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不失落:放下伤痛的快乐生活智慧
20440600000014

第14章 立刻行动,解开失落与伤痛(2)

刚好,公司有一个相当有难度的活儿,没人敢接手,卡瑞尔有些心动,但当初那件伤心事又让他心有余悸。在接手与推拒之间,卡瑞尔辗转反侧,他日夜都在想此事。庆幸的是,他最终跨越了“伤心事”,并将这一心理过程总结为以下三步:

第一步,不是害怕而是客观地分析整个情况,然后找出一旦失败后可能发生的最坏的情况——肯定不会有人把我关起来或把我枪毙。不错,我很可能失败,让那机器变成废铁,给老板造成损失,然后我会失去自己的饭碗。

第二步,既然已经找出了可能发生的最坏的情况,就让自己在必要时去接受。告诉自己,这次失败是自己人生的一个很大的污点,我很可能因此被炒鱿鱼,不过,就算是这样,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我已经被辞退过一次,但是我找到了新差事,仍然可以养活自己。即使是最坏的情况,也不过是让历史再重演一次。

第三步,行动起来,在接受后,把时间和精力都拿来改善我已经接受的那种最坏的情况。

通过一番努力,卡瑞尔成功了,他不但没有被辞退,还获得了晋升加薪。

后来,卡瑞尔重新变得意气风发,快乐得意。他不再因惧怕失败而不敢主动积极地工作,他成功跨越了伤心事。

不得不说,卡瑞尔是睿智的,是深具快乐生活智慧的,尽管他曾经被伤心事击败过,但他通过“三步”成功跨越了伤心事的阴影。生活中,我们也不妨借鉴一下卡瑞尔的这“三步”来跨越伤心事。

比如,朋友背叛带给人的伤痛定然是深刻的。遇到这样的伤心事的人,大都很难对他人敞开心扉,会变得不信任人、充满戒备心。但是,这种过度戒备困住的,其实是我们自己。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走出伤心事的阴影呢?首先,我们可以假设自己敞开心扉、信任他人,被他人背叛的最坏情况会再次发生;接着,设想一下,倘若发生,我们会怎样呢,会比现在更糟吗,还是能够将情况处理得更好一些,答案显然是后者;最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没什么可怕的,能够很自然地敞开心扉,跨越伤心事,将精力更好地投入到与新朋友的交往中,进而为自己打造一个快乐的现在和明天。

值得注意的是,卡瑞尔跨越伤心事的办法也并不是对所有的伤心事都适用。一般来说,它适用于人为造成的伤心事;而自然规律带来的伤心事,比如至亲病逝(车祸离世不在此列,属人为的伤心事),则效果不大。不过,我们也无须担忧。因为此类伤心事带有很强的不可逆转性,人从心理上反而更容易接受、释怀,心灵也往往能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自愈,而前提是对其有正确的认识。

客观地看待生死,善待生命

至亲至爱的离世给人的伤痛是刻骨铭心的,但同时也是不可逆转的。它所造成的阴影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亲人离世的伤痛,一是对死亡的恐惧、失措。要扭转生死的自然规律是不可能的,但是要想跨越它的阴影却并不难,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客观地看待生死。

首先,我们要学会泰然地面对亲人、爱人的离世。关于这一点,或许我们能够从庄子身上得到一些启示。

庄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因为他对人生有着独特的体验和透彻的思考,所以,他的哲学可以称为“生命的哲学”。在对待生死的问题上,他跟常人有很大的差异。

庄子与妻子相亲相爱,关系十分融洽,二人相濡以沫地过了大半辈子。在他们都进入暮年的时候,庄子的妻子因患重病,先于自己的丈夫死去了。听到这个消息,大家都很悲哀,作为庄子朋友的惠子前往吊唁,并想安慰一下庄子,却发现庄子并没有号啕大哭,相反,他正在若无其事地两脚岔开坐着,一边敲打着盆子,一边咿咿呀呀地唱着歌,脸上毫无悲哀的影子。看到惠子来了,他也不起来迎接,只是面无表情地点了一下头,仍然敲盆唱歌。惠子十分诧异,他不能理解为什么庄子没有为妻子之死而悲伤痛哭,惠子无法忍受庄子这么薄情寡义,不由得生起气来。他满脸不高兴地责怪庄子:“你和你的妻子生活了一辈子,她为你生养子孙,操劳不息,苦了一辈子,直至衰老而亡。可是她死了,你不仅不哭,反而还在敲盆唱歌,显得这么高兴,叫大家难以理解,你这样做不是太过分了吗?”

