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平衡术:让你的人生不偏不倚不失衡
20441100000013

第13章 平衡你的生活——搭载生活的“顺风车”(2)

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生活就像一种回声,你送出什么它就送回什么,你播种什么就收获什么,你给予什么就得到什么。你想要他人是你的朋友,首先你得是他人的朋友。关爱他人,就是关爱自己;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他人是自己的影子,也就是另一个自己,所以说善待他人,也就是善待自己。

芸芸众生的世界,其实就是两个人的世界。黎巴嫩作家米哈依勒·努埃曼在《你是人》中说:“如果没有你,便没有我之为我;如果没有我,便没有你之为你;如果没有我们,便没有他之为他,更没有广阔世界中的任何一个人。”世界就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便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倘若一个人的心中只有自己而没有他人,那他的生活、心理就会失去平衡,他会因此变得自私自利,甚至不尊重他人、危害他人。而如果他懂得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他的生活就会变得和谐、美好,因为他懂得了人与人本来就是休戚相关的,谁也不能脱离谁。下面的故事或许对你有所启发。

在一个茫茫沙漠的两边,有两个村庄。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如果绕过沙漠走,至少需要马不停蹄地走上二十多天;如果横穿沙漠,那么只需要三天就能抵达。但横穿沙漠实在太危险了,曾有许多人试图横穿沙漠,结果无一生还。

一天,一位智者经过这里,让村里人找来了几万株胡杨树苗,每半里栽一棵,从这个村庄一直栽到了沙漠那端的村庄。智者告诉大家:“如果这些胡杨有幸成活了,你们便可以沿着胡杨树来来往往;如果没有成活,那么每一个走路的人经过时,要将枯树苗拔一拔,插一插,以免被流沙给淹没了。”

果然,这些胡杨苗栽进沙漠后,很快就全部被烈日烤死了,成了路标。沿着路标,这条路大家平平安安地走了几十年。

有一年夏天,村里来了一个僧人,他坚持要一个人到对面的村庄去化缘。大家告诉他说:“你经过沙漠之路的时候,遇到要倒的路标一定要向下再插深些;遇到要被淹没的路标,一定要将它向上拔一拔。”

僧人点头答应了,然后就带了一皮袋的水和一些干粮上路了。但是,僧人上路后,却没有按照村里人告诉他的那样,遇到一些就要被流沙淹没的路标时,这个僧人想:“反正我就走这一次,淹没就淹没吧。”他没有伸出手去将这些路标向上拔一拔;遇到一些被风暴卷得摇摇欲倒的路标时,这个僧人也没有伸出手去将这些路标再向下插一插。

但就在僧人走到沙漠深处时,寂静的沙漠突然飞沙走石,眼看着前面的路没法再走,于是,僧人想沿着来路返回去。但是,刚刚来时路上的路标,因为他没有扶正或插深,有些被淹没在厚厚的流沙里了,而有些已经被风暴卷走了。

这个僧人像没头的苍蝇似的东奔西走,却怎么也走不出这个大沙漠。在气息奄奄的那一刻,僧人十分懊悔:如果自己能按照大家吩咐的那样做,那么即便没有了进路,还可以拥有一条平平安安的退路啊!

其实,给他人留路,就是给自己留路。如果事例中的那个僧人当初心存善待他人之心,能够把枯树苗拔一拔、插一插的话,他也就不会有身陷沙漠的悲剧下场了。因此可以说,只要每个人都能善待他人,懂得以善良平衡自己的内心,那么,无论命运之舟将要驶向何方,都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任何一个人的存在,都是以他人的存在为前提、为条件的,一个人只有善待他人,才能让自己获得一种真实的存在,才能做成真正的人。善待他人,你就能把自己融入人群,获得友谊、信任、谅解和支持;善待他人,你就能调整失去平衡的内心,解脱孤独的灵魂,走出无助的困境;善待他人,你就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拥有快乐的感觉,踏入充满机遇的境界,走向充满希望的未来。

同时,你善待他人,他人同样会善待你。你把最好的给予他人,就会从他人那里获得最好的。你帮助的人越多,你得到的帮助也就会越多。而且,你付出得越多,内心就越充盈,幸福感就越强。

心理平衡小课堂

这个社会是一个需要合作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只要我们去善待他人,就一定会得到回报,同时我们也就找到了快乐生活的平衡点。真诚地去帮助他人,你才会得到快乐和温暖,当爱的露珠洒向他人时,平凡的生活也就会因此显得充实且有意义起来,而我们的内心更是充满了温馨。

分享与分担都让人快乐

培根说过:“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份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诉,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很多快乐和忧愁,只有学会分担忧伤,才能将痛苦无限量缩小;只有懂得与人分享快乐,才能使生活充满欢声笑语。也就是说,如果善于分享和分担,快乐就会无处不在。

与此同时,分享与分担,在生活中需要保持平衡,如果倾斜于任何一方,都难以真正地获得快乐。如一味地与他人分享快乐,而不分担忧愁,内心的痛苦就无法得到缓解,自己也难以被他人理解。如一味地与他人分担忧愁,而不分享快乐,诉苦就会成为一种无休止的抱怨,引起他人的反感。因此,要保持分享与分担两者在生活中的平衡,使这两方面都要兼顾,切忌有失偏颇。

