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睿智丈夫须拿捏的18句话
20476400000015

第15章 没关系,那算啥呀

人们渴望生活的一切都是美好的、甜蜜的、温馨的。有了理解才有相互信任,有了信任才有相濡以沫,有了包容才有相互体贴。用自己的真诚去包容对方,夫妻就会彼此信任,彼此理解,彼此默契。

◇会说话的夫妻其乐融融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爱人之间也是一样,没有人天生的无所不能,智者千虑,还有一失呢,何况你我皆凡人?

因此,当对方做错了事,有了过失,或者思想上出现了偏差时,你不应该斤斤计较,“你怎么能够这样?太让人失望了!”而应该合情合理地对待爱人的过失。

如果对方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就应该不要让对方太尴尬;如果对方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应该巧妙地、不伤大雅地让对方意识到错误,而不是横加指责,使对方无地自容,转而恼羞成怒,引来一场“唇枪舌剑”可就得不偿失了。

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谨小慎微的(而且谨小慎微有时会成为一种过失)。很多时候,人们都免不了犯下过失,例如,不留神打烂了玻璃,递茶时却烫伤了手等。

周末,妻子下班比较早,回到家便忙活开了。把各个房间的卫生打扫了一遍之后,又把茶杯都端到水池边。

“啪!”一只茶杯掉到地上摔碎了。“哎呀,不好!”这一只正好是丈夫最心爱的“磁化杯”,这可咋办呢,丈夫回来要发脾气了。

丈夫一推门进来,就见妻子甜甜地对自己笑。“今天有啥喜事?”丈夫好奇地问。

“我,我把你的那只磁化杯一不小心给弄碎了……”

丈夫一愣,马上笑了起来:“你真逗!我还以为是什么喜事呢!你要是天天这样对我笑,每天打碎一只茶杯又算得了什么呢?”

妻子一听如释重负,温柔地把头靠在丈夫的肩上。

做妻子的,面对这样宽容、体贴的老公又怎样能不柔情满怀呢?一个微笑、一句暖语,便能够把夫妻因工作劳累和疲惫的心拉得很近、很近。

换个角度想,也许,对方的某一过失并不值得你去加以责怪,因为那只是一个小过失,或者在那种情形之下,换上你去经历,那过失也是照犯不误的,即使对方的过失不小,这种道理也同样存在。

因此,为了减少过失进一步给双方带来不快,爱人之间在发现对方不算十分严重的过失的时候,最好不要去责备他(她)。

与此同时,还应该注意,少犯或不犯有损对方自尊心或伤害对方感情的那些过失。这些过失不同于打碎物件或丢失东西,可以用几元几角钱来计算,伤害了感情就会在爱人之间投下阴影。

妻子正忙着给孩子换尿布,一不留神,踢翻了地上的水盆,水立刻四处乱流。

丈夫一边跑过来拿拖布一边不满地说:“瞧你瞧你,眼睛都长哪儿了?”

妻子大为不悦,回敬道:“你说长哪儿?总没长到后脑勺上吧?”两人大吵起来。倘若丈夫一边拿拖布一边风趣地说:“好嘛!看不出来还有国脚水平呢!”

妻子准会赧然一笑:“可惜踢的不是地方。”

丈夫再打圆场:“没关系,咱们这不是有清道夫嘛!”

如果这样说话,夫妻俩之间一点火药味道也找不到。

对爱人的过失要有合乎情理的态度:不是为了在一场争吵中分个高低胜负,而是帮助对方认识过失和改正错误,今后不再重犯或少犯类似的过失。

只有这种解决办法,才能在一方有过失的时候,仍然保持夫妻关系的和谐,保证爱情更长久。

当对方不予理解或不及时解决时,矛盾将进一步激化,再演变成吵架甚至打架,所以,当老婆刚刚开始发脾气时,及早发现,及时解决,此乃上策。

要学会“听废话”。女人爱唠叨其实只是为了向丈夫倾诉。大凡“多事之秋”的女性最渴望也最能“倾诉”,妻子一改言谈时“有感而发”、“点到为止”的知识女性的常态,变得事无巨细、絮絮叨叨起来,在那些洋洋洒洒的“倾诉”中。也许有些你觉得根本不足挂齿,可妻子仍喋喋不休,此刻你绝不能让睡意爬上你倦怠的面容,必须强打精神、十分投人地关注着她的“内心独白”,任其尽情地“倾诉”个中的喜怒哀乐。

