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听懂孩子的话,读懂孩子的心
20516300000009

第9章 耐心倾听,才能懂得孩子话语真正的含义(2)

孩子说话时,不要总是打断

孩子就像是一块璞玉,他们是否成器,关键要看父母如何去雕琢。生活中,绝大多数年轻父母对孩子在生活上十分关爱,可真正将孩子看做有独立人格尊严的父母并不多。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有问题向父母倾诉时,父母要做孩子忠实的听众,耐心和孩子交流。一份调查显示:80%的儿童心理障碍和家庭教育有关,特别与父母和孩子缺乏沟通交流有关。孩子虽小,但他们有人格尊严,认知世界时有自己的独特视角,他们有表达内心感受、阐述自己观点的愿望。父母应耐心让孩子把话说完,只有这样才能互相沟通理解,建立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

周末,周叶带着孩子去朋友家玩耍。刚上车的时候,孩子很开心地看着四周的景物,指指点点、问这问那。可过了一个多小时,孩子就大声嚷嚷说要下车。周叶以为孩子是新鲜劲儿过去了,就没有理会。但孩子还是一直嚷嚷个不停,正在开车的周叶渐渐不耐烦起来,说道:“你下车干什么?”

“我……”

还没等孩子把接下来的话说出口,周叶紧接着训斥道:“这是在高速上,能随便给你停么!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孩子看到妈妈生气了,就没敢说什么了,而是默默地坐了回去。可没等多会儿,只在孩子突然“哇”地一声,吐了出来。周叶赶紧把车停到紧急停车道上,回头看孩子的时候,发现孩子脸色刷白,原来孩子是晕车了。

此时的周叶十分自责,怪自己没能够听孩子的解释,就动怒骂了孩子!

我们批评孩子时爱说:“你总是无理取闹。”其实孩子哭闹都是有原因的,大人们总是不给孩子诉说的机会。孩子的诉说总是多样性的,他们会用大声地尖叫来告诉父母他们多么没有安全感;他们也会用眼泪去诉说他们内心的烦恼;他们更会用不停地索要玩具来诉说平时的自己是多么的空虚……

如果父母不懂得孩子的这些诉说形式,甚至孩子还没说完就打断他的倾诉,会让孩子十分沮丧。我们时常能看见孩子刚要说话,妈妈就在一旁打断孩子,自己说自己的。

比如,孩子刚说一句:“妈妈,刚才我玩了青蛙军曹游戏,真有意思。”妈妈马上打断孩子说:“玩游戏了?妈妈也喜欢玩……”那么孩子就有可能忘记自己刚才想说什么了。

有的父母喜欢打断孩子的话,插入自己的想法,让孩子尴尬难堪。有一次,我去朋友家玩,她的孩子从外面跑进来兴奋地说:“妈妈,我刚才去了玩具店,看到一种神奇的组装机器人。”朋友认为孩子想要买那个机器人,赶紧打断孩子说:“妈妈没有钱,你该知道吧。”结果,孩子马上就不高兴了,孩子提起机器人未必就是想买,所以父母一定要慎重地对待孩子说的话。

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话持轻视或旁观的态度。比如孩子对你说:“妈妈,我可能是因为书包太重了,所以头疼,肩膀也疼。”

妈妈虽然心里很担心孩子,嘴里却说:“你看,昨晚我不是让你别玩电脑,早一点儿睡觉吗?”这个对话就此中断了。孩子一声不吭地走进房间,紧闭房门。父母没能抑制住自己想说的话,让孩子产生了反感。与孩子对话的时候弄清楚孩子的真实想法很重要。多一点儿耐心,等孩子表达出完整的意思后,再发表自己的看法。

不要急于否定孩子的天马行空

世界上没有两条相同的河流,没有两座相同的山峰,亦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人的想法更是千差万别,很难遇到想法完全一致的人。父母和孩子因为立场不同、经历不同,常常想法相悖,这是正常的现象,不需要太介意。对于孩子的想法与观点,我们不能一味地迁就,但也不能完全不给孩子机会就全盘否定。完全没有认同,只是否定、否定、再否定,这会让孩子越来越没有自信,越来越不愿意把心事说给父母听。

