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社交心理操控术:操纵他人心理,实现交际制胜
20433700000023

第23章 争取他人积极帮助的心理策略(2)

悲痛欲绝的父母乘飞机抵达旧金山,并被带到陈尸所辨认儿子的尸体,他们认出了儿子,但惊愕地发现:他们的儿子失去了一只胳膊和一只腿。

储蓄人情绝对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那么,具体应该怎样去做才算是有效地储蓄了人情呢?在帮助别人时,我们要掌握以下基本要领:

(1)帮助别人时不要说得过于直露,挑得太明,以免令对方感到丢了面子、脸上无光。如果已经给别人帮过忙,更不要四处张扬。

(2)帮助别人不可一次过多,以免给对方造成还债负担,甚至因为受之有耻而与你断交。

(3)作为领导,要培养下属对你的感情依赖,让他们心甘情愿为你效力。

(4)给人好处还要注意选择对象。有些贪得无厌的人,你帮他的忙,说不定还会反咬你一口。

帮助别人分为两种:一种是雪中送炭,一种是锦上添花。二者都可落得人情,但两者之价值却有天壤之别。雪中送炭是救人于生死、济人于危急,就好比给一个即将渴死的沙漠旅人以清泉;而锦上添花则好比给富人以金条。两者给人带来的心理满足天差地别。因此,我们应该去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5.利用“欠情”心理使对方难以拒绝

推销界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推销员要靠腿脚赚钱。”也就是说,推销员往往屡遭拒绝,却仍要坚持不懈、越挫越勇地去拜访客户。“我是不会购买你推销的产品的,你来多少次都没有用。”面对客户这般不留余地的拒绝,推销员仍然要强打精神、面带微笑地回答:“没关系。希望您不要介意我多次拜访您,因为这是我的工作,所以,我还是希望您能听我给您介绍一下产品信息,也许以后您会有需要的时候……”如此五六次之后,对方大都也就不会再拒绝了。

然而,无论多么乐观、坚强的人,被人拒绝的次数多了,仍然难免泄气和难过。实际上,对一些经验丰富的推销员来说,屡遭拒绝的情况很少发生。那么,这些推销员是怎样做的呢?他们采用了什么办法使得人们无法拒绝呢?

推销员总是在极其不适合出门的日子里拜访客户,要么冒着倾盆大雨,要么顶着炎炎夏日。在那样的日子站在客户的门前,对方所感受到的诚意、心中的同情和感激之情都会更加强烈,从而使得对方难以拒绝。

以上的两种方法,就其根本而言,都是有效利用了人们“心理借贷感情”的心理学原理。当自己一次又一次冷酷地拒绝他人,他人仍然和颜悦色地、一次又一次地来访;当他人冒着大雨来拜访自己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对对方产生一种心理负疚感,从而无法拒绝对方。

心理学家指出,人对于人际关系都有一种平衡的需求,也就是说,在人际交往中,当对方的诚意、付出、态度等表现得比自己好太多的时候,自己就会产生一种“欠情”的心理,为了摆脱这种心理带来的不适感,人就会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来找回平衡感。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你完全可以使自己的诚意、情谊放大一些,激发起对方的“欠情”心理,使得对方无法再拒绝为你效力。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诚意和情谊放大呢?

方法其实并不复杂,只要你迎着“困难”和对方交往、让自己看起来“不容易”就可以了。为了获取对方的较大让步,你要千方百计地不断在对方的心中累积小的心理负担。

很多新闻记者都深谙“夜讨朝取”的采访法门。当他们对某项大事件进行追踪时,往往会以事件关键人物的家为目标,在他们那里守候至深夜或清晨,在所有人都休息的时候工作,从而给对方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使得对方难以拒绝自己的采访。这往往比盲目地蛮干和纠缠有效得多。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妨借鉴一下推销员和新闻记者的“做法”,或许可以使事情进展得更加顺利。比如说,选择一个星期日,穿戴得体地去对方家中拜访,诚挚地请求对方。只要对方力所能及,通常是不会拒绝为你效力的。

6.恰当的反馈能使对方更加积极

心理学家赫洛克曾做过一个有关反馈的著名的实验:

