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社交心理操控术:操纵他人心理,实现交际制胜
20433700000008

第8章 把握他人需求的心理策略(3)

这个实验说明,小猴子对妈妈的依恋,关键不在于有没有奶吃,而在于有没有柔软、温暖的接触。

在此基础上,哈洛又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他发现,由代理妈妈养育的小猴子,即使得到很好的照顾,生病和死亡率还是要高于由母猴哺养的小猴子;而由代理妈妈们养大的小猴子们,其长大后的行为都称不上正常,尤其是由金属妈妈单独养育的小猴子情况更加糟糕,它们大都缺乏协调性,极端胆小和畏缩,而且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对性的反应很冷淡。

其实,被金属妈妈养大的小猴子的行为特点就是“皮肤饥饿”的一种表现。小时候很少得到母亲拥抱、亲昵的孩子,长大后就会有一种潜在而又深刻的对来自他人的爱、关心和抚慰的渴望,如果这种感觉过于强烈,就会导致一种病态心理,而这种心理会对一个人的情绪平衡能力、自信心以及关爱别人的能力等产生消极影响。

因此,母亲们应该注意要“喂饱”孩子们饥饿的皮肤。母亲可以通过皮肤接触让婴儿感到母体的温暖和柔软;注视小宝贝的眼神、表情;对着孩子说温柔的话语;轻轻地摇晃产生韵律感,以及用母亲的呼吸、气味和微笑等,来“喂饱”孩子饥饿的皮肤。

值得一提的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成年人面对越来越沉重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也开始出现了“皮肤饥饿”的现象。无论男女,无论外表多么强悍,内心都渴望被他人关爱、被他人拥抱着安慰。

肢体接触是人类的本能需要,对人的心理和精神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肢体接触是人最原始的情感交流方式。一个新生命呱呱落地后,都是在妈妈的怀抱中被安慰而停止哭泣的。而妈妈在抱着孩子的那一刻,才体会到一个女人最大的精神享受,才能真正体味做女人的甜蜜。

其次,肢体接触是性格智力发展的需求。国内外许多人类行为学家的研究都证明,一个经常被亲人朋友拥抱的孩子,性格和智力都会得到很好的发展。相反,那些缺少与人身体接触的孩子,不仅性格倾向孤僻,其心理和智力也不如那些经常被拥抱的孩子。

再次,肢体接触更是人类精神抚慰的需求。人类通过肢体接触来传递自己的感情,而拥抱是自身的“磁性”引力反应,是心灵真情的表露,是爱心火花的迸发。生活中,在安慰一个人的时候,我们拥抱他;在被人拥抱的时候,我们往往能够感觉到自己是被爱的,从而获得很大的心理安慰。

西方人认为:一个长期不被别人拥抱的人是孤独的,一个长期不去拥抱别人的人是冷漠的,其感情也是枯竭的。因此,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你大可不必表现得过于拘谨,过于保守,给对方一个拥抱、拍拍对方的肩膀、和对方握握手……这些都能满足对方皮肤的“食欲”,帮助我们赢得友谊。

8.用应声虫策略了解对方的真正需求

心理学家认为,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当个“应声虫”,重复对方所说的话,为对方帮腔,同时配以肯定对方的表情,能够瓦解对方的心理防线,从而便于自己更好地了解对方的真正意图。

人际交往高手们常常采用“应声虫”策略来向对方传达“我正专心一意地听你讲话”、“我十分重视你”等信息,从而瓦解对方的心理防御,深入对方内心,了解对方的真正需求。

那些推销员往往就是这方面的高手。有一位推销员这样向一位太太推销化妆品:

“太太,我们公司的化妆品非常适合你。”

“不用了,我已经有很多化妆品了。”

“哦,所有的化妆品你都有了?”

“是啊,差不多该有的都有了。”

“都有了啊?”