庄子听后,方停止了敲盆唱歌,平静地对惠子解释道:“我做得并不过分。你知道吗?当我的妻子刚刚断气的时候,我也非常难过,放声大哭了一会儿,可是转念一想,她的逝去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情。在我看来,她的生命完全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了,活着的时候,是大自然赋予了她的形体和生机;死的时候,也就像是自然界春夏秋冬的运行一样,回归了大自然。生和死无非是存在的状态不同罢了,现在她终于摆脱了活着时候的辛劳忧烦,像酣然长眠那样静静地安息在天地所构成的巨室广厦之中,什么心都不用操了,这对她来说该是多么好的事啊!而我却在嗷嗷恸哭,未免太不通达生命的道理了,所以我才止住了恸哭。”

亲人死后,特别是配偶死了,照着一般人的逻辑,非要大哭一番以示哀痛不可。如果有人在亲人逝去的时候不知痛哭,反而在那里唱歌,人们一定会说他是个疯子,但庄子就恰恰是这样一个“疯子”。其实,庄子并不是不悲伤,而是他能理智地看待死亡,知道人死不能复生的道理,所以用唱歌的方式来悼念死者,所谓“长歌当哭”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对于妻子的死,庄子是“鼓盆而歌”,当自己面临死亡时,他又有何表现呢?

庄子将死之时,他的弟子准备厚葬自己的老师。但是庄子提出的要求却出乎众人的意料,他说:“我要用天地来做棺材,用日月星辰来做点缀的双璧和宝珠,用天地万物来做祭品。试问,还有什么比这更有气派、更隆重的呢?”

他的学生听后,悲恸地说:“这样做,我们怕你会被乌鸦或是老鹰吞吃了啊。”庄子回应道:“放在露天,是会被乌鸦、老鹰吃掉。但是埋在土里呢,则照样会被蚂蚁吞吃。你们是要把我从乌鸦、老鹰嘴里抢出来给蚂蚁吃,这该是多么的偏心啊!”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人要从新生走向衰老而至死亡,就像小鸟要唱歌、花儿要开放一样普通而又平常。对于一个有修养的人来说,生不足喜,死不足忧,看破生死,喜忧俱消,才能摆脱世俗的纷扰,做到超然物外。

禅宗哲学家对于生死,提倡一种置生死于度外的两忘法,主张不执著于生,也不执著于死,人只要是顺应自然地生活,就可以傲睨王侯。活着,把握住现时,踏踏实实地学习、工作和生活,这就是生命的全部意义。对此,无须慷慨高歌,也无须怨忧哀叹,只要平平实实、轻轻淡淡地做来,就可以渐臻佳境。死亡,也就是生命的必然终结,对此,不必畏惧,不必自扰,要有坦然接受的心理准备。

死和生是人生的两件大事。许多人喜欢生而害怕死,因为生时可以享受一切荣华富贵,死后就万事皆空了。但是事实上,死和生对人同样重要,这就好比一去一来。人在这里死去,却又在那里生出来了,人世间就是这样生生死死轮回不已。死是为了生,生是为了死。我们如果把生死看透,生时优哉游哉,死亡来临时也坦然自若,那么人生便会因此减少许多痛苦,增加几分快乐。

写下没有地址的信

写一封信给自己的内心,也给世界,告别伤痛,迎接新生。别以为此种行为无聊、没有意义。

实际上,这是重生的仪式。经过这种仪式,我们将更加决绝地离开伤痛、失落,更加一往无前地走向快乐。同时,这也是我们给自己的成长纪念,它记录了我们破茧化蝶、浴火重生的过程。对今后的人生而言,它意义非常。

写信给曾经的自己,写下快乐的、伤痛的过往,写下自己耿耿于怀的事,与曾经做个了结,把伤痛留在身后,然后轻松地走向崭新的明天。

写信给现在的自己,给自己安慰,给自己鼓励,你便会发现,原来此时放下伤痛是一件如此简单的事。

写信给未来的自己,为自己未来的人生做一份“快乐计划”,从此,伤痛不再,快乐永伴。

心灵的重生需要仪式

在生活节奏如此之快的今天,很少有人再对仪式认真,认为仪式是将生活复杂化的表现,是落后的。殊不知,恰当的仪式还是非常具有意义的。

心理学家们指出,仪式是针对某一种心理现象、某一个生活事件,具有固定内容、步骤的一个程序化的过程,能够给人定位,增加人的归属感。比如,旧时,拜师仪式很普遍,而这种仪式让一个人明确地知道,也向他人宣告“在专业领域,我们属于什么学派,我们从哪儿来,我们在什么位置”,这对一个人确立自己的社会身份非常重要”。

更有针对性一点说,就是仪式能够帮助我们坚守快乐,在情感和心理上有所归属。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看它对伤痛、失落与快乐的影响。