他把106名四五年级的小学生分成四个组,让他们每天练习相同的数学题目。当然,不同的组练习后,所受到的“待遇”是完全不同的。

第一组为受批评组,每次练习后,都挑出学生们的错误,并严加批评。

第二组为受表扬组,当学生们练习完以后,针对他们不同的良好表现予以表扬和鼓励。

第三组为被忽视组,对这组的成员,既不批评也不表扬,只让其静听其他两组挨批评和受表扬。

第四组为控制组,这组和前三组是隔离的,并且也不会得到来自于外界的任何评价。

一段时间后,赫洛克对四个组的练习效果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控制组的练习效果是最差的。而在前三组中,被忽视组的练习效果明显低于其余两组。而在练习效果相对较好的受表扬组和受批评组中,受表扬组的练习效果最好,并且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由此可见,不同的评价对学生们的活动效果有着不同的影响,而没有评价是最坏的情况。其实,评价就是对他人活动的一种反馈,而所谓反馈指的是行为者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了解,这种了解能够强化先前行为的作用,从而使行为者更加积极地做出类似的行为,提高行为的效率,这一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反馈效应”。也就是说,给予对方合适的反馈信息,能够使他更加积极地努力。

著名心理学家多湖辉曾经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管理者想要解雇一个职员。不过,这位管理者并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直接通知职员“你被解雇了”;而是采用了一点儿心理技巧,让这个职员主动申请离职。这位管理者的做法是:无论这位职员将工作做得怎样,管理者都不置一词,完全把他当成了一个“透明人”。就这样,没多久,这位职员就主动辞职了。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活动没有办法得到他人的反馈,会极大地打击他的活动积极性。因此,如果你想要他人积极地为你效力,那么你就一定要给予及时、恰当的反馈,这样才能使对方保持积极性。

生活中,反馈效应是普遍存在的。我们应该记住:有反馈比没有反馈好,正面反馈比负面反馈好;即时反馈比远时反馈的效应更大。而作为管理者,想让团队成员积极地为你效力,以下几点是值得注意的。

(1)在活动的过程中,及时地进行自我反馈,即自省,避免盲目性,找到最佳的方法。

(2)重视别人所做的评价,结合实际情况客观地进行自我总结,提高自身素质来推动事物的进程。

(3)正确对待自己的进步,胜不骄败不馁,始终朝着前方更加远大的目标不懈地努力。

(4)在团队中建立起合理的反馈制度,及时、客观地对成员的活动进行评价,以保证他们的活动效率。

7.运用“登门槛效应”让对方为你效力

在1984年的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上,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冠军。当记者问他为什么会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答道:凭智慧战胜对手。

当时,许多人都觉得这个偶然获得冠军的矮个子选手只是在故弄玄虚罢了。众所周知,马拉松比赛拼的是体力和耐力,只要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耐力就有可能夺冠,连爆发力和速度这些条件都在其次,更别说是用智慧战胜对手了。

两年后,意大利北部城市米兰再次举行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参赛,再次夺得冠军。于是记者们又请他谈夺冠经验。

而山田本一的回答仍然是“用智慧战胜对手”。这一次,记者并没有在报纸上再挖苦他,然而对他所谓的“智慧”仍是迷惑不解。

10年后,谜底终于解开了。山田本一在他的自传中说:每次比赛开始之前,我总要乘车将比赛线路仔细看一遍,并且将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记下来,例如第一个标志是一间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色的房子……这样一直记录到赛程的终点。比赛时,我以跑百米的速度冲向第一个目标,然后再从第一个目标开始,以同样的速度冲向第二个目标。这样,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几个小目标而轻而易举地跑完了。刚开始,我并不懂这个道理,我把目标定在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跑到十几公里就已经疲惫不堪,并且被前面剩下的那段遥远路程吓倒了。

山田本一获胜的秘诀就缘于一种“登门槛效应”的心理。很多研究都表明了“登门槛效应”的存在。加拿大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如果直接提出要求,有46%的多伦多居民甘愿为癌症学会捐款;而如果分两步提出要求,即前一天先请居民们佩戴一个宣传纪念章,第二天再请他们捐款,则有近90%的居民愿意捐款,也就是说,愿意捐款的人数几乎增加了一倍。

