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社交心理操控术:操纵他人心理,实现交际制胜
20433700000013

第13章 让他人畅所欲言的心理策略(2)

(3)确定对方乐于回答这个问题。每个人都会有不愿意让他人触及的隐私。谁碰触到了这些禁忌话题,谁就会让人厌恶。事实上,问对方不愿意回答的问题是一种相当冒失的行为。比如,有人问“你一个月赚多少钱,够花吗”,相信你也会觉得这种人很讨厌。

切记,提问题,就要提既彰显自己的诚意,对方又乐于回答,而且还是对方能够轻松回答、显示其才华的问题。这样才能达到恭维、迎合对方的目的。

5.与人交谈,要坐有坐“向”

某电视台的一个评论性电视节目中的评论人都是临时随机选取的。制作人本以为这种随机性、临时性形成的节目走势的不可预测性能够吸引很多观众,谁知收视率却极不理想。分析了原因后,制作人认为节目的辩论缺乏高潮是症结所在。

然而,对于这种没有经过预先安排的评论发展到高潮与否,人又怎么能控制得了呢?针对这个问题,制作人请教了许多专家,专家们也提出了改良意见,不过效果都不甚理想。

后来,有一位心理学家了解到,辩论者们都是横排而坐,就提出“改变座位的配置方式”的建议,让辩论者们两两相对而坐。

制作人抱着“活马当死马医”的态度做了尝试。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产生了,后续节目中的讨论几乎每次都会有辩论高潮,而且其热烈程度超乎想象。没多久,这档节目的收视率连创新高。

那么,为什么面对面的坐向能够刺激争论的激烈程度大幅上升呢?心理学家们做了如下解释:

一是人的视线逼视对心理产生了影响。与人相对而坐,正面直视,即使没有刻意凝视对方,由于位置的原因,也会使人对视,甚至具有一定的攻击性;而这种视觉“感受”会给人造成一种自然的压迫感和不自由感,进而激发起彼此的对立心理,使彼此关系紧张。相反,坐在对方的旁边,避免了视线的直接交锋,减弱了对立性,彼此也就不容易对立起来。

二是人类固有的潜意识产生了影响。在人的潜意识深处,很自然地将在自己旁边的对象看成是伙伴,而将自己对面位置的对象看作是敌人。受这种潜意识影响,面对坐在自己旁边的人,即使与他争论也不会过于激烈;而坐在自己对面的人,即使不争吵,也多少会有些距离感。

三是注意力激化了争论。如果是并排而坐,争辩时必然要扭转头部,时间一长、次数一多就会使人感觉到疲累,进而原本专注于争辩之中的注意力被分散,斗志骤减。这样也就不容易产生激烈的争吵。然而,面对面地坐着,一方面省去了扭头的力气,避免了注意力被分散;另一方面,将对方作为唯一的认知对象,使注意力更加集中,这样自然会越争越厉害。

显然,在交谈中,你的坐向影响着对方对你的态度。因此,当你与人交谈时,想要让彼此间的交流进行得和谐而顺利,就不得不注意选择自己的坐向。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点是应该注意的:第一,正常沟通时,侧身而坐,或取直角位置为宜。这种坐向传递给对方的是一种友好的信息,而不会让对方有压迫感和紧张感。第二,在赞美人时要横向或倾斜交叉而坐。这样的坐向能让对方感受到你对他的关注、重视,给人很诚恳的感觉。第三,安慰人时要并肩而坐。这种坐向是一种“我就在你身边,关怀你、安慰你”的暗示,能让对方感到温暖,达到安慰对方的目的。

照顾到了坐向细节,相信你与他人的交谈一定能够更加顺利。

6.创造良好的交谈氛围

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亚历山大等提出了情境同一性原理。他们指出,对于每一种社会情境或人际背景,人都有一种最合适的行为模式与之相匹配,这种行为模式与其情境具有同一性,故称为情境同一性。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如果双方都能处于情感共鸣的状态中,那么这样的交往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彼此关系的发展。而心理学家认为:在交往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感情的认同和共鸣,是通过当时特有的情境刺激所形成的互通和互相感染的结果。因此,在进行社交活动时,我们应该积极创造情境同一性。就此,心理学家提出了以下几个小建议:

(1)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人所处的环境,包括地点、气氛等一系列因素,都会影响人的情绪。在人际交往中,选择一个舒适的、气氛融洽的环境,能使人的情绪处于良好状态,从而更加容易进入交往状态。

