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其心无住
20410100000029

第29章 施者

印光大师曾经说过一句话:佛子常思己过。他的意思是,作为一个佛子,要经常反思和检讨自己的过错,这样才能进步。同时也应该“常思己能”,经常问问自己有什么能力利益众生,利益社会,是否就这样一直让众生供奉着。大家认为我们被供奉和供养有什么意义呢?被供奉供养是我们应该的吗?古时候的祖师大德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印光大师才说“佛子常思己过”。

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祖师们早就遇到过,历史一直在重演,所谓江山依旧人依旧,历史也依旧。只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场合,上演了始终同一幕的剧情。祖师一直被信徒供奉着,我们现在也被供奉着,那么祖师是如何超越这种被供奉的心态呢?祖师受众生供奉,能让众生受益。我们呢?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唐玄奘到印度取经的时候,李世民把他送到长安的十里亭外,这是古时候送行的最高礼仪,是对所送之人最大的尊重。李世民给玄奘法师敬酒时(大概是以茶代酒吧),弯腰在地上抓起一撮黄土放进酒杯。唐玄奘说:“皇兄,这是何故啊?”李世民说:“宁念家乡一撮土,莫念他乡万两金啊!”宁可念家乡故土的一撮黄土,也不要贪念他乡的万两黄金。我们都知道唐玄奘是国宝,在中国是国宝,到印度也必定是国宝,必将备受崇敬。所以李世民恐怕他一去不复返。唐玄奘听了微微一笑。

送行中,李世民对唐玄奘道:“当今虽是盛世,但也鱼目混珠。”他的意思是,现在是太平盛世,表面上很好,很多好人,但也有很多坏人。言外之意是,佛教虽然很兴盛,有很多像你这样的宝僧、真修之人,但肯定也有很多假和尚。唐玄奘告诉李世民说:“土龙虽是泥塑,求雨必先供之。”他说龙王庙里的龙王像虽然是土塑的,但是求雨之前必须先供奉它,祈祷必须有泥塑的龙王像。“漓江虽产黄金,但亦有瓦砾”,虽说和尚也有假的,但俗人供奉他一样会受益。只是这个和尚将来要背因果,甚至下地狱。但那都是他自己的事了。

世间人这样供奉我们,将我们奉为僧宝,我们该怎么做呢?印光大师和唐玄奘说了同一个道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众生给我们财布施,我们要给众生法布施。法必须由我们实证得来以后,自己受益了,悟到了此路可通,才可以把它布施出去。你没有亲证过,没有尝试和体验过,用什么来回报众生呢?

钱财虽然重要,但一个众生的法身慧命更重要。芸芸众生一生忙忙碌碌,都是为了衣食住行,为了这个臭皮囊,从来没有拿出一点时间为自己的灵魂工作,为本来面目工作,为如来自性工作。而我们出家人是为了如来自性而工作,为我们的灵魂而工作。

人的生活分为物质、精神和灵性。精神离不开物质,物质也需要精神。人只要满足了物质的需求,就会有精神的需求;满足了精神的需求,就会有灵性的需求。过去佛法的传播只在皇室、贵族、士大夫这一阶层。一个人只有解决了温饱,物质上有了保障,才可能进入精神领域;在精神领域里,他的心灵才会提升,从而进入更高的境界——灵性;经过灵性的修炼,才能回归自性,回归本来面目。

我们是否把佛法研究透了?是否真修了?是否身体力行了?老祖宗告诉我们参要真参,修要实修,不要每天敲着不明不白的木鱼,念着不明不白的经,盘着腿坐在那里浑浑噩噩。自古以来在法上成就的人,哪一个不是拿出自己的身家性命,拼上十年二十年,方见自性?只有到了这时候才能接受十方的财供养,因为再多的财供养也抵不过法布施——亲证后的法布施。而我们现在只是读了点经书,会一点口头禅,当给人法布施时,就显得没有底气。

为什么说“千人吃饭,一人还账”?这个还账之人是已亲证过来的人。“虽然这些都是假和尚,也接受别人的供养,但这都没问题,账由我一个人来还。”——只有过来人才敢说这句话。印光大师一生都致力于弘扬净土,逢人就劝人学佛,他确实得道了。一个时代有三五个高僧,就能把所有出家人的债都还了。我们要做一个还债的僧人,不要让别人来替我们还债。谁愿意做一个受者,不愿意做一个施者呢?印光大师说他自己是个惭愧僧。他已经得道了,还说是惭愧僧,我们应该是个什么僧呢?

提起正念——参!!!

2010年4月3日