要学会说“表扬话”。在夫妻关系中,表扬是增进感情的绝佳途径,但很多男人在这方面显然还不够聪明。

当女人发脾气的时候,聪明的男人应该用大脑先判断一下,女人发脾气是否属一种倾诉,或者就是撤娇,只要是正常的女人,在丈夫面前都会喜欢撤娇的,这也是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吧,女人发脾气,在很多时候便是一种潜在的撤娇方式。

比如,女人对丈夫发脾气说自己做饭如何辛苦,其实未必是真的不想再做饭,而是想听到丈夫的一句:辛苦啦!我老婆做的饭最好吃!

学会说“顺心话”。在工作和生活中,夫妻难免有不顺心的时候。爱人在外面遇到气恼的事回家发泄,你绝不能“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此刻,你要做到的就是:说顺心话。光听不说,妻子一定会认为你在敷衍她,你得在适当的时候附和几句,她在侃“庙”,你就谈“磕头”,她在扯“灯”,你就论“添油”,总之你得顺着她说。

因为此时的妻子已经重怀一颗少女之心——娇嫩、脆弱和敏感,仅仅是微风过处也会吹皱了平静的水面,更何况你逆其意而言之!

学会“和稀泥”。如果女人是真的心有怨言,发脾气很厉害的话,那么,男人切记,不要从正面反击,要懂得使用迁回战术,或者干脆说是“和稀泥”。

女人果真受到什么委屈,怒火冲天发脾气之时,聪明的男人,应该先随声附和,或者承认错误,哪怕是自己被冤枉了也不用急着辩解,等妻子的这股子劲过去了再说。

诸如此类,丈夫一定要先识得老婆发脾气是否在撤娇,然后给女人以安慰或赞美,让她得到心灵的安抚,如此一来,女人即便是有什么火,也会被丈夫的一番甜言蜜语给浇灭了。

◇适当来点美妙的“谎言”

男人娶了媳妇,最头疼的事是处理家庭里的婆媳关系问题。他们有时百思不得其解,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两个女人怎么会水火不相容呢?

当然,现代家庭中这种问题比较容易处理了,小家庭一成立就从大家庭里分离出来,婆婆媳妇不在一个锅里搅,直接磨擦的机会不多。

但是,婆媳关系依然是家庭第一难事,在婆媳关系的调适中,丈夫起着重要作用。因为,丈夫是维系婆媳关系的最直接的中间人,能站在感情和血缘的立场上,通过添加润滑剂来磨合婆媳关系,使婆媳之间相互接纳、理解和关心,把天下第一难变成天下第一情。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汉乐府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里记述了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婚姻悲剧:婆婆看不上刘兰芝,尽管她“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婆婆却认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刘兰芝被迫离开焦仲卿,回到娘家又不为兄嫂所容。

最后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焦仲卿悲痛欲绝,“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一对爱侣为反抗封建礼教而殉情。

在封建社会,焦仲卿式的男子无法在家庭的婆媳之间起调适作用,因为家庭里婆婆的权威无人可以动摇,做媳妇的,永远只能打掉门牙肚里咽,唯唯诺诺,委曲求全。

现今,社会制度、生活环境、家庭结构都有了根本变化,婆媳矛盾也有了新的内容,新的婆媳故事又揭示了新的难以调适的婆媳矛盾。

巴金的小说《寒夜》,婆婆和儿媳水火不相容的矛盾导致儿媳离家出走。儿子汪文宣孝顺母亲,爱护妻子,他一味地退让,承受着双方同时发泄在他身上的不满、怨气。

妻子离家出走之后,他在极度的思念中含怨离开了人世,待他的妻子归来,寒夜里,一座孤寂的坟茔在萧瑟的冷风中等待着她。

焦仲卿和汪文宣这两个男子是传统的婆媳矛盾的牺牲品。客观地说,焦仲卿的悲剧是历史的悲剧,汪文宣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

