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社交心理操控术:操纵他人心理,实现交际制胜
20433700000031

第31章 与朋友相处的心理策略(3)

后来,他赶跑了刘璋,成为张裕的主子,终于找了个借口把张裕杀了。

张裕口无遮拦、说话没有分寸,最终丢掉了自己的性命。由此可见,“慎言”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如果我们想在社交场合中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就必须时刻提醒自己,不要犯无心伤人的错误,避免自己的一句闲话引起强烈的“瀑布心理效应”。对此,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努力。

(1)说话要有所避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禁忌,这些禁忌我们也可以称之为“雷区”,往往是谁踩就炸谁。因此,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有所避讳,这是对他人的尊重,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发展。一般来说,以下这些内容是不能碰的:

①隐私。无论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隐私都是不宜多说的。固然,适当地说自己的隐私,可以拉近彼此距离,但过了头就会引起对方反感,认为你是个没有分寸的人;而别人的隐私更是碰不得,既然是隐私当然要隐秘。

②他人的痛处,一般来说,他人的痛处包括丑陋之点、失意之处、痛悔之事三方面。对于对方来说,这些都是讳莫如深的,一旦听到有人提及相似的情况,就会有如芒刺在背般的痛苦。这样,对方就会对让他感到不快的你产生反感。

③有争议的话题。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很容易引起彼此在观点上的对立,进而给彼此的交往带来不良影响。

④对他人的评价。那些对人的负面评价很容易传到被评价者的耳朵里,没有人会喜欢一个背后说自己坏话的人;即使评价是正面的,也很可能会在传播过程中走了样,给被评价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也为彼此的人际交往留下阴影。

(2)避开了“雷区”,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在与人进行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如何拿捏好分寸,让我们彻底从“瀑布效应”的包围圈中解脱出来。要想说话不失分寸,除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思想修养外,我们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要夸大或忽视客观事实,这样才能赢得人心,给人以可以信任的印象。

②要认清自己的身份,明白自己什么话可以说,什么话不能说。比如,作为晚辈,就不能对长辈轻言批评。

③控制自己的情绪。在社交场合,温文尔雅的待人接物方式是普遍被认可的。情绪失控、过于兴奋或过于愤怒都是不好的。过于兴奋会口出妄言,过于愤怒会口不择言、伤害他人。

④注意语言的民族和地域差异。由于不同民族和地域存在不同的文化差异,某些民族和地区的人有其特有的禁忌,因此,要注意这种差异,千万不要因一时不察而得罪了对方。

⑤善意很重要。所谓善意,就是与人为善。切记,说话的目的是向对方传递信息,以期在彼此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不是惹是生非。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慎言”、“善言”,千万不要落入“瀑布效应”的误区,这样才能让交往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进而使彼此感情升温。

8.有了坏消息该如何传达

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碰到不得不向他人传递一些坏消息的时候。这时,一旦传递不好,难免会被对方迁怒。那么,应该怎样才能使自己免于陷入这种人际困境之中呢?

其实,只要用对了传达的方式,不管传递什么噩耗,都不会使你被人迁怒。

听到某信息之后,对方会作何理解,产生何种感受,接下来会有什么样的言行反应,这一切的关键就在于传递过程中你所使用的语言。要知道,语言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

优秀的推销员往往会请求你“批准这份文件”,而不会说“签合同”,因为他们知道“签合同”的说法会加重人的心理负担,让人谨慎,而“批准这份文件”不但有恭维的意味,而且能让人将签署文件看成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进而很容易签上自己的大名。

还有,那些政客们也深深懂得和明白言语对人的态度、行为的影响力有多么巨大,因此,他们将“战争”称作“军事行动”,将“百姓的财产被摧毁”称作“附带的损失”,将“死亡”说成是“事故”……

说法不一样了,人们对同一件事情的接受程度也会不一样。语言之所以能改变人们对现实的看法,是因为人们是透过语言文字来与世界沟通的。换句话说,语言是思维的基础,而思维延伸出感情。

选择适当的字眼,能够大大降低人们对某种负面情况的消极反应。那么,什么样的字眼才算是“适当”的呢?

