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弘一法师全集之文艺·诗词(04)
20523800000016

第16章 大师谈绘画(6)

(5)董其昌

董其昌,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氏,明代著名书画家、书画鉴赏家兼书画理论家。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人称董华亭。万历进士,授编修,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太保,谥号文敏。

他的书法,先从颜真卿,后学虞世南,再后,又觉唐书不如魏晋,转学钟繇、王羲之,并参以李邕、徐浩、杨凝式等笔意,自谓“于率易中得秀色”,其书法分行布白、疏宕秀逸,颇具个人特色,对明末清初的书风影响很大。

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以元代黄公望、倪瓒为宗,成为集历代画家之大成者。但重写意,不重写实,所画丘壑变化较少,而讲究笔致、墨韵,画格清润明秀、灵静飘逸。论画标榜“士气”,将古代山水画家仿禅宗而分为“南宗”“北宗”,并推崇“南宗”(如王维者流)为文人画正脉,形成崇“南”贬勺“北”之己见,其说影响明代以后的画坛;又提倡作画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此调对后世论画亦影响较大。

此人才华俊逸,好谈名理,善鉴别书画。书法出颜真卿,后遍学魏晋唐宋诸名家,并融诸家之长自创风格;其行书古淡潇洒,楷书则有颜真卿之率真韵味,草书植根于王羲之的《争座位》《祭侄稿》,兼有怀素之圆劲和米芾之跌宕。与邢侗、米万钟、张瑞图合称“明末四大家”,对明末清初书风影响很大。

其书法结体宽绰,取颜真卿之布白而不强作恢弘,取米芾之“奇宕潇散,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故而笔势潇洒随意。传世之作有《秋兴八景图》《山庄秋景图》《昼锦堂图》等。

《秋兴八景图》一共有八开,此为其一。画面描写作者泛舟吴门、京口时,一路上所见到的景色既有草木繁茂、风雨迷蒙的江南丘陵特色,又有沙汀芦苇、远山横现的水乡情调。此画构图精巧、意境深远,虽简洁明了却不觉单调,韵味十足;技法集宋、元各家之长,形成苍秀雅逸的独特风格。

4.清代时期

(1)吴宏及国画之装裱

吴宏,清代著名画家,字“远度”,号“竹史”,江西金溪人,长居江宁(今南京)。

其人诗书均精,自幼喜爱绘画,笔墨得诸家之长而能出己意、纵横放逸。

他的《柘溪草堂图》描绘的是,坐落在白马湖东岸树丛中的小村、主人的优雅住所——柘溪草堂。因为环境太美,以至于主人邀请画家将它描绘下来,并将其日常的生活表现于中,使此画成为得意之作。我们可以看到,村前有一座小桥,湖水环绕着村庄,树林里的楼台面对湖水,主人或来客可登楼远眺,或与客人相对而坐、侃侃而谈,有如置身世外桃源。

此画作者吴宏,乃“金陵八家”画派中的一员。他自幼喜好书画,诗书皆精,曾在顺治十年游黄河,归来后笔墨一变为纵横放逸,改变以前的风格;书中说他“偶画墨竹,亦有水墨淋漓”之致。他的传世作品有《柘溪草堂图》《水榭待客图》《山村樵木图》等。

有同学问及国画的装裱,此处再略讲一些国画装裱之相关知识。由于国画多绘于易于破碎、变形之宣纸或绢物之上,故我国国画均须在背后用纸托裱,以绞、绢、纸等镶边后装上轴杆,以便保存留传。我国绘画装裱技术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在传统的意义上,国画装裱后才算是一幅完整的作品。

立轴

立轴是国画中装裱的一种式样。中间部分叫“画心”(又名“画身”),上面称“天头”,下面称“地脚”。上、下又有“隔水”。装裱尺寸四尺以上的称为“大轴”,俗称“中堂”;特大的称为“大堂”或“大中堂”;三尺以下的画幅称“立轴”。上装天杆,下装轴。有的天头贴“惊燕带”(又称“绶带”),这种格式盛行于北宋宣和年间。“画心”上、下端加镶锦条,称之为“锦眉”。

册页

册页是中国书画装裱的一种式样。因画身不大,亦称之为“小品”。有正方形,也有长方形、竖形或横形;有推蓬式、蝴蝶式和经摺式三种;也有裱成单片的,称之为“散装”。一般册页均取双数,少则四开、八开、十开,多则十二开、十六开或二十四开。册页外镶边框,前、后添加副页,上、下加板面。这样,欣赏、携带、保存、收藏就比较方便了。