应该说,丈夫绝对是有能力处理好婆媳关系的,关键是他们找没找到一条合适的路子。

淡化矛盾,这是首要的一条。婆婆对媳妇主要的不满根源在于,她们觉得,自己含辛茹苦把儿子抚养成人,帮儿子成了家,儿子该对母亲依从、孝顺才是,可如今儿子娶了媳妇,把老娘忘了,跟母亲不是一条心了。

大部分做婆婆的在儿子成家娶媳之后都会有这种失落感,只是失落感的大小不同而已。做儿子的,要慢慢地淡化母亲的这种失落感,让母亲一点一点接受这种事实。如何去淡化矛盾呢?这其中的文章可就大了,如果放开了去研究,恐怕还要涉及到心理学问题。

有位老奶奶讲:媳妇刚进家门时,我就先给儿子打“预防针”,让他转告媳妇,家有家规。儿子依母命,把这话转给了媳妇。这就是一个极不好的开端。试想,媳妇没进门,做婆婆的已经率先扯起了宣战的旗帜,而且把儿子牵扯了进去。

这话,儿子大可以不说,等媳妇进门以后不妨对此事装聋作哑。这是淡化矛盾的第一招,做儿子的,婆媳之间不传话,你们自己说去。

婆婆看不惯媳妇也是很普遍的事。如今,媳妇都是新女性,她们的穿着打扮、举止言谈都与婆婆所受的教育格格不入。当然,大部分婆婆是开明的,不闻不问不管,但如果让她们完全认同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有位杨小姐说:“我平时很注意修饰打扮,可婆婆对这一切很看不惯,多次旁敲侧击,要我好自为之,不要太浪费。我觉得婆婆不仅误解了我的为人,还侮辱我的人格。”遇到这种矛盾怎么办?做丈夫的的确很为难。

这种矛盾习惯了也就淡化了,千万不可跟着叫真儿,一家人刚开始看不惯,习惯了就好了,做男人的不必夹在中间自己也生气。

如果她们吵嘴,你看准机会一走了之。不跟着叫真儿,这也是淡化矛盾的招数。如果儿子丈夫不在场,婆婆媳妇吵架也是不叫真儿的。

关键的时候,还要来点美妙的“谎言”。有一位先生曾谈到自己的切身体会,认为,男人在婆婆和媳妇之间来点美妙的“谎言”会有意想不到的调适作用。

他说:“自从我妻子进门后,我家的空气陡然紧张。当初我俩自由恋爱时,母亲就不同意,是我据理力争,才与心上人结合的。正因为这一宿怨,妻子踏进我家门槛,从未喊过我母亲一声‘妈’。为这事,母亲很伤心,也赌气不理她。

白天,当妻子不在家时,母亲就把怨气往我身上出,说妻子人不大,架子倒不小。夜晚,当父母进入梦乡后,妻子在枕边就向我吹冷风,说我母亲斜着眼睛看人。这真难煞了我,真害怕有一天,她们婆媳俩为什么事‘破了口’。我开始动脑筋做协调工作。”

他说,有一次,妻子患肠炎病愈后,需要鲫鱼汤暖暖肠,我便请母亲上街买菜时捎带半公斤活鲫鱼,做了一碗汤。我端给妻子喝时哄她说:“这是妈买的鱼,特意做的汤,叫我送给你喝的。”妻子愣了好一会儿,怀疑的眼光在我脸上扫来扫去。

又有一次,母亲过生日,我拿出早已请人织好的毛衣送给母亲,说:“妈,这是您媳妇的一点心意,叫我送给您。”母亲惊讶万分,拿着毛衣看了好一会儿,又塞到我手上说:“这个我不能收,她过生日时我都没给她买点什么。”“日子长着呢!”我趁势把毛衣塞过去。

她俩的关系真正解冻是在我一次出差期间。妻子得了急性肠炎,呕吐、腹泻不止,母亲在医院陪她一夜。第二天早上出院时,妻子终于开口喊了母亲一声“妈!”母亲当时热泪盈眶……

