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青春开在瓶子里的温暖
20516400000042

第42章 多给孩子补一些苦

崔修建

女儿聪颖、可爱,就是有一些诸如偏食、爱睡懒觉等毛病,让我很是头疼,也曾尝试了多种办法,但收效微微。那天,跟报社的一位朋友感慨家教之难,她热情地向我介绍了这样一位农民——他叫张永泉,只有小学文化,妻子是个哑巴,一家人多年生活在贫困线上,但他硬是把四个孩子都培养成了硕士和博士。听说他的家教经验简单、实用,有的家长学习、借鉴了一下,效果还真不错。

听了朋友的介绍,我立刻萌生了这样的一个念头——利用暑假休息,我带着女儿去那个偏远的山村,到张永泉家吃住一段时间,让他帮我好好教育一下女儿,再耳濡目染地掌握一些好的家教方法。

听我说明来意,朴实的张永泉一再声明:“其实,我也没什么教子秘诀,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教会孩子吃苦,我的四个孩子今天能够有出息,是因为他们个个能吃苦。”

“那就让孩子跟你学学吃苦吧,我全力配合。”我诚心实意道。

“那好,这段时间里孩子所有的活动,都听我来安排。”张永泉很自信地看看女儿。

中午吃饭时,女儿只吃了一点点炒豆角,对西红柿炒鸡蛋和黄瓜凉菜动一动不动,烙饼也一口不吃。见张永泉皱眉头,我忙解释:“这孩子在家里时就挑食挑得厉害,这不吃那不吃的,那两样菜和烙饼,怎么劝她都不吃。”

“要不怎么长得像个豆牙似的,原来偏食偏得这么厉害,那得坚决改掉。”张永泉皱着眉,并不劝女儿吃那些东西,也不给她讲什么道理。

晚饭,桌子上摆的竟只有女儿平时从不吃的那两个菜和烙饼了,她过来一瞅,小嘴一噘:“我不吃了。”

我想劝说她两句,张永泉冲我一摆手:“别管她,不吃就饿着,我这儿没别的吃的,明天早上还是这些东西。”

女儿真的饿了肚子,虽说我有些心疼,却没有像在家里时为她找点儿别的食物。

第二天的早饭果然还是女儿不吃的那几样东西,女儿开始哭泣,张永泉虎着脸:“哭也没有用,以后顿顿就吃这些,你不吃,就饿着。”

也许是饿得实在受不了了,又看没别的可吃的东西,女儿只得像吃药似的勉强地吃了一小块烙饼,又夹了两小口黄瓜凉菜。

稍稍休息了一会儿,张永泉便带我和女儿到玉米地里薅草。炎炎烈日下,女儿极不情愿地薅了几下,便开始罢工。张永泉告诉她薅不完那400多米长的一垅玉米,中午就不管她的饭。女儿早饭没吃多少东西,再让她薅完那么长的一垅玉米,连我都觉得有些难为她了,可张永泉自顾自地在前面薅草,一副说一不二的坚定样子。女儿在地头耍了一会儿赖,见向我求援也不管用,只得慢慢起身薅了起来。

我只薅了三垅,便累得气喘嘘嘘了。看到几乎从未干过体力活儿的女儿累得满头大汗,最后简直是在地里爬着薅草了,我怜爱地要过去帮她一把,张永泉用眼神止住了我。

也许是饿坏了,加上上午超强度的劳动,女儿中午居然一口气儿吃掉了两张大大的烙饼,还吃下了半碗西红柿炒鸡蛋。张永泉背后告诉我:“瞧见了吧,让孩子尝尝饥饿的滋味,尝尝劳累的滋味,她就不会挑食了。”

得承认,张永泉这看似“冷酷”的一招,的确挺管用的,我软硬兼施了种种方法也没改变女儿偏食的毛病,他竟然在短短的两天里就给解决了。

下午,女儿赖在炕上不起来,张永泉不由分说地把她拉起来:“不行,下午你必须还得薅一垅玉米,要不然就饿你两天。”默默在心里权衡了一下,女儿最后还是不情愿地下地了。薅到地头,张永泉表扬了女儿:“其实你挺能干的,不是懒惰的孩子。”

接下来的每天清晨,张永泉都早早地把恋热被窝的女儿叫起来,让她跟着他去采猪菜,先是每天一小篮子,然后是每天一蛇皮袋子。一周后,干脆让她自己去采了,他不领着,也不让我陪她去。

一想到七岁的女儿要独自走三里多路,到田间、地头采一袋子菜,再自己扛回来,我心里都感到有些难为她了,但一想到此行的目的,只得狠狠心,听从张永泉的安排了。但我还是忍不住偷偷地跟在后面,观察了几次女儿采菜的过程。头两次,女儿来去都是哭哭啼啼的,但后来她居然喜欢上了采菜,因为她在采菜时,还找到了捉蝴蝶、采花、听鸟叫等乐趣。我不禁暗暗惊叹张永泉的劳动训练真的很巧妙。

一晃二十天过去了,女儿晒黑了许多,饭量也大增,不再偏食了,吃什么似乎都很香,最可喜的是她再不睡懒觉了,每天都能早早地起来,布置给她什么活儿,都能很快完成,不像在家时要么跟我讲条件,要么磨磨蹭蹭地半天也干不完。

回城前,张永泉有点儿不好意思地对我说:“这段时间,我让你女儿吃了不少苦头,你这个做母亲的心疼了吧?”

我点头承认,但还是很感激他:“我知道你的良苦用心,孩子确实变化了不小,改掉了不少毛病。”

“许多家长也知道让孩子吃点儿苦好,可一到实际中,他们又心疼起孩子来了,不忍看着孩子吃苦或不知不觉地让孩子少吃苦。其实,给孩子补这补那,都不如补点儿苦,孩子只有品尝到了苦,才会珍惜甜,就像你女儿尝到了挨饿的滋味,就知道了烙饼的味道其实也不错。别小看这吃苦,里面学问大着呢。能吃苦的孩子,忍受力就强,碰到挫折也不怕,慢慢地做事情的毅力就有了,自立能力潜移默化地就培养起来了,成功的机会自然就多了……”张永泉侃侃而谈他家教的秘诀——“吃苦经”。

其实,在日本、美国和英国等许多国家,都早已把“吃苦”列为孩子小时候必修的一门功课,他们采取了很多让中国的父母们惊讶的“苦难教育”方式,刻意磨练孩子。细细想来,作为当今中国的父母们,确实有必要果断地、科学地给孩子们补充一些苦,多给孩子一些苦的刺激,因为这不仅能让孩子学会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孩子不怕吃苦、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能磨练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进而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回到城市的家中,我又想方设法继续给女儿补了一些“苦”,并让她在苦中找到快乐,找到趣味,找到“甜”,在“苦”中,锻炼了她的体力、智力、心理承受力,使孩子的综合素质得到真正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