“嗯,到我这个年纪很少出门的,需要化妆的时候并不太多。”

“哦,原来你不常出门。”

“不过,我的几个女儿都快要结婚了。”

“哦,是吗?那真是恭喜您了!唔,太太您的皮肤很不错。”

“还好啦,女人总是希望自己能够年轻漂亮的,尤其是我们这种上了年纪的女人。”

……

就这样,推销员运用这种附和的心理策略,首先取得了那位太太的好感,瓦解了她的心理防线,进而了解到对方真正的需求。接下来,只需要为这位太太推荐一些能让她显得“年轻漂亮”的产品就可以了。由此可见,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专心地倾听对方所说的话,能够让对方有被尊重的感觉,从而比较容易敞开心扉、说出真心话。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当“应声虫”,也要当一个让对方感觉到真情实意的“应声虫”,这样才能让对方敞开心扉,否则,只会适得其反。一般而言,人们往往会通过点头来附和他人,如果点头的幅度小而速度快的话,那么附和往往不是真心的,而是装腔作势。比如,某个学生在老师每讲一个段落时都会点头两次,那么几乎所有的老师都会判定这个学生根本心不在焉,对课程内容完全不了解,而老师自然也不会喜欢这样的学生。

那么怎样附和他人才会显得真诚呢?

首先,你要注意自己点头的幅度、频率和速度,幅度大,表示态度明确;速度慢,显示你的附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频率小,证明你并不是一个习惯性附和他人的人。

其次,不要总是用“嗯”、“是啊”、“哦”、“真是那么回事”等语言来附和,这样会显得没有针对性,对方会认为你在敷衍他;在恰当的时候,用自己的语言重复对方的观点,会显得更加真诚。

适当的附和性语言配以恰如其分的肢体语言,会让你成为一个真诚的“应声虫”。

9.投石问路,探知对方内心的需求

威廉·约翰斯是乔治·巴滕公司的负责人,而德斯廷是巴顿·德斯廷·澳斯本公司的负责人。有一天,这两位在美国广告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偶遇了。在这次偶遇中,约翰斯成功地探知了德斯廷的需求,进而促成了广告史上最大的一次合作。

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约翰斯非常随意地对德斯廷说:“前天晚上,我忽然发现我们两家公司销售渠道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冲突。”

德斯廷听完,立刻问到:“你什么意思?”

约翰斯看着德斯廷一副着急却又故作平静的样子,“啊,其实也没什么。”边说边笑着走开了。

几个星期后,当两人第二次会面时,规模宏大的合作——成立巴顿·巴尔顿·德斯廷及澳斯本股份公司的讨论正式开始。

约翰斯抛给对方一句意味深长、让人费解的话,然后小心谨慎地观察对方的反应,进而探知了对方的心理需求。的确,当对方对某一事物具有需求的时候,如果你含糊的语言正好碰触到他心中的需求,他就会表现得十分敏感。由于德斯廷心中有和约翰斯合作的需求,因此当约翰斯说到彼此销售渠道没有冲突的时候,他才会表现得如此敏感。

在人际交往中,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在正式提出自己的建议之前先摸清他人的想法,这时,你会综合各个方面来揣测对方内心真正的需求是什么。然而,你的揣测是否正确呢?你应该怎样避免揣测失败的风险呢?你不妨抛给对方一个含糊的话题,然后仔细观察对方的反应,就可以验证自己的揣测是否正确了。

事实上,从古到今,人们都一直采用这种方法来探知他人内心真正的需求,而无数的事实都证明了它的有效性。

拿破仑在阿尔福特会晤俄国沙皇时,也采用这种方法打探沙皇是否有与自己结成政治联盟的需求。他在晚饭前和沙皇聊天说:“有的时候,真想好好地休息一下,享受一下天伦之乐。可是你知道,我的妻子比我大10岁,和她之间有很多事情沟通起来都不是很顺利。我听说,陛下您有一位漂亮又聪明的女儿,要是我的妻子能像您女儿那样有多好啊!”然后,他又向沙皇表示歉意,请他宽恕自己坦白地发泄心中苦恼的行为,最后,他说:“到进餐时间了吧?我先告辞了。”拿破仑利用含糊的话题探知了对方是否想要“进行政治联姻”。