这一段故事很感人。其实,“谎言”只是一种形式,它说明,人心还需人心去暖的。

◇这样说他(她)才更高兴

有个故事讲,在酒足饭饱后,国王问大臣:你们说,世界上什么最难?大臣回答:“世界上说话最难。”大臣没有说出来的隐含的意思是:说话最难,尤其是和国王说话最难。其实,说话时只要选择好时机,就会变得很容易。

有一次,墨子的一个学生子禽问墨子:“老师,您认为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回答说:“你看那生活在水边的蛤蟆、青蛙,还有逐臭不已的苍蝇,它们不分白昼黑夜,总是叫个不停,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存在。

可是,它们即使叫得口干舌燥、疲惫不堪,也没有人会注意它们到底在叫什么,人们对这些声音早已是充耳不闻了。现在你再来看看这司晨的雄鸡,它只是在每天黎明到来的时候按时啼叫,然而,雄鸡一唱天下白,天地都要为之振动,人人闻鸡起舞,纷纷开始新一天的劳作。

两相对比,你以为多说话能有什么好处呢?只有准确把握说话的时机和火候,努力把话说到点子上,这样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收到预想的效果啊!”

子禽听了墨子的这番教诲,非常赞同,频频点头称是。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是不顾时间、地点与场合,整日喋喋不休,废话连篇。台湾著名成功学家林道安曾说:“一个人不会说话,那是因为他不知道对方需要听什么样的话;假如你能像一个侦察兵一样看透对方的心理活动,你就知道说话的力量有多么巨大了!”

另外,情商的高低从他说话中的称谓就可以看得出来。因为情商低的人,总是喜欢把“我”字放在前边,这样的人往往是令人厌烦的;而情商高的人,却总是记得把“您”字放在前边,这样的人则多受人欢迎,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好感。

谈话应当多以他人事务为主题、多尊重别人。有口无心,贪图口舌之快,有大脑无“意识”,只顾盲目发泄,这只能说明这个人愚蠢、幼稚。所以,要看时机说话才行。

某宾馆服务员小罗第一天上班,被分配在酒店A楼5层做迎宾。由于刚经过3个月的岗前培训,她对工作充满信心,自我感觉良好,一上午的接待工作也还算顺手。

午后,电梯门打开,走出两位来自香港的客人。小罗立刻迎上前去,微笑着说:“你好先生。”看过客人的住宿证后小罗接过他们的行李,边说“欢迎入住本饭店,请跟我来”。小罗领他们走进房间后,随手为他们倒了两杯茶,说“先生请用茶”。

接着她开始一一介绍客房设备,这时一位客人说“知道了。”但是小罗没有什么反应,仍然继续介绍着。还没说完,另一位客人在自己的钱包里拿出一张百元人民币,不耐烦地递给小罗。

“不好意思,我们不收小费的。”小罗嘴上说着,心里却想,自己是一片好意,怎么会被误解了。这使小罗十分委屈,她说了一声,“对不起,如果您有事就叫我,我先告退。”

其实,做服务行业的人要有眼力。这个案例中,两名客人也许刚下飞机很累,需要休息;或者他们是该酒店的长住客,房间设施都十分熟悉。小罗应该会识客,从而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而不是喋喋不休地说。

生活中,有时需要表达出自己意见,这时也要选择一个好时机,才能使人愉快地接受。选择良机,恰当表达,则能够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假如不择时机地提意见,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说任何话都要经过大脑思考,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提意见的。该说的话,也有一个时机问题。《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触龙就很会把握说话的时机,最终说服了太后。

你一定听过类似下面爱人之间这样的抱怨:

妻子说:“他回到家来,独自喝茶,坐下来埋头看报。要是我问他个什么,他就含糊地答上一句。要是我想和他聊天,他就坐得远远的。我整天陪着孩子,真渴望能够有点精神调剂,可是他却不理睬我。”

而丈夫也是一肚子的怨气:“我还没有来得及关上门,她就忙不迭地向我唠叨起来:什么菜的价钱又贵了、孩子把杯子摔了、房东老太太又说了她几句了。烦死了……”

