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其心无住
20410100000035

第35章 佛法只为利益众生而来(2)

问:在洛杉矶的西来寺有在家居士讲法,他们称作“檀讲师”,每个区域都会有那么一两个这样的檀讲师。您有没有培养居士讲经说法,比如开“弘化班”之类的计划?

师:有这样的计划。甚至将来我的衣钵传人都不分在家出家,只要你有能力,能达到我心目中的标准,我就把衣钵传给你,让你代我出去弘法,替东华寺弘法,替佛祖弘法。我不会像传统的做法那样,一定要把衣钵传给出家人,不给在家人。

问:讲经说法和讲开示有什么区别?

师:佛教自古以来有这样一种说法:没有悟道就讲佛经;悟道了就讲自己的东西,讲自己修行的心得体会和领悟的思想,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讲“心经”。过去法师讲法分两种:一种是讲开示,就是讲自己修证的心得与感悟——心经。另一种是照本宣科地讲佛经。所以佛教里面有个说法:讲经容易,开示难。讲开示必须有自己实证的心得。

问:如果一个人没有实证功夫,能真正理解佛经的境界吗?他讲的东西是不是有可能误法?

师:确实可能误法,所以一定要实证。佛经本来就是释迦牟尼佛修道,开悟圆满以后的心得体会。而我们现在以一个学者的身份,甚至一个凡夫俗子的心态去猜测、想象、研究一个实证者的思想,根本不可能达到他的本意。只能说猜测、揣摩到六七分,甚至七八分,但最后的两三分必须实证。你是亲履了本地风光,还是只读了人家实证之后所画的地图,所描绘的风光介绍,佛法有一个很微妙的鉴别方法,就是靠禅宗的偈子——悟道偈来检测。悟道偈都是问东答西,说此道彼,全是对本地风光的直接描绘,超越了地图和文字。这是禅宗独有的,任何宗派都无法与它相媲美,无法替代。要看一个人是亲履了本地风光,还是只看了地图和文字介绍,就让他说一些禅偈。如果你是做研究的,你讲的一定是非常优美的文辞,可能听上去很到位,但行家一听就知道这是文字般若。文字般若即便达到了最高境界,与实证功夫相比,还是有一两分无法达到核心。

问:如果没有实证,可不可以给别人讲佛法?是不是会误导他人?

师:有文字般若可以讲,不会误导,因为方向不会错。就像我常说《六祖坛经》是两个高人合作的作品。六祖不识字,没有进学堂读过书,他是实证功夫达到了顶峰。而他的徒弟法海禅师是翰林学士,相当于现在中文系的教授,在语言文字方面已经达到了顶峰。师徒两人一合作,出了一部空前绝后的著作——《坛经》。坛经的思想是六祖的,文字是他的徒弟按他的思想写的。

过去佛教里面分禅师和法师。如果禅师遇到法师,不会跟他讲法论理,而会跟他论功夫。禅师经典研究得少,不懂那些佛学名相,是通过真修实证获得佛法的精髓。法师是研究和讲解佛教经典,他们在佛学理论上有自己完整的思想体系,可以成为佛学研究的专家学者。这个时代是知识文化快速传播,人们追求灵性和智慧的时代,必然会造就一批真修实证、有道心、有悟性、有见地、能为法忘躯,并能亲身体悟修行全过程,在理论和功夫上都达到究竟圆满的人。这就是佛教的希望和未来。是时代造就了佛法的盛世,造就了未来佛教的栋梁。

问:但愿您以后能在全世界弘法。

师:我习惯于做任何事情从不主动,都是环境、条件具备了,大家催着我,逼着我,不得不这样做了,我才去做,我不会主动去开创。弘法方面,我有弘法机会就弘法,没有机会就活在自我的世界里自娱自乐。

社会上的人在他们的行业里摸爬滚打了几十年,才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每个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技巧都有一个规律:没有七到十年,不能自圆其说,无法达到游刃有余的境地。只要能坚持七到十年,睁眼闭眼都能自圆其说,游刃有余。

问:美国有一本非常有名、非常流行的书,专门讲天才。这个作者做过大量的调研,就像您讲的一样,他认为其实没有天才,所谓的天才,是把十年的时间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一件事情中,只要能做到这样,就会造就一个非常卓越的人物。他采访过非常多的杰出人物,他们所投入的时间都是十年。

师:对!用心一点就七年,懈怠一点就十年。只要能做到,在他的领域里他都能挥洒自如,游刃有余。一件事做了十年,就是再笨的人也做得很熟练了。

问:我相信您以后弘扬佛法肯定能达到您心中期许的层次。但是,假设您向全世界推广佛法不像您想象的那么完美,您选择在东华寺或某个地方独善其身,过自己的小日子,那么,您觉得您今生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用我们凡尘的境界来讲,是实现了,还是会觉得有遗憾呢?

