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生活心理操控术: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策略
20433600000012

第12章 有效驭人的心理策略(1)

很多时候,人就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当一个人拒绝你的同时内心却可能是想接受你;看起来是一个非常认真的人,其内心可能想做一个“暴走族”的领袖;他对你笑,其内心却有可能嫉妒、讨厌你……人是复杂的,是多面的。外人所看到的只是人的一个侧面而已,那么怎样让对方表现出你想要的那一面呢?利用人的多面性和其内部的矛盾性,或吹捧、或斥责、或装傻等来驾驭人心,从而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1.如何让别人立刻行动

在管理工作中,你是否常因为如何才能让下属立刻行动起来而感到头疼?其实,“欲控其人先驭其心”,想办法先控制住对方的心,自然就能让对方听从“指令”行动起来,积极地配合你展开工作了。下面这些“劲爆”心理策略几乎可以说是“让对方立刻行动”起来的“万能药”。有了它,以后无论何时、遇到何人,你都可以成功地让他行动起来。

1.缩小选择范围

老经验告诉你,应该多给对方选择,这样他才能够找到自己所钟爱的,进而行动起来。然而,事实却恰恰与此相反,当人面对越多选择的时候,就越难以决断,更不用说是行动起来。

心理学家们认为,当一个人在做抉择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害怕承担选择失误的后果,而迟迟不敢有所行动。因此,要想使对方尽快地行动起来,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其选择的范围缩到最小。这样,他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决定,并且避免抉择后的疑虑,反复地再去想:“哎呀,我的决定对不对呢?选另外一个会不会更好一些?”进而,尽快地行动起来。

2.设定最后期限

为对方设定最后期限,能够点中对方三处心理“死穴”,激励他采取行动:

(1)如果没有行动的必要的话,人往往总会能拖就拖、能赖就赖,而且还会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说服自己,让拖延变成理所当然的事情。比如:“等条件成熟些,效果会更好”、“等资料更翔实些再行动,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大”等理由。这是人类的本性。因此,给对方一个清楚明确的最后期限能够让他清楚地知道立刻行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而迫使他不得不行动起来,因为再晚他可能就没有成功的机会了。

(2)生活中,绝大多数人对于自己即将失去、或者被宣告不能得到的东西,往往会更加积极,更加努力地想得到它。给对方设定最后期限实际上是让对方知道:他再拖延就面临着失去,从而激发出其更大的行动积极性。

(3)“物以稀为贵”是无数研究的结果和事实反复证明的定理。对于人来说,东西越少越觉得珍贵。给对方一个最后期限,把对方的机会减少,进而让他觉得机会难得,从而激发他行动的热情。

3.登门槛效应的运用

心理学家指出,人类具有“行为一致性”的强烈要求。也就是说,如果对于一些简单的、对方力所能及的行动,对方答应了你的要求,立刻就着手去做了;那么对后面那些困难的、需要做出努力的行动,对方也多半会立即着手去做。这就是心理学上典型的“登门槛效应”。

因此,你可以先从简单、有趣的事物开始,让对方答应你的要求,行动起来,那么,他就很可能会一直按照你规划的方向“运行”下去。

4.明确表达期望

心理学中的“期望法则”表明:他人的期望对人的行为具有很大的影响,人往往会按照他人的期望行事。因此,如果你希望对方立刻行动起来,你就应该向对方传递你的期望。

一般来说,表达期望的方式有语言和行为。除了用语言直截了当地告诉对方你的期望外,你还可以配以与语言一致的行为,让你的期望更加真实可信,从而产生更大的效用。比如,你想让对方跟随你,你就应该用语言告诉对方:你期望对方跟着你,并且你相信对方会跟着你。接着,你再用相一致的行动来强化,大踏步向前,且不回头去确定“对方是否跟随”。此时,你的一言一行都在传递着你对他的“信心”与“期望”,这样,对方照做的可能性就会很大。

5.简化行动程序

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拖延,在什么情况下会迫不及待地采取行动呢?一般来说,对于自己喜欢的、必要的、紧迫的、简单的事情人会立刻行动起来,而对于自己讨厌的、非必要的、复杂的事情则会拖延。同时,在人的潜意识上,喜欢的、必要的、紧迫的、简单的四者之间在某种程度上是等同的。比如:如果你喜欢烹饪,你就会把烹饪看成是有必要在第一时间去做的事情,而且也是非常简单的,无外乎采购、回家、做饭而已;如果你讨厌烹饪,你就会认为那非常麻烦,超市买东西要排队等结账吧?“风卷残云”过后,一大堆的锅、碗、瓢、盆要清洗吧……简直太复杂了。