其实人们白天忙了一整天,下班可以说是带着一天的劳累回到家里,如果这时家中的人不体贴这种辛苦,开口又是诉苦,又是告状,再有耐性的人也难免会顶撞。因此,为了尊重对方,考虑对方什么时候才有较大的兴趣谈话是必须的。

有一位女士平素不注意修饰打扮,先生经常劝说,反遭太太抱怨他喜新厌旧。

有一天先生在太太打扮偶然时夸奖道:“太太,你稍微打扮一下很好看。”

想不到,这句话却产生了非常大的效果,太太从此非常注意仪表仪态。

正面直接的劝说对人往往有一种压抑作用,从而容易产生抵触心理,那就不妨在说服的时机上下点功夫,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电冰箱老化了,制冷效果很差。丈夫几次提出要买一个新的,都因为妻子不同意而没有买。

中午,妻子对丈夫说:“今天真热,老公,你把冰箱里的冰棒给我拿来一支吧。”

丈夫打开冰箱说:“冰棒都化了。”

“这个破冰箱!”妻子骂道。

“还是再买一个新的吧。”

“那就再买一个吧。”妻子欣然同意了。

到了商店,两人看中了一个冰箱,一问价格,要两千多元。

“太贵了!还是不买了!”妻子说。

“端午节快到了,天气这么热,咱们买的肉和鱼往哪儿放?”丈夫说。

售货员这时插入一句:“这个冰箱虽然贵些,但耗电省,容量大,从长远来看还是划算的。”

“好吧,就买这个吧!”妻子终于同意了。

在说服对方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把时机选在对方心情比较平和的时候,因为一些人由于劳累,遇到不顺心或正在把注意力集中在其他事情上的时候,是没有心情来听你说话的。这位丈夫捕捉住了说服妻子的机会,从而达到了说服的目的。

在日常交际中,一般说,直言快语,是人的真诚所在,是受欢迎的。但有时候,效果并不佳,轻者损害人际关系的和谐,重者造成麻烦,违背言语交际的初衷。

而有时有意绕开中心问题和基本意图,采用外围战术,从相关的事物、道理谈起,即“兜圈子”,却常能收到较理想的效果。

一天,某青年教师早早回家做了一锅红枣饭。妻子下班回来,端起碗,高兴地问:“这枣真甜啊,哪来的?”丈夫说乡下姨妈捎来的。妻子不无感慨地说:“姨妈想得可真周到啊,年年捎枣来!”丈夫说:“那还用说,我从小失去父母,就是姨妈把我抚养大的嘛!”妻子说:“她老家这一生也真够辛苦的。”

稍停,丈夫忽然叹了口气,说:“听捎枣的人说,姨妈的老胃病又犯了,妻子接话说:“那就接来呗,到医院好好治治。”不等丈夫把话说完,妻子说出了丈夫想说还未说出的话。

青年教师想接姨妈来城里治病,但不直说,而是通过吃枣饭、忆旧情,造成一种适宜的氛围,然后再说姨妈生病,让妻子接过话题,说出接姨妈的话。这样言来语去,自然圆满,比直说高明多了。

传说郑板桥早年家贫,一年除夕赊了一只猪头,刚下锅,又被屠户要了去转手卖了高价。为此他一直记恨在心。直到后来到山东范县做官,还特别规定杀猪的不准卖猪头,自己吃也要交税,以示对屠户的惩罚。

夫人闻之,感到不妥。一天她捉到只老鼠吊在房里。夜里老鼠不住地挣扎,郑板桥一宿没睡好觉。他埋怨夫人,夫人说她小时候好不容易做了件新衣裳,被老鼠啃坏了。

郑板桥听后笑了:“兴化的老鼠啃坏了你的衣裳,又不是山东的,你恨它是何道理?”夫人说:“你不是也恨范县的杀猪的吗?”郑板桥恍然大悟,随吟诗一首:“贤内忠言实难求,板桥做事理不周。屠夫势利虽可恶,为官不应记私仇。”

郑板桥夫人,通过两种事的比照兜圈子,而后画龙点睛,说服了郑板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