屏条

屏条,中国书画装裱的一种式样,由于画身狭长,所以有装裱成屏条形式的。屏条单独的称为“条屏”;四幅并排悬挂的称为“堂屏”或“四季屏”;也有四幅以上乃至十二幅、十六幅的,这些都是成双的完整画面,称为“通景屏”或通屏。

手卷

手卷也是装裱式样中的一种,也称“长卷”或“图卷”。外面有“包首”,前面有“引首”,中间是作品;紧连作品两边的叫“隔水”,后面有“拖尾”。“包首”的上面贴有“题签”。历代名画如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都是手卷的装裱式样。

(2)石涛

石涛是明朝悼僖王朱赞仪的第十世孙;父名朱享嘉,曾于南明隆武时在广西自称“监国”,后被俘遭杀,其时年尚幼小。他本来是明末皇族,未满十岁家庭惨遭变故,于是削发为僧,四处流浪;他法名叫原济,亦作元济(后人误传为“道济”),号石涛,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陈人等。

他因逃避兵祸,四处流浪,得以遍游名山大川,而悟大自然之奇妙造化;至清康熙时期,其名已传扬四海;他曾两次在扬州为康熙帝接驾,并奉献《海晏河清》。

《黄山八胜图》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以截取法取景,所画云山奇石形象逼真,水墨淋漓而构图奇特。

石涛所画山水、兰竹、人物等,讲求创意,构图善于变化,笔墨恣肆,意境新奇,一反当时仿古之风,王原祁评他为“大江以南,当推石涛为第一”。他的画作对扬州画派及近代中国画影响很大,兼工书法和诗,对画论尤有深入研究;所著有《若瓜和尚画语录》其手写刻本,名《画谱》较为有名。

其一生遍游名山大川作画写生,“搜尽奇峰打草稿”,为明清时期最富创造性的一代大画家。他作画构图新奇,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鸦,总能力求新奇,意境清新悠远,尤善用“截取法”以传深邃之境;石涛还讲求气势,故其笔势恣肆、淋漓洒脱而又不拘小疵,有豪放之态,以奔放见胜。

石涛善用墨法,枯湿、浓淡兼融并施,尤喜用湿笔,通过水墨的变化与笔墨的相融,多能表现山川之氤氲气象,或意境深远、厚重之态,有时用墨浓而显墨气淋漓,有时运笔酣畅流利或加方拙之笔,于是方圆结合以显朴实,秀拙相生而露清新。

他擅画山水,主张应细心体察大自然之景观,领会于心而下笔如有神助,笔墨“当随时代”而绘;画山水者应“脱胎于山川”“搜尽奇峰”,进而“法自我立”,《黄山八胜图》即是其代表作之一。石涛的传世作品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图》《黄山八胜图》《海晏河清图》等。

(3)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原名朱耷,清初著名画家。字雪个,号个山,后更号为个山驴、八大山人等,江西南昌人,明朝皇室之后。清初之时隐其姓名,隐居在南昌青云谱道观。

八大山人经历明清之际天翻地覆的时局变化,且自身从皇室沦为逸民,并为避害而出家,可见其饱经苦难;其诗文书画出众,但因家破国亡之故,装聋作哑,从其作品中可略见其心之悲怆。

朱耷擅画水墨花卉禽鸟,笔墨简括凝练、形象夸张、意境深刻;所写山水,画境冷清、枯寂;其水墨画技法对后世写意画影响很大;他的山水画及花鸟画,多所体现其内心孤寂遁世、清高自赏的风骨和性情品格,丝毫不比他的花鸟画逊色。兼有豪情纵逸的雄健风格、朴茂酣畅的凝重情意和生拙涩秀的奇特韵味,然而虚淡中含意多,蕴涵深刻。

此幅《山水图》亦名《秋林亭子图》,写秋数茅亭、地老天荒之景,笼罩着一派荒凉静寂、无可奈何的气氛,有一种苦笑不得的枯索情味。

八大山人书法成就颇高,致使将其画名掩盖,知者不多。其书法,行楷学王献之的淳朴圆润,并自成一格。其所写书体,以篆书之圆润施于行草,自然起落,以高超的手法将书法的落、起、走、住、叠、围、回等技巧藏蕴其中,且能不着痕迹。古人谓之“藏巧于拙,笔涩生朴”,由此可知八大山人书法之妙,世之少见。

能窥山人之书体全貌的,莫过于《个山小像》中其所题字包含篆、隶、章草、行、真等六体书之,可见其功力之深,世间罕见伦比者,可谓集山人书法之大成。其晚年时,书法达其艺术成就之巅,草书亦不再怪异、雄伟,如其所写之行书四箴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平淡无奇、混若天成,无丝毫修饰,静穆单纯,似超脱凡俗、不着人间烟气,是书家所爱之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