也就是说,想让一个人立刻行动起来,那么让他觉得事情必要、紧迫、简单,而他是否喜欢则不是你可以随便左右的。因此,简化行动程序,告诉对方你请他做的那件事有多么简单、方便,这样他往往就不会拖延。若你想阻止某人做某件事,那么你就把行动的每个步骤一一摊开,让行动的过程显得冗长、没劲、充满了艰难险阻,就可以大大降低他的行动欲。

6.提供额外利益

在销售战略中,提供额外利益是刺激消费行为的一种高效工具。据估计,提供额外的利益,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利益也能将回馈率提高三十多个百分点。

在心理上,对于额外利益,人往往将之视为无偿的。而人对这种无偿的“小便宜”大都情有独钟,会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因此,如果你想让对方立刻行动起来,不妨使用“附加的零头”技巧:为对方提供一个额外的好处,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也没关系;给对方一点小刺激,让他立即采取行动。比如:“大家加油,做完这个Case我请大家吃大餐。”提供额外利益所带来的效果一定会让你大吃一惊!

当然,这一切产生效用的前提是:对方是认可你的、不反感你的。因为没有人会主动去配合一个自己讨厌的、不信任的人。因此,平时一定要注意积累他人对你的喜爱度和信任度。

2.怎样让别人对你言听计从

你有“安天下”的建议,却没有人听你的!如此怀才不遇真是让人郁闷、失意啊!其实,你也无需为此感慨伤神,要想别人对你言听计从,就得有让别人言听计从的方法。别人是否能接受你的建议,主要受情感、策略、后果三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你在出谋划策的时候,应该这样做:

1.要动之以情感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在做选择决定时,有90%是依赖于情感的,在情感的基础上,才用逻辑加以证明,说明自己的行为多有道理。因此,如果没有唤起对方的情感,只用严格的逻辑和大道理去献计献策,那么,不管你献的计策多合乎道理、多合乎逻辑,被采纳的可能性都几乎为零。

所以,你不妨为自己的计谋换张脸,把它们“翻译”成以情感为基调的“谏辞”,以清楚具体的好处把对方的情绪调动起来。

2.要晓之以策略

研究显示,即使你已经唤起了对方的情感,但空泛的建议仍然不足以引起对方的兴趣。要进一步提出具体策略,清楚地阐述行动的具体进程,这样才能让对方认为你的建议是可行的,让对方更接近你给他的“果子”,从而让你的建议更具有诱惑力,让对方更加容易采纳你的建议。

3.要诱之以避祸

每个人在面对选择决定的时候,都会考虑其得失。如果风险过大,那么采纳建议的可能性就很小;如果你描述得完全没有风险,对方很可能无法相信,进而拒绝你的建议。因此,你应该坦诚地将可能出现的风险告知对方,并针对“怎样避免消极、不快的后果”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

其实,诱之以“避祸”的方法不仅能够让你的建议更加真实可信、减少对方对风险的疑虑;而且能够刺激对方的动机。心理学家指出,当人被告知自己正冒着失去某物的危险时,往往会产生更强的动机。

通过上面这一番包装,你的建议已经不存在让对方拒绝的问题了。然而,很多时候,人们之所以拒绝采纳某项建议,并不是因为建议本身,而是因为建议人让他们感到不舒服。因此,你仍需要运用以下策略让他们接受你:

1.让他相信“主意是他出的”

对于那些自己出的主意,人们往往会表现得更加积极和满意。所以,即使你的想法的产生和对方丝毫没有关系,也尽量让对方觉得那个主意是他先想出来的;或者你是受了他的引导才想到的。

2.让他知道“主意符合他一贯的想法”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人都有讲究“次序”与“一致性”的先天需求。有意识地提醒对方,这个主意与他的信念、行为以及以前做过的事情很符合,是一致的。那么这个主意被采纳的可能性就会更大。

3.准备不必太周全,让他明白“你也不是百科全书”

很多人认为向人提建议和方案的时候,准备得越周全越好。其实,准备得太过周全,反而会适得其反。

你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明白,活脱脱就是一部“百科全书”,可是并没有多少人愿意听百科全书教条式的建议。因此,你不妨将心理学上的“出丑效应”用上一用。在小的、无关紧要的地方表现得不太确定,用一些显得有些语无伦次的短语,比如“有件事我想”、“嗯”、“我知道”、“并且”、“对”、“呃”、“这件事,我晓得……”等,反而能够凸显自己的真实、让对方更容易接受。