一天,豆豆的妈妈下班回家,发现儿子拿着她心愛的名贵牛角摆件冒着大雨在院子里挖石头,身上雨水混着泥浆,浑身脏兮兮的。那牛角尖也不知是否还在。豆豆妈妈气得想好好儿教训儿子一顿。豆豆还拿着几块石头,兴冲冲地朝着妈妈跑过来。

“妈妈,你看这石头上的花纹,真漂亮,放在我们家的金鱼缸里,小金鱼肯定喜欢。”豆豆举着石头对妈妈说。“是的,你真有眼光,这石头的花纹很特别,像梅花,哦,还像一只小兔子呢。”妈妈本来还怒气冲冲,但看着孩子欢快的脸,不禁把怒气压了回去,对豆豆的观点加以肯定。

儿子弄坏了妈妈的贵重物品,如果豆豆的妈妈一怒之下打骂儿子一顿,豆豆的心中始终会有阴影,会因顾虑母亲的责备而放弃做许多事情。

传统的教育观念往往强调让孩子遵循某些固定的规范,而忽视孩子的个性成长,而所谓的“规范”又是由老师和家长单方面制定的,许多时候它甚至成为压制孩子的工具。孩子好不容易有勇气向父母表明他的观点和想法时,父母却因为不明白孩子为何如此做,或是在还没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时就强加制止,或是用极端的方式去否定孩子的观点和想法,这样只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难以管教。

刚参加工作的幼儿园老师在一节课上拿出一朵百合花,让所有的小朋友互相传递,闻一闻,并说出花香不香。突然飞飞赞叹地说:“哇,花在跟我说话呢!”

老师望了飞飞一眼,等所有的小朋友把花传过一遍后,老师问全班的小朋友:“小朋友们,花会跟你们说话吗?”

“不会。”大多数小朋友都回答说。

此时,老师突然面向飞飞说:“我告诉你,花是不会说话的。”

面对孩子,教育者需要多一点儿耐心和童心,这位急于否定孩子想法的老师,并不了解儿童心理。孩子眼中看到的世界与成人不同,往往是不切实际、天马行空的。聪明的父母应该顺着孩子的话题,运用对话的技巧,把孩子的话引下去,同时也要肯定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等有益于孩子智力发展的方面,而不应马上把孩子带回现实世界中来说明事情的真相,“纠正”孩子的想象力。若要求三岁的孩子有五岁的样子,对成长而言是最残酷的事情。

父母想要理解孩子心中更多的秘密,更要借着孩子倾诉的内容来探寻。比如,这位幼儿园老师完全可以这样与飞飞对话。

飞飞说:“哇,花在跟我说话呢!”

老师拍手说:“好棒啊,花儿跟你说什么了?我们也想听听。”

飞飞说:“花瓣告诉我,叶子昨天没洗澡。”

老师闻着叶子,皱眉说:“那花儿还是香香的吗?”

飞飞说:“没有洗澡,但偷偷擦了花儿的香水,所以还是香香的。”

同样的对话,只要大人们改变一下态度,结果就完全不同。这样不仅可以陪孩子进入到—个充满奇妙幻想的世界,更能带来无限的创意与快乐,孩子幼小的心灵也会得到满足感,觉得大人能了解他的感受。

父母应尊重孩子的想法,并给孩子适当的鼓励和引导。另外,不要把现在不可能的事情认为永远都不可能发生。最后,父母要鼓励孩子尽情想象。例如,当孩子对你说:“妈妈,我长大了要到太阳上去探险。”你千万不要对他说:“傻瓜,太阳那么热,这是不可能的。”而应当鼓励、引导孩子:“你的想法很好,但那需要有丰富的知识,从现在起你就要好好儿学习,将来发明一种不怕高温的太空船和太空服,这样才能去太阳上探险。”

父母一定要用心地倾听孩子每一个“可笑”的幻想,而不要嘲笑他们,因为每—个奇妙的想象在若干年后都有可能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