。要有意识地利用课余、节假日进行有计划的实实在在的工作实践。好高骛远是大学生的通病,这不能怪大学生。因为他们没有经过实践,不知天高地厚。一开始工作,对端茶倒水,打扫卫生等琐事不愿干,没有耐心,抱怨大材小用,就是缺乏经验的典型表现。我曾遇见一位老总批评大学生,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自己办公室如此简单的事都干不好,我怎么放心让你去干其他事,更别说干大事。从小事做起,培养耐心、细心、诚心、信心,学习接受批评,学习总结经验等等,这些都是职业素质训练的内容。任何人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不可能年年、月月、天天都有大事可干,绝大多数时间干的都是不起眼的事情,但要干好,却确实不是容易的。

经常说某某人不简单、不容易。什么是“不简单”“不容易”?不简单就是把简单的事情能够在几十年如一日地干好就是不简单;不容易就是把容易的事情几十年如一日地干好就是不容易。

最后,很重要的就是要做好职业能力训练。

职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最基本的是完成本职工作的能力和执行力,但仅具有这个能力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包括沟通力,与上级、下级、同事、客户的沟通力,以及组织力、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领导力、创新力、营销力,职业礼仪等等,这些方面的能力概括起来就是工作能力或职业能力、职业经验。

比较一下,大学生在校学习时有没有这方面内容,就知道自己与职业要求还差多远。有的大学生说,没有问题,我肯定有这方面的能力。这可不是嘴上说说而已,是需要一两年的实际的操作,实际的经历,因为理论上的与实践中的做法有很大的差距,大学生缺的就是实践这个环节。为什么说阅历丰富的人经验多,就是他们具有在实践中经历了别人没有经历过的亲身体会和经验,所以他们处理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就会不同,做事的成功率就会高很多。

职业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需要经历一定的时间积累,慢慢地养成职业习惯、职业意识。香港金利来集团董事局主席曾宪梓先生,曾经讲过他聘用一名后勤管理人员的经历。面试时间确定后,有几位候选人先后面见曾先生,几个候选人连话都没有说,面试结束就结束了。他就对其中一位说,你被录用了。不用说,其他人落选了,却百思不得其解。曾先生说,他在进电梯后的楼道内放了一把笤帚,按卫生常识,楼道不是放这个东西的地方,其他人都视而不见,只有其中一人,把它拾起来放到卫生间去了。实际上,这就是曾先生设置的面试题。他认为,一个管理后勤服务的主管,如果连这个意识都没有,怎么能做好工作,这完全是一种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所以说,职业能力并不是指你有能干惊天动地的大事的能力,细微之处才见真功夫啊!细节决定成败,已经成为管理学的一条法则。

大学与小学、中学一样,像一个庞大的温室,生活在里面的学生吃喝拉撒,衣食住行都有学校和家长去打理。学生们缺乏的就是参与社会、参与生存竞争的环境和压力。大学与中学、小学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大学生要走出温室了,需要适应温室以外的环境和条件了,需要改变温室里的思维、意识和行为方式了。

温室里再大,不可能长出参天树,只能长出花花草草。参天大树必须经过风吹雨打、雷劈,必须渡过严寒和酷暑,必须经过一定的年轮,才能长成。正如一个歌词所唱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大学生职业起跑训练就是要做好职业生涯充分的心理准备。要成功必会经历失败和挫折,没有经历过失败的人不会成功,很难成功,就像不经过风雨而能长成参天大树一样。新东方的董事长俞敏洪,在中央电视台做《赢在中国》评委时,点评一个年轻的创业选手时说,你的经历不够,没有经历过失败,按现在的经历不足以成功。这说明他作为一个成功者,对成功所需要条件的理解,是发自内心的经验之谈。

很多用人单位,在聘人的时候不光看你的成绩如何,更注重你有没有社会工作经验,是否是党员、是否当过班干部,特别是学生会干部。由于大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具有学校内部的社会工作经验也是很能锻炼人的。一般而言,党员、学生干部参与学校社会工作的机会比较多,对于个人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是一种难得锻炼机会。有些学生只抓学习,不愿参加服务性的学生会的工作,其实是不对的。用人单位只简单看成绩的是很少的,最注重的还是能力。有些用人单位还专门不要学习成绩排在前几名的,认为他们是书呆子。

4.大学生职业起跑训练的内容

综上所述,大学生要顺利完成学生人到职业人的过渡,比较快地适应职业环境和职业需要,大学期间应当做好并完成以下一些基本方面的训练。

(1)命运规律与命运规划学习训练。

(2)职业规律与职业规划训练。

(3)职业素质与职业道德训练。

(4)人生角色转化训练。

(5)行为成本意识训练。

(6)家庭经营与责任心训练。

(7)感恩心培养训练。

(8)自信自强意识与行为训练。

(9)诚信与合作训练。

(10)意志力与耐力训练。

(11)独立性与自我管理训练。

(12)成功训练。

(13)表达与演讲能力训练。

(14)沟通能力训练。

(15)组织构建与管理协调能力训练。

(16)办公自动化训练。

(17)资料信息管理训练。

(18)商务文章训练。

(19)英语口语训练。

(20)基本法律知识学习训练。

有人说,大学生连工作都难找,还想什么命运规律、职业规律,职业发展过程,这是大错特错的。兵书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万世如一生,全局如一世。如果把人的一生过程、目标不想清楚,怎么能知道现在应该做什么、怎么样做呢?按照现在是过去的结果、将来是现在的结果这个最简单的事物发展规律,没有现在的行动,怎么能有将来的好结果呢?

问答

1.你知道大学阶段是人生角色转换的重要过渡阶段吗?

2.在大学阶段,你为就业做过哪些实践性职业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