(2)找到共同话题。共同话题能够引导对方进入自己设置的情境,或者进入对方期望的情境,进而创造出情境同一性。

(3)体味对方的情绪。人的情绪是具有波动性的,情绪好能促进人际关系,情绪不好则可能对社交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要学会体味对方情绪,这样才能体谅对方,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做出恰如其分的反应。

(4)利用相似原理。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总是倾向于和那些与自己有更多相似点的人交往,并且对他们有一种潜意识的好感。因此,努力去发现彼此的相似之处,能够使自己更容易认可对方,同时也更容易使对方接受自己,进而成功创造情境同一性。

(5)塑造最有利于交往的个人形象。对于对方来说,我们的个人形象同样属于外界环境中的一部分,因此塑造一个最有利于交往的个人形象也是不容忽视的。具体地说,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努力:真诚微笑,耐心倾听,谈论符合对方兴趣的话题,适当表现自己等。

通过制造“同一性”的情景,就有了一个成功的开始,那么如何成功地继续话题也是非常关键的。良好的交谈氛围缺少不了双方谈话的欲望,毕竟交谈都是双向的,那么你应该如何来激发对方的谈话兴趣呢?

首先,你可以从对方身上的亮点着手,进行提问。你可以问对方:“你的衣服看起来真不错,是在哪里买的?”“你的气色看起来真不错,有什么保养诀窍呢?”……

接着,将谈话的层次加深,向对方请教他所擅长的问题。比如对方是个教育工作者,你可以对他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好管了,面对那些鬼灵精我是一点儿办法都没有,你有什么妙招吗?教教我怎样对付他们?”

最后,再不着痕迹地将话题引导到你所要谈的正题上来。由于前面对方已经打开了自己的话匣子,出于对自身行为前后一致的心理需求,对方也就不会三缄其口了。

7.向记者学学采访技巧

记者是一种社交性很强的职业,它要求从事该项职业的人具有让采访对象畅所欲言的能力。那么,老练的记者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他们会抱着“我喜欢采访对象”的心态来开始采访工作。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说的是皮格马利翁爱上了一座美丽的少女雕像,从此他每天都深情地对着雕像倾诉自己内心的爱慕,终于,雕像被他感动了,真地成为一位活生生的美女。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就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而言,“喜欢对方”的确能发挥很大的功效。

只要你抱着“他是一位好人,我喜欢他”的想法,对方多半会与你推心置腹地交谈。反之,如果你带着一种讨厌对方的情绪与对方进行交谈,对方往往会表现得相对抵触,而交谈也会不欢而散。

非指示疗法和协谈中心疗法的创始人C.R.罗杰斯曾说过:“以无条件的诚意进行会谈,能够打开对方的心灵,同时也能使对方对自己产生好感。”

其次,记者们的采访往往都是从无关紧要的闲聊开始的。

任何情况下,你主动与人会面、交谈,肯定都有你特定的目的。如果一开始你就立刻让话题直奔目标,那么结果很可能是对方拒绝回答,或者对方做出不实的回答。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结果,主要是因为直奔目标的交谈方式有两大弊端:一是一开始就要求对方通过仔细思考作出回答,会让对方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进而引发对方的抵触;二是一开始就直奔自己的目的,会让对方产生一种被你忽视的感觉而产生心理阴影。

一旦你采用这种方式造成了彼此间的鸿沟,那么,无论你之后说得如何天花乱坠,也很难将局势挽回。所以,在见面之初,先与对方谈论与他相关的既成事实或经验的话题,然后再慢慢地向你自己的目的靠拢,才能够让你达到目的。切记,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第三,怎样称呼对方是关键。

心理学家指出,想要与一位初次见面的朋友快速地热络起来,称呼是关键。你最好称呼对方的姓名,而不要“××科长”“××经理”“××主任”“××董事长”等。因为人一旦被冠上了这些头衔,就会扮演起相应的角色,会特别注意该角色的任务和地位,并借此掩盖起那个“真我”;而称呼对方姓名则能够给对方一种“你现在已不是一位科长(经理、主任等)”的心理暗示,暗示对方是单纯的一个人,从而解除其心理武装,而且还可以预防对方在谈话之后以“我还要征求经理的意见……”之类的托词来敷衍你。

当然,不排除有一部分人非常喜欢别人称呼自己的头衔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对这种人,你不能直呼其名,而要投其所好地称呼他的头衔来满足他的虚荣心。这样才能获得他的好感,进而使他在你面前畅所欲言。

向记者学得这3招,一定能让你顺利地打开对方的话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