美国前总统本杰明·富兰克林在费城时,也是运用这种策略来探知人们心中的需求的。在推行一个计划之前,他总会先把他的想法在集会或报纸上比较委婉、隐晦地表达出来,然后观察人们对此的反应,最后再决定计划实施与否。

在老圣保罗公司与太平洋铁路戏剧性的交易中,詹姆斯·希尔也正是利用这种策略,探知了对方是否有出售股票的需求。他在谈判中多次正式提出想要收购太平洋铁路。当然,他非常明白,自己的请求势必会被对方拒绝,然而,他却可以从对方的态度细节中观察出对方是否有抛出股票的意向。

在自己真正做出决定和行动之前,先想方设法地了解他人可能有的需求,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抉择错误。抛给对方一个敏感的、让他费解的、含糊的话题,然后观察他的反应,这能非常有效地探知对方内心的真实需求。

10.从对方的无心之失洞悉其内心需求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错误”的言行,是个体的无意识的心理愿望与要超越这种无意识层的理性判断、义务感、决心、伦理等相互斗争、相互妥协的产物。

弗洛伊德曾向人讲述了这样一件自己亲身经历的事:

在一次旅行途中,他邂逅了两位女士,因为彼此聊得很投机,于是便结伴而行。

这天,他们正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在路上行走。有位女士对他说:“说真的,旅行好像并不是一件多么让人愉快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自找苦吃。一整天都冒着酷暑日晒不停地走,汗水流个不停,把身上的衣服都浸透了,而且脚也疼得厉害,真让人难受……”她稍作停顿后接着说,“不过,马上就要到旅罩了。”

这位女士出现了口误,本来想说“旅馆”,却说成了“旅罩”,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位女士在说“马上就要到旅罩”的同时,心里正想着:“太好了!马上就要到旅馆了,这样我就可以把罩衫、衬衣和胸罩都换掉了。”显然,这位女士想要换掉胸罩的愿望在此刻是不可能实现的,并且她的这个愿望也是不适合表达出来的。换掉胸罩的愿望被压抑,才出现了“旅罩”的口误。

由此可见,个体错误的言行往往是心中的愿望受到压抑的一种外在表现。

比如:早上你乘出租车上班,而那天刚好是发工资的日子。于是,你一边坐进出租车里,一边在心里兴高采烈地盘算着要买点好东西犒劳自己。当你坐定以后,你必须告诉司机自己的目的地,而暂停去想“如何用奖金犒劳自己”,这时你就很有可能会对司机喊出“奖金”,而非你的目的地。

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会犯很多单纯的、机械性的错误。而他的本来意愿往往就潜伏在这些错误当中,这些意愿很有可能连当事人自己都不曾觉察到。遗憾的是,对于他人的种种言行错误,人们采取的态度大都是直接忽视、淡忘,而不曾意识到,可以通过对他人错误的认真观察和分析来了解他人内心的想法。

相反,心理学工作者们则非常关注他人的错误,有的甚至还有意识地制造错误来了解他人的心理。比如,心理医生将就诊病人诱导到催眠状态,并利用暗示术唤起他的某种欲望。等病人醒后,让他读一段早准备好的、有针对性的文章,然后从病人读错的地方,就能够探明病人在哪些方面受到了压抑。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不妨用此方法去测探一下对方的真实想法。比如:有位女士坐公交车时,把“司机,下车”误说成了“亲爱的,下车”,并且她一脸愉悦,那么,你可以知道,她多半是急着去赴男朋友的约会。只要认真观察,从“错”中了解别人内心的真实需求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