给开始快乐生活一个仪式

仪式的缺失,让我们对仪式缺少敬畏,认为仪式就是走形式。在生活中,一些应有的仪式能减则减,却不知道,它是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5年前,玲子和建伟结婚的时候,俩人还只是在深圳打拼的外地人,当时他们都觉得,婚礼只是形式,不办就不办了。然而,后来玲子却说自己很久都找不到结婚的感觉:“我总觉得有很多东西没有明确,内心很混乱。”

对于玲子,婚礼具有多重意义:社会公示作用、新身份的确认等,而婚礼的筹备过程就是新婚夫妇心理角色转化的酝酿、准备过程。玲子缺乏这个仪式,让她在心理上还没有真正地确认新的身份,没有做好开始新生活的心理准备。

生活中,男人和女人都需要仪式,只不过,对女人来说,仪式所赋予的情感和价值可能更多一点,仪式可以帮助女人在内心确立安全感。

写一封没有地址的信作为开始快乐生活的仪式,在这个人的情绪起伏剧烈,快乐感缺失的时代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暗示着我们和悲观、不快乐的自己告别,暗示着不快乐的生活的终结。

在开始快乐的重要时刻,我们需要有目的性明确的、程序性的仪式,来告诉我们自己,新的生活已经开始,仪式会促使我们完成内心的转变。

给伤痛与失落画个句号

玮琪16岁时,抚养他的外婆在山东去世,但那时他在天津准备高考,因此父母考虑再三后没有告诉他这一噩耗。一年之后,玮琪才知道这个世界上最疼他的人去世了。痛苦包围着玮琪,直到玮琪终于去了外婆的墓地……

对于玮琪来说,因无法参加外婆的葬仪,外婆的去世带来的创伤更加巨大。

其实,很多人都有过类似于玮琪的体会。亲人的死亡是重要客体的丧失,而生者在亲人死亡后进行的固定的悼念仪式,有着重要的心理修复功能。

失去恋人的时候,我们常常无所适从,这时我们不妨用仪式告别,就像莉香那样。影响中国一代人爱情观的《东京爱情故事》中,莉香去了恋人的故乡,在刻了他名字的栏杆上,刻上了自己的名字,作为对恋情的告别。莉香被很多中国女孩效仿,失去爱情时,她们去了男友出生的小城或就读的大学……

否则,我们将很难走出伤痛与失落的阴影。比如,与男友“心照不宣”地分手后,如果两个人没有明说,那么往往不容易放下对方,也很难开始新的恋情。

跟建立一种关系需要仪式一样,结束一种关系也需要仪式。或许,在生活中要举行一个实实在在的仪式并不容易,毕竟这需要他人的配合,但是写一封信给自己,从心理上做个了结,还是可以做到的。

写信给曾经的自己,与伤痛告别

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一段或数段失落与伤痛需要告别。比如,异地的恋人随着联系的次数越来越少,而心照不宣地分手带给双方的伤痛和失落,就像被包扎的伤口一样,虽然表面看起来没事了,但里面的伤却仍未愈合,会影响到彼此未来的生活。只有等到与之相关的“未完成事项”被解决了,彼此才能内心平静,从容地前行,轻松地追求快乐。很多时候,人们往往不愿意触摸自己内心深处最柔弱的部分,也不愿意直接面对那些痛苦的日子,其实,越是这样,失落与伤痛越会与我们纠缠不清。我们应该在开始新的快乐生活之前,用一种仪式——写一封没有地址的信,来告别伤痛。

写一封没有地址的信是为了与伤痛、失落做个了结,是告别伤痛的一种仪式。进行这个特殊的心理仪式,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有几个环节是一定不能缺少的:其一,回忆,细数过往;其二,列举快乐,进行感恩;其三,列举“未完成”的情感,并进行了结。下面就来看看具体应该怎样做。

细数过往

细数过往,是揭开包扎心灵伤口的“纱布”,并检视伤口愈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情绪波动。但值得注意的是,那些让我们情绪波动的片段,正是仪式中的主角,需要给予它们十二分的关注。

列举快乐,进行感恩

将那些细数过往时给我们带来温暖、宁静、安全感等快乐体验的片段一一写下,并进行相应的感谢。

林生与传宝从小一起长大,两人感情很好,念同一所小学、同一所中学、同一所大学,就连工作也在同一家公司。后来公司裁人,由于他们专业相同,因此势必有一人会被裁掉。为了不影响彼此的感情,两人约定好一起主动辞职。出乎林生意料的是,传宝并没有主动辞职,反而是林生的辞职消除了他的危机。

这件事给林生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此后,他再也没有理过传宝,两个好朋友甚至没有争吵就渐渐地成了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