(1)一般来说,刺耳的、具有强烈负面含义的字眼千万不要使用。人们对于这些字眼往往具有某种程度的条件反射。比如,人们听到“签合同”的字眼,心理上就会反射性地产生一种抵触,因为在人的潜意识中,“签合同”等同于“重大责任”,这样就难免一听到这个字眼就跳起来拒绝。

相反,如果使用温和的、循序渐进的、积极的字眼,会让人更加容易接受,比如,将“死亡”说成是“去天堂”,将“签合同”说成是“批准文件”等。这类字眼可以使对方对信息加工、内化的速度放慢,降低信息的冲击力,有利于对方接受信息。

(2)在向他人传递坏信息的时候,要尽量将事件描述成暂时的、独立的、无关紧要的。

心理学家指出,当人面对某种境况的时候,如果产生消极认知信念,其焦虑、沮丧、愤怒的程度往往会大大提高,进而将这些负面情绪转嫁到他人身上。这里所说的消极认知信念主要包括3个方面:①认为自己所面对的不良处境会一直持续下去;②片面地抬高了事件的重要程度;③扩大了事件的波及范围,认为此事会给自己生活的其他领域带来消极影响。

因此,在向他人传递坏消息的过程中,如果你能通过语言描述,让事件呈现出暂时、独立、无关紧要的特征,通常能够将事件对对方产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比如,你要告诉一位母亲,她儿子又在学校闯祸了,老师请她去一趟。如果你说:“你家孩子又在学校闯祸了,好像挺严重的,老师说:‘这么小就这样,长大了还不知成什么样。’请你务必去一趟。”这样势必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因为,事情通过你的描述已经变成极其严重的事情,它会影响孩子未来,好像孩子从今以后就是这个样子了。而如果你说:“你家的鬼灵精又在学校里淘气了,老师请你去一趟,想和你沟通一下,看看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更有利。”这样,将事件独立起来,并且给对方以好的希望,自然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3)在向他人传递坏消息的时候,还有一个心理技巧能够帮助你,这个技巧是以“对比法则”为基础的。所谓“对比法则”,是指人们看待一件事物的方式并不仅仅取决于事物本身,通常人还会将其与其他事物做比较、对照。也就是说,如果有更坏的消息作为坏消息的陪衬,那么就算不上是坏消息了。比如,你的车子在例行检修的时候,修理人员告诉你,你的车子需要换个新刹车器,你可能会相当不悦,认为对方是有意夸大问题、坑你的钱。但是,如果修理人员告诉你:“你车子的刹车器有问题,多亏你及时来检修了,要是再磨损一段时间,刹车器就很有可能在你开车的时候突然失灵……”这时,恐怕不用对方要求,你就会主动要求换一个刹车器。因为及时换一个刹车器,与刹车失灵、出车祸比较起来,简直可以算得上是一件好事情。

总地来说,避免使用刺耳、消极或带有侮辱性含义的字眼,尽可能地将事件描述成独立的、暂时的、无关紧要的,然后再附以未发生的、他人更加糟糕的情况做对比,遵循这三个原则,即使你向对方传递的是坏消息,也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9.拒绝朋友而不伤情谊的心理策略

在与朋友相处的过程中,很多人为了不伤害彼此间的情谊,往往不会拒绝对方,即使对方的要求有些过分、有些让自己为难,但是为了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还是委曲求全,咬牙答应下来。殊不知,这样做对彼此间的关系不但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而且还有可能会有负面影响。

其实,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大可不必为了博得所有人的欢心而为难自己,只要本着个人的原则坦诚共事就可以了。一味地当“老好人”,对什么都点头称是,反而会把自己引入一个人际网的漩涡之中,徒增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