师:不会遗憾。

问:为什么呢?

师:我给自己一个理由,我曾经努力过,争取过,当回忆的时候,我无怨无悔。如果我没有努力过,没有争取过,我回忆的时候会后悔,会埋怨自己。一旦下定决心要做什么,我一定会全力以赴地去努力,去争取,成与不成,我都心安理得。何况我了知佛法的内涵、道的运行规则,又有机会把我的学佛心得和大家分享,还有什么可遗憾的?

问:作为修行人,以您修证的境界,您已经实现了您生命的最高价值。可以这么说吗?

师:还没有。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离我心中真正的目标,我现在还没有开始迈步。就看命里有没有,时代需不需要。如果命里没有,时代不需要,我就过自己的小日子。怎么过我的小日子我都想好了,琴、棋、书、画、武术是我最大的爱好,就这五项,我这一生都做不完,研究不到尽头了。当然,出家已经二十多年了,希望有机会发挥一下。

问:所谓“众生”只是一种称呼,其实众生并不需要我们度,佛性本自具足。这种理念和您刚才讲的大菩萨度众生的愿望是相契合的,还是相违背的呢?

师:是相契合的,也是相违背的。经常有信徒来做我的思想工作,说:“你看你都不出去弘法度众生,谁谁谁为三宝做了多少事……”我说都是多事,人家活得有滋有味,你告诉他:“这个世界苦啊,你的这种生活方式苦啊……”愚昧无知!人家现在很幸福,为什么你一定要惊醒人家的美梦呢?我说是多事。人家吃肉喝酒很自在,你告诉他:“啊呀,吃肉不好啊,吃了以后有罪过呀!”谁看得到,谁知道呢?你给人家蛊惑了一番,让人家接受了你的理论,认识到吃肉不好,会带来痛苦。你再让人家去寻找虚无缥缈的道,一找,一辈子都找不到尽头,要么进不去,进去的,又有几个走出来呢?佛法太浩瀚了!我经常说我是非常幸运的,很快走进去又走了出来,不知道是否走到了尽头,总之我已经走出来了,知道里面的空间非常浩瀚。不像有的人还没走进去,或者刚走进去已经七老八十了,死了,出不来了,也没机会弘法了。只有极少一部分人年轻轻的就走进去,又走了出来,所以才有了弘法的机缘。

问:为什么要弘法呢?弘法是为了度众生。但是众生并不存在,众生和我们一样,都是心中所生的幻相,不是吗?

师:众生不需要度,是我们多事。真正悟道的人,不会认为一个人在吃肉喝酒,没有学佛修行就是痛苦的;也不会刻意做他的工作,惊醒他的美梦,说你这种生活方式是错误的,还有更好的方式——学佛。但是,如果你自己醒悟了,觉得很痛苦,向他呼唤,他必然会帮助你,他确实有帮你解脱痛苦,让你喜悦的灵丹妙药,可以让你的生活比过去好千万倍。

这就是佛教与基督教弘法的区别所在。基督教弘法的方式是敲门做人的思想工作,所谓的“送福音上门”。和尚不一样,甚至不开门,偶尔开个门,还高高地坐在堂上,你进来才跟你讲,你不进来,他绝对不会走出去敲你的门,给你送福音。为什么佛教里面说法一定要求,不求不说呢?在一个开悟的人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只要你喜欢,你安心,你的生活方式不需要改变。是众生需要他度时,他才伸出手。

所以说佛没有度众生,是众生自度。我不会主动出去弘法,你们找到我,我才讲,这也只是满足你们的愿望。一是你们不懂;二是告诉你们,你们也做不到。既然做不到,告诉你们又有什么意义呢?准确地讲,众生在道内,不在道外,你又何须干扰人家?我知他不知,他知又何须我说?我2000年出关到现在,已经足足十年了,这十年之中在禅学上、佛学上、修行上能相应,能真正沟通的只有三个人,我们只用几句话,最低的、最高的,全都明白了,他明白我在说什么,我也明白他在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