4.用你的热忱感染对方

心理学家指出,人的情绪是会传染的。因此,当你“献计”的时候,应该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对方,情绪高涨、充满自信地向对方阐述建议,能让对方最大限度地接受你的建议。

此外,在你献计的过程中,有一点是必须注意的,就是一定不能将你想让对方采纳你建议的心情表现得太过迫切。人都有逆反心理,当你越是想要他去做一件事的时候,他往往会不是那么愿意;当你不想让他去做,或者他不被允许去做的时候,他往往会更主动地去做。

3.让别人干起来更有劲儿

从前,有一位富翁,家里请了一位手艺冠绝的厨师。烤鸭是他的拿手好菜。

富翁也很喜欢吃厨师做的烤鸭,尤其是烤鸭腿,但他却从来没有赞扬过厨师的手艺。后来,富翁连续很多次吃烤鸭,都只吃到一条鸭腿,心里觉得十分奇怪。

这天中午,厨师把烤鸭端上桌,富翁仍然只找到一条鸭腿,就问厨师:“还有一条鸭腿呢?”厨师回答说:“鸭子只有一条腿啊!”

“胡说!哪里有一条腿的鸭子?”

厨师没有说话,只是推开窗子,用手指着不远处水塘边。富翁一看,有一群鸭子正在打盹儿,而每只鸭子都缩起了一条腿,只用一条腿伫立,确实只看得到一条腿。但富翁不服气,认为厨师是在诡辩,于是,两手用力鼓掌,鸭子被掌声惊醒,动了起来。富翁得意地说:“你看,所有的鸭子都有两条腿啊!”

厨师听了,不慌不忙地说:“那是你鼓掌以后才有的两条鸭腿啊!如果您在吃美味的烤鸭时,也能鼓掌称赞一下,烤鸭就会有两条腿了。”

此后,富翁每次吃烤鸭时,都不忘真诚地赞美厨师,而他也没有再只吃到一条鸭腿了。

富翁为什么先前吃不到两条腿的烤鸭,而后来可以呢?这个寓言正暗示出了激励的效果。

因此,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要拥有激励下属的心态,这样才能够大大激发下属的工作积极性,达到“让每一个员工都发挥出最大力量”的目的。对于员工来说,激励带给他们的是事业的舞台,对于管理者来说,激励带来的是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而非浪费。

那么,管理者应该怎样做才能有效地激励下属呢?我们要把传统的物质奖励提升到心理激励。

目前,很多企业管理者往往采用分红、股票期权等物质奖励来激励下属。其一,由于物质奖励用的时间比较长,下属会逐渐形成“抵抗力”;其二,人类对于物质的满足度遵循边际效率递减规律,也就是说,当人们对物质的拥有达到一定的水平后,他从中获得的满足感会越来越小,因此只用物质奖励有其局限性;其三,物质奖励会大大增加人力资源成本。因此,管理者就需要把物质奖励和心理激励结合起来运用。

事实上,下属也是需要心理激励这种方式的。比如:当下属觉得工作内容枯燥而影响效率的时候,管理者完全可以组织一次工作效率比赛,从心理上对下属进行激励。而心理激励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具体用什么样的方式要视员工的具体心理状况而定。比如: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员工就会陷入惶恐不安中,害怕自己被裁掉,害怕公司拖欠自己工资、克扣奖金等,这时,作为管理者就应当及时制订裁员制度和分配制度,并公布给大家知道,让员工不用终日惴惴不安,能安下心来工作。再比如,当员工前期努力地做了很多工作,还差临门一脚就要成功却胆怯起来的时候,管理者就应该给员工适当的信心和勇气,可以说:“我觉得你做得很好,我想上天不会让勤奋的人失望的。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也没有关系,我们大家可以和你一起承担失败。”

简言之,心理激励要针对下属的心理状态,他最需要什么,你就给予什么,以能解决员工的心理问题、调动起积极性为目的。

在心理激励的方法中,用得最普遍的是真诚地、公开地赞美下属。日本企业经营大师松下幸之助曾经说过:“赞美比批评更容易使人成功。”

保龄球比赛正在进行,第一球结束,有两名选手都只打中了7只瓶。选手A的教练对他说:“很好!打倒了7只。”选手A听了教练的赞扬很受鼓舞,心想:下次要做得更好,把剩下的3只也打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