有一只乌鸦嘴里衔着一大块肥肉,落在了丛林里的一棵大树上,成了同类羡慕的很富有的乌鸦。其他的乌鸦看见了,立刻成群地飞了过来,并全都落下来,一动不动地等着富乌鸦嘴里的肉能够掉下来。时间长了之后,那只嘴里叼着肥肉的乌鸦已经感觉很累了,它很吃力地喘着气,想把那块肥肉吃下去,可是肉太大了,不可能一下子吃掉,但也不能飞到地面上从容不迫地吃。因为乌鸦们会猛扑过去,把它啄得头破血流,于是它只好停在那儿,誓死也要保住嘴巴里的那块肥肉。

也许是由于嘴里叼着肥肉呼吸困难,也许曾经被追赶过已经精疲力竭了,只见它摇晃了一下,嘴里叼着的那块肥肉突然掉在了地上。所有的乌鸦都猛扑上去,在这场争夺赛中,一只非常机灵的乌鸦抢到了那块肥肉,立刻展翅飞去,于是它成了第二个富有者。剩下的乌鸦都跟在后面拼命地追赶,当初那只被追赶得精疲力竭的乌鸦也跟在后面努力拼搏,不过它已明显地落在了大家后面。

抢到肉的那只机灵的乌鸦也像第一只一样,不一会儿,也累坏了,最后也落得了第一只乌鸦的下场,于是又是一场争夺赛,所有的乌鸦又去追赶那个幸运儿……

富有的乌鸦的处境为什么会如此悲惨,就是由于它们不懂得与人分享快乐,不懂得相互关心、相互爱护,不懂得平衡自己的内心,只顾自己的利益。如果它们能将得来的食物与其他乌鸦共同分享,那结局肯定就会另有一番情形了。生活中的你我也该如此,即使你取得再大的成就,如果没有人和你一起来庆祝,那么胜利的光环也会黯然失色。与人分享,不仅会让获得加倍的快乐,还会使你的快乐增值。当你找到快乐的时候,一定要与他人分享,这就和耕作一样,你播撒的快乐种子越多,收获的快乐也就越多。

与此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能只分享快乐,也需要与他人分担。工作中,帮别人分担一些任务,你的团队就能提升工作效率,而你也会因为整个团队工作效率的提升受益;家庭里,帮家人分担一些家务,在家人体会到被关怀的同时也体会到了施与关怀的乐趣;交际中,帮他人分担一些烦恼和忧愁,会赢得他人的心,从而使自己的人脉圈日益扩大。所以,在分享别人快乐的同时,也别拒绝分担他人的苦痛或压力,这种分担非但不会让你感到沉重,反而会让你收获很多。

心理平衡小课堂

分享是一种品格,分担是一种道德;分享是一种快乐,分担是一种情感。分享,是一份智者的心意;分担,是勇者习惯的方式。有了分享,生活才会变得趣味盎然;有了分担,生活将不再黑暗。当分享与分担在生活中达到平衡时,即使一个人是在艰难的处境中,也能冲破一切阻力,闪烁出美丽的人性之光。

人生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你是不是一个无故自扰的庸人呢?家庭生活条件一般,你怕被他人看不起;相貌普通,你担心心仪的人在意;工作积极,你怕被他人说爱出风头;热衷于养宠物,你担心会被他人说成玩物丧志……很多时候,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完全没有必要去在意。然而,现实中却有很多人会对一些事情念念不忘,甚至会因此而变得郁郁寡欢或忧心忡忡。其实,细想来,那些真的不是什么大事儿,不去理会,也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这种担心和忧虑都只不过是一种除了伤害自己之外再无其他作用的“庸人自扰”。

美国小说家德莱塞曾说:“不要无事讨烦恼,不作无谓的希求,不作无端的伤感,而是要奋勉自强,保持自己的个性。”烦恼是一把摇椅,一旦你坐上去,它就会一直摇呀摇,总也停不下来,如果你跳下摇椅,它自己就会慢慢停下来。生活中本没有那么多的烦恼,其实一切都是因自己的内心失去平衡造成的,也就是说你是在自寻烦恼。

有一位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

他要求一群实验者在第一周的星期日的晚上把第二周可能会出现的烦恼的事情都写下来,然后投入一个大型的纸箱中。到了第三周的星期日,他与实验者逐一核对每项烦恼发生的情况,结果发现其中90%的担忧并没有真正发生。

接着,他又要大家把那10%的真正发生的烦恼重新丢入纸箱中,过三周,再来寻找解决之道。结果到了开箱那一天,他们发现剩下的10%的烦恼已经不再是烦恼了,因为他们有能力应对。

烦恼是自己找来的,这就是所谓的自寻烦恼。据统计,一般人的忧虑有40%属于过去,有50%属于未来,有90%从未发生过,而剩下的10%是能够轻松应对的。可见,有了烦恼并不可怕,只要你能够理清头绪,平衡好自己的内心,想办法去应对,就会使那些凭空产生的烦恼逝去,也会使看似真实的烦恼变得不值得一提。

让我们再看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一个人自以为得了癌症,便跑去看医生。

医生问他:“你觉得哪里不舒服?”

他回答:“我好像没有什么部位不舒服。”

医生又问:“你感觉身体哪里痛?”

他说:“感觉不到痛。”

医生又问:“你最近体重有没有减轻?”

他说:“没有。”

“那你为什么觉得自己得了癌症?”医生忍不住这么问他。

他说:“书上说癌症初期是毫无症状的,我正是如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