其实,“登门槛效应”不仅仅是对别人有用,对自身也有很大的作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和他的助手在1966年曾以实验证明了这一点。

首先,弗里德曼派一位助手去登门拜访一组家庭主妇,声称他正在为“安全驾驶委员会”工作,希望得到主妇们对这一运动的支持,请她们帮一个小忙:在一份呼吁安全驾驶的请愿书上签名。多数主妇认为这是一个利人利己的事,加上签名个也并不麻烦,所以,大多数主妇们都爽快地签了名,只有个别人拒绝了。

过了几天,弗里德曼又派这个助手去登门拜访一组家庭主妇,不过,这次他除了拜访第一组家庭主妇之外,还拜访了一些以前从未拜访过的家庭主妇。助手这次带的是一个写着“谨慎驾驶”四个字的大招牌,他的任务是请求那些家庭主妇们把这块牌子竖立在她们各自的庭院里。

这个招牌看起来很笨拙,竖立在庭院里显得有些不协调。此次要求显然有那么一点点过分,那些被拜访的家庭主妇们究竟是会答应,还是会拒绝呢?

最终的结果是:那些曾经同意在请愿书上签名(一个小要求)的家庭主妇中,有55%的人接受了在自己庭院里竖这块牌子(一个大要求)的要求,而在那些从未被访问的家庭主妇中,只有17%的人勉强接受了该项要求。

其实,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出现这种现象。在你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时,如果你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则往往容易被拒绝;而倘若你先提出较低的要求,被对方接受后再去适当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成功的几率就会很高,这种现象就是被心理学家定义的“登门槛效应”。

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有“登门槛效应”存在着,比如你正走在繁华的街道上,两边是数不胜数的服装店,你并没有要买衣服的打算,但是突然有家店门口的售货员对你说“进来看一下吧”,你就会想:“看一下又无大碍,反正也没有别的事情。”于是你接受了对方“并无大碍的要求”,抬脚迈进了那家服装店。这时热情的售货员又说:“喜欢就试一下吧,不买也没关系。”于是你也会想:“既然不买也没关系,那就不妨试一下吧。”又一次“无大碍”的小要求被你接受了。当你穿上以后,售货员不失时机地说:“带走一件吧,穿在您身上多合适呀!”你感觉这衣服穿在身上虽然不是非常好看,但是也的确不难看,再加上售货员热情周到的服务,你便不好意拒绝了。由此可见,循序渐进是攻破人们心理防线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登门槛效应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从心理学上讲,每个意志行动都有行动的最初目标。多数情况下,由于人的动机很复杂,因此人们总会面临各种不同目标的比较、权衡和选择,在情况相同的情况下,那些简单容易的目标往往较容易被人接受。也就是说,当别人提出一个看起来有些“微不足道”的要求时,人们往往可以在心理上予以接受,或有时出于“无大碍,近人情”的考虑而不好意思断然拒绝。可是,一旦这个“微不足道”的要求接受后,就好比一只脚已经跨进了门槛里,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通常情况下,人们还会有这种思想:一只脚都进去了,又何必在乎整个身子都进去呢?因此说,一旦人们跨进这种心理上的门槛,就不会轻易做出抽身后退的举动。再加上由于后来的更高的要求同之前的小要求有了继承关系,而之前的一系列小要求的被接受使得人们已逐渐适应这种有承接关系的要求,使得人们的心理失去了戒备,从而降低了可能出现的心理判断和对抗。不断接受和服从后,人们便会忽视对方逐渐提高的要求已经大大偏离自己的初衷这一事实;另外,每一个人都希望给别人留下一个前后一致的好印象,不希望别人把自己看做“喜怒无常”的人,因而在接受了别人第一个小要求之后,面对第二个更大的要求时,如果这种要求给自己造成的损失并不大的话,往往会有一种“反正都已经帮了,再帮一次又何妨”的心理,于是“登门槛效应”就发生作用了。

因此,利用“登门槛效应”能够让你